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潔的沙發,明亮的窗戶,牆角擺著幾盆豔麗的鮮花,屋子一塵不染,處處瀰漫著溫馨的氣息,這就是畢新平家給人的第一印象,很難想象這裡住著一位生活無法自理的智障病人。提起家住怡園街道昌鴻小區的畢新平和宋芹英,不少鄰居都會為這對夫妻豎起大拇指。這還得從畢新平那個“長不大”的弟弟說起。(威海晚報記者 李鑫慧 通訊員 王歌)
畢新平夫婦和弟弟(中)坐在一起喝茶聊天。 威海晚報記者 李鑫慧 攝
小時候以為弟弟長大會好
“明子啊,鞋怎麼又穿反了?”畢新平一邊說著,一邊蹲下身幫弟弟把鞋子穿好,“出去咱可不能搗亂,也不能拿人家東西,早點回家啊。”每天早晨,畢新平都會為弟弟整理好衣著,帶好必需品,還要在弟弟臨出門時叮囑幾句。看似簡單的事,畢新平已經重複了13年。
畢新平的弟弟名叫畢新明,是一名智力二級殘疾的智障病人,今年57歲的他,言談舉止卻像個兩三歲的孩子。從小到大,畢新平總是對弟弟格外關心,關於弟弟的事,每一件畢新平都記得很清楚。“我記得8歲那年,已經3歲的弟弟還說不清楚話,走路也總是摔跤,而且一直淌口水,老媽只好給他在胸前繫上一塊方巾。”畢新平回憶道,“當時醫療水平不發達,不知道弟弟究竟是因為什麼原才這樣,老媽心裡很著急,鄰居安慰我們說,明子興許長大些就好了,於是我心裡一直期盼著弟弟長大變得好些。”說到這裡,畢新平的眼神不由得黯淡下來。
“以後就由我照顧你了”
2007年,一直負責照顧畢新明的母親因病去世。彌留之際,她最放心不下的還是小兒子畢新明。“明子,你什麼時候能好起來?”那時,母親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雖然母親臨終前並沒有對照顧弟弟的事情多做安排,家中的兄弟姊妹也不算少,但畢新平兩口子還是主動挑起照顧弟弟的重擔。“大哥去世後,我就變成兄弟姊妹中最大的了。我們兩口子都把照顧明子看作理所應當的事,沒旁人說的那麼感人和偉大。”畢新平說。
剛把畢新明接回家的那段時間,每天的日子都很煎熬。換了新的生活環境,畢新明十分不適應,情緒焦躁,畢新平和宋芹英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也曾想過把他送去養老院,但是一想到他不在我眼前,還是放心不下,於是就下定決心,照顧他一輩子。”畢新平說。
當初的一句“明子,以後就由我照顧你了”,便成為相守餘生的承諾。
用足夠耐心呵護弟弟
在畢新平和宋芹英眼裡,畢新明始終是個長不大的孩子,需要用足夠的耐心和愛來呵護他。
畢新平說,弟弟平時很喜歡撿廢品賣,也經常錯把別人有用的東西當成廢品,因此惹了不少麻煩。“總是能接到鄰居或者警察的電話,說明子又把別人的東西當成廢品賣掉了,我心裡那滋味真是太不好受了,真想好好教訓他一頓。”畢新平說。可每次一看見弟弟一臉委屈的樣子,畢新平的心總是一瞬間軟了下來。“明子,聽話,不許再拿別人東西了。這是最後一次了,下次再被人教訓,哥可絕不再管你了。”儘管每次都說是最後一次,可一旦弟弟又惹了事,當哥的總是衝在前面,為弟弟擋掉一切麻煩。
“我們都把他當小孩子看待,熱鬧的場合總是帶著他一起去,他很喜歡的。”宋芹英說。畢新明像小孩子一樣喜歡湊熱鬧,因此每逢親朋好友的婚禮、生日宴等,畢新平和宋芹英都不忘幫弟弟準備一個紅包,然後帶上他一起去參加。就連每年宋芹英孃家的春節聚會,也邀請畢新明過去。
一份承諾堅守13年
一份責任,一份承諾,背後是13年的堅守,箇中滋味,唯有自知。每次提起妻子照顧弟弟的一些細節,畢新平的眼眶總會不自覺地溼潤。“她總是把明子的衣服洗得乾乾淨淨,說這樣明子出去才不會被人瞧不起,別人也能知道明子是有人管、有人疼的。明子是我弟弟,她能這樣盡心照顧著,我很感激。”畢新平說。“我可從來沒聽他說過感謝。”說這句話時,宋芹英的語氣帶著幾分埋怨,臉上卻不自覺地露出了溫暖的笑容。
十三載寒來暑往,“長不大”的畢新明一直被兄嫂精心呵護著。畢新平和宋芹英熟知弟弟的所有習慣和喜好,瞭解他的一切情緒和需求。清晨擺在枕頭旁邊的一盒香菸,午飯餐桌上烙得兩面金黃的菜粑粑,下午4點半準時敞開的大門……生活裡的每一個細節,都沉澱著兄嫂深沉的愛。
畢新平說,現在他們已經為弟弟繳納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為的就是弟弟老了以後能多一份保障。“明子,將來有一天哥嫂老了,照顧不動你了,咱仨就一塊去住養老院,哥和嫂還陪著你。”畢新平拍著畢新明的肩膀,笑著說。(來源:威海晚報)
閱讀更多 威海新聞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