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8歲,一個人表演一臺戲,進城表演受歡迎,60年招了兩徒弟


#自拍我的故事#我叫朱允德,今年68歲,是安徽界首農民。我從7歲開始學習扁擔戲,到現在已經表演了60年。這些年,應邀先後到過上海、江蘇、山東、河南等全國多個地方去表演,每到一處都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說起扁擔戲,很多人可能不是太熟悉,如果說木偶戲,大家一定都會有印象。其實我表演的扁擔戲就是被譽為世界三大木偶劇種之一的五指木偶戲,是我國單人木偶戲中僅存的表演形式。

在我的老家界首,扁擔戲又被當地人稱為“小桃子”戲,也有叫“猴頭人子”、“一臺戲”和“獨腿戲”的。我所在村叫小徐村,位於安徽與河南的交界處,是一個偏遠鄉村,因為前期交通不便,經濟落後,當地群眾為了生計,紛紛學會了一些耍猴、說唱藝術。

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始學習扁擔戲的。其實,現存於世的界首扁擔戲,究其淵源,大約在清末年間,由利辛縣藝人葛三傳入界首,至今有100多年的歷史。

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村裡幾十戶人家,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有人會一些手藝,要麼是表演扁擔戲,要麼是耍猴演出等。在農閒時,村民們便用挑子擔起表演用的行李,到全國各地去謀生活了。

扁擔戲表演對場地沒有要求,表演者也不需要化妝和打扮,走到村口街邊,豎起扁擔,扯開幔布把自己和一個箱子圍起來,隨著“哐、哐”幾聲銅鑼響後,一場傳統的扁擔戲就開始上演了。

扁擔戲的戲臺有一尺見方,是用扁擔和幔布支起來的,戲臺上幾個活靈活現,身著綵衣、臉塗彩畫,唱唸做打的小木偶人,其實都是我一個人在操作。在幔布里面,我一個人要用嘴表演幾個角色,手裡還要敲鑼,可以說是忙得有條不紊。臺下表演的熱鬧,臺下觀眾看得起勁,因為表演的內容老少皆宜,所以每到一處都是場場爆滿。


特別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無論走到哪裡,只要銅鑼一敲,吆喝幾聲,人們就會紛紛跑出來觀看。要是趕到在各種廟會、民俗節日表演,觀看的人會更多,表演現場常常被觀眾堵得水洩不通。

扁擔戲除了天熱不方便表演外,春、秋、冬三季都能演,一般表演一場扁擔戲在半個小時左右,按人頭自願打賞,每人每年都能賺上千塊,這在當時的農村收入是非常高的。

但是,後來隨著外出打工的人增多,村裡的年青藝人們紛紛改行進城務工去了;年齡大的也不願意再走街串巷地表演“討生活”了。到現在,村裡會表演扁擔戲的人已經屈指可數,但堅持挑著一幅扁擔外出表演的就只有我一個人了。

和村裡的年輕人一樣,因為感覺表演扁擔戲辛苦,我的兩個孩子也選擇了外出打工。平時,都是我在家幹農活,照料年邁的老人,只有接到邀請參加活動的時候,才會挑起擔子外出表演。如今,扁擔戲已經成了我的‘業餘愛好’。

前段時間,我應邀去浙江烏鎮戲劇節參加表演時,因為忙不過來,來了一個年青人給他幫忙提演出行李,在聊天得知對方是個大學本科生。當時,我就在想,一個大學生都願意給我這個農村藝人提行李,為啥就沒有人願意學習這門藝術呢?

多年前,我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扁擔戲的代表性傳承人。可是從我7歲學藝算起,到現在表演扁擔戲已經有60年左右了,可是來跟我拜師學藝的人,總共只有兩個人。有時,我和別人說,如果有人願意來學習這門技術,我倒是樂意倒貼飯菜來手把手的免費教。因為我最擔心的就是這項戲種將來別後繼無人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