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真人”的最高境界,是容納外物的平常心

莊子:“真人”的最高境界,是容納外物的平常心。

莊子:“真人”的最高境界,是容納外物的平常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世間萬事萬物,其實都是同歸一源,本無高低貴賤之分,只是有了人,才有了區別。

有了人之後,烏鴉的叫聲變成了不祥的徵兆,喜鵲的叫聲就變成了吉祥的送達,但實際上,烏鴉和喜鵲只是兩種非常接近的鳥類,它們的叫聲只是生物本能。

也是因為人的主觀情感,把秋天蕭瑟的景象看作一種悲涼和落寞,把春天萌芽新生的跡象,看作一種精彩與盎然。

而人皆是平等人,也沒有貴人和普通人之分,只是我們看待名利的眼光不同,所以就有了區別。

有人曾說這樣一句話:人生自守,枯榮勿念

世間萬物本來都一樣,烏鴉和喜鵲並沒有什麼區別,都只是一種生物。春天和秋天也沒有什麼區別,都只是四時變換的其中一個節點。

而正是因為有了人,才有了分別,有了好和壞之分。

莊子:“真人”的最高境界,是容納外物的平常心

而這一切的根源,都始於主觀意識的“區別心”。

主觀情感引申的也是智慧,很多人總拿自己的智慧沾沾自喜,人類也把“智慧”當做自己凌駕於其他動植之上的資本。

但是正因為智慧的出現,人類也比其他生物多了一些苦惱。

對於人生來說,內心都有一些苦惱紛擾,或多或少,這一些苦惱的出現給自己的人生帶來的是折磨,讓自己的生活質量,也打了折扣。

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本源,就是去除自己的區別之心,以大道認知萬事萬物。

國學智慧《菜根譚》之中說:

天地中萬物,人倫中萬情,世界中萬事,以俗眼觀,紛紛各異,以道眼觀,種種是常,何須分別?何須取捨。

天地之間各種事物,人際之間各種感情,世界上很多事情,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各有各的不同,用超越世俗的眼光去對待,每一種都平常,有什麼必要去分別呢?有什麼必要去取捨呢?

莊子:“真人”的最高境界,是容納外物的平常心

人生的境界是在於平常心,以“道眼”看世界,超越世俗。

擁有平常心之後,外界的得意與失意才能視為平常,否則只會增加自己的苦悶,給自己的精神世界裡增加障礙,拋開自己的差異心,這是一種“道”。

莊子的《大宗師》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

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 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 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什麼叫做真人呢?古時候的真人不以眾凌寡,不自視成功,不圖謀世事,像這樣的人錯過了時機沒有後悔,趕上了時機也沒有得意,像這樣的人登上高處不顫抖,下到水裡也不會浸溼,身上進入火中不覺得灼熱,只有能通達大道境界的人能做到這樣。

莊子:“真人”的最高境界,是容納外物的平常心

在這一篇當中,莊子所闡述的是一個“真人”的形象,所謂的“真人”就如同道家中所說的“聖人”意義是相同的,這是一種通達大道的覺悟。

進到水裡不會沾溼衣服,進到火裡也不會感覺到渾身發熱,莊子在這裡使用的是誇張的表述,但是闡述的也是真人的智慧。

真人能夠認知大道,忘卻外身外物,達到一種無情無慾的區別。

沒有自己主觀的慾望和分別心,對待萬事都能坦然待之,這便是一種通達,所以他們趕上時機也沒有自鳴得意,錯過了時機也沒有懊悔。

莊子:“真人”的最高境界,是容納外物的平常心

莊子塑造的“真人”是一種超越世俗,智者的心態。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所謂的真人也是一種容納,容納世間的千姿百態,不以個人的主觀意識去區別,去掉的是自己的有色眼鏡,免除的也是自己的惱怒之心,正因為沒有了區別心,所以沒有了得失,沒有了寵辱,自然也沒有了遺憾和缺失。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