魏延“子午谷奇谋”只需要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他为什么不敢一试?

元哥说历史


“子午谷奇谋”后世有人认为是伪作,豹眼认为不无道理。

魏延也是名将,难道不清楚“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不高吗?如果魏延真以为可行,那还是勇武、谋略双全的魏延吗?

01

子午谷奇谋

魏延自己带领五千精兵出子午谷,直奔长安城下,驻守长安的夏侯楙不战溃逃;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斜谷,取郿县,与魏延在长安回合。

作为北伐的谋略之一,未尝不可,看起来也很高明。

但任何一种谋略,必须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作战不是旅游,到哪里都写着欢迎到此一游。把人召集齐了,导游喊一声“走来”,就到了。

曹魏是有名的人才济济,对于西北战局也不可能没有预判。蜀汉伐魏可能的几条路线图,其中就有子午谷一线,曹魏能不清楚吗?

因此,可能的情况是:

第一,魏延通不过子午谷,在到达长安之前被发觉、消灭,这个可能相对较小一些。

第二,魏延抵达长安城下,夏侯楙不战而逃。

第三,魏延占据长安,但诸葛亮不能按时抵达,魏延得而复失。

魏延认为:

"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

意思是说,夏侯楙很年轻,又是曹魏家的女婿,凭借裙带关系被委以重任。其实,他不仅胆怯而且没有谋略。

鱼豢《魏略》也记载说:

"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

就算夏侯楙胆怯,没有谋略。那么长安是西北重镇,不可能就一个夏侯楙驻守吧。

夏侯楙逃跑了,不要说他是曹家的女婿,就是曹家的儿子,临阵脱逃,也会被杀头的。其他的战将都不怕杀头吗?

长安城墙坚固,没有足够的器械,很难攻破。魏延长途跋涉,去哪里带这些器械呢?

即便魏延成功,但能否守住,还需要另一个前提,那就是诸葛亮必须及时抵达长安城下,诸葛亮能办到吗?

诸葛亮之所以不采纳魏延的建议,是因为魏延派给诸葛亮的任务,诸葛亮不可能完成。

就是说,诸葛亮没有能力按照魏延的安排,按时抵达长安城下。诸葛亮去不了,魏延自己去了,又有何用?

02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屡次北伐,最远的一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北伐,越过了秦岭,到达了五丈原。

这是诸葛亮连续北伐,经过了三年精心准备之后,采取的行动。诸葛亮依然不敢渡过渭河,依北山而进,取武功,逼近长安。在武功就遇到了司马懿大军的抵抗。

这还是孙权出动大军北伐,曹叡率领主要力量抵抗孙吴的情况下。

可见,诸葛亮从斜谷也好,从箕谷也罢,能够抵达陈仓、武功就不错了,抵达长安太难。

再说,三国时期,彼此之间的情报系统都很完善,大军行动不可能做到保密。诸葛亮从汉中出发,抵达陈仓、武功等地需要时间,曹魏也会早有准备。

就说第一次北伐,马谡据守街亭,诸葛亮大军在祁山还没有行动,马谡就被张郃五万大军击败。

张郃这五万大军从哪里来的?没有预先防御,会那么快速抵达吗?

就算魏延占据了长安,就像前段时间回答过一个问题,为何不绕城而过,这就对上号了。

援救长安的曹军,如果不能及时攻克长安,完全可以绕过长安继续西进,将魏延与诸葛亮截断。就魏延五千兵力,没有能力与诸葛亮形成前后夹击。魏延就是瓮中之鳖,毫无生路。

由此看来,魏延不会不清楚这些道理,“子午谷奇谋”很可能是假的,诸葛亮不听魏延的也就对了。


豹眼看历史


诸葛亮几次北伐中原都没有成功,在其中就有魏延建议给他五千精兵,通过子午谷奇袭长安,达到突然效果,占领了长安对以后的战局是极其有利的,只是诸葛亮没有采用,谨慎的诸葛亮害怕冒险和赌博,不想赌一把,除了这些,也有诸葛亮的私心作祟。

诸葛亮是丞相大权独揽,他不想有人威胁到他的权力,而魏延可是有勇有谋啊,万一魏延真的偷袭成功了,而且占领了长安,那就是大功劳了,到时魏延上位就威胁到了诸葛亮的地位啦,别看诸葛亮很牛,其实蜀国大把人老他不顺眼,刘禅也是不满诸葛亮的,一旦魏延偷袭成功立了功劳,刘禅肯定扶持魏延和诸葛亮对抗,以达到遏制大权在握的诸葛亮呢!诸葛亮当然懂这个道理,也就拒绝了魏延的建议。说白了,有功劳也是我,有我诸葛亮在,什么人都别想出头,更别想爬到自己头上。其实诸葛亮也知道魏延的计谋挺划算的,就五千精兵而已,输了也不会伤筋动骨,成功了就达到巨大的效果,看魏延是战场老兵,成功的可能性挺大的,诸葛亮自然害怕魏延抢了自己的功劳,所以也就阻止了魏延的行动。职场的权力斗争一直都是这样,诸葛亮也不例外。



子午谷出兵太过冒险,会打乱了诸葛亮的部署,如果魏延偷袭成功了,必然之前的部署计划全部废止,要重新规划,还是按照魏延的行动来部署,这对诸葛亮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北伐只有一个头,那就是诸葛亮,什么战术安排都听他的,这样诸葛亮心里才有底。如果魏延奇袭长安,魏国迅速作出变动,那时战争信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传输总是延迟,你魏延占领了长安,魏国必然派重兵包围,甚至边境也加强了部署,到时计划就全打乱了。魏延被包围,诸葛亮是两头顾不到尾,收不到魏延的信息,到时就乱了,诸葛亮也就没信心把握住整个战场态势,对诸葛亮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如期冒险偷袭,还不如按照原来计划行军,至少输了,心里也服气,毕竟都是自己搞的,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魏延身上,何况诸葛亮是谨慎的人,有时优柔寡断,没有把握的事绝不下决断,所以诸葛亮不采取魏延的建议。



性格决定命运,诸葛亮谨慎的性格适合在政治上混,不适合在军事上面。战争有时需要冒险,总是循规蹈矩的,哪来的出奇制胜啊,都按照规则来打,谁都可以领兵打仗了,你诸葛亮凭什么高人一头呢!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魏延曾经提出过子午谷计划,具体情况就是魏延率领5000精锐出子午谷奇袭长安,而诸葛亮率主力部队,从斜谷发起进攻,两路大军在关中会师。

这个计划被诸葛亮否决了,让很多蜀汉的粉丝大呼遗憾,因为很多人认为这个计划很有可能成功。再说在魏强蜀弱的情况下,不冒险不兵出险招根本不可能改变战场局势,魏延所需要的兵力只有区区5000,为什么诸葛亮不愿意博一下呢?

这个计划看上去很美,但是,在我看来却没有太大的可行性,首先就是魏延这5000人马真的就能打得下长安吗?

魏延的计划要获得成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就是他的这5000精兵,个个都是飞毛腿,必须日行百里方才能够达到奇兵的效果。其次就是魏国不知情的情况下,魏延的计策才有可能成功。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第一个问题,你让士兵带着兵器辎重在平地上,日行百里尚且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何况是崎岖难行的子午道呢?

经过连续的高强度的行军,这些士兵在到达长安城至下时,立即就要投入高强度的攻城,他们此时还有多少战斗力是一个值得商榷的事情。

更何况子午谷地区天气变化无常,若是魏延领兵经过子午谷的时候,连日暴雨,这可如何是好,这将如何应对?魏延成功实施子午谷奇谋的第一个条件,我们可以说是靠天吃饭。

同样我们不难发现,魏延要取得胜利的第二个关键点也不是靠自己,是需要对手的衬托才能够实现。一个军事策略的成功与否希望寄托在对方身上,这本来就是不可取的。

我们假设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按照魏延的设想来发展,魏延率领5000精兵,轻轻松松的来到了长安城下,对长安发动进攻,长安城里也没有能人,这样的情况下,魏延打得像长安吗?

长安是什么城市?那是汉朝的首都级别城市,那个城防的坚固程度可不是陈仓这种小城市所能比的。诸葛亮数万大军,愣是没能锤开陈仓城,魏延凭什么说他5000人马就能打下长安城呢?是谁给了他这个勇气?是梁翠萍吗?

更何况魏延一直寄希望于长安的魏国守军没有能人,能够让他一举攻下长安,可是这种可能性存在吗?

不要说长安的守将夏侯懋是一个官二代,是个草包,不会打仗,这个驸马爷可能确实在军事上很小白,但是架不住人家身边有人呢!要知道夏侯家,可是曹魏帝国的军功世家,在夏侯懋的身边,有几个久经战争的老将,应该不会让大家感到很吃惊吧!

这些人虽然谈不上是一流名将,但是胜在有丰富的战争经验,面对魏延的突袭,不可能惊慌失措弃城而走吧!事实上,他们只要坚持几天,我相信司马懿率领的大军就会及时赶到,前来解长安之围。

要知道当年孟达手下有八万雄兵,他打算策应诸葛亮北伐攻击长安,司马懿的军队距离上庸有1200里,还不是八天,靠着铁脚板就赶了过来。

所以说魏延根本就没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攻城,他只有几天而已,若是他打不下长安,我想他这5000人马就只能折在这了。毕竟司马懿不是吃素的。

所以说魏延的所谓子午谷奇谋可操作性很差,靠天靠地靠别人,这样的策略,诸葛亮怎么会采纳呢?

而且魏延可是狮子大开口要走了5000人马,千万不要以为5000人马是个小数目,整个蜀汉帝国只有90万人口,他们的兵力极限,也就在十万左右,魏延一开口就拿全国1/20的兵力做实验,诸葛亮怎么可能答应他?


历史评说


我觉得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因为他认为这个奇谋的不可行性太多。

当时,魏延提议由自己引兵穿越子午谷,孔明带大部队牵制,长安太守夏侯楙并非将才,只要计划得当,然后出其不意的情况下,长安就可垂手而得,将来或能平定天下。但是这里面存在的几个问题使诸葛亮最终不能下定决心。


古代通信非常落后,各路军配合困难,而且子午谷不易通行,魏延就一定能在10天以内穿过子午谷进抵到长安城下?如果长安守将坚守不出魏延没有攻城器械怎么办?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走栈道,又能否30天内赶到长安?曹真大军如果截断后路的粮道该怎么办?在关中平原以蜀汉那点步兵,如何面对曹魏的反扑?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不得不让谨慎的诸葛亮思考!
再说了,即使占领了长安,我觉得也很难守住,你没拿下潼关,曹魏就占据战略主动。而且当时长安城在董卓之后,已是一片废墟,得到的也不过只是一座空城而已。即使成功,那就会演变成魏蜀之间的决战,只会便宜了东吴。因此,在资源地盘人力都不及对手,变数又太大的情况下,诸葛亮也冒不起这个险的。


历史拾辰


诸葛亮自恃才高,大权独揽,却没有曹操唯才是举的胸怀,导致蜀国人才凋零。

例如,当年入川,一群大将齐心协力、拼死奋战、千辛万苦,抓住刘璋手下川中大将张任。就因张任不投降,轻而易举给杀了!还美其名曰成全他忠义不事二主的美名!

却不知严颜、黄忠、已经曹操手下张辽,谁不是骂声不绝,誓不投降,而被放了之后才被感化?

即使他真不降,放了也没害处。例如关羽不降曹,但也不害曹。何况刘璋大势已去,不投降的张任有何害处?

魏延是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跟随朝不保夕的刘备。如果像文聘一样跟随曹操,可以少吃许多苦。

魏延在蜀军中,地位仅次于五虎将,战功仅次于关羽、张飞,智谋在五虎将之上。五虎将之后,他是名副其实的军中第一号人物

而魏延开会时爱发言爱出计谋,扫了诸葛亮的面子(事实诸葛亮极少像曹操那样采纳别人意见)。宁可重用马谡、陈式、廖化,也要压制魏延。

诸葛亮一生只看中一个人,就是姜维。为了给姜维扫清接班的路障,不惜杀掉魏延,理由竟然是看相,说:魏延有反骨!

若魏延真反而投曹魏,别说马岱杀他,在路上遇都遇不到魏延。可惜姜维独木难支蜀国大任。

姜维此人军事的确一流,也爱穷兵黩武,从而加速了蜀国灭亡!


碧水青山0


首先,魏延提出的是需要5000精兵,外加5000后勤保障兵,共计1万军队,对于当时国力并不强盛的蜀国来说,1万军队并不是小数,同样消耗不起,要知道在丢失荆州以后,蜀国军力最强盛的时候也不过10万军队,拿10%的军队做赌注,仍然可以算得上是一次豪赌。

当然,诸葛亮更大的考虑就是,这个计策的可行性太低。



第一子午谷是300多公里长的山路,以后来曹真企图翻越子午谷而失败的例子来看,想翻越这段人迹罕至的山谷,至少要按一个月的时间准备,一个月内魏延的军队吃什么?光凭自带的粮食根本无法完成补给,如果诸葛亮在派部队进行补给救援,那投入的实际兵力就不止1万人了。

另外,由于是翻越山谷,山谷的另一头有没有魏军把守,蜀国方面并不知道,以子午谷的地势,哪怕只有少量军队堵住谷口,魏延就算走到是子午谷的另一头,也很难冲出去,就算冲出去,攻克长安的可能性基本也为零。

一方面由于是翻越山谷,蜀军根本不可能携带庞大的攻城器械,甚至因地势的原因,连马匹恐怕都很难携带,这样,魏延就算来到长安城下,一无攻城器具,二无骑兵,无论是攻城还是野战都很难占上便宜。

另外就是通讯问题,如果魏延选择翻越山谷,这也就意味着,魏延的军队会与诸葛亮的主力部队脱离几百公里,而且还是难以翻越的山路,在当时只能人工传信的情况下,魏延如何向诸葛亮汇报他部队的动态?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甚至很有可能两支部队会处于互相失联的状态,在无法知晓另一支军队动态的情况下,诸葛亮的主力军队根本就无法采取其他动作。


辽宁资深球迷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是诸葛亮不敢一试,而是诸葛亮不给魏延任何表现的机会。

蜀汉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军中老将已经所剩无几了。

魏延是当之无愧的蜀汉军中砥柱,但是诸葛亮可不容许魏延做大,因为魏延和诸葛亮不是一路人。

诸葛亮身为丞相,是蜀汉行政最高长官。

照道理,北伐这种事情,诸葛亮定好方针,分派大将去执行便可以了。

但是诸葛亮要自己挂帅出征,因为他要牢牢地抓住兵权,这也是蜀汉给人军中无大将的一个间接原因。

诸葛亮是谋士,谋士是需要依附他人行事,不可以自作主张的。

但是诸葛亮这个级别,除了主公,无人可让他依附。

所以,诸葛亮出征,便政事、军事都要自己一人抓,行军布阵他要操心,后勤补给他要操心,每一仗无论大小他都要操心。

这样不把自己累死才怪,而且越是这样,要顾忌的事务越多,打仗越是进度缓慢。

诸葛亮又不肯放权,大大小小事项都要经过他手才能执行。

这样子怎么和司马懿去打?

至于魏延,不管出子午谷这个计谋可不可行,只要是魏延说出来的,诸葛亮就不会同意。

这要是万一成功了,不是蜀军能不能打下长安的问题,而是魏延的威信上升的问题。

诸葛亮本来就忌惮军中有人超过他的威信,加上魏延一直和诸葛亮走不到一块,自然是要打压了。

而且诸葛亮为了不使自己威信扫地,打仗更是小心谨慎,一点危险也不敢担。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首先这个问题不太准确。第一,魏延子午谷奇谋,他这方面需要5000精兵和5000力役,共10000人执行;第二,这个战略的另一方面,需要诸葛亮用全部北伐兵力(5万人)予以配合。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

“(魏延)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得更全面: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简单说就是:魏延带1万人马,其中5千精兵,5千运粮力役,从子午谷突袭长安(10天),吓跑胆小的夏侯楙,占领长安。诸葛亮率主力大军从斜谷出兵,在曹魏军队救长安之前(约20天)与魏延会和,以切断曹魏东西的联系,这样长安以西的区域就归蜀汉了。


那诸葛亮为啥拒绝呢?主要下面四个原因。

(左侧是诸葛亮进军路线,右侧是魏延进军路线)

第一,魏延从子午谷出兵,十天不太可能到达长安。

据史料记载,通过子午谷要走660里山路,而且路况极差。道路崎岖,难走又危险,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沿途还有很多毒蛇猛兽。遇到大雨时,更是难以通行。

按现代学者研究,汉代行军“轻行”每天能走50里地。就是说,士兵脱下铠甲放在辎重车上,在平地行军一天能走50里地。山地行军速度肯定还要慢一些。

由此可知,就算没有遇上恶劣天气、交通事故以及毒蛇猛兽,魏延率领一万人马,在山地上走出平地行军的效果,10天最多只能走500里,连子午谷都出不去。

第二,夏侯楙被吓跑的可能性不大。

按魏延的设想,长安守将夏侯楙年少,胆小又没谋略,听说魏延兵临城下,肯定会被吓跑。

可事实上,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又和曹丕一起长大,不可能太年少。而且,夏侯楙虽然可能军事才能不足,但并不表示他就很愚蠢。史料记载说,夏侯楙对管理经济感兴趣,是个生意人。应该说,生意人很少有太蠢的。

还有,历来攻城时,攻城方的人数是守城方的几倍,才有可能实现。而据史料和专家们的分析,长安驻防部队加上机动部队,足有三万人。从兵力上说,魏延完败。

因此,魏延就算顺利来到长安城下,夏侯楙就算再胆小,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望风而逃的可能性也不大。

第三,长安城易守难攻,魏延迅速攻克长安的可能性不大。

长安城易守难,城墙非常坚固。长安城的城墙最高达12米,基宽在12至16米,是用黄土夯筑而成。而且,在城外还有护城壕,8米宽,3米深,用来防止冲车等攻城利器接近。

史料记载说,董卓之乱后,李傕曾带领十万大军围城八天,却没能攻下长安城,最后还是城内有内奸,打开城门迎入李傕大军。

虽然魏延提出奇谋时,距离李傕攻城已有三十六年,但长安城作为魏国西都,曹魏就算没有特别加固,也不可能任其破败不管。而且,史料上也没记载,这段期间,长安城防有被破坏过。

所以,就算魏延顺利来到长安城下,单凭手中一万疲惫之师,想迅速攻下长安城的可能性也不大。

(西汉长安复原图,能清晰看到护城壕)

第四,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与诸葛亮的战略构思冲突。

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是,出兵陇右,蚕食曹魏的土地,逐步壮大自己,削弱曹魏,等到时机成熟再与敌人决战。由于魏蜀实力悬殊,这个战略是基于蜀汉综合国力弱小而定。

反观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假设魏延成功占据长安,诸葛亮也顺利与其会师(事实上基本不可能,几次北伐都推动不走就是明证),那么,蜀汉必定面临曹魏的反扑,双方提前进行大决战。以蜀汉绝对劣势的兵力,极有可能遭受重创,此后再不能组织像样的北伐了,蜀汉甚至都可能亡国。

总之,“子午谷奇谋”看似完美,但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是不现实的,不可行的,也实行不了的。

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计划,是因为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比魏延看得更加深远,更加通透。


三观刷新事务所


诸葛亮六次北伐的事迹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无数读者。同时,后人也一直为他没采纳魏延“子午谷奇谋”而感到可惜。似乎只要诸葛亮当初听取了魏延的建议,北伐成功便指日可待。为什么当时诸葛亮不采取魏延的做法呢?分析起来,原因大概有以下五点:

一是蜀军对子午谷的敌情判断不清。诸葛亮率领大军北伐曹魏,曹魏方面是知晓的,并且迅速做出了应对措施。在各个险要的路口派兵驻守是必然的。谁敢保证子午谷就没有重兵把守呢?倘若子午谷真有重兵把守,那不仅魏延的部队难以走出困境,还会影响北伐的其他路军。

二是蜀军对子午谷的路况不熟,且子午谷道路险峻。魏延的进军路线要经过秦岭南坡,这一带山高路险,至今都没有一条横贯的公路,在三国时期行进更加艰难。即使勉强行军,也是困难重重。因为在进入子午谷道后,有一个路段全靠栈道,而栈道一旦遇雨,随时都会被冲垮。

三是军粮难以维续。子午谷山路奇险,车马难行,军需物质只能靠人力去背。倘若魏延率领五千人马前进,那这些士兵的所需物质都要靠他们自己负重,这个消耗相当之大。况且如果行程不顺,被困在途中,一旦粮草不继,那将不战自败。

四是袭击的时间难以确定。魏延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这只是在理想条件下的一种假想。子午谷长约七百余里,且道路崎岖难行,期间还得考虑恶劣天气和部队给养等问题。情况并没有像魏延所说的那么乐观,一旦情况有变,不但奇袭不成,反而使诸葛亮的北伐大军陷于被动状态。

五是长安作为曹魏的重镇,并非可以轻易攻破的。虽然长安城的守将夏侯楙在魏延看来是无能之辈,但曹魏对长安的守卫甚严。一旦长安有事,曹真将率大军赶到。届时以魏延的五千兵马,恐怕很难与曹军对抗。

综上分析,魏延奇袭子午谷的计划虽然大胆,但无论在敌情判断、道路情况、粮草供应还是在时间安排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问题。可以说,魏延之计太过冒险,生性谨慎的诸葛亮不采纳他的这个意见是可以理解的。


与书居


魏延不出子午谷,邓艾偏能度阴平。

蜀汉大将魏延提出:由他率精兵五千,出子午谷,偷袭长安。同时诸葛亮率大军出祁山,两军潼关会师,一战可定关中。此即“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出于谨慎考虑,放弃了这一谋略。

正所谓“英雄行险道”。魏延此计虽然太过凶险,但确实是一步妙棋。这一奇谋如果得以实施,必定能够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当时诸葛亮率军第一次北伐,兵强马壮,士气正盛。可以赵云为先锋,关兴张苞马岱王平尽数出击,命人假扮魏延,打魏延旗号,迷惑魏军。并尽量拉长战线,尽可能多地吸引魏军主力,形成对峙。魏延则按“明出祁山,暗度子午”计策行动,像韩信那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只要计划周详部署到位,本计谋大概率会取得成功的。一旦魏延袭取长安,曹魏粮仓失守,与诸葛亮对垒的魏军必然全线溃败。诸葛亮扇指中原,灭魏兴汉指日可待。

诸葛亮不用此计,只能说诸葛亮并非超一流的军事家。蜀汉在国力军力经济各方面都不如曹魏的情况下,妄图以正面战争消灭曹魏,定鼎中原,完全是不现实的。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正好可以达成出其不意的效果,可堪一用。

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亮在谨小慎微之余,也许拥有足够的智谋,但毫无疑问缺乏胆略,缺乏超一流军事家所应有的胆略。蜀汉因为“邓艾开蜀式”,而被曹魏灭亡。也许唯一能够改变蜀汉命运的,正是“子午谷奇谋”。然而在全盛的诸葛亮时代,倘若不能放手一搏的话,只能说是最大的遗憾了。

谢谢阅读!

2019-2-2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