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局座对马岛战争动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撰写了大量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选择其中一些内容进行连载,供大家参考借鉴。
三、要有相应的动员原则
虽然实施有效的战时工业动员是维持现代战争、赢得最后胜利的重要保证,但并不是说任何规模和水平的现代战争都需要进行此类动员。对何种威胁情况下进行何种规模的工业动员应有一些明确的研究、预测和规定,对平时体制如何快速转为战时体制也应有一些相应的规定。
首先,应确定动员等级。国家面临的局势不同,危机和战备程度也不同,因此,实施工业动员的等级亦应有所区别。应根据有关权威部门对形势的预测和可能发生战争的方向、规模、频度等确定不同的动员等级、范围和重点。
其次,应制定动员标准。应根据动员等级,规定出相应的动员标准,包括动员速度、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的水平等。并且,应对国营军工企业、国家投资和经营、集体投资和经营以及私人投资和经营、可能用于工业动员的军工企业、民用工矿企业、修造船厂和船舶、飞机、火车、汽车、筑路机械、加工机械等各类运输工具、设备器材和物质等进行明确的分类,划定不同的动员等级和动员标准。例如,美国国防部要求在宣布动员令后,生产民用产品的私营企业要半年内转产政府战时动员规定的所需军品,1—3年内要使产量提高2—7倍。
最后,应拟制有关经济方面的补偿规定。为了使战时工业动员真正落到实处,并鼓励在产品方向上和生产中平战结合、鼓励工厂企业支援国防建设、保障军用特别是作战需求,应对考虑军用或已为军用的民用资源(产品)、人员、物质和交通工具等,根据满足军用的程度,制定一些经济补贴标准。
对于和平时期动员和征用其它民间资源参加军事学习或军事训练、乃至参加作战行动也都应有相应的经济补偿原则战勤、战区、战损、营运损失等补偿标准。
这方面,国外的工作开展较早,已有不少此类商船军用的补偿规定。例如随特混舰队赴马岛支援作战的商船人员,战争期间增发15%的战区工资补助。这些经济补偿规定既可鼓励民品军用,也可避免动员时期因为“经济效益”一害的问题相互扯皮而贻误战机。
为了运兵,英军征调了英国当时最现代、最豪华的邮轮——67000吨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号
四、要有规划、计划和预案
战时工业动员虽是国家应付突然事变的紧急措施,但决不是临时上阵便能立竿见影的,必须要有一套经过周密研究、切实可行的动员预案。
一是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应经常就国际环境、国际战略、周边态势等重大问题与军方和外交部进行联合研讨,以确定不同时期的主要作战对象,便于国家在军、政、经及处交等方面采取联合行动,并对可能的突发事件做好动员准备;
二是军方应根据大的战略推论对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进行作战模拟,以求对作战规模、持续时间、投入兵力兵器和所需的军用物资、交通运输保障等有一个明确的预测。根据预测。军方应通过经济动员体制提前向民用部门提出需求,以便按排扩大生产、转产或调拔物资。
三是制定计划预案应有目标、有层次、有阶级,国家要有动员的总预案,还应有总预案下的各种具体行动方案;计划预案应有运、中、近多个梯次,逐步积累完善。例如,苏联平时就制定有战争第一年全国经济动员计划,并每年修改、调整一次,保证下一年度一旦发生战争能够立即实现的动员;中期目标通过五年计划完成,长期目标通过10年或更长时间的远景规划实现。
在战争准备和动员准备方面,我国、我军在数十年的革命战争时期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解放后又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部分动员体制,并制定了一些法规。
1955年总参谋部便制定了关于《战争第一年所需武器装备、弹药和军事技术物资动员申请书的拟制》等规定,成为制定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动员计划及给各工业部门规定动员任务的基础,同时,还制定了动员需求量和战时武器装备需求的计算标准、动员申报程序、以及武器装备、器材、弹药等稍耗标准等。
后来,又对各类作战争物资消耗标准进行了论证,制定了10个部分、1589种作战争物资的单项消耗标准。这些都为今后预测需求、制定战时工业动员计划预案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摘自1990年代
马岛海战动员案例研究
张召忠
閱讀更多 張召忠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