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63式自動步槍,為何僅僅裝備了9年就退出了現役?

假如時光倒流_


63式自動步槍,簡稱63式,使中國基於56式半自動步槍而設計的一款自動步槍,該步槍使用的是7.62×39毫米的蘇聯中間威力步槍彈,和56半子彈通用。但和56半的槍機傾斜式閉鎖偏轉操作系統不同的是,63式自動步槍的設計更像是蘇聯的AK-47突擊步槍,都是用了迴轉式槍機閉鎖方式。

解放軍士兵背上揹負的63式自動步槍

63式於1963年正式設計定型,並於60世紀後期開始大規模生產並列裝部隊,但時隔不到10年之後的1978年就正式完成撤裝。和服役到上世紀末甚至在本世紀初仍大規模在民兵和後備役部隊裝備的56半不同,63式來得快,去得更快,這就與63式的性能有關了。

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為了研發一款能夠替代56半的自動步槍,設計出了將56半、56衝等槍的優點糅合在一起的所謂“步衝二合一”的63式研究思路。但是和突擊步槍不同,63式更加強調連發射擊和精度,更加完整地保留了一些半自動步槍的特性。

在60年代末,越南戰場上的美軍曾經接觸過很多越南遊擊隊使用的中國援助的63式,最初美國人曾經認為這款槍是“可以連發的SKS,或者56半”,但在之後才發現這並不是上述任何一款槍。

63式由於被大規模出口給阿爾巴尼亞以及其他非洲國家,所以在上世紀90年代,63式開始出現在美國的民用槍支市場上銷售。但美國法律規定自動射擊槍械受到嚴格管制,所以在北美的63式絕大部分的快慢機都被焊絲,使得其只能使用半自動射擊模式。

圖片:罕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使用63式自動步槍。

63式其實工作時較為穩定,安裝有完全重新設計的導氣系統,在正常設計條件下,槍支所配備的小氣孔能夠保證自動機運動平穩,即使在惡劣設計環境下,63式的大氣孔照常能夠維持設計動作的可靠性。63式專用的彈夾是20發制,實戰中被證實偏小。

除此之外,63式存在各種問題,當時配備的部隊甚至傳出“還我56半”的呼聲,表示對63式的不滿。具體地,63式不適合近戰和突擊作戰,因為其較長的軸線,使得63更像是舊時代的長距離射擊的手動步槍。

63式作為一款設計於60年代的自動步槍,卻缺乏現代步槍該有的輕便型、通用性和多功能性,過於笨重,長度也過長。後來兵器工業部曾經有對63式的改進,但是由於值得改進的餘地極其有限,且擁有其他可替代選擇,最後63式被軍方定性為“不可靠”。這就是為何在63式廣泛列裝後第9年,老舊的56半重新取代了先進的63式的位子的原因。


科羅廖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63式自動步槍可以說是我國輕武器失敗的典型作品。

搞笑的是,今天還有人說它是一款好槍。

63式自動步槍的失敗在於設計觀念的落後以及製造工藝的低劣。

首先,我們說說設計觀念的落後。

在五六十年代,當時全國都在講人民戰爭。

基於人民戰爭的理念,希望生產出一款增強版的56式半自動步槍。

所謂人民戰爭,也就是軍事素質很低的武裝民眾,進行廣泛的游擊戰。

這種作戰中,強調槍械必須節省子彈(因為民兵子彈有限),必須容易使用,必須能夠近戰拼刺(中遠距離射擊,民兵絕對不是正規軍對手)。

而當時的56式衝鋒槍不符合要求,它很費子彈,單發射擊精度較差,連發更是難於控制,不適合游擊戰使用。

相反,56式半自動比較合適,但它不能連發射擊,也不符合民兵作戰多是近戰甚至城鎮戰的需要。

所以,必須在56式半自動上進行改造,吸收56式衝鋒槍的優勢。

然而,這種類似於美式M14的設計理念,本身就是落後的,甚至荒謬的。

這決定了63式自動步槍先天不足。

63式自動步槍的一母兄弟56半曾經參加了中越戰爭,它也難以勝任。

在越南的環境,雙方中遠距離全部依靠各種重型武器對射,包括輕重機槍甚至高射機槍,各種迫擊炮,榴彈發射器,火箭筒,無坐力炮等等。

步兵的槍械繳獲肯定在400米內,絕大部分都在一二百米內,甚至幾十米。

這種作戰場景,63式自動步槍的遠距離精度高的優勢,毫無意義;而近距離掃射,63式自動步槍的槍身跳動太大,精度更差。其實63式自動步槍只是一種單發或者短連發射擊的步槍,全自動射擊只是形式上存在的性能;至於槍長便於拼刺,更是毫無作用。在整個中越戰爭中,雙方用刀刺刀的戰例(包括班一級交火)累加不超過10個。

事實上,在大量的自動步槍面前,不會有人傻到去拼刺刀。

所以,63式自動步槍設計理念已經過時,被淘汰是必然。

第二,加工技術的落後。

這就不多說,總之文革時期不但加工審核形同虛設,甚至為了擴大產量做出很多簡化流程,根本不考慮是否影響槍的性能。

據統計未經考核而上馬的修改竟然就有一百多處。

結果就是,63式自動步槍性能受到非常大的影響,護木易劈裂,精度下降嚴重,頻繁出現卡殼現象,而且性能非常不穩定。

有戰士反映:“昨天剛射校好的槍,今天就打不上靶了”。

更誇張的是,還頻繁出現炸膛甚至射擊時,從導氣箍向後噴火星等重大質量事故。

同時,戰士反應該槍人機功效很差,全槍寬度太大,遠不如56半。

所以,在1976年63式自動步槍被撤裝,到1978年全部撤裝。


薩沙


1959年,國內開始研發第一把自動步槍,1963年設計定型,被命名為1963年式7.62毫米自動步槍,1969年投入大量生產並裝備陸軍野戰部隊。

63式自動步槍,從1959年開始研發,至1978年停產,從部隊徹底撤裝,前後將近20年時間,服役不足10年時間,共生產了數百萬支,走過了一條由盛到衰的道路。

本身研發目的,就是為了取代56式衝鋒槍(實際上連發精度很差的自動步槍),以及火力明顯偏弱僅10發彈倉供彈的56式半自動步槍,但最終結果卻是停產、撤裝,部隊又重新裝備了原來撤裝的56式半自動步槍,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但卻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

撤裝的主要原因,還是63式自動步槍的質量問題,部隊反映剛校正好的槍,卻打不上靶,射擊精度還沒有撤裝的56式半自動步槍那麼高,據稱當時有9個軍區打報告要求換槍。

由於設計上的先天不足,發生射擊時向後冒火星現象,有的火星可以噴射到射手的臉上傷害眼睛,嚴重威脅射手的安全,戰士們意見比較大。

63式全槍過長,已並不符合戰術要求,特別是車載步兵越來越多的前提下,步兵需要槍身短且火力猛、精度高的自動步槍,適合近戰、山地戰、叢林戰或城市街道的突擊作戰。

但全槍卻保留了老式步槍的特性,突出其遠距離射程,拼刺刀作用,忽視了短小輕便的要求,20發彈匣供彈,火力也明顯不足,全槍長且笨重,降低了自動步槍的突擊作戰效能。

國平軍史總結,當年63式自動步槍研發時,受軍界元老們刺刀見紅、步衝合一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全槍刺刀打開時,竟然有1.342米長,即使刺刀摺疊時,也有 1.032米長,所以其整體設計水平,尚停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水平。

此外,關於撤裝除了質量問題以外,明顯受到受軍界元老的影響,因為軍方高層說裝備了63式自動步槍,士兵們都愛打全自動了,太浪費子彈了,咱們國家還是以厲行節約、艱苦樸素為主。

這究註定了63式自動步槍,是一款曇花一現的軍品,不過此槍在國外,卻大受歡迎,原因此槍是國內研製,不象56半和56衝,都是仿國外產品的版本。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圖片均下載網絡,特此聲明。


國平軍史


63式自動步槍可以用“先天不足、後期失調”來形容,從1959年研製到1963年定型生產,這款自動步槍生產了數百萬支,可以說是我國生產數量最大的槍械,但同時也是到1978年停產後軍隊又開始換裝回原來的56式半自動步槍,轉了一個大圈,這其中更多的是無奈!!!!!!


63式自動步槍之所以在裝備了較短的時間後就被撤裝,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設計理念落後;二是63式出現在特殊的歷史時期,產品質量極差,下面冰雹就從這兩個大的方面來做以說明。

第一、設計理念落後、先天不足。

1、63式設計之初就停留在二戰的戰爭模式下,認為大規模戰爭還會發生,保留了全部的步槍特徵,即遠距離射擊和拼刺刀的功能,刺刀成為了不可拆卸的摺疊式武器。

2、新的戰場形態將以遭遇戰為主,近戰、山地、叢林、城市戰成為主要作戰方向,這就需要更加突出單兵槍械的輕便、單連發精度高、火力猛、必要時候可以上刺刀的特性,但是63式卻笨重、過長、精度低、火力弱,步兵乘車、戰壕、叢林等情況下使用極不方便。

這兩點是裝備較短時間後撤裝的先天原因。

第二、後期失調、質量極差。

1、從69年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63式由萬人軍工企業日夜不停加班加點的開始生產,要求年產數十萬支的數量成為了只追求任務的生產,而質量第一的要求則遠遠拋開。

2、為了提高效率、節約工時,打著“以產品設計為中心,大搞技術革命“不顧後果的修改原設計定型方案,比如由整體鍛件機匣改為衝鉚組合的機匣後,造成剛度削弱、尺寸、位置精度大打折扣、削弱了節套上閉鎖支撐面的強度,射擊時向後冒火星,直接危害射手……等等問題。

先天不足和後天問題的出現造成了63式步槍的整體性能極差,到了部隊後反映強烈,主要是射擊精度極差,無法與原56式相比,剛剛校好的槍,再打就上不了靶子,而且木託斷裂、氧化層脫落情況嚴重,部隊要求重新換回56式半自動的呼聲高漲,這是直接也是最重要的結束63式的原因。



最終轉了一大圈後,56式重新開始生產並裝備部隊,直到81式的出現!!!!!!


冰雹藍天


63式自動步槍,是我國於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自主研製的一款自動步槍。

於1959年開始項目啟動,1963年定型生產,並試裝部隊。在1968年,63式自動步槍正式通過試裝,開始大批量的裝備部隊何生產。

截至1978年停產,這款自動步槍產量超過百萬支,應該是我國武器歷史中產量最高的一款步槍了。

然而,巨大的產量,並不能證明其是一款優秀的步槍。

事實上,這是一款失敗品!

“1971年6月前共生產46.9萬支,其中援外10萬支,裝備部隊32萬支。因精度差,互換性差,射擊噴火等嚴重質量問題,部隊不願使用,要求更換。”

這是1972年總裝部關於63式自動步槍實際使用過程中的問題報告,此時距離大規模換裝僅僅3年多的時間。

1976年63式自動步槍被撤裝,1978年全部撤裝。顯然,63式自動步槍並沒有經受住考驗!

究其原因,出在製造工藝上。

之前,之所以能夠通過試裝,得到大規模換裝的允許,那是因為其產量不大,在生產質量上還是比較過關的。試裝時期每年也就幾百支的量,這基本是屬於那種“精雕細琢”的“實驗室產品”,當然舊比較過關了。


但1968年大規模換裝開始以後,其產量猛增,1970年開始,工廠被設下年產60萬支的目標,這已經大大超出了工廠的實際產能。要知道前一年他們只產了6000支,那時候已經開放生產了。

為了保證數量,工廠不得不犧牲質量來保證效率。

工廠應急採取諸多提高生產效率的措施:把鑄鍛機匣改成衝鉚機匣,槍管與機匣連接由M25x1.5毫米的螺紋連接改為直徑18毫米圓柱孔的壓配合連接,其它工藝也都有簡化,全槍一共180餘項未經考核過關的修改。

換而言之,當時出來的產品,那都是不合格的次品,甚至於都不能叫做63式自動步槍。如此一來,裝備到部隊之後,出問題也是在意料之中了。

最終,這款步槍被放棄,咱們又用回了曾經的56式,真是一對兒難兄難弟。

當然,有人會說了,為什麼不降低產量,提高質量?

因為63式自動步槍在設計理念也不盡人意,這也是我為什麼說,它是一款“失敗品”!

63式自動步槍還停留在二戰時期,講究遠距離射擊和拼刺刀。所以63式步槍有兩個特點,遠距離的精度還算可以,然後槍身長,便於白刃戰。

但弱點也就出來了,笨重,火力差。過長的槍身導致近距離的連射過程中,槍身強烈抖動,無法保持精度。

這還能叫做“自動步槍”嗎?

這種步槍只適合打游擊,因為其有著較高的點射精度,火力持續性也還行。這也是為什麼,其能夠出口到國外,並受到一些武狀組織的青睞。


白話歷史君


因為這槍是準備全民備戰,最好遠射的射程能對的過AK。造價比AK更便宜,能拼刺刀,能當狙擊槍,不是很浪費子彈。能通用敵人規格的子彈。


zzsos


63式步槍失敗就是因為正處在文革中,樣槍是沒問題批量生產時偷工減料。文革是產品質量不合格的比例相當高。也不是光63式步槍這一款。10年的工業水準,呈現倒退趨勢。高山下的花環裡邊特別聲明瞭,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時用的八二炮炮彈都是臭蛋。1974年產的不合格。工業生產的不合格,最後讓設計來背鍋。當然63式步槍設計上確實落後,還在考慮拼刺刀這項確實沒必要了。其餘方面63式步槍其實倒是沒問題。特別是出口型,質量還是相當可以的。中國援助阿爾巴尼亞的63式步槍。後來很多到了科索沃,科索沃叛軍使用效果還是可以的。


海中巖haha


據我瞭解,63式自動步槍,設計初衷是想在武器性能和威力等方面,超過56式半自動步槍的性能,但是,63式自動步槍是在“文革”中大量生產的,在生產流程等方面為了簡化生產流程,採用衝壓等工藝,從而使機匣等處應力集中(從材料力學而言)。當63式自動步槍裝備部隊使用一段時間後,槍械在射擊時,槍的機匣等處產生裂紋,射擊精度也不如56式半自動步槍,部隊對該槍的質量反映十分強烈,只好又將退役的56式半自動步槍,緊急替換63式自動步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