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十三個女人自毀式的抉擇,換來的是永恆的頌讚

我的寫作,想的更多的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人性能走到極致。在非極致的環境中,人性的某些東西可能會永遠隱藏。

——嚴歌苓

《金陵十三釵》,嚴歌苓原創的中篇小說。曾獲得第十二屆百花獎,被著名導演張藝謀改編為同名電影,於2011年上映。

《金陵十三釵》:十三個女人自毀式的抉擇,換來的是永恆的頌讚


小說取材於《魏特琳日記》和《陷京三月記》。它描寫的是南京大屠殺中的一個故事,講述了十三位妓女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在國仇家恨面前,譜寫的一曲金陵悲歌,偉大且永恆。

電影以“我姨媽書娟”的敘述視角,描繪了處於社會邊緣地帶的“秦淮女們”的孤獨與反抗。讓我們看到了在殘酷到極致的戰爭環境下,隱藏的人性之光,也讓我有了多層次的感悟。

  • 感悟一:一曲金陵悲歌,是極致的悲,也是極致的喜。
  • 感悟二:偏見是一座大山,懂得自我救贖,就能開山破石。
  • 感悟三:因為感同身受,所以給你救贖熱望。人性之光,源於愛,更在愛裡延續。

今天,我就從這三點來談談我的具體感悟。

《金陵十三釵》:十三個女人自毀式的抉擇,換來的是永恆的頌讚


感悟一:一曲金陵悲歌,是悲與喜的極致交加;是世俗與邊緣碰撞之下的交融和相通

自古以來,就有“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犀利詩句。

在我們的認知裡,“商女”就是沒有血肉的人罷了,更遑論知國仇懂家恨。所以我們鄙視她們,唾棄他們,我們甚至為自己的嫉惡如仇沾沾自喜。

殊不知,商女亦知亡國恨。

古往今來,在一點點被髮掘出來的不為人知的歷史片段裡,我們看到了那些卑微到塵埃裡的商女譜寫出的愛國情懷。

一曲秦淮曲,十四個秦淮河女人,譜寫了一首悲壯偉大的民族史歌。


《金陵十三釵》:十三個女人自毀式的抉擇,換來的是永恆的頌讚

當整座城市瀰漫在戰火之中,所有人都在奔忙逃命的時候,一群身著華服的女人駕車呼嘯而過。

本以為是擦肩而過的一群路人,卻原來成了這輩子再也不能忘懷的人。

她們,便是傳說中和南京這座城市一樣古老的秦淮河女人。

那一日,她們敲響了所有人以為可以帶來庇護的教堂大門,在斷然被拒後翻牆而入,住進了髒亂的地窖裡,肆意揮灑著胭脂水粉的氣息。

而與之截然不同的是,教堂的上層住著十幾個稚嫩的教會學生。她們雖然蓬頭垢面,卻依舊掩蓋不住身上的青春氣息。在她們那稚嫩的外表下,藏著的是一顆顆熱血沸騰的心和潔如初雪般的靈魂。

女人歷經滄桑,學生含苞待放。你不懂我,我卻知你。

一個個熱血少女,使出渾身解數表達著對這群不速之客的厭惡。她們言語裡充滿鄙夷,眼神裡飽含嫌棄,甚至為了不共用一個廁所而大打出手,

直到日本人的槍聲在這個支離破碎的教堂中響起,針鋒相對的女人和學生們開始了一段斬不斷的情緣糾葛。

《金陵十三釵》:十三個女人自毀式的抉擇,換來的是永恆的頌讚


01

秦淮妓女,她們本是社會底層的邊緣人物。

她們造盡世俗玩弄,卻不被世俗主流認可;她們風情萬種,搖曳生姿,卻時刻頂受著世俗主流的審判和道德的仲裁;可是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她們也有自己的夢想與追求。

可面對傳統的正義和道德的枷鎖,她們只能悽然地遊走於紅塵之中,以粗鄙頹敗的生活方式,無聲的表達著對世俗的反抗。

《少年中國說》中曾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作為世俗主流所力挺的群體,女學生們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所以差一步就可以出城的李教官他們,為了女學生們,寧願犧牲自我的生命,也要換取學生的逃亡機會。

《金陵十三釵》:十三個女人自毀式的抉擇,換來的是永恆的頌讚


學生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國家的新生和未來,更是傳統世俗認可和保護的群體。

當這樣兩個極端的群體湊在一起,勢必會產生碰撞與摩擦。

學生和世俗一樣,看不慣她們的浪蕩風塵;

她們的內心卻住著一個個學生模樣的自己。

但遺憾的是,沒有人會扒開世俗的外衣去看內在的心靈。

直到教堂的寧靜被一記槍聲打破,她們為學生留了入地窖的門,而學生為了保護她們選擇了在地窖門口引開敵人。

這一刻,她們和“她們”的心靈才慢慢敞開,世俗的外衣也在彼此幫扶中開始褪下。

《金陵十三釵》:十三個女人自毀式的抉擇,換來的是永恆的頌讚


02

邊緣意味著孤獨,孤獨催生反抗。

記得第一次讀《人間失格》的時候,我對太宰治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不是很能理解,甚至覺得晦澀難懂,有些矯情。

可細品之下,才懂得一個邊緣人不被世俗理解和接受的孤獨。

在影片中,同樣身處社會底層不被接納的“秦淮女們”,擔受著千百年來人人唾棄的娼妓之名,忍受著不為人知的孤獨與煎熬。

而與太宰治不一樣的是,她們明白“面對孤獨,只有兩條路可走:消亡或反抗”。

而突如其來打破教堂寧靜的日本人,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恰好給了她們一個反抗的機會。

當女學生們被發現,並且被要求參加日本人的慶功宴時。躲在地窖僥倖逃過一劫的秦淮女們站了出來。

她們勸下了相約跳樓的女學生,決定捨棄自我,代替學生們被送進日本軍營。

《金陵十三釵》:十三個女人自毀式的抉擇,換來的是永恆的頌讚


誰都知道這一去意味著什麼,包括懵懵懂懂的女學生們。可她們還是義無反顧地笑著說“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我們今天就去改一改這自古以來的罵名

”。

若非孤獨到極致,誰會選擇這種方式來表達內心的反抗呢?若非心中藏有大義,又有誰會明知是火坑,還依舊往裡跳呢?

她們想要的,也不過是最初那個她們想成為的人罷了。

當她們剪去長髮,褪下一身華服,裹上裹胸,穿上學生裝時。個個歡呼雀躍,熱淚盈眶,那也是她們曾經想要擁有的人生啊。

當她們把自己最珍愛的東西鄭重交託時,這一刻,更是心與心的交融,世俗與邊緣的相通。

人人生而平等,可世俗終究會把人分為三六九等。但它能分開表面的塵世浮華,卻分不開人性極致的美好。

《金陵十三釵》:十三個女人自毀式的抉擇,換來的是永恆的頌讚

感悟二:偏見是一座大山,懂得自我救贖,就能開山破石。如果命運要你像一隻螻蟻一樣活著,那也要做那隻可以撼動大象的螻蟻

《魔童哪吒》裡有這樣一句臺詞:偏見是一座大山,任憑你怎麼努力都搬不動它。

以前,我對這句話深信不疑。可看完“十三釵”後,我才明白:偏見確實是一座大山,但懂得自我救贖,就能將它擊得粉碎。

影片的前半部分,書娟是這樣評價她們的:

  • 她們一來,就把地窖佔了。我記得那裡又髒又亂,她們只用了一會兒功夫,就把秦淮河拖到那裡了,連香水胭脂的味道,好像也被她們帶來了。
  • 在我印象中,這群女人頭一回湊到面前時,就是這副衣衫不整的放蕩樣子,一點兒也不像傳說中的那麼優雅。

此刻,在世俗主流的正義和道德的教導下,書娟和其他人有著一樣的認知和偏見。

在這群學生眼裡:妓女都是不要臉的,骯髒的人。她們會破壞別人的家庭,搔首弄姿,賣弄自我,沒有羞恥心。

她們就如同又髒又亂的地窖一般,讓人鄙夷唾棄。

《金陵十三釵》:十三個女人自毀式的抉擇,換來的是永恆的頌讚


但影片的後半部分,學生們對她們的態度卻是這樣的:

  • 這個小兵,一直躲在地窖裡,都是這些女人照料的。其實,這些釣魚巷的,心也不壞。
  • 她們去了,日本人會怎麼對她們?會打她們嗎?會撕她們衣服嗎?

彼時,學生們已然接受了這群曾經無比厭惡的女人。

而除了學生們,影片中還有一個主要人物約翰,他對“秦淮河女人們”的態度也有著很大的變化。

前半段約翰是這樣的:

  • 跟她們打情罵俏,調情。甚至還在約好見面的晚上,事先準備好錢。此時,走腎。

後半段約翰是這樣的:

  • 她們很堅強,勇敢,細膩。她們最瞭解什麼是愛和恨,就算對付魔鬼,也輕而易舉,她們有著永恆的力量和美。彼時,走心。

從一開始,所有周遭人都把最難聽的字眼,最輕視的態度,用在她們身上;到後來所有的高貴字眼都不足以形容她們的偉大。

《金陵十三釵》:十三個女人自毀式的抉擇,換來的是永恆的頌讚


這一360度的大轉彎,她們是如何讓人做到的呢?

同樣是面對世俗的偏見和鄙夷,為什麼申公豹和“秦淮河女人”有著不同的結局呢?

看完影片你就會明白:申公豹面對偏見,選擇了破罐子破摔。而“秦淮河女人”面對偏見和世俗,並沒有就此輕賤自己,其中以趙玉墨最為明顯。

偏見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只有懂得自我救贖,才能贏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段精彩對白: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棄自己了,還有誰會救你?每個人都在忙,有的忙著生,有的忙著死。忙著追逐名利的你,忙著柴米油鹽的你,停下來想一秒,你的大腦是不是已經被體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裡?

《金陵十三釵》:十三個女人自毀式的抉擇,換來的是永恆的頌讚


趙玉墨幼時出身於書香門第,祖上顯赫一時。賭鬼父親敗光家產後把她賣給堂叔抵債,而後又被堂嬸賣入花船,從此流落風塵。

她本來會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命運卻和她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讓她如一隻螻蟻般活著。但她卻從來沒有因為自己如一隻螻蟻般渺小而摒棄尊嚴,放棄自我。

即使身處風塵亂世,她也沒有被生活磨平稜角。

  • 幼時學過的英語她不曾荒廢,
  • 身處動盪時局,她做事依舊有規有矩,試圖為姐妹們謀得一條生路,
  • 日本人打進教堂時,不允許關地窖門,要等學生們進來,
  • 學生被迫前往慶功宴唱歌時,第一個想到要犧牲自己替換一個。

她用自己所有的努力,維持著那僅存的驕傲和尊嚴。

《金陵十三釵》:十三個女人自毀式的抉擇,換來的是永恆的頌讚


記得張國立在出演過電影《一九四二》後,曾說:一個飢餓的人,是沒有尊嚴的。飢餓的人,首先要保證的是生存,人的本能是刻在骨子裡的。

面對飢餓,人尚且會出賣自我,變得沒有尊嚴。而面對坎坷的命運,幾十年的紅塵生活,她依舊保有著自己的尊嚴和良善。

這,是人性的極致偉大。更是打破偏見,獲得救贖的唯一途徑。她雖是一隻螻蟻,卻有著撼動大象的底氣。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詆譭和打擊。

但我們絕不能因此一蹶不振,隨波逐流,成為被體制化的人。

沒有人會相信和幫助一個自我放棄的人。

面對所有生活的不如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自己救贖。

《金陵十三釵》:十三個女人自毀式的抉擇,換來的是永恆的頌讚

感悟三:因為感同身受,所以給你救贖熱望。人性之光,源於愛,也在愛裡延續

此時已鶯飛草長愛的人正在路上

我知他風雨兼程途經日暮不賞

穿越人海只為與你相擁

此刻已皓月當空愛的人手捧星光

我知他乘風破浪去了黑暗一趟

感同身受給你救贖熱望

一首《世界美好與你環環相扣》,唱出了一切美好皆因去黑暗走了一遭,所以感同身受。一曲金陵悲歌同樣譜寫出了“一切救贖熱望,皆因感同身受”。

01

記得那個年僅十五歲卻慘遭日本人暴力姦殺的豆蔻嗎?名為豆蔻,卻隕於豆蔻年華。

她是在去取琵琶弦的路上出事的,身邊還有一團浸滿血的絲絃。

很多人會覺得她為了一個萍水相逢的蒲生,做這一切不值得。但她肯為了一團絲絃,捨棄生命,那在她心裡,這一切必然是值得的。

《金陵十三釵》:十三個女人自毀式的抉擇,換來的是永恆的頌讚


從見到蒲生的第一眼,她就喜歡上了這個還是孩子的小兵。因為蒲生很像她的弟弟。

她無微不至的照料著蒲生,想著以後可以跟他回家種田,或是彈彈琵琶,一起要飯都行。但蒲生還是因為傷勢得不到救治離開了。

為了能好好的彈一曲,送蒲生走。豆蔻偷溜回了危機四伏的翠禧樓尋找琴絃。

對別人來說,只是一首曲子而已。但對豆蔻來說,卻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即可以說是為了彈一首曲子給蒲生聽,更可以說是為了彈一首曲子給自己的弟弟聽。

三毛說,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如果愛沒有停留的地方,也就無法延續下去。

小小的豆蔻把自己對弟弟的愛,寄託在了蒲生的身上,讓這份愛有了歸宿,不再孤獨流浪。

《金陵十三釵》:十三個女人自毀式的抉擇,換來的是永恆的頌讚


雖然豆蔻不幸離開了,但那份濃濃的愛意卻濃縮在了那一團琴絃裡。

雖然我們無法得知那一團琴絃最終會去往何處,流落於誰的手上。但我們能知道的是,不管它去向哪裡,都會帶著一段故事,帶著一段情,去擁有和譜寫更多的故事,讓愛因愛而延續。

02

我不能救國家,不能救人民,我只能救我自己了。

這是書娟在成為日本人的幫手之後,對約翰說的話。

當一個人身逢亂世,什麼都救不了的時候,只能救自己,這句話確實沒錯。可本是這場戰爭局外人的約翰卻沒有選擇自保。

《金陵十三釵》:十三個女人自毀式的抉擇,換來的是永恆的頌讚


他本是被派來給英格曼神父做殯葬的美國人。面對日本人的惡行,他完全可以視而不見,利用自己外國人的身份安全離開。

但他卻留了下來,選擇和這群女學生共進退。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明知結局會如何的豆蔻和香蘭。

為此他甚至放棄了唯一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離開這個戰亂之地的機會。

你說他傻嗎?

他不傻。

面對和他死去的女兒一樣年紀的女學生,他無法袖手旁觀。即使他有可能要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他也不能心安理得的離開。

為了這群孩子,他成了神父。把自己的胸膛對著日本人的槍口,把滿是驚恐和無措的孩子護在了身後。

《金陵十三釵》:十三個女人自毀式的抉擇,換來的是永恆的頌讚


為了不讓孩子們擁有更多痛苦的回憶,帶著沉重的心理負擔面對未來。他編織著美麗的謊言,告訴孩子們那些姐姐只是替她們去參加聚會,所有她們所擔心和害怕的事情都不會發生。

就像敘利亞父親騙3歲的女兒爆炸是煙花,聽到就放聲大笑一樣。約翰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孩子們僅存的一絲童真。

而這一切,都是他再也無法給予女兒的。

成為神父,因為那群孩子像女兒。

成為殯葬師,因為女兒是他第一個做殯葬的人,離去前曾要求他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對他來說,不論是做神父還是做殯葬師,皆因感同身受。

他對這群女學生的救助和保護,寄託的是自己的哀思。他把所有那些本該為女兒做的事和厚愛,付諸在了身邊遇到的人和那群學生身上,這是一種愛的延續,更是一種無法比擬的美好。

其實,人生在世,生命本就無常。

如果那些我們曾經深愛的離開了,再也回不來,我們也不能讓愛遠走。

《金陵十三釵》:十三個女人自毀式的抉擇,換來的是永恆的頌讚


03

去,就意味著自己將受盡折磨甚至死亡。

不去,就意味著可能的自由和更好的生活。

可她,卻選擇了前者。

為什麼?

因為感同身受。

曾經的趙玉墨也和這群學生一樣,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

可是所有的美好與嚮往卻在十三歲那年被打破。繼父糟蹋了她,在她如學生們一樣的年紀時。

《金陵十三釵》:十三個女人自毀式的抉擇,換來的是永恆的頌讚


曾經去黑暗裡走過一遭,那種從天堂跌入地獄的痛苦,她比任何人都要清楚明瞭。她的人生已經成了一個悲劇,她不想更多和她一樣的悲劇發生。

有人說過,慈悲不是出於勉強,它是像甘露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到給幸福於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於施與的人。

“秦淮河女人”代替學生步入了黑暗,對於學生來說,她們是救贖者,給予自己希望和未來的人;

而對於她們來說,這場步入黑暗的旅程,保住了她們心目中想要成為的女學生的美好。

這於她們而言,才是真正有情有義的一件事。

生於亂世,囿於紅塵,困於命運。

雖然她們沒能成為理想中的自己,但那些學生將帶著她們的那一份兒,更好的活下去。這,是一種更加美好的愛的延續。

《金陵十三釵》:十三個女人自毀式的抉擇,換來的是永恆的頌讚


小結:

因為感同身受,所給予的救贖熱望。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給了他人救贖,卻原來,被拯救的往往是自己。

在極致的環境中,凸顯的人性之光不僅飽含深情,更讓愛在愛裡無限延續。

結語

《我和我的祖國》中有這樣一句臺詞:二十八年革命,兩千萬人的犧牲,換來的紅旗,我們能做的只有四個字,萬無一失。

一場革命,千千萬人犧牲。可歌可泣的故事數都數不過來。

一部《金陵十三釵》,猶如管中窺豹,我們所窺見的殘酷與偉大不過一斑而已。因為曾經的偉大與犧牲,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安定。

雖然我們不會再經歷那般殘酷的過往,但也不能泯滅了人性的光芒,讓愛無處安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