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蕭條時期,為什麼美國政府不選擇通過將產品出口來減輕國內的生產過剩呢?

左丿子Filv


國內產品大蕭條的原因之一當然是

生產過剩,按照熊彼得和一些馬克思學派的說法,是因為生產者收入的增加跟不上生產能力的提高,生產者無法消費自己所生產的全部產品所導致。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麼金融衍生品增加,使得個人信貸十分的方便,於是將生產過剩的問題暫時緩解,但卻以積累到以後變得更嚴重為代價。而按照羅斯巴德的看法,美聯儲投放了過多的貨幣干預了經濟,雖然過多的貨幣主要跑到虛擬經濟部門,消費品物價相對穩定上漲有限。但如果不是這樣,那麼本該因生產能力提高,而導致物價降低,使得人人都能充分的享受經濟繁榮帶來的好處。但大蕭條時期,美國貨幣匯率不穩,政府通過將產品出口來漬激經濟實際上效果不佳,減輕國內的生產過剩動力當時有限。


中玉財經


在扯淡大蕭條之前先普及一條冷知識,事情雖然過去了90年,但大蕭條形成的根本原因在經濟學領域並沒有達成共識。凱恩斯主義者認為是充分就業且經濟放緩時政府沒有花錢造成的,貨幣主義者認為是銀行危機造成的,而馬克思主義者則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無可救藥週期律。

大蕭條其實很複雜

吐槽機是個不懂經濟的笨蛋,沒法在經濟學層面討論大蕭條,大抵只能描述一下事情經過,讓大夥知道發生了什麼。這個事情的起點是1929年9月4日左右美國股價下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

恐慌持續到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這天把整個股市幹崩盤了,倒黴的是那時候新聞產業已經形成規模,這事兒成了全球性大新聞。然後整個世界都開始慌得一筆,美國佬都坑成這個操性,咱們該咋整?

更坑爹的是美國在一戰過後的孤立主義政策也在這時候蔓延到經濟領域,1930年他們實施《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幹起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勾當。這樣的舉動更讓其他國家恐慌加劇,紛紛制定報復性關稅之類的政策。

然後美國企業主就陷入了一個迷茫的惡性循環,股市崩盤的恐慌造成人們不敢消費,所以貨物很難買出去,無論是工業品還是農業品。東西買不出去他們就只能減產減員,造成更多失業,不然自己就得破產。

可是企業減員後又加劇了恐慌,人們更不肯大把花錢,故此他們只好繼續減產減員,最後把美國的失業率幹到25%,大家全都沒好日子過。更要命的是事發突然,很多生產原料是沒法減產的,當時美國人還有借貸創業的習慣,比失業更悲劇的破產也降臨了。

從美國內部的大蕭條經過來看,題主說的生產過剩不見得是主要原因,它是一次很複雜的經濟連鎖反應,牽涉了很多層面的問題,不適合單純歸咎一點。

自作自受的美國

至於美國政府為啥不通過出口降低產品積壓的問題,其實很簡單,沒人買。所謂沒人買也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方面是沒有國家肯買,另一方面是大部分國家的百姓逐漸也買不起了。

前面不是說美國當時弄出一個叫《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的玩意嘛?那個稅法是美國曆史上第二高的關稅法案,更氣人的是那時美國是個貿易順差國,出口大於進口。於是全世界的小夥伴都被激怒了,你賺老子錢還不讓老子賺錢,還有天理嗎?還有法律嗎?

於是美國的21個貿易伙伴國紛紛出臺了對等報復性關稅政策,包括英國、法國、加拿大、南非等主要經濟強國,搞得美國出口瞬間下降了67%。你別說加大出口力度,就是現有份額都保不住了。現代大部分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都認同那個法案是大蕭條的助推劑,起碼把美國給坑慘了。

買不起的問題就更好理解,美國的股市崩盤讓世界人民慌得一筆,紛紛發生了跟他們類似的危機。其中最憋屈的就是德國,他們剛剛在一戰後恢復了點元氣,華爾街崩潰就迫使美國銀行終止了貸款,直接把魏瑪政府坑死,小鬍子上臺了。

在失業率節節攀升的情況下各國人民對買東西沒啥興趣,基本都開始玩自給自足或者瘋狂出口,日本就是借這段時間取代了英國在紡織品行業的霸權,智利這個原料出口型國家更是在國家破產邊緣晃盪了一圈。

各國百姓都窮成這樣了,還哪有加大購買舶來品的慾望啊?其實要說也有不太受影響的國家,很不巧最主要那個叫蘇聯,比較不主要那個叫中國(沒完全脫離銀本位,因禍得福),這兩國家的老百姓當時有個共同特點,窮!出口這條路就這麼堵死了。


歷史吐槽機


問題並非美國政府不想將產品出口減輕國內生產過剩,而是根本沒有這樣大的市場來購買美國生產的剩餘物資。換言之,大蕭條影響的並非是美國,而是整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所有國家。

歐洲和日本等西方國家同樣面臨經濟危機的壓力,無力購買美國商品

作為當時歐洲最強國家的德國,受到經濟危機的衝擊比美國更大。美國對德貸款因為衰退而停止,失業率飆升至30%。在此情況下,納粹黨上臺。德國因嚴重的經濟危機將戰爭賠款擱置,這直接導致了納粹黨的得勢和德國被歐洲國家孤立。

作為遠東地區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日本,大蕭條對其的影響同樣難以避免。日本經濟衰退了8%並第一個使用了量化寬鬆的經濟政策。大臣高橋是清將日元貶值,增加赤字來刺激經濟的發展。但是高橋削減了武器軍備的開支以縮小政府債務的做法招致了軍隊的不滿並導致了“二二六兵變”,軍政府上臺。

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也同樣受到經濟危機的衝擊,對此他們採取了“帝國特惠制”等政策,提高美國出口商品關稅並對本國出口商品予以補貼。這對於美國的經濟來說可謂雪上加霜。

其他國家雖然有購買美國商品的意向,但由於經濟原因所起的作用相當有限

除了歐洲和日本資本主義國家以外就數中國和蘇聯最有購買力了。但起到的作用也相當有限。

中國當時已經意識到和日本必然會有一次戰爭併為之積極準備,但美國迫於日本的壓力封鎖了對中國的軍火貿易。這樣美國只能向中國出口奶粉等商品,這利潤遠不及軍火貿易,而且奶粉等美國商品只能被中國上流社會消費,出口量也不大。這意味著中國市場對美國經濟危機的幫助可謂是杯水車薪。

蘇聯巧妙地利用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發展自己。在經濟危機中,蘇聯由於不開放的市場而受到衝擊較小,而同時積極引入美國和西歐的技術和設備發展自己。這對於美國走出經濟危機當然有幫助。但是蘇聯市場畢竟有限,而且可以選擇的對象是整個西方世界而非單對美國。這意味著蘇聯消耗美國富餘生產力所起的作用被進一步削弱。


物質文化史


隨便聊兩句。

經濟大蕭條源於美國的金融危機

1929年10月24日,美國華爾街股市從363點開始一瀉千里,到10月29日的短短一週內,股市下挫40%。美國股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一生的積蓄在幾天內煙消雲散。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美國的GDP

以1929年為例,消費者佔比72%,工商業者投資佔比18%,美國政府使用略少於10%,出口略大於10%。

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後,工人失業率不斷上升,老百姓沒有收入,也就無法正常消費,因此,消費者比例暴跌。消費者需求下跌,工商業投資勢必跟著下跌。

然後,美國便上演了讓人瞠目結舌的一幕,一邊是成千上萬餓著肚皮的流浪者,一邊是忙著將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的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將小麥和玉米替代煤炭成為燃料。

既然商品“過剩”,為何不增加出口?

美國的股災引爆全球經濟危機,美國的股市並不純粹是美國的上市公司,世界各地很多有名的公司都選擇在那裡上市。美國股市崩盤,沒有哪家股票能夠獨善其身。

一、國外需求下降

美國大資本家通過購買外國上市公司的股票來對其進行投資,當美國企業發生金融危機後,他們勢必會大量拋售尚未受到嚴重影響的外國上市公司的股票,也就意味著,外國上市公司也難以逃脫崩盤的命運。

連鎖反應將從股票市場傳導至現實市場,外國企業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不得不減產降薪裁員,失業率飆升,意味著外國的需求也在迅速下降。對美國依存度較高的幾個國家率先遭到衝擊。

據統計,大蕭條期間,美國的失業率飆升到25%,德國失業率逼近30%,日本經濟衰退了8%等。

二、國際貿易壁壘

如果美國想要增加國際貿易,必須降低銷售價格,最有效的手段便是降低稅率或者國家補助出口補貼。但對於進口國而言,除非是必須進口貨物,否則必然提高進口關稅來提高美國商品價格,從而保護本國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也就是反傾銷。

三、落後的運輸和包裝

產能過剩的產品往往是日用消費品,可存儲週期短,例如牛奶,就1920時期,根本沒法達到長時間存儲。

當時國際運輸,以遠洋輪船為主,如果貨物包裝不好,比如小麥、玉米之類的農產品,一旦遇到海水浸泡,那麼輪船還沒到達大英帝國,便已經腐爛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面對高昂的包裝成本。而為了擴大對外貿易,又必須維持或降低銷售價格,當銷售單價低於生產成本或者是過剩商品的邊際成本時,換句話說就是得不償失,誰還會做那種出力不討好的事情呢。

當然,美國的農場主也不會幹這種蠢事。

經濟大蕭條的根本原因

一場突如其來的股災讓世界經濟衰退10年,那麼什麼導致了股災呢?用管仲的話說,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

1920年起,美國人吹噓自己迎來了最好的黃金十年。那段時期,機器開始代替人工,生產率一路飆升,原來產業工人的失業率也一路飆升。隨著機器的廣泛應用,即使沒下崗的人工工資增長十分緩慢。正是因為這樣,財富漸漸地集中到那些大資本家手中,便投資更多的機器,工人繼續失業。相關上市公司的股票一路上揚。

如此惡性循環,終於有一天,老百姓入不敷出,只得節衣縮食,而擁有絕大部分財產的少數富人不可能去消費那“過剩”的需求,於是國內消費市場的需求急劇下降,二級市場那美麗的肥皂泡應聲破滅。

讀歷史有何用?歷史上不只有爾虞我詐,陰謀陽謀,也還有管仲這樣的經濟學家。

我是讀春秋思無忌,用心回答每一個問題,如果你恰好看見了,不妨點個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