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安之
康熙五十七年,西藏发生叛乱,康熙派出皇十四子胤禵出征西藏,被认为是两废太子之后,康熙皇帝的最后一次“考试”,是要选定最终的储君,满朝文武皆以为然。
在《雍正王朝》里,所展现的剧情与历史异曲同工,这最后的“考试”,搅扰着诸王大臣的心。如果仅仅从电视剧来分析,与其说是康熙最后的“考试”,还不如说是最后的安排。
从江南赈灾到追比国库欠款,再到《百官行述》的处置等,无一不在昭示四爷胤禛即将克承大统,到康熙点将出征西藏,可谓万事俱备只欠登位了。此番出征,无非是将老十四胤禵从八爷党分离出来,打发到千里之外以免祸乱朝廷。
可是这事儿康熙还不能自己说出口,得像下棋一样,根据局势风向而定。在举荐抚远大将军的时候,废太子胤礽的师傅王掞突然跳出来,要举荐废太子出征,他真的是老糊涂了吗?
天下断不可能有两次被废了的太子重新再立,真实的历史倒是胤礽真不安分,托人“衣带诏”举荐他为大将军,不过此事被告发,康熙皇帝当场否决了,这人却不是王掞,史上的“矾书案”说的就是这事。
王掞是胤礽的师傅,想必对胤礽也十分了解,这在他最后一次和老四胤禛的谈话中就可以了解到。保胤礽,推举胤礽,是他作为师傅的责任和义务,是不是“太子党”无关紧要,但是胤礽行不行则是另外一回事。王掞最后能找到老四胤禛,替他除去郑春华,从这件事中就可看见,王掞绝非泛泛之辈,他对局势有着独特的政治敏锐性。
王掞不是一个老古董,在康熙决议抚远大将军的时候跳出来,看似是举荐胤礽复出,实则另有所思。如果仅仅是试探康熙的心思,想知道康熙皇帝心里还有没有废太子胤礽,那他就真的是个老古董了,所以,他绝对不是试探康熙心中还有没有胤礽。那么,他究竟所为何事呢?
有人说,他是跳出来搅局,让八爷党得无所成。王掞是废太子的老师,就算是太子党的人,到了康熙五十七年左右,胤礽已经被废十余年,太子党只怕也已经早无立锥之地,故王掞只不过是个孤独的老者而已,哪还有能力来搅和八爷党的局?
王掞最后一次出现是在老四胤禛的府上,他的一番论述比之于朝廷上的多数大员来说,思维更加清晰,时局把握更加准确,他深知唯有老四还想着大清的江山,换个角度来看,王掞身为帝师若干年,他的视角与康熙何异?
“我是一个灯枯油尽的人了,既没有什么可怕的,更不为攀附你。……其他阿哥呢?养尊处优,耽于玩乐的就占去一大半;剩下的,有的做事,有的拆台,有的看笑话,有的心藏险诈,一心要做杨广!只有四爷您,心里装着我大清的江山,心里念着我大清的臣民……”王掞的一番话,其实也就是康熙皇帝的心里话,哪些人养尊处优耽于玩乐,哪些人做事,哪些人拆台,哪些人心藏险诈,这些都是有所指的。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出,少一些政治权谋,少一些阴险狡诈,同样可以看准时政大局。八爷党是做事的人还是拆台的人,在王掞的心里很清楚。
所以,在举荐西北大将军王的时候,在老九老十推举老八的时候,王掞坐不住了,因为他明白八爷党就是拆台和心藏险诈之人。
按照老九老十的说法,主帅不必冲锋陷阵,只要坐镇指挥就行了,比如诸葛亮。很显然,老九老十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他们只不过是要谋求大将军王的职位,为夺嫡急需力量而已。根据这个逻辑,只要是个人就可以当大将军,那么,废太子胤礽也可以,甚至比老八还适当。
王掞的反驳实际上是对八爷党的怒怼,以证明老九老十推举老八的理由太不充分,从而打消康熙皇帝派老八为帅的可能。其实康熙皇帝心里很清楚,他们的话当然站不住脚,只是由王掞点出来,康熙才好就坡下驴。王掞此举,虽然有多此一举之嫌,但是可见他人虽老,心却明。
青灯问史
瞎搅合?可以说在这次选举西北大将军王的朝会当中,王掞的头脑并不是发热,而是跟康熙一样的冷静!他与康熙所进行的一次绝妙的配合,成功的再一次打压了八爷党,间接地为雍正随后的上位做好铺垫。
选举西北大将军王,这一幕场景其实真的很熟悉,与多年前的选举太子如出一辙,虽然当年是选举皇位继承人,而现如今选举的是一位统领重兵的元帅,并且还要加封半个王号(不是真正的爵位),但同样也让人垂涎三尺,毕竟当年选举的只不过是一个名义上的继承人,而现如今选举的是一个可以抓住实权的人,多年前惨遭失败和遭受重大打击的八爷党,自然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
但正如邬思道在之前所说的话, 这次朝会名义上是选举,但实际上康熙皇帝自己恐怕早就已经有了人选,事实上也跟多年前一样,康熙是大清的皇帝,决定权自然也在康熙的手中,这是帝王的性质决定的,所以这样的权力绝不会因为所谓的民主权举而发生改变,这场选举跟几年前的那一次一样,也仍然是康熙为了打压反对派而进行的一项门面工程,不过这一次,康熙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既然心里有了人选,那在选举的过程中,康熙自然要找借口打击反对一派,多年前选举太子的过程中,满朝文武绝大部分人选举八阿哥,面对这样的结果康熙可以用八阿哥收揽人心拉帮结派来定立罪名,毕竟太子的身份早就确立,在这样的模式下八阿哥还能受到大众的拥护,不是拉帮结派那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陷阱和打压八阿哥也无力反击,但这一次,康熙多年前的招数不管用了,毕竟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选举的不是皇位继承人,而是一个平定边疆叛乱的,倘若八阿哥和他的手下主动请求愿意为大清的版图建立功勋,康熙皇帝还能用拉帮结派收揽人心来制造罪名吗?难道保家卫国为国效力,也成了装模作样?这样的大帽子一旦扔出去,以后谁还敢为国效力?
所以康熙仍然会选择扣帽子,但这个帽子不会由自己主动扔出去,得需要一个人穿针引线,与康熙熟悉几十年的王掞,就这样恰到好处的站了出来!
由于早在上朝之前,康熙就明白满朝的文武当中绝大部分人仍然建议八阿哥充当西北大将军王,就算雍正第一时间提出保举十四阿哥或者其他非八阿哥的人选充当大将军王,相信很快就会被朝堂上众多官员的口水所淹没,要想限制这些官员说话,最好的方法就是能找借口,也不给八阿哥扣帽子的情况下不让他们说话,而康熙与王掞的配合就在这里展开了。
老十和老九首先在朝堂上发出声音,强烈建议老八担任西北大将军王,并极力强调这个位置不一定需要懂得军事的人,有筹划能力的人就行,显然这是为了掩盖从来没有在军旅中待过的老八的软肋,正当其他官员准备积极响应的时候,王掞却抢先占了出来,接过了老九老十所说的话,既然不需要军事能力,那自然也就意味着康熙的任何一个儿子都可以,既然老八能够胜任,那被废除太子之位的胤礽凭什么不能胜任,毕竟作为太子他的筹划布局能力更强,又是康熙的儿子也想戴罪立功,那他凭什么不能上?
八爷党想通过没有军事能力的人也能成为西北大将军王的理论在朝堂上给人洗脑的时候,却不知道王掞用同样的理论反将了一军,既然是个皇子都可以,那老八就不一定能上了!
当这套反推理论让八爷当感到尴尬的时候,终于抓到机会的康熙更是补了致命的一刀:想带兵?未来还想谋逆篡位?既然喜欢跃马驰骋,那就关在马棚里去养马吧!尽管这句话是针对王掞说的,目标也是针对已经被废黜的太子,可稍有情商的人都会意识到,这哪是在说太子,这简直就是变着法的骂老八,大家不觉得眼前的这一幕太熟悉了吗?
多年前同样也是在朝堂之上,众人选举老八担任太子,结果被皇上扣上了一个结党营私的帽子,而现在太子的老师选举太子接手兵权,却被康熙制作为意图谋反,那跃跃欲试的八爷党们还敢说话吗吗?谁又能保证刚才的话不是针对八阿哥说的?谁又能保证康熙又会不会把大帽子继续扣在八阿哥的头上?反正几年前就扣过了,不怕再扣一次!所以面对康熙的发火,正摩拳擦掌的八爷党反倒变得集体不敢说话,毕竟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经历过几年前的那一幕,权倾朝野的佟国维因为支持八爷党直接被罢免,老十四更是因为替八阿哥说话差点被康熙亲手砍死,而现在康熙指桑骂槐的说带兵很可能意味着谋反,不知道会有哪个冤大头会再一次不顾一切的冒出来替八阿哥说话?也许一个也没有!
所以当康熙发泄过后,朝堂上反倒显得一片寂静,无人再敢提八阿哥担任西北大将军王的事,而这个时候的康熙顺理成章的让雍正说话,雍正也顺理成章的推举有着军旅经验的老十四担任西北大将军王,面对这样的局面八爷党也不敢再有所反对,有军旅经验的人你不拥护,非要拥护一个没带兵打仗的人?那你们想干什么?没有人会在这个关键时刻去碰这个霉头!
辽宁资深球迷
其实整个雍正王朝里并没有三个党。一直都只有两个阵营,一个是太子党,跟反太子党。太子党的人包含了太子、四爷、十三爷;反太子党包含了大阿哥,八爷九爷十爷十四爷。也就是说,四爷在一开始一直都是辅助太子的。是太子党的二号人物。而太子被废除之后,原太子党的太子被下掉,作为二号人物的四爷自然被整个原太子党的人当成是继承人,自己人,这也就有了四爷党的说法。这个王琰本身是太子的人,就是太子党的人,自然就把四爷当成新的领袖,他帮着四爷也就顺理成章了,毕竟是同一个党派的自己人。
在胤礽被废之时,大阿哥也被拿下了,这时候反太子党的格局也明显了,只剩下八爷九爷十爷十四爷,这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八爷党的人群。
其次,王琰看似在保太子,实际上是在借太子事件来贬低八爷,说两个人都是纨绔子弟。八爷这个人运用权术是一流的,但是在真实本领上却一般,尤其是心术不正,无容天下之心。比如,西北六万大军全军覆没就是八爷操作的。
优己
王掞的与康熙的一番对话确实是《雍正王朝》中的一大笑点。这件事发生在康熙二废太子之后,传尔丹在西北大军冒进,致使6万清军全军覆没,西北战事在即,康熙急需一位有才华的皇子代替康熙到西北平乱。朝堂之上,九阿哥胤禟欲言又止,康熙看在眼里问他的意见,她说:
西北打仗,主要是一个人坐舵儿的将军,刚刚皇上提到“贤”字,觉得八阿哥最合适。老十也附和道:
诸葛亮不会武功,照样打胜仗大将军王的位置至关重要,很多人传言这个位置的人就是将来皇位的继承人。所以老九,老十要把老八推上去建功立业,所以他们说西北需要的是一个坐镇摇旗呐喊的。但是老八一直以来都是理政的能手,没有表现出治军的成就,在军中威望不大。老大胤禔管兵部又是打仗的好手,但是这时候已经被圈禁,老十三,老十四军事才华横溢,都是从兵营里摸爬滚打出来的,老十三也因太子事被圈禁,只剩下了老十四有出色的带兵能力。
老九举荐老八以后,朝中不少人应和这样下去可不得了,所以这时候从人群中钻出一个年迈的身影,废太子的老师王掞,他说:
老臣保举一人,必能胜任,兵法说“哀兵必胜”。二阿哥胤礽自获罪以来,潜心忏悔,常思待罪立功,以赎前愆。王掞这样说一方面主要着实让人心痛,他一门心思和一腔心血都放在了太子身上,对这个弟子疼爱有加。国库欠款时,王掞拿出了自己的所有家当8000两白银,交给太子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让人感动,关键的时候仍然不忘替太子说话。另一方面他听到九阿哥举荐八阿哥胤禩实在是无稽之谈,所以他出来一搅和就给了康熙台阶,康熙顺着他的话说道:
他想跃马疆场,将来好带兵来逼宫?他既然想骑马,就把他关关到上驷院去?那干脆就让他和马住在一起得了。
王掞这个时候立马下跪:
老臣昏聩,希望皇上不要再虐待废太子。王掞这么一闹,关于几件八阿哥的事情,顺带就被拖过去了。老四也借着康熙询问他的机会 ,献上事先准备好的奏折,举荐老十四为大将军王 。
红雨说历史
对于王掞来说,太子胤礽就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雍正王朝》中的王掞,作为太子胤礽的老师,他在胤礽身上也是花费了其半生的心血,其对于太子胤礽的付出甚至可以比肩康熙皇帝。而对于王掞来说,他这样做并不是寄希望于胤礽在登上皇位后,能够为其塑像立祠,让其留名青史,他更希望的是不辜负康熙皇帝授予他的这份嘱托,以及能为整个国家培养出一位合格的君主。
然而最终的结局让王掞无比失望。
太子胤礽的行为不端,广为诟病,并且无论是行为上,能力上,还是品德上,都让康熙皇帝对其是失望透顶,这才有了康熙皇帝在热河“一废皇太子”事件的发生。尽管后来康熙复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只可惜胤礽已经是彻底的无可救药,非但不知悔改,而是只想着报复,甚至还计划着阴谋叛乱,最终胤礽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康熙废黜,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
这样的结局对于王掞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说,其打击无疑是非常巨大的,毕竟他在太子胤礽身上付出的太多,并且这也是为康熙皇帝,为朝廷,为整个国家的付出,如今却全部付之东流,此时王掞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用“心如死灰”来形容,是一点不过分的。
然而,王掞并不想着放弃,他依然还想着为胤礽做点什么,或许这就是读书人的“执拗”。
于是,对于王掞来说,机会似乎是来了。
西北的策妄阿拉布坦叛乱,传尔丹六万大军全军覆没,康熙要从皇子中选择一人担任“大将军王”,率领大军亲王西北平叛。
在推举“大将军王”的朝会上,九阿哥胤禟率先发言:
“西北打仗,主要是一个人坐舵儿的将军,刚刚皇上提到‘贤’字,觉得八阿哥最合适。”十阿哥胤䄉也是随声附和:
“诸葛亮不会武功,照样打胜仗。”可以说,尽管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䄉的发言是为了保举八阿哥胤禩,但是这也给了王掞一个绝佳的机会。
一方面,此前一直没有人进行发言,自己如果贸然阐述想法和观点,不仅非常的唐突,还有可能遭到非议和排挤,这个时候九阿哥和十阿哥率先发言,可以说在王掞看来起到的是“抛砖引玉”的效果,正好可以接上这个话茬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另一方面,九阿哥和十阿哥的话可以说正好说到了王掞的心坎上,毕竟胤礽与八阿哥胤禩一样,都没有打过仗,借着两位皇子的观点,推出胤礽也就顺理成章了。
于是王掞说到:
“老臣保举一人,必能胜任,兵法云‘哀兵必胜’,二阿哥胤礽自获罪以来,潜心忏悔,常思待罪立功,以赎前愆。”
王掞心里非常清楚,这对于胤礽来说,是一个重新翻身,甚至是重新坐上太子之位的机会,毕竟康熙也已经步入暮年,这样的机会确实不多了,况且此前,康熙已经有过一次复立胤礽的经历,他也希望争取到这次机会。
只不过康熙对于王掞的想法是立即否定,还对胤礽施以了惩罚性的措施,而这也宣告了王掞想让推荐胤礽出任“大将军王”的幻想直接破灭。
实际上,对于王掞来说,这也是他对于康熙皇帝的一次试探。
此时距离太子胤礽被康熙下令圈禁在咸安宫,已经过去了有五六年的时间,此时的王掞并不清楚康熙对于太子胤礽的态度和想法,因而才会依旧抱有着幻想。
王掞非常清楚,这次举荐胤礽出任“大将军王”,即便是康熙没有让胤礽带兵的想法,否定了王掞的建议,但是他至少也让康熙明白胤礽的悔改的之意,希望改善康熙对于胤礽的看法,并且看看康熙此时对于胤礽有什么样的态度。
只不过,康熙的回答让王掞彻底的心凉了。
“他想跃马疆场,将来好带兵来逼宫?他既然想骑马,就把他关关到上驷院去?那干脆就让他和马住在一起得了。”
这不仅仅是说明此时的康熙依旧没有原谅胤礽,且不说胤礽能不能重登太子之位,就连在获自由都是一种奢望。从康熙皇帝如此决绝的回答中,王掞的心中也彻底明白,太子这次是彻彻底底的被废黜了,自己的辛勤付出也就此付之东流。
尽管王掞已经是失望透顶,万念俱灰,但是此时的他依然想到的是身上的这份责任,既然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太子,那就扶保以为真正适合的君主。因而在此之后,王掞开始将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了雍正身上,在他看来,雍正是所有皇子中真心为了朝廷用心办事的人,而在生命的最后,他也帮助雍正“羞死”了郑春华,除掉了雍正一个巨大的掣肘和把柄,然后用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也算是帮助雍正走完了最后的一程。
最后再提一下,《雍正王朝》中的王掞,历史上确有其人,并且如同剧中一样,也算是饱学之士,还在康熙朝时期文渊阁大学士,位高权重。而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时候,王掞主动上疏请奏康熙复立胤礽为皇太子,而遭到了康熙的训斥,并且其子也被罚代戍西陲,而王掞本人也在雍正朝时期去世。王掞作为传统的汉族知识分子,对“地长子继承制”的执拗,使得他在胤礽被废十年之后,依旧坚持推荐胤礽,或许也是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原型,他才得以被写进《雍正王朝》,成为胤礽最为坚定的支持者吧。
雍亲王府
必须出来瞎搅,否则老八胤禩就要得逞了。
在确定大将军王人选的朝会上,各个皇子们都摩拳擦掌,志在必得。因为朝野普遍认为,谁夺得了这个大将军王之位,谁就是铁打的皇位继承人。而四爷胤禛早已和邬思道商议好,要推老十四胤禵为大将军王,并换取年羹尧做陕甘总督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未来夺嫡,更能赢得康熙的好感。
但一上来,八爷胤禩便志在必得。八爷党的智囊老九胤禟说:“大将军王不过是个主帅,不一定要懂军事,要的是威望和贤明,这样才能三军用命,所以八阿哥胤禩最适合。”
老十连忙附和:“诸葛亮也不会打仗,不照样指挥千军万马?”
这一撺掇,底下的朝臣也连忙随声附和,整个舆论开始倾向于老八胤禩。
如果这时没人从中打岔,岔开话题,康熙直接否决了老八,会很尴尬,严重的话甚至会逼老八造反。于是,老臣王掞主动站了出来,和康熙心照不宣地唱了出双簧。
王掞先是顺着八爷党的观点说:“十爷的话至为允当。”
你不是说大将军王不懂军事也能干吗?那按照这个逻辑,不仅八爷能当,很多人都能当。所以你能保举八阿哥,我也可以保举二阿哥。于是王掞顺着这个逻辑就开始保举起胤礽来。
“兵法说哀兵必胜。二阿哥胤礽自获罪以来,潜心忏悔,常思待罪立功,以赎前愆。”
康熙也立刻心领神会,顺着王掞的逻辑训斥起胤礽来。
“他想跃马疆场,将来好带兵来逼宫?他既然想骑马,就把他关到上驷院去,和马住在一起。”
王掞又玩起了道德绑架的老一套:“老臣昏聩,希望皇上不要再虐待废太子。”
康熙无奈:“把王掞搀出去。”
二人演技了得,一番吵架就跟平日一样,无非就是围绕着废太子胤礽能否再次复立的事绕来绕去。但这么一番搅和,推选老八胤禩为大将军王的事就被岔过去了。
等王掞被搀出去,康熙好像忘了刚才的事儿似的,目光转向胤禛:“胤禛,你觉得呢?”
就这样,胤禛顺利推老十四胤禵为大将军王。
达摩说
王掞并不是出来瞎搅合,他是抓住一切机会希望废太子能够复位。
王掞是太子胤礽的师傅,他一生的最大愿望,就是希望胤礽能够做一个好皇帝,可是,他没等继位就被废掉了。
王掞的学问肯定是很高的,不然也不会被康熙派去做太子师。可是,从王掞的言谈举止来看,他仅仅是个腐儒,腹中并无机谋。
四阿哥胤禛身边有一个邬思道替他谋划,规避他的过失。可是王掞并没有邬思道的能耐,他并不能为太子谋划什么。连太子明显地犯了错,他的规劝也很无力,只是无奈地说: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不过,王掞还是很有气节的,他对胤礽是百分之百地忠诚。
四阿哥胤禛追缴国库欠款时,王掞知道太子也欠了国库的银子,于是拿出自己的积蓄送给太子,让天子还债,把太子感动得涕泪交加,说道:日后我当了皇帝,一定在师傅百年之后,把你的牌位供在贤良祠,千秋万代享受香火。
太子第一次被废后,王掞据理力争,不惜在朝堂之上大骂康熙。若不是康熙比较仁慈,王掞可能就要掉脑袋了。显然,为了太子,他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
太子第二次被废后,王掞又抓住康熙令人推举大将军王的机会,又举荐废太子胤礽。要知道,两度被废的胤礽,已经成了康熙的忌讳,不用说推举他做大将军王,就是在康熙面前提到他,也是需要勇气的。
但王掞全然不顾,死马当活马医,仍然为胤礽争取机会。这仍然是把生死置之度外。
不过,王掞最终还是开窍了,他找到四阿哥胤禛,支持他夺嫡,觉得他比胤礽更能做一个好皇帝。
趣谈国史
《雍正王朝》中王掞在八爷党保举八爷胤禩出任大将军王之时突然冒出来举荐废太子戴罪立功,绝对是在捣蛋,他就是故意的。
王掞突然打断八爷党的话,跳将出来,绝对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也就是说他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要真正的推举废太子。
他有三层意思在里面:
1、八爷党说大将军王不用上前线,所以不用武功多么高。
只要做在打仗里面指挥一下,利用皇子的身份,提升一下士气就可以了。
王掞提出废太子,意思是说,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活儿,废太子也能干。
成功的阻击了八爷党出任大将军王的理由,使其理由不成立,给废太子出了一口气。
2、确定了康熙皇帝默认的皇位继承人不是胤禩。
康熙直接不用搭理他们,训斥了王掞,转身去问胤禛,避免了回应八爷党,其实就是对胤禩的否定。
3、试探一下康熙对废太子胤礽的态度,看看有没有可能将废太子放出来。
因为毕竟是太子的老师,也是有感情的。
可惜,看康熙的意思,废太子没有可能放出来了。
逝去即历史
王掞是废太子胤礽的老师,《雍正王朝》里,接到青海罗布赞丹增叛乱的消息后,康熙决定启用一位皇子出任大将军王,带兵前去平叛。
对于众皇子来说,这不仅是一个掌握兵权的好机会,更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好机会,因此个个摩拳擦掌。其中九爷推荐八爷人大将军王,四爷先是想推荐十三爷,后来经过考虑后推荐的是十四爷,而这时作为废太子老师的王掞,却跑出来推荐废太子。
王掞为什么推荐废太子呢?是不死心?是捣乱?还是糊涂了?或许很多人都会从这个方面去找原因。但如果大家这样想的话,就太小看王掞了。
王掞是什么人,人家是大儒,是太子的老师,是学问、品德、格局都顶级的人物,他怎么会不知道废太子已经不可能东山再起了,所以不存在不死心的说法,更不会犯糊涂出来瞎胡闹。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觉得,王掞之所以这样做,做可能的原因就是为了帮助四爷。王掞对废太子是不满意的,他希望教出一个明主,但废太子却不争气。而四爷的所作所为却让王掞看到了自己心中理想中的接班人,因此在他内心深处是想帮助四爷的。
王掞此时举荐废太子出任大将军王,概括来讲有四个目的:
一、暗示老八手段卑劣。要知道第一次废太子其实就是老八搞得鬼,对此康熙心里清清楚楚,此时提出废太子,无非是想让康熙想到:是老八采取卑鄙手段促成废太子一事的。
二、贬低老八,抬举四爷。王掞这样做,就是把老八和废太子放在一起比较,暗示如果老八这样的人都可以重用,那么废太子当然也可以重用。废太子既然不能用,那老八就更不能用了,这样的话,实则是抬举四爷啊。
三、暗示康熙用四爷的人,如十三爷。王掞此时并不知道四爷不想让十三爷出任大将军王,所以想推荐四爷的人。由于四爷和十三爷本来就是太子的人,王掞推荐废太子不被采纳,那太子当年的那帮人还是不错的,如四爷和十三爷。
孤舟钓江雪
王掞其实就是出来搅局的!他明明知道二阿哥大势已去,他还出来保举他,说明他是别有用心,其中之一就是他当了大半辈子太子的老师,见证了太子的兴衰,到了这个局面,他已经对太子心灰意冷了,出于对太子多年的感情,这其中肯定是收了太子很多好处或者太子帮了他很多忙!那么他在推荐大将军王这个节骨眼出于对太子的忠诚,恩情站了出来,说出保举太子的这番话!当然,他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通过这件事来探探康熙的心里是否还惦记着二阿哥,倘若还存在一丝希望,那么他也毫不犹豫的支持二阿哥!如果康熙对二阿哥死心了,那么对于自己的这番话必定触犯龙颜,康熙天性不爱杀人,王掞抓住了这一点赌了一把,最坏的结果就是告老还乡回家当个老财主!的确康熙念及他岁数太大让他告老还乡了!王掞能够一直在太子身边,那也说明这个人不简单,能够对康熙有所了解,否则康熙也不会让他当太子的老师!当然,最终结果也像王掞所想,一切都是空,即使这样,王掞拼了老命还在帮着太子想以后的出路,那就是只有老四当上皇帝, 太子才有好日子过,他也看出四阿哥夺嫡的几率是蛮大的,于是他就来到四阿哥府上劝四阿哥去争夺皇位,甚至不顾老脸去劝王春华自杀,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二阿哥,这也说明了这位老臣对主子的忠心,也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老王掞这辈子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