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雍正沒有繼位,而是八賢王,清朝的命運會是怎樣?

常盼飛


皇家繼承權的爭奪自古就一直存在,發生在康熙年間九子奪嫡的故事可以說得上是家喻戶曉,這場比賽第一,不談友誼的爭奪戰最後勝出的雍正,但奇怪的是關於八賢王的歷史定位並未因為他失去大位而被肅殺殆盡,這位賢王的傳奇故事甚至流傳到了現在。就這點而言,我認為雍正無愧為一代明君。



現在很多人說清朝亡於乾隆,這就難免把屎盆子扣在乾隆的老子雍正的頭上,甚至說如果當初是八賢王贏得了那場奪位之戰,大清或許不會亡的這麼快。


這種英雄史觀其實是很多人都持有的觀點,總認為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刻會出現特定的歷史人物,而這個人的能力足以扭轉歷史的走向!儘管這種假設無法成立,大家還總是津津樂道,那我們就從雍正稱帝后的作為來分析下如果是八賢王當家,大清朝會是怎樣的結局。

在康熙末年,吏治腐敗,貧富懸殊,社會矛盾日益顯現,雍正做了一件大多皇帝上臺時都會做,但都沒法做好的事,就是整頓吏治,肅貪。這件事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藉機排除異己,二是用貪官來充盈國庫,這一點後來的嘉慶爺是最有發言權的。

《清史稿·食貨志》:“雍正初,整理財政,收入頗增”。史學家評價雍正:“澄清吏治,裁割陋規,整飭官方,嚴懲貪墨,實為千載一時,彼時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風俗,貪冒之徒,莫不望風革面。”

儘管評價頗高,可並非雍正首創,八王爺上臺只要他還沒有選擇讓人民當家作主的思路,也大概率會使用這招。可就算如朱元璋般剝皮萱草都未必能達到徹底肅貪的目的,只能說聽話是必須的。

接著就是設立軍機處,建立秘密立儲等一系列制度改革,說到底也都是為了中央集權的需要,儘管極權當時是很重要的,但對於解放生產力這一類的普世目標根本風馬牛不相及,換個玩法,結局大抵也差不多,老皇帝駕崩那天起,就必須要重新洗牌,這屬於體制上的BUG,不會因為誰而改變!

廢除賤籍是雍正最具進步思想的一項創新,生而為奴終身為奴的制度,早就應該廢黜,讓底層百姓有了向上層移動的空間,這在雍正之後的清朝大家庭中起到了穩定社會的重要作用,這點來說八王爺未必比得上雍正,雍正先後下令取消賤民,取消賤籍,讓他們編為民籍,這種進步是跨越性的,我認為這一舉措至少拖延了清庭五十年的壽命!

其實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就是身為皇帝,能做的改革已經是少之又少,一兩千年的封建制度已經深深的扎進了每個人的骨頭裡,就是帝王也無法免俗。說到底,制度的更迭才能徹底改變一個社會,人類歷史的方向不會改變,個人起到的作用放在歷史長河中去看,微不足道!


大清是黃的


我始終認為,老八比老四更適合做皇帝。心機、智謀、手段以及狠毒等各方面,他都表現的更為出色!

康熙臨終前說到:朕是以寬仁待人,他是以寬仁收買人心!一句話道明瞭老八的妙處。

他作為皇子廣結黨羽,輕財好義,博取了“八賢王”的美名!老四到江南籌款賑災,孩子在家生病他陪了一夜;御醫給老九拔牙,他不忘提醒給賞錢;李紱進京當官囊中羞澀他願意資助等等,小事見功夫,豈能不人心所向!

可是同時他又能當機立斷。為扳倒太子他誘供肖國興,連夜覲見康熙;為試探皇帝他送上張德明;劉八女尾大不掉他下手殺掉除後患;老十四受重用他送死鷹製造混亂等等,大事不糊塗。

他政務上也是精明冷靜。邊將損兵折將卻報告朝廷取得小勝,要軍餉錢糧。雍正馬上怒不可遏,他卻一眼看出關鍵所在,告訴皇帝:這時候不能懲罰邊將,應該以安撫為主。可見政務軍務都很精通!

可惜他是一個人在戰鬥,手下、謀士、兄弟都是豬隊友,最後在奪嫡之爭中敗北!如果他真的做了皇帝,我相信會收起外表的仁慈,做個更出色的皇帝!


李飛叨


雍正和胤禩是兩種不同風格的人,雍正在皇帝位上所做出的成績的確可圈可點。如果康熙尊重朝臣們的意願,讓胤禩繼位皇帝,我覺得八賢王會給清朝注入一種前所未有的新風。

八賢王胤禩的身上也有很多閃光點,例如:他是大臣們公舉的太子人選、他尊重自己的福晉、他很善於團結朝中的官員……



第一,胤禩即位是共和的產物

第一次廢太子後,康熙帝當朝宣佈:推舉新太子,惟眾意是從。結果胤禩以高票當選太子位。

封建社會至康熙朝,始終宣揚君權神授、君為臣綱的思想。

康熙生前,對胤禩多有指責。例如:康熙說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康熙還說:“凡朕所寬宥者及所施恩澤處,胤禩俱歸於己,人皆稱之,朕何為之?”

所以,胤禩即位是拂逆了康熙的意思,是君權向“公議”低頭的表現。

推舉胤禩的朝臣,是當時社會的精英階層,他們用共和的方式,戰勝了獨裁的皇權。這是一個風向標,它標誌著在密不透風的封建社會吹入了共和的新風,無論其結果好壞,都會給今後的政治決策帶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更適應於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規律。

雍正得位受益於遺詔,他後來在此基礎上開創了密儲制度。那麼胤禩得位受益於共和,他也必定會建立“公議”立儲的制度。

公議立儲弱化了君權,開創了共和的新風。由點到面,那些下面的督、撫、府、縣等,也會層層推進這種方式,國家的運行就會更加健康。

第二,胤禩尊重福晉

胤禩的福晉是郭絡羅氏,安親王嶽樂的外孫女,她一生都沒有生育。



(步步驚心中郭絡羅明慧)

郭絡羅氏雖然長得十分漂亮,但為人方面很強勢。

康熙說:“胤禩受制於妻……,任其嫉妒行惡,是以允禩迄今尚未生子,”允禟的管家秦道然供稱:“聞得人都說,八府(允禩府)中的事都是福晉做主,允禩頗為所制。平常人家婦人為主,尚且使不得,何況親王府中,如何使得“。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二十八日諭旨:“令爾等前去將朕諭旨降與胤禩之妻,革去福晉,逐回外家……嚴加看守,不可令其往來潛通信息,若有互相傳信之事,必將通信之人正法……”

這三則史料透露出的信息是:胤禩的福晉是八王府的內當家,允禩在她面前稍顯弱勢,然而兩人的夫妻關係挺好的。

胤禩雖然貴為王爺,但他的綱常觀念十分淡漠。他對女性很尊重,不僅夫妻關係處於平等的地位,一生還只娶了二個妾,這在當時的皇室中是最少的。

如果胤禩當了皇帝,他以身作則地尊重女性,朝廷內外自然上行下效,這會促進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十分束縛女性的社會生產力,她們一般定位在夫唱妻隨、相夫教子。康熙年間,因為戰亂勞動力減少,康熙嚴禁旗女裹足,並勸說漢家女子放足,這對增加勞動力十分有效。

胤禩即位,在此基礎上會更一進步改善女性的地位,那麼女性參入社會生活的機會就更多。從歷史發展方向來說,女性越有地位,標誌著整個社會更文明。

第三,胤禩獲得朝臣的擁戴

在《雍正王朝》劇中,為了襯托雍正的為國為民,胤禩被塑造成一個反面角色。其實歷史上的胤禩不是這樣的。

胤禩的生母衛氏地位低下,受到他母親的影響,他的生活十分儉樸。他從小性情平和,頗有人緣。他對江南士子大多提攜,以至他死後多年,江南士紳仍偷偷地給他燒紙錢。

從胤禩受絕大多數朝臣擁戴一事來看,他被精英階層的認同度很高。精英們的眼光相較於老百姓,那自然會看的更高更遠。

在歷史上,君臣和諧的朝代,其正面影響往往更加深遠。

例如明太祖,行政有些極端,雖一時得逞,他後代的皇帝多做了修正。

如果胤禩即位,他訂立的制度會更加趨於人性,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在文字獄方面,他會更加謹慎地對待,避免無中生有和株連擴大化。

第四,胤禩會實行新政嗎?

1,康熙晚年,官場紀律廢馳,國庫空虛。針對這種情況,任何新上臺的皇帝都會追比欠款,因為國家沒錢皇帝心慌呀!胤禩在追比工作的手段方面,可能要稍顯柔和。

2,人頭稅方面,在康熙朝已經有“人丁稅永不加賦”的制度,胤禩是一定會遵守的。具體是否會使用“攤丁入畝”的方法,我也說不準,但他一定在大方向上改變民生。

3,火耗歸公方面,胤禩應該會改革。當時火耗稅是副稅,收的標準很濫,參考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只要有所作為的皇帝都會這樣做。何況其後還有養廉銀的補貼,這很符合胤禩的做事方法。

4,官紳一體納糧,這個方案胤禩是不會推廣的,因為這會損害精英階層的利益。他會通過獎勵士紳“捐款”、”減租”,來刺激精英階層為國分勞。


鏈天絕


先不說老八的治國和雍正相比會怎麼樣,但是清朝的歷史和走向肯定會發生改變,因為老八繼位的話。乾隆肯定是做不了皇帝的,那麼清朝的康乾盛世就不存在了,然後在我國曆史上或許就少了這麼一個巔峰的封建時期,但是也有可能沒有康乾盛世,會出現另一個盛世。從治國上面來說,我覺得老八和雍正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就從他們同時作為皇子的時候就可以看得出來,雍正更多的是兢兢業業,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一心一意把康熙交待給他的事情辦完。而老八做的更多的是去怎麼討好康熙的歡心,他缺了雍正的那份穩重,和在等待皇位時的不急不躁。而且雍正可以說是我國封建歷史上皇帝中可以說相當刻苦的一個皇帝,他一年到頭基本上都都沒有休息,一直在批奏摺,到了後期的時候身體非常差,但為了處理國政他還是咬牙堅持。可以說乾隆的盛世基礎有一半都是雍正給他打的基礎。而且那個時期年羹堯又是雍正的心腹大患。雍正既怕他造反,又怕把他擼了以後,沒人去處理西北的那個爛攤子。我覺得老八繼位以後,他做不到雍正的這麼刻苦,他更不會不顧身體去處理國事。而且西北的那個爛攤子他也處理不好,有可能年羹堯被他逼急了還會造反。一旦叛亂以後就會讓清朝的江山變得風雨飄搖,也就不一定會有清朝後面的故事了。


WS獨步天涯


對於康熙晚年的弊政比如吏治腐敗,國庫空虛,人事廢弛,聰明能幹的老八胤禩難道就不知道?很多人通過胤禩的為人處世來斷定他不會如同雍正一般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實在是太過淺見了。在這裡,有個基本前提條件,那就是必須首先掌握權力,才能進行新政和改革。

康熙不止在一個場合說明朝政存在的狀況,皇子們參與政務,對時政的弊端了解不可謂不夠深入,對改革新政的認識不可謂不夠深刻。如果,手中沒有政權,那麼所說一切都是枉然。

康熙在世說,要尋求一位“堅固可託”的皇子來當皇帝,以保大清永世太平。

如果翻開真實的歷史,你就會發現,老四胤禛在康熙在世的時候並非是以一“堅固可託”的形象示人的。

胤禛早年心性急躁,悠然閒散,是一個備受康熙冷落的皇子。有一些史料可以證明:

一是關於爵位加封事宜。康熙三十七年,三次親政葛爾丹後,康熙皇帝對皇子們進行爵位加封,老四胤禛處於十分尷尬的位置,皇八子胤禩以上的皇子都得以加封為貝勒(皇三子以上都已經封王,而老三胤祉只比胤禛大一歲)。有大學士建議對他們都封王,康熙說到:朕對諸阿哥觀察良久,四阿哥為人輕率,七阿哥賦性魯鈍,朕意決,你們不要再請奏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老四根本還沒有入康熙的法眼。

二是老四胤禛的性格問題。康熙曾對皇子們有評語,對老四胤禛的評語是“喜怒不定”,這件事被記入到皇子們的檔案之中,老四胤禛為此十分惱火,在經過十年後,上奏取消該評語,康熙方才應允。但是,從雍正登基後的種種表現來看,他的性格並沒有因此有所改善,應該是老四胤禛在康熙面前隱瞞了許多性格上的弱點。

三是參與有關政務情況。康熙為了磨練皇子們的行政能力,經常交給皇子們差使。作為第一方陣的老四胤禛,似乎很少被派與差使,在現存的檔案文獻中,很少看到他參與軍國政事的記載,想必老大老三和老八老十四而言,少之又少。現存滿文硃批奏摺4千多件中,關於老四的單獨奏本幾乎沒有,康熙獨批給老四胤禛的諭旨也幾乎沒有。這些情況表明,康熙實際上是冷落了老四。

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四胤禛似乎就是一個鬆散閒人,他研究佛經,專心詩畫。絲毫沒有表現出堅固可託的形象。這是不是可以反證所謂老四胤禛繼位就可能實現改革新政的論斷呢?

反觀老八胤禩就不同了,他才能卓著,參與了很多軍國大政,比如處置索額圖,管理朝廷部門等,甚至,老四胤禛的親弟弟老十四胤禵,在於康熙的溝通中關於大政事務都多得多。

另外,在雍正重要謀士戴鐸書啟中,戴鐸給出的奪嫡“三策”中,孝心康熙,搞好皇子們的關係,啟用府邸舊人為官等,前兩條是彰顯孝義和兄弟和睦的,胤禛如何展現堅韌堅固之性格呢?反倒是老十四胤禵,受任撫遠大將軍王,平定和穩定西藏,展現出他的文治武功和雄才大略。

以上的這些論述,已經遠可以否定那些所謂胤禛繼位就能大刀闊斧改革和推行新政的論斷了。除非是胤禛可以隱瞞欺騙了康熙皇帝,否則,康熙如何將江山交給他這樣的人?

那麼老八胤禩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康熙三十七年,胤禩與胤禛同時封為貝勒,而那年,老八胤禩只有17歲,是加封貝勒之中最年輕的皇子。康熙皇帝喜歡外出巡遊,而胤禩則多次被指定留守京城,處理政務,在於康熙皇帝的文書交往中,老八胤禩的批奏位於前列。

老八還獲得康熙信任的兩個重要人物的舉薦,一個是康熙的哥哥福全,另一個則是李光地,這兩個人對於胤禩的評價和舉薦從來沒有改變過。康熙四十二年,胤禩只有23歲的時候,福全就主張廢黜太子胤礽,立胤禩為儲君。

更為重要的是,一廢太子之後,康熙實習公推太子,胤禩以絕對優勢獲得朝野諸王大臣的舉薦,這次具有民主特色的推薦已經足以說明胤禩在諸王大臣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康熙皇帝雖然對胤禩進行了打擊,但是不久又恢復了他的爵位。當時康熙給出了三條理由其實細細一想根本就站不住腳。

如果公推太子都不能滿足康熙的意願,那麼還有誰符合康熙所謂“堅固可託”之人呢?老八胤禩雖然號稱“八賢王”,但是他才能突出, 聲望極高是受到康熙及雍正大力肯定過的。

很多人以他太賢,怕得罪人,處事圓滑來斷定他就不是一個敢於改革新政的皇帝,這未免有些牽強。而這一切的前提在於皇權並沒有掌握在他的手上,一旦他掌握了皇權,誰又能斷定他不會進行改革和推行新政呢?

雍正的新政和改革始於雍正本人嗎?

這是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卻被很多人忽視了,我們知道雍正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新政,包括: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軍機處的設置,清查虧空,改土歸流以及養廉銀製度等等。

那麼,這些改革和新政真的始於雍正登基之後嗎?非也。

攤丁入畝,是在康熙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這項政策的基石在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後就開始了的,到康熙五十年左右,為了彰顯康熙皇帝的仁愛,對攤丁入畝政策的推行更進一步,到雍正朝時,只是更加規範和明晰。

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項政策連同火耗歸公和養廉銀製度本是河南田文鏡首倡,意在廢除士紳階級的特權,但是請注意,雍正在實現這項政策的時候,目標對準的卻是不法士紳,對於那些守法的士紳,雍正是持保護態度的。

清朝番庫虧空。這項政策在康熙年間就已經展開,老十三胤祥曾是清查番庫的得力戰將之一,雍正上臺後,只是將清查番庫虧空推向深入而已。

設置軍機處。最初設置軍機處是因為西北戰亂的問題,最後演變成皇權集中的最高表現形式。試問,西北戰亂,國庫空虛,糧草調度困難,難道胤禩就想不出這樣的法子來解決效率低下的問題?對於從政經驗十分豐富的胤禩來說,只怕一繼位就有可能設置這一機構,只不過可能不叫軍機處罷了。

改土歸流。這是一項民族政策,目的是有效統一和管理少數民族地區,我不相信老八胤禩辦不到。

綜上,這些改革或者新政並不是始於雍正,有的在康熙早年就已經開始了,有的則是到了雍正那個時代自己就暴露出來了,比如養廉銀製度,無非是雍正對這些事務進行了總結,然後進行了推行,再比如清查番庫,康熙年間就已經開始,如果擬定了一定的政策,讓庫銀回籠只是快與慢的問題,而絕非是老八為了拉攏人心就放任官員們私借庫銀不還了,他可以命令官員們分期還款啊。

改革或者新政都是依照形勢變化而進行的,若是積弊太深,導致皇權受到掣肘,那麼,任誰當皇帝也要壯士斷腕,鐵腕改革了,像老八胤禩這樣精幹的皇子,難道不懂這點道理?

所以說,老八胤禩要是繼承皇位,我可以肯定的說,改革和新政肯定是必須要推進的,因為形勢所迫。只是手段和方法可能不像雍正那樣操切急躁硬著陸,也許就是軟著陸了。大清的命運不難猜測,至少不會倒退。


青燈問史


有人問,如果雍正沒有繼位,而是八賢王,清朝會有怎樣的結局?

對於康熙晚年的弊政比如吏治腐敗,國庫空虛,人事廢弛,聰明能幹的老八胤禩難道就不知道?很多人通過胤禩的為人處世來斷定他不會如同雍正一般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實在是太過淺見了。在這裡,有個基本前提條件,那就是必須首先掌握權力,才能進行新政和改革。康熙不止在一個場合說明朝政存在的狀況,皇子們參與政務,對時政的弊端了解不可謂不夠深入,對改革新政的認識不可謂不夠深刻。如果,手中沒有政權,那麼所說一切都是枉然。康熙在世說,要尋求一位“堅固可託”的皇子來當皇帝,以保大清永世太平。如果翻開真實的歷史,你就會發現,老四胤禛在康熙在世的時候並非是以一“堅固可託”的形象示人的。胤禛早年心性急躁,悠然閒散,是一個備受康熙冷落的皇子。有一些史料可以證明:

一是關於爵位加封事宜。康熙三十七年,三次親政葛爾丹後,康熙皇帝對皇子們進行爵位加封,老四胤禛處於十分尷尬的位置,皇八子胤禩以上的皇子都得以加封為貝勒(皇三子以上都已經封王,而老三胤祉只比胤禛大一歲)。有大學士建議對他們都封王,康熙說到:朕對諸阿哥觀察良久,四阿哥為人輕率,七阿哥賦性魯鈍,朕意決,你們不要再請奏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老四根本還沒有入康熙的法眼。

二是老四胤禛的性格問題。康熙曾對皇子們有評語,對老四胤禛的評語是“喜怒不定”,這件事被記入到皇子們的檔案之中,老四胤禛為此十分惱火,在經過十年後,上奏取消該評語,康熙方才應允。但是,從雍正登基後的種種表現來看,他的性格並沒有因此有所改善,應該是老四胤禛在康熙面前隱瞞了許多性格上的弱點。

三是參與有關政務情況。康熙為了磨練皇子們的行政能力,經常交給皇子們差使。作為第一方陣的老四胤禛,似乎很少被派與差使,在現存的檔案文獻中,很少看到他參與軍國政事的記載,想必老大老三和老八老十四而言,少之又少。現存滿文硃批奏摺4千多件中,關於老四的單獨奏本幾乎沒有,康熙獨批給老四胤禛的諭旨也幾乎沒有。這些情況表明,康熙實際上是冷落了老四。

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四胤禛似乎就是一個鬆散閒人,他研究佛經,專心詩畫。絲毫沒有表現出堅固可託的形象。這是不是可以反證所謂老四胤禛繼位就可能實現改革新政的論斷呢?反觀老八胤禩就不同了,他才能卓著,參與了很多軍國大政,比如處置索額圖,管理朝廷部門等,甚至,老四胤禛的親弟弟老十四胤禵,在於康熙的溝通中關於大政事務都多得多。另外,在雍正重要謀士戴鐸書啟中,戴鐸給出的奪嫡“三策”中,孝心康熙,搞好皇子們的關係,啟用府邸舊人為官等,前兩條是彰顯孝義和兄弟和睦的,胤禛如何展現堅韌堅固之性格呢?反倒是老十四胤禵,受任撫遠大將軍王,平定和穩定西藏,展現出他的文治武功和雄才大略。

以上的這些論述,已經遠可以否定那些所謂胤禛繼位就能大刀闊斧改革和推行新政的論斷了。除非是胤禛可以隱瞞欺騙了康熙皇帝,否則,康熙如何將江山交給他這樣的人?

那麼老八胤禩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康熙三十七年,胤禩與胤禛同時封為貝勒,而那年,老八胤禩只有17歲,是加封貝勒之中最年輕的皇子。康熙皇帝喜歡外出巡遊,而胤禩則多次被指定留守京城,處理政務,在於康熙皇帝的文書交往中,老八胤禩的批奏位於前列。

老八還獲得康熙信任的兩個重要人物的舉薦,一個是康熙的哥哥福全,另一個則是李光地,這兩個人對於胤禩的評價和舉薦從來沒有改變過。康熙四十二年,胤禩只有23歲的時候,福全就主張廢黜太子胤礽,立胤禩為儲君。更為重要的是,一廢太子之後,康熙實習公推太子,胤禩以絕對優勢獲得朝野諸王大臣的舉薦,這次具有民主特色的推薦已經足以說明胤禩在諸王大臣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康熙皇帝雖然對胤禩進行了打擊,但是不久又恢復了他的爵位。當時康熙給出了三條理由其實細細一想根本就站不住腳。

如果公推太子都不能滿足康熙的意願,那麼還有誰符合康熙所謂“堅固可託”之人呢?老八胤禩雖然號稱“八賢王”,但是他才能突出, 聲望極高是受到康熙及雍正大力肯定過的。

很多人以他太賢,怕得罪人,處事圓滑來斷定他就不是一個敢於改革新政的皇帝,這未免有些牽強。而這一切的前提在於皇權並沒有掌握在他的手上,一旦他掌握了皇權,誰又能斷定他不會進行改革和推行新政呢?

雍正的新政和改革始於雍正本人嗎?

這是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卻被很多人忽視了,我們知道雍正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新政,包括: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軍機處的設置,清查虧空,改土歸流以及養廉銀製度等等。那麼,這些改革和新政真的始於雍正登基之後嗎?非也。

攤丁入畝,是在康熙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這項政策的基石在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後就開始了的,到康熙五十年左右,為了彰顯康熙皇帝的仁愛,對攤丁入畝政策的推行更進一步,到雍正朝時,只是更加規範和明晰。

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項政策連同火耗歸公和養廉銀製度本是河南田文鏡首倡,意在廢除士紳階級的特權,但是請注意,雍正在實現這項政策的時候,目標對準的卻是不法士紳,對於那些守法的士紳,雍正是持保護態度的。

清朝番庫虧空。這項政策在康熙年間就已經展開,老十三胤祥曾是清查番庫的得力戰將之一,雍正上臺後,只是將清查番庫虧空推向深入而已。

設置軍機處。最初設置軍機處是因為西北戰亂的問題,最後演變成皇權集中的最高表現形式。試問,西北戰亂,國庫空虛,糧草調度困難,難道胤禩就想不出這樣的法子來解決效率低下的問題?對於從政經驗十分豐富的胤禩來說,只怕一繼位就有可能設置這一機構,只不過可能不叫軍機處罷了。

改土歸流。這是一項民族政策,目的是有效統一和管理少數民族地區,我不相信老八胤禩辦不到。

綜上,這些改革或者新政並不是始於雍正,有的在康熙早年就已經開始了,有的則是到了雍正那個時代自己就暴露出來了,比如養廉銀製度,無非是雍正對這些事務進行了總結,然後進行了推行,再比如清查番庫,康熙年間就已經開始,如果擬定了一定的政策,讓庫銀回籠只是快與慢的問題,而絕非是老八為了拉攏人心就放任官員們私借庫銀不還了,他可以命令官員們分期還款啊。

改革或者新政都是依照形勢變化而進行的,若是積弊太深,導致皇權受到掣肘,那麼,任誰當皇帝也要壯士斷腕,鐵腕改革了,像老八胤禩這樣精幹的皇子,難道不懂這點道理?

所以說,老八胤禩要是繼承皇位,我可以肯定的說,改革和新政肯定是必須要推進的,因為形勢所迫。只是手段和方法可能不像雍正那樣操切急躁硬著陸,也許就是軟著陸了。大清的命運不難猜測,至少不會倒退。


鄉村小天地盼來


電視劇《雍正王朝》最為精彩的兩個片段那無不是莫過於八王逼宮和九子奪嫡,然而兩件事最終的勝利者都是雍正,但是同時也證明了康熙的眼光是對的,雍正最為一個優秀的統治者帶領著大清王朝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康乾盛世!

那麼話又說回來了,倘若這兩次的大風大浪,八阿哥胤祀成功了一次,那麼大清王朝又是一個怎麼樣的光景呢?

八阿哥胤祀屬於庶出,換句話說就是皇上的小妾生的孩子,可想而知,在家裡十分沒有地位。在古代尤其是清朝,男尊女卑這種封建社會的思想非常普遍,凡是生長在大家族裡的人無不是對禮數特別遵從,尤其是孔孟之道。

那麼在皇宮深苑裡面同樣面對這樣的境遇,因此八阿哥胤祀從小就特別不受待見,加上跟太子相差年齡較大,經常飽受太子的欺負,可謂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他卻能夠在逆境中堅強的成長,並一度逆襲成為眾多阿哥中的佼佼者,這一點康熙看在眼中,心裡也是對他比較認可的!

隨著年齡的成長,皇宮這個明爭暗鬥的大院子早已經成為他厭惡的地方,而兄弟之間的爾虞我詐,朝臣們之間的陰謀詭計一樣讓他感到害怕,身為皇帝的兒子,天天面對狡詐的生活,漸漸的讓他的意志堅定起來,那麼他跟太子之間的矛盾也就越來越激烈化,畢竟康熙百年之後,空出來的皇位只有一個,而太子在他們這群弟弟眼中根本就沒有一個當哥哥的樣子,無論言語還是德行都預示著一旦他當上皇帝,根本就沒有這幫兄弟的活路!

所以面對皇位這個夢寐以求的東東,他不得不站出來跟太子較量一番,只不過在整個執著的過程中,他做錯了很多事,每一件事都是他走向失敗的轉折點,每一件事在康熙的心中都成為了一個病垢!

八阿哥這群人被稱作八爺黨,太子那幫人被稱為太子黨,這兩群人明爭暗鬥從背地裡逐漸上升到朝堂之上,康熙作為一個英明的君主,豈會沒有察覺!而八阿哥胤祀在劇中讓康熙最為生氣的幾件事直接讓他無緣皇位!

劇情一開始就是天災,一場大水讓黃河氾濫,朝廷準備從戶部撥款救災,而戶部卻沒有多少銀子提供使用,而恰恰戶部是八阿哥胤祀管理的部門,這是第一次讓康熙生氣!

一部百官行述鬧得沸沸揚揚,原本投靠八爺的肖國興和劉八女因張五哥頂罪一案投靠了太子,向太子提供了百官行述,東窗事發,被押送到大牢,十三阿哥跟八阿哥一起監審,而八阿哥後半夜來了一場誘供,把一切矛頭都指向了太子,他的目的就是處心積慮的扳倒太子,這樣才能給他製造機會!他以為自己做的天衣無縫,沒想到這件事讓康熙發現,並對他有了評價,“八阿哥處處學朕,處處學的不像,其心可誅”,康熙對八阿哥胤祀徹底失望透頂!

最為讓康熙痛心疾首的事還是發生在太子被廢后,康熙讓百官舉薦新的太子,而這個時候八阿哥認為機會來了,於是他聯繫佟國維,聯繫百官,大家聯名共同推舉八阿哥!換句話說,八爺黨以為時機成熟,康熙這是有意想要把太子交到八阿哥手中,而佟國維這位老謀深算的中堂大人竟然也是這麼想的,於是八爺黨犯了一個大忌!康熙看到朝堂上所有人都舉薦八阿哥,只有四阿哥,十三阿哥,張廷玉保薦二阿哥。這一下子可要命了,結黨營私的大帽子一下就扣到了八阿哥頭上,這也是讓眾多朝臣都沒想到的事情,這件事不過是康熙為了讓二阿哥復出的一個由頭罷了,說白了就是一個陷阱,八阿哥徹底掉進了進去!最終也徹底在康熙心中除名了!

如果讓八阿哥當上了皇帝,那麼大清王朝將會是另一種局面,而康乾盛世的局面也就將不復存在!康熙晚期大清王朝經過了多年的戰事已經疲憊不堪,內憂外患同時而來,康熙已經無能為力,所以他希望下一代能夠將扛起大任!

而八阿哥黨羽遍佈朝野,他被稱作八賢王,那麼也就是說他為人處事的方式是老好人,不得罪人,逢人且說三分話!那麼他手底下這些依傍他的官員們也就都被提拔,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也要把自己的門人都放到要處,而這些人這些年養尊處優,一直為八阿哥製造輿論,網羅錢財,已經從一位飽讀詩書的學儒變成了官官相衛的貪官,曾經的豪言壯志早已經消逝在世界的盡頭!這些人再去出任重要官職,那麼大清王朝又怎麼能夠有好呢?必將繼續走下坡路,官逼民反,很可能過早進入動盪時代!

八阿哥不缺乏知識,但是他把知識幾乎全部用在了奪嫡的過程中,時間久了就形成了一個惡性習慣,往往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會朝著這個方向去想去做,那麼對於管理大清江上必然也會劍走偏鋒,處理事情上來很可能會做到不夠公平,極力偏向自己的肱骨之臣,久而久之,朝堂之上沒有了諍臣,必然也會拉幫結夥,結黨營私,最終導致覆滅!

所以說做一個優秀的帝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雍正用後半輩子才把大清朝帶入一個全盛的時期,而他跟八阿哥兩個人完全是兩種性格的人,對人生對生活的態度也是截然不同的,雍正的成功也就恰恰證明八阿哥的那些行為是不可取的,他只會做表面上的功夫,正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大清江上交給八阿哥,表面上紅紅火火,實際上老百姓只會唉聲嘆氣,怨聲載道,無濟於事,又怎麼會有富庶的生活呢!

故此,八阿哥胤祀當上皇帝,只會加速大清王朝的覆滅,又何來268年曆史偉績呢!


可樂男孩


八賢王,胤禩,清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異母弟,生於康熙二十年,卒於雍正四年,享年45歲。胤禩自幼聰慧,且甚曉世故,從小養成了親切隨和的待人之風,很得人心,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為首的朝中重臣聯名保奏胤禩為儲君,但康熙最討厭的就是臣子之間的拉幫結派,最終受到康熙打壓,無緣皇位。

個人覺得,八賢王繼位能徹底改變康熙朝弊症,會推行新政嗎?

這個確實不得而知,歷史不能假設。但是雍正應該說做得相當不錯,雍正當了十三年皇帝,每天夙興夜寐,可以說是一勤勉的皇帝,作為康乾盛世的承前啟後者,正是因為有他才有乾隆盛世。 雍正朝大力反腐,同時推行新政主要有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納糧,改土歸流等。

一、攤丁入畝:是把丁稅(人口稅、人頭稅)平均攤入田稅(土地稅)中,統一徵收稅。

二、火耗歸公:火耗是地方官徵收錢稅時,會以耗損為由,多徵錢銀。明清時期在地方上徵收的碎銀,需要將徵收賦稅碎銀熔鍊成整塊的銀子上交給朝廷,但熔鍊過程中銀兩會發生損耗,地方官吏藉著在熔鍊過程中發生損耗為由,通過增加稅收來彌補這損耗的銀子。實際上根本沒有那麼大損耗,但很多各地官員就是以這個明目貪汙。火耗歸公,規定統一的火耗徵收標準(10%-15%),直接徵收到中央。不再由地方官員收取,這樣火耗徵收的標準大大降低了,所受火耗銀子一部分為官員養廉銀,一部分充實國庫。

三、官紳納糧: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就是讓他們也同老百姓一樣交稅服徭役兵役,如果他們不願服兵役和徭役,可以用銀子折算;

四、改土歸流:是指將原來西南地區統治少數民族的土司頭目廢除,改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即改土司製為流官制)。土司是原民族的首領,流官則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歸流有利於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後性,同時加強中央對地方的領導統治。

雍正一朝為乾隆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掃除了康熙一朝很大的積弊。乾隆繼位後,對新政進行了修改,一部分原因也是為了緩和雍正時期造成的政治緊張氣氛。後期他自己生活揮霍無度,放縱官員,很多雍正朝推行的政策被徹底放棄。





萌哥蛋蛋看世界


歷史有的時候很有魔力,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說,總是喜歡幻想穿越、總是喜歡假設可能,就比如,有人大膽猜想,如果雍正皇帝沒有成功登基,這位日後在現代社會無數清宮劇大出風頭的四爺,僅僅是做了個“賢王”,大清國的歷史還會不會照著原有的歷史位面走著,會不會發生其他的劇情和故事?

那麼我們今天就針對這個假設,來認真分析一下如果這種假設成立,歷史會不會發生什麼較大的改變。

由於假設的是雍正皇帝沒有成功登基,也就意味著雍正皇帝的奪嫡失敗了,四爺失敗了,誰笑到最後呢?當然是“八爺”了,八爺登基之後,四爺肯定是不會有好果子吃的,在原本的歷史位面上,四爺黨和八爺黨,從來就是你死我活,即使在四爺變成雍正之後,也沒忘記“好好照顧”八爺。

所有在這一點上幾乎可以肯定,四爺這個“賢王”做的肯定是很不舒服的,參與朝政是不要想了,能苟全性命都屬於祖宗保佑囉。因此在原本的歷史位面上本該出現的“火耗歸公”以及“攤丁入畝”都必然與大清帝國無緣,由此看來,失去了雍正的大清帝國確實會有很大的變化。

那麼這樣的變化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對於大清帝國來說,如果是八爺繼位,按照八爺善待公卿的性格,“火耗歸公”以及“攤丁入畝”都必然與大清帝國無緣,這之後大清帝國的財政壓力就會越來越大,正如康熙末年的國庫一般,日益衰微是肯定的,而在原本的大清歷史位面上,本來都快餓死老鼠的國庫和糧倉,正是在“火耗歸公”以及“攤丁入畝”之後,才逐漸的恢復元氣,才有了後來的“敗家子”乾隆皇帝任性的基礎。

所以,這種變化帶來的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大清帝國迅速走向入不敷出的困境,我們都知道,在古代農耕社會里面,一旦朝廷入不敷出了,帶來的危機是很恐怖的——國稅一旦入不敷出,就必然需要開源節流,節流能節的實在有限,大都是選擇去加稅。雖說康熙皇帝那會兒說過“永不加賦”,不過朝廷要是缺錢缺急眼了,那可是什麼事情也都幹得出來的。

增派的賦稅最後回落到誰的頭上呢?筆者就算不說,聰明的讀者也會馬上想明白,最後的賦稅自然是一定還落在廣大勞動人民的頭上,農民活不下去,只能賣田地以及賣兒賣女,這再次促進富商大賈們的土地兼併慾望,這樣一來的話,再加上清初那會兒本就流行濃厚的反清復明文化,在乾隆年間才會上演的“天理教起義”保不齊要提前上演,大清帝國極有可能提前走向滅亡。

就算大清帝國一直能夠續住自己的命,如同本來的歷史位面裡的大清一樣,各種農民起義都經受住了,一直穩穩的矗立著,但依舊還是躲不過數千年未遇之大變局的情況,按照原本的歷史位面,該有的外來侵略還是會如期到來,天朝上國的傲慢那可不是換一個皇帝就能改變的,大清帝國的固步自封以及軍備廢弛,那都是封建專制制度下的必然產物。

鴉片戰爭該爆發還是會爆發,大清戰敗也還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戰敗之後簽訂不平等條約那也是一定會發生的事情,這些都不會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遠遠不是一個皇帝能改變的,歷史不能假設有些時候就是這種原因,讀者以為僅僅是巧合,而實際上,確是必然的事情。

總而言之一句話,就算四爺做不了雍正,大清帝國的國運也不會因此變得更好,興許會更差,亦或是還是老樣子。


無筆


“如果雍正沒有繼位,而是八阿哥胤禩繼位,那清朝的命運會怎麼樣呢?”

關於這個問題,作者的觀點當然是偏向於雍正的。如果清朝當時沒有交給雍正,而是交個給八阿哥胤禩,首先來說,作者不敢保證清朝會不會更早滅亡,但是至少不會興盛。為何呢?

雍正——劇照

首先從當時的國家環境來看,康熙當皇帝61年,無疑對國家的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在晚年的時候,他也開始出現怠政的情況。當然了,這也不難理解,畢竟此時的康熙已經是一位花甲老人,心力交瘁,自然難以掌控好國家大事,有點鬆懈是正常的。但也正是這樣,才造成了諸多的弊政出現。

例如因為國庫虧空,清政府無錢去平定北方叛亂這是很現實的事;再有,官僚系統的冗雜也給國家行政系統造成了不小的困境。

康熙帝一生勵精圖治,創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他在位期間,國力昌盛,使中國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他六下江南,體察民情,發展農業,積極治理國家,體現了一代明君的風範。但是,在這樣一派盛世景象背後,康熙晚期的“失政”在其後的數百年之間,悄悄蔓延到帝國龐大肌體的方方面面,深入到血脈、深入到骨髓,為雍正、乾隆乃至清朝後來的每位君主留下了一個個歷史難題,直到這樣一個曾經的巨人帝國在西方列強的種種踐踏中轟然倒塌。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康熙——劇照

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康熙晚年所留下的弊政,想要根除是不可能的,但是必須加以整治,否則那所謂的“康熙盛世”,就會失去它原本的光輝,而所謂的“乾隆盛世”則更不可能到來。

但是康熙想靠自己的力量來整治已經是不可能的了,他必須選擇一位有膽有識,並且有著剛強意志與雷霆手段的繼承人來完成這一些。而在康熙的眾多皇子之中,能承擔起這一任務的人,只有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帝。關於雍正帝的剛毅我們就不說了,我們直接來看,為何八阿哥胤禩不適合當這個皇帝?

八阿哥胤禩——劇照

首先從能力的角度來看,胤禩也不輸給自己的四哥胤禛,相反,在有些地方甚至還會超過他。就連雍正帝都評價他:“胤禩較朕諸弟,頗有辦事之才”、“胤禩為人聰明強幹,才具優裕,朕深知其能辦大事。”

康熙的大哥裕親王福全甚至說他可以當儲君。但是康熙卻有著不一樣的看法:

“皇太子後,胤禔曾奏稱胤禩好。春秋之義,人臣無將,將則必誅。大寶豈人可妄行窺伺者耶?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黨羽早相要結,謀害胤礽,今其事旨已敗露。著將胤禩鎖拿,交與議政處審理。胤禩素受制於妻,任其嫉妒行惡,是以胤禩迄今未生子。”

由此我們也能看到,康熙對胤禩的評價是很不好的,說他“柔奸成性,妄蓄大志”。由此可見,胤禩此時在康熙的心中地位是很低的。

八阿哥胤禩——劇照

所以總的來看,胤禩本人是絕對有真才實學的,但是其城府太深,黨羽眾多,所以不是康熙繼承人的首選對象。此外,如果胤禩真的當上了皇帝,那麼他的黨羽就會充斥到中央系統中來,形成尾大不掉的黨羽集團,從而腐化掉清朝的整個官僚系統。這樣一來,康熙朝所遺留下來的弊政能不能解決不好說,就胤禩本朝的政治也難以清明,甚至還會有崩塌的危險。

所以作者認為,如果真的是八阿哥胤禩繼位,那麼清朝很可能會遭受到一場重大變故。當然了,這也僅僅是推測而已。萬一胤禩即位之後也像雍正一樣也說不準!或者比雍正更出色也未嘗沒有可能!

但是就目前的史料參考來看的話,這些似乎不太現實。你們覺得呢?歡迎關注我,留言我們一起討論吧!

參考文獻:

  1. 《清史稿》

  2. 《康熙晚年的悔政》

  3. 《清世宗實錄》卷3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