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侃歷史
十節度使制,開藩鎮割據之基,大太監高力士也是內宦之禍的流源。大唐自此鎮禍,宮禍交替,形成制衡,直到流民之貨禍一來,才粉身碎骨。中國大凡生猛的朝代,都民禍大浪清洗而崩,無一例外。
臥雪堂
前期是王忠嗣最強,後期是安祿山最強。相比之下,王忠嗣要強於安祿山。
一、藩鎮情況
安史之亂前,唐朝政府一共設置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並稱為天寶十節度。這十節度的兵力和職責如下:
河西——73000人,隔斷吐蕃和突厥;
朔方——64700人,遏制突厥;
隴右——75000人,對吐蕃作戰;
以上為河西三鎮,總兵力為212700人,是當時實力最強的三個藩鎮。
河東——55000人,遏制突厥;
范陽——91400人,壓制契丹;
平盧——37500人,鎮撫室韋;
以上為河北三鎮,總兵力為183900人。
北庭——20000人,管理西域北部;
安西——24000人,管理西域南部;
以上為西域二鎮,總兵力為44000人;
劍南——39000人,西抗吐蕃,鎮撫南蠻;
嶺南經略使——15400,鎮撫南蠻;
以上便是天寶十節度的基本情況,十鎮共擁兵49萬人左右。
二、歷任節度使
天寶年間,各鎮節度使調動情況如下。(天寶元年至安史之亂爆發前)
河西鎮共有五任節度使,分別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順、哥舒翰。安史之亂爆發時,哥舒翰是當時的河西節度使。
朔方鎮共有三任節度使,分別是王忠嗣、張齊丘、安思順。安史之亂爆發時,安思順是當時的朔方節度使。但由於他是安祿山的堂兄,受其造反牽連,被免去節度使職務,改為郭子儀擔任節度使。(安思順後來被哥舒翰誣陷,含冤而死)
隴右鎮有三任節度使,分別是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安史之亂爆發時,哥舒翰是當時的隴右節度使。
范陽鎮一共有兩任節度使,分別是裴寬和安祿山。裴寬受李林甫誣陷,主動去職後,安祿山撿了便宜。
平盧鎮只有一任節度使,就是安祿山,平盧也是安祿山的發家地。
河東鎮共有四任節度使,分別是田仁琬、王忠嗣、韓休琳、安祿山。河東鎮原本跟安祿山沒什麼關係,但由於王忠嗣被免職,韓休琳因為跟王忠嗣的關係也被免職,安祿山就又撿了個便宜。
安西共有四任節度使,分別是夫蒙靈曜、高仙芝、王正見、封常清。
北庭共有四任節度使,分別是來曜、王安見、程千里、封常清。安史之亂爆發時,安西和北庭二鎮的節度使都是封常清,高仙芝因為怛羅斯之戰失利的原因,被調入京城,擔任右金吾大將軍一職。
劍南共有四任節度使,分別是章仇兼瓊、郭虛己、鮮于仲通、楊國忠。安史之亂前,劍南的實際最高長官是劍南節度副使崔圓,節度使是楊國忠。(楊國忠是遙領,他在馬嵬驛被殺後,玄宗的兒子潁王李璬遙領劍南節度使)
三、哪位節度使的實力最強?
如果單個拎出來,天寶十節度中,河西節度的實力最強。雖然河西節度的兵力不如范陽節度多,但它面對的敵人是吐蕃、突厥,遠比范陽節度面對的契丹和奚人要強的多。不過安史之亂期間,河西和隴右兩鎮的表現並不好。靈寶之戰時,哥舒翰統領八萬河西隴右軍被安祿山打的全軍覆沒。
如果論哪個節度使實力最強,王忠嗣被玄宗貶官之前,他的實力最強。
開元二十八年,王忠嗣出任河東節度使,此後他又成為朔方節度使,兼任過河西、隴右節度使。一個人擔任四鎮節度使,掌握著唐朝最精銳的部隊,多達26.7萬人。這是唐朝歷史上從來未有過的。
用《新唐書》的話說:“佩四將印,勁兵重地,控制萬里,近世未有也”。
並且王忠嗣兼領四鎮時,他麾下的將領也是人才濟濟,比如哥舒翰、郭子儀、李光弼這些後來的名將,都是他一手提拔、培養起來的。如果王忠嗣不死,安祿山根本就不是王忠嗣的對手,也必然不敢反。
不過,由於王忠嗣實力太強,玄宗最後還是把他免職了。起先玄宗是想殺他的,幸而哥舒翰拼死力諫,才改變了玄宗的主意,沒有當時就賜死他。不過到了第二年,王忠嗣還是莫名其妙的暴病而亡,死因不明。
王忠嗣死後,安祿山兼併了他的河東鎮,一人坐擁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總兵力約十八萬人。他是繼王忠嗣後,實力最強的。
當時,哥舒翰(河西、隴右),安思順,封常清(安西、北庭)的實力,跟他完全不能比,這也是他為什麼有勇氣造反的原因。
注:李光弼和史思明在安史之亂前,都不是節度使。李光弼是在安祿山叛亂後,才被唐玄宗提拔為河東節度副大使的。他出任正式的節度使,還是安祿山死後的事;史思明也一樣,安祿山造反後,讓他守老家,他這才出任范陽節度使。
Mer86
十大節度使兵力數量分佈揭示了吐蕃、突厥、契丹——誰才是大唐的勁敵
十大節度使的兵力數量,很多人都回答了。沒有什麼好說。但從唐玄宗天寶年間十大節度使的兵力分佈,可以看出誰才是大唐真正的勁敵:
防備突厥:河西節度使(7.3萬人)、朔方節度使(6.47人)、河東節度使(5.5萬人)三個,合計兵力19.27萬人;
防備吐蕃的有:河西節度使(7.3萬人)、隴右節度使(7.5萬人)、劍南節度使(3.09萬人)三個,合計兵力17.89萬人;
防備契丹:范陽節度使(9.14萬人)、平盧節度使(3.75萬人,平盧節度使雖然職責上是震懾室韋和女真,但渤海國才算室韋和女真真正的霸主,實際還是契丹的威脅比較實在),合計兵力12.89萬人。
安西節度使職責是震懾西域,北庭節度使是制約天山和中亞地區,嶺南五府經略是震懾嶺南和越南。
表面上看,突厥是唐朝的勁敵(合計兵力最多),其次是吐蕃,然後是契丹。但突厥、吐蕃和唐朝的邊界線大大長於契丹和唐朝的邊界,加上後突厥汗國、吐蕃國的疆域和人口都不是契丹所能相提並論的,因此在實質防守能力上,唐朝防守契丹比防守突厥、吐蕃要厚重得多。
遼朝人所畫的契丹出獵圖(局部)
唐朝攻打突厥以結盟為主
在李世民時期,唐朝擊敗東突厥,主要是靠以薛延陀為主的鐵勒汗國結盟,雙方夾擊東突厥汗國;
李治時期,唐朝能夠擊敗西突厥,在於西突厥的分裂為十姓部落,西突厥可汗僅僅擁有一小塊土地,即便是一統西突厥的阿史那賀魯,也只是一統了幾個月的時間,根本不能形成一致行動;
李隆基時期,在其父親唐睿宗開耀二年公元682年所建立的突厥汗國,就逼迫武則天承認了他的可汗之位,到了唐玄宗時期,唐朝才和後突厥汗國達成和平——已經無力擊敗突厥。
唐朝擊敗突厥,並非僅僅依靠自己的軍事力量,更多依靠的是和突厥一樣的遊牧民族的鐵勒、回鶻等盟友。
唐朝防備吐蕃——以守為主
唐朝對於吐蕃基本沒有遏制的能力:
松贊干布時期的吐蕃,只是西藏高原的政權,之後不斷擴張,佔據青海,盛世時邊境西到勃律、大食,東到隴山、四川、南詔國。
基本上吐蕃和唐朝就是在安息四鎮(龜茲、焉耆、于闐、疏勒)、河西、隴西三個地方的爭奪戰,盛世時,唐朝和吐蕃以隴山為邊境,甚至趁唐朝內亂之際,攻破長安,扶立唐朝皇帝。
你攻我守,這就是唐朝對吐蕃的基本方略。相對於唐朝積極打擊突厥、契丹,唐朝對於吐蕃是非常的無奈。
唐朝馬匹數量與周邊民族交戰曲線表
唐朝防備突厥以和親為主
我們一般都覺得突厥的強大是五代十國時期,甚至是北宋時期才開始的。但唐朝和契丹和親的次數是最多的:
唐朝和外族和親的公主,史料記錄的一共有20位:
皇帝女兒3位——太平公主差點就成為第4個,宗室女4位,具有皇室血統的異姓女7位,異族將領女兒3位,姓氏不明女3位。
其中,嫁給回鶻6位,契丹4位,奚3位,吐谷渾3位,吐蕃2位,撥汗那1位,突厥1位。
回鶻汗國從來都是唐朝的盟友,雙方不但沒有發生戰爭,回鶻汗國還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因此唐朝從來不用防備回鶻——同樣後突厥汗國夾在了唐朝和回鶻汗國之間。
因此,在唐朝的敵人中,契丹以和唐朝四次和親成為唐朝和最多和親對象。
在契丹首領李盡忠、孫萬榮起兵反對武則天稱帝,並一度攻入河北之後,唐朝在717年開始了和親契丹。
其中三次和親是契丹大賀氏家族,最後一次是遙輦氏家族。
契丹族明確記錄的是三個姓氏統治時期:
從619年到735年,是大賀氏統治時期,經歷了13位可汗,持續116年;
從735年到906年,是遙輦氏統治時期,經歷了8位可汗,持續171年;
從907年到1218年,是耶律氏統治時期,經歷了20位皇帝或太后,持續312年。
有意思的是,因為大賀氏投靠唐朝,被耶律氏先祖泥禮所殺,泥禮不自立,反而立遙輦氏為可汗,結果171年後,泥禮後裔取代遙輦自立。
吐蕃王國全盛時期版圖(推測) (約780年至790年)
綜述
從實力、疆域而言,契丹根本不能和突厥、吐蕃相提並論。但唐朝在防備契丹上是最看重和最嚴密的。這還是安史之亂之前的盛世唐朝時期。
唐朝,靠盟友擊敗突厥,靠防守和吐蕃爭奪,靠和親安撫契丹。正是因為大賀氏過渡投靠唐朝,才被耶律氏先祖所殺而立遙輦氏。
不服從中原,看來是耶律氏家傳的觀念!也難怪耶律氏能夠率領契丹佔據中國歷史一部分。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首先,我們來聊聊唐朝節度使制度的由來。唐朝建國的初期,採用了府兵制。府兵擁有自己的耕地,不需要繳納賦稅。出現戰爭以後,府兵迅速集結應戰。在平定全國的過程中,府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隨著唐朝疆域的擴大,問題也隨之出現。唐朝周圍強敵環繞,例如突厥、契丹、吐蕃等等。雙方爆發了大規模戰爭,唐朝需要在邊境地區駐紮大量的軍隊。
府兵們駐紮在邊境地區,家鄉的耕地逐步荒蕪。隨著現在規模的擴大,府兵的數量嚴重不足。此外,由於戰爭規模大,需要解決統一指揮的問題。到了唐玄宗統治時期,李隆基先後冊封了10位節度使。主要有:幽州、河東、平盧、河西、隴右、劍南等等,各路節度使各自統帥軍隊,對抗周圍的強敵。
在10位節度使中,河西、朔方、隴右、幽州這4位節度使管理的軍隊是比較多的。兵力都在7萬以上,其中,幽州節度使下轄的兵力最多。按照唐朝的兵力劃分,幽州節度使下轄9要多軍隊,負責對抗突厥和契丹。安祿山一個人就兼任了幽州、平盧、河東三個節度使,能夠調動的軍隊超過20萬,這是安祿山最大的資本,對唐朝中央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繁華萬里
唐朝節度使當中,權勢最重者,當屬四鎮節度使王忠嗣。
王忠嗣是名將之後,父親王海賓玄宗初期一員猛將,在武街之戰中是唐軍取勝的關鍵。是役唐軍殲滅吐蕃一萬七千人,是玄宗時代的第一場大勝仗。可惜的是,王海賓在此役中戰死。唐玄宗對他的死非常惋惜,當時年輕的王海賓有一個九歲的兒子,名叫王訓,唐玄宗由於憐惜王海賓之死,便下令收養王訓于禁宮內,這就是後來大唐帝國的名將王忠嗣。
王忠嗣聰穎好學,及至長大成人後,雄姿英發,史稱他“雄毅寡言,嚴重有武略”。由於他是將門之後,唐玄宗經常召他前來討論軍事,王忠嗣對答如流,顯示他深厚的軍事素養,每每令唐玄宗折服,對他說:“你日後必將成為一員名將。”
開元十五年(725年),二十三歲的王忠嗣追隨河西節度使、兵部尚書蕭嵩前往與吐蕃作戰的前線,擔任兵馬使,開始他漫長的戎旅生涯,先後升遷為左領軍衛郎將、河西討擊副使、左威衛將軍。但是政治的詭譎變化使他防不勝防,在遭人陷害之後,他一度沉淪,被貶官為東陽府左果毅。他之所以能東山再起,乃是得益於鄯州都督杜希望的大力舉薦。
杜希望當時正準備攻打吐蕃佔據的新城,上書朝廷稱:“王忠嗣的軍事才華橫溢,如果此次出擊要確保勝利,那麼我非要用這個人不可。”最後朝廷同意將王忠嗣調到杜希望的麾下。
杜希望果然是慧眼識英雄,他率軍挺進新城。王忠嗣復出戰場後,表現不負杜希望所望,他不僅作戰勇猛,而且富於謀略。唐軍在經過一番苦戰後,終於攻克新城。朝廷對新城之戰的有功將士進行表彰,王忠嗣戰功最著,被授予左威衛郎將。經此一役,王忠嗣聲名鵲起,成為大唐將領中的後起之秀。
公元738年,隴右節度使杜希望率部進攻吐蕃,在黃河西岸築鹽泉城。吐蕃以三萬人馬,向鹽泉城展開反撲。首戰唐軍失利,全軍上下瀰漫著失敗的情緒。此時,左威衛郎將王忠嗣挺身而出,主動請纓。
杜希望同意王忠嗣作一次冒險的突擊。王忠嗣集合自己的隊伍,以視死如歸的精神,冒著密集的箭雨,果敢地向吐蕃陣地發起進攻,雖然在人數上遠居於劣勢,但戰場上有時更起作用的是無畏的勇氣。吐蕃的戰鬥隊形大亂,被砍倒了數百人。杜希望乘機展開反攻,大破吐蕃軍。戰後,王忠嗣被升遷為左金吾將軍。
天寶元年(742年)初,朔方節度使王忠嗣率軍北伐,與奚部落的軍隊戰於桑乾河,三戰三捷,大破敵軍,俘獲甚多,耀武漠北。
在滅突厥(後突厥)之戰中,王忠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公元742年,王忠嗣率朔方兵團攻打突厥的“右廂”部。王忠嗣對突厥的第一次打擊,大獲全勝,突厥的西部力量被摧毀殆盡。突厥西葉護阿布思、西殺葛臘哆、默啜可汗的孫子阿史那勃德支等重要人物,悉數向王忠嗣投降。同時歸降的還包括一千多帳落的突厥部眾。
公元744年,王忠嗣再度出擊。
朔方兵團進軍神速,直抵薩河內山,進逼突厥東部兵團。突厥東部兵團由阿波達乾等十一個部落軍隊組成,突厥軍隊既要與王忠嗣大軍對峙,又要分兵防止拔悉密、回紇、葛邏祿軍隊的偷襲,更加削弱其戰鬥力。王忠嗣的大軍一路勢如破竹,以凌厲的進攻,一舉擊破突厥東部兵團。
在大唐軍隊以及拔悉密、回紇、葛邏祿等軍隊的聯合打擊下,曾經盛極一時的突厥(後突厥)灰飛煙滅。
由於在對吐蕃、奚與突厥的戰爭中,均有優異的表現,王忠嗣身兼朔方、河東雙料節度使,成為大唐帝國邊疆最重要的將領之一。王忠嗣在邊防上的傑出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他節度朔方、河東期間,在北方數千裡邊陲地帶,從朔方到雲中的要衝之地,都修築城堡,拓疆數百里,時人認為他是自中唐以來北方戰線上最傑出的將領。
公元745年,王忠嗣又兼任河西節度使、隴右節度使。當時大唐總計也不過設九大節度使,王忠嗣一個人竟然獨佔了將近一半的名額,於是乎 “控制萬里,天下勁兵重鎮,皆在掌握。”此時的王忠嗣,可謂是名符其實的大唐軍界一哥。
可惜的是,由於李林甫的陷害,王忠嗣最終不但被剝奪掉四鎮節度使之職,還被貶為漢陽太守,最後意外暴卒,死因不詳,年僅四十五歲。倘若王忠嗣沒毀於政治鬥爭,憑他的實力,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是絕不敢輕舉妄動的。
君山話史
節度使是唐朝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為有著朝廷賜予的旌節,所以稱官名為‘節’。
原本節度使只是一個地區的軍事總管,但是由於均田制被破壞加上唐朝邊疆由進攻轉向防禦需要不斷抵抗吐蕃突厥的進攻。
節度使逐漸掌握了軍、政、財權,成為一個地方三權合一的集團領袖。
加上邊疆地區需要各地緊密的配合,於是經常會有一位將軍兼任多地的節度使,掌握強大的軍事集團。
唐朝一共設置了十位節度使在不同的地區,而這些節度使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實力表現,這些節度使大致形成了東西兩部分以維持政治均勢。
只是唐玄宗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削弱了西部節度使的實力使安祿山得以一家獨大,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那麼在安史之亂爆發時,在這些節度使中毫無疑問的是安祿山擁有最強大的軍事實力。
一:軍隊數量之比。
在這十個地區的節度使中,安祿山一共擔任了統兵3萬7的平盧節度使、統兵9萬的范陽節度使、統兵5萬5的河東節度使,總共擁有接近20萬的部隊。
而當時實力最強的擁護唐王朝的將軍哥舒翰只擔任了統領7萬5的隴右節度使和統領7萬3的河西節度使,總共只有十五萬軍隊。
而其他幾位節度使手下的兵力加起來也不過十萬左右。並且沒有謀反心思的安思順統領著6萬4的朔方節度使最後還被誣陷謀反被處死。
所以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軍隊數量最多的便是安祿山。
二:軍隊戰鬥力與軍隊凝聚力。
安祿山擔任河北三鎮節度使已經有著十年之久,在這期間安祿山培植自己的勢力。
各個集團的利益盤根交錯,最終形成了以安祿山等人為首的地方軍事集團。
而其他的節度使都是隔幾年便換一次,在當地勢力中沒有很好的樹立自己的影響,難以將地方軍隊很好的凝聚發揮最佳的戰鬥力。
並且安祿山的軍隊在經常性地對遊牧民族地作戰中得到了很好地鍛鍊,極大地增強了軍隊地戰鬥力。
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安祿山無論是軍隊數量還是軍隊質量抑或是軍隊地凝聚力都是唐朝玄宗時期最強的一位節度使。
小司馬遷論史
節度使是唐玄宗李隆基從開元年間開始設置的官職。天寶年間,節度使成為唐朝邊境的封疆大吏,北方逐漸形成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加上劍南、嶺南(嶺南這個其實一直叫嶺南五府經略使,公元757年,唐肅宗才改稱為嶺南節度使)共為10鎮,並稱為天寶十節度。
那麼,哪個節度使擁兵最多,戰鬥力最強呢?
首先先用一幅圖來回答第一個問題:
由圖可知,從單一節度使來看,范陽節度使兵力最多,為91400人。但是節度使是可以兼任的,王忠嗣在746年時,掌管河東、河西、朔方、隴右四鎮兵馬,手握最精銳的26.7萬大軍,比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的18萬還要多,這樣看來,擁兵最多的無疑就是王忠嗣。
王忠嗣不僅兵力最多,同時他也是節度使中戰鬥力最強的。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他,那是因為他在安史之亂之前就死了。
接下來橙子就從王忠嗣自身軍事素養、戰功、帶出的名將、帶出的朔方軍、甚至他的死來證明他的影響深遠,戰力強悍。
出身將門
王忠嗣本名王訓,其父豐安軍使王海賓就是一位戰將,從小耳濡目染,深受父親的教育教誨,可以說他的軍事素養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其父死後,他被接入宮中撫養,唐玄宗收為義子,賜名忠嗣。唐玄宗和他談論兵法,他應對縱橫,對答如流。所謂虎父無犬子,青年時期便因勇悍擅戰名揚河西,後來更是因為赫赫戰功而被稱為唐朝十大名將之一。
赫赫戰功
公元730年,24歲的他出任兵馬使,玉川戰役中偷襲吐蕃,三百輕騎,斬敵數千,吐蕃贊普倉皇敗逃。之後對吐蕃的青海湖會戰,大敗吐蕃北線主力,敵方死傷數萬人,兩王子陣亡,令吐谷渾降唐。
741年,任朔方節度使,他巧用間諜,挑撥後突厥各部關係,刺探了很多精準情報,每次出戰都能以極小代價取得勝利。
742年,率十萬騎兵,北出雁門關,討伐契丹,在桑乾河三戰三捷,奚人和契丹聯軍全軍覆沒。契丹可汗獨自逃亡,之後被部下所殺,契丹36部盡數歸唐,數十年不敢叛亂,因此,王忠嗣名聲大震,朔方軍名揚漠北,所向披靡。
742年9月,後突厥汗國因內亂反唐,王忠嗣獻計唐玄宗《平戎十八策》。聯合回紇、拔悉密、葛邏祿三部大勝後突厥。敵方千餘帳部眾接連降唐,後突厥漸漸衰落,無力再對唐朝邊境產生實質性威脅。
743年,王忠嗣再破奚族強悍的怒皆部和突厥各部,從此塞外局勢得到根本性轉變,“自是塞外晏然,虜不敢入”。
744年,朔方軍又破後突厥左廂阿波達乾等十一部;
745年,後突厥滅亡。
強將手下無弱兵
王忠嗣練兵極嚴,不僅善於領兵帶兵,更加善於發掘培養將領。哥舒翰、郭子儀、李光弼這些後來的名將,都是他一手提拔、培養起來的,可謂是強將手下無弱兵。由此也可以看出王忠嗣的軍事指揮素質和練兵能力極高。
朔方鎮軍
朔方鎮軍是王忠嗣一手培養出來的,是唐軍嫡系中的嫡系,後來在平定安史之亂時,太子李亨仍然能以朔方軍為基幹平叛,由此可以看出王忠嗣的練兵統兵能力。中興第一功臣李光弼評價他“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王忠嗣在西北與遊牧民族常年征戰,他和他的部隊戰鬥力毋庸置疑,因此橙子認為 “戰鬥力最強節度使”這一稱號非王忠嗣莫屬。
名將之死
後來他多次上書安祿山會作亂,又受宰相李林甫嫉恨,誣陷其"欲奉太子"。加上王忠嗣在軍中勢力強大,唐玄宗對他也非常忌憚和猜忌,信以為真,將他下獄,還想要殺他,在哥舒翰的拼死迴護下,公元748年被貶為漢陽太守,一年後抑鬱而終,又有說是暴病而亡,年僅四十五歲。
隨著王忠嗣的死亡,唐朝也失去了制約安祿山的重要力量。否則,王忠嗣若在,安史之亂估計也不會持續八年才被平叛。
安史之亂
王忠嗣死在安史之亂之前,那麼安史之亂後哪位節度使戰鬥力最強?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安史之亂時,一方面當時一些節度使因為各種原因並未能及時來援,另一方面一些敗於安祿山的節度使其實並非戰鬥力不行。
有的雖然是名將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本部兵馬並未帶來,只是臨時招募,而有的是因為唐玄宗急於平叛,聽信讒言,強行命令麾下節度使出戰,胡亂指揮,很多都是非戰之罪。橙子認為,此時就不能簡單的以成敗論英雄,所以,很難說誰的戰鬥力最強,但是無論安史之亂之前還是之後,在唐朝十大節度使中,王忠嗣和其麾下的戰鬥力應該是最強的。
接下來看看安史之亂後節度使之間的較量,誰強誰弱,諸君自決。
三鎮節度使安祿山
我們先看看僅次於王忠嗣而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的戰鬥力如何。
公元755年12月,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但他僅能控制河東鎮少部分兵力,實際上是半個河東。
安祿山快速佔領了河南河北大部,之後勢如破竹,一路向南,僅用一月時間就渡過黃河,打破東京洛陽,逼近潼關。看起來安祿山好厲害的樣子,其實造成這種局面並非完全是因為安祿山多強,這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我們先看下當時安祿山起兵叛亂前地方節度使兵鎮的背景:
安西、北庭節度使防守西域,遠水解不了近渴;
河西、隴右節度防守吐蕃,一時無法回援;
劍南在征討南詔時損失慘重,尚未恢復,短時間也無法支援;
嶺南經略史兵力較少並且地處邊遠,短時間也是鞭長莫及;
朔方軍雖然滅掉了後突厥,但是當時又興起了回紇,為了防範抵禦回紇,分身乏術。(當然後來唐肅宗李亨即位後也向回紇借兵平叛,這是後話。)下面這幅圖能更直觀的體現出來:
由此可以看出各鎮當時都有掣肘或者地處邊遠,而安祿山呢?天寶初年,在王忠嗣朔方軍的打擊下,後突厥滅亡,奚族強悍的怒皆部也被打殘,契丹經過多次打擊後也元氣大傷,雖然將安祿山打敗過,但無力再威脅唐朝邊鎮。
因此安祿山當時毫無後顧之憂,前方又沒有像樣的對手,而且當時范陽到長安的距離只有如今的半個河北、一個河南加上半個陝西。路線大都為平原,適合騎兵行進作戰,唐軍在行進路線上又沒有重兵防守。
這也是當時唐朝外重內輕的軍事佈防造成的,當時中央軍兵力不滿8萬,地方節度使卻有49萬,而且天下承平日久,中央軍久不作戰,戰力堪憂。中央軍不能戰,地方沒有重兵把守,其他邊鎮節度使短期內無法回援,這就造成了安祿山前期勢如破竹的局面,這也是安祿山敢於起兵造反的原因所在。
我們再看下安祿山其人,安祿山在張守珪麾下時曾有驍勇之稱,其實安祿山在軍事上更擅長詭詐之道,當然這也是一種能力,《孫子兵法》不是說麼,“兵者,詭道也”。早在起兵前,安祿山就派人殺了太原留守楊光翽,讓河東鎮主要兵力陷入混亂,暫時無法威脅自己。
此外,安祿山又迫使朔方節度副使阿布思叛逃,部眾被安祿山收編,他又得到了一批精兵。史載:“已得布思眾,則兵雄天下。”
安西、北庭節度使
安祿山都造反了,無論中央軍能不能戰鬥,都得組織力量平叛啊。於是安西、北庭節度使上線了。
安祿山起兵前,封常清兼任安西、北庭二鎮節度使,叛亂開始後被調往前線,當時唐朝的精銳邊軍大多還未趕回,封常清和前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臨時在長安、洛陽募兵六萬,但都是些僱工、粗俗鄙陋的市井子弟,一沒有經過訓練,二沒有戰鬥經驗。
而安祿山的兵馬都是常年在邊關征戰的本部精銳,並且多達15萬(只掌握河東鎮部分兵力,因此只有15萬),因此在兵力、兵員素質天差地別之下,二人最終連連戰敗,失守洛陽,退守潼關。但是這不能說安西、北庭節度使戰鬥力不如范陽、平盧、河東節度使,因為這不是節度使本部將領率本部兵馬進行對決,所以沒有可比性。
相反,從後來的戰況來看,安西、北庭節度使的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756年,唐玄宗出逃長安,南下四川,同年太子李亨在靈武(寧夏靈武市區)繼位之後,安西、北庭節度使屬下的一萬五千關兵終於被調至內地,參加了收復長安的戰爭,後來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戰鬥力很強的安西、北庭行營。從安西、北庭行營軍隊對安史叛軍的作戰記載來看,其素質是要高於叛軍的:
“袒持長刀,大呼出陣前,殺數十人,陣復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長柯斧堵進,所向無前”。這裡說的是安西名將李嗣業和其部下士兵的風采。
當時,杜甫見到安西、北庭軍軍容時興奮的作詩讚美:“四鎮富精銳,摧鋒皆絕倫”,“奇兵不在眾,萬馬救中原”。
安西、北庭軍的強悍是有原因的。
①當時安西、北庭為產馬地,兩軍步兵也都有馬匹,步兵有馬使得安西、北庭軍團的機動作戰能力大大提高,步兵尚且有馬,騎兵的馬匹質量更是一流。
②兩軍軍人編制中多為當地部族,民風彪悍,英勇善戰。
③安西軍為切斷吐蕃和西域諸國的聯繫而常年征戰,北庭軍為對付西突厥餘部也是戰鬥不斷。多種因素使得安西、北庭軍戰力不凡。所以不能因為兩個節度使領導人的潰敗就否定兩軍的戰鬥力。
河西、隴右節度使
接著說安史之亂,洛陽失守後,唐玄宗聽信宦官監軍邊令誠的讒言,殺了高、封二人。起用年事已高、病廢在家、曾經的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率軍20萬(這20萬包含長安禁軍、隴右、河西兩軍。),鎮守潼關。
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756年,安祿山命安慶緒率兵攻打潼關,但被哥舒翰擊退。安祿山主力被阻在潼關數月,不能西進。安祿山見強攻無效,命崔乾佑將老弱病殘的士兵屯在陝郡(河南三門峽市西),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設下伏擊圈,想誘使哥舒翰棄險出戰。
哥舒翰看出了安祿山的打算,一直堅守不出。與此同時,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他是在安史之亂髮生後才被封為朔方節度使的,不在天寶十節度之列)和部下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將史思明,進展十分順利,他們二人也認為潼關只宜堅守,不可輕出,二人主張引朔方軍北進范陽,直攻叛軍巢穴,促使叛軍內部崩潰,之後再回援潼關,前後夾擊安祿山,長安危機自解。但是,宰相楊國忠卻懷疑哥舒翰消極怠戰,便對唐玄宗說,按兵不動,會坐失良機。唐玄宗輕信讒言,無視部下將領的良謀,連續下聖旨催哥舒翰出戰。接到聖旨後,哥舒翰明知此戰必敗,但畏懼皇權威嚴,只得出戰,最終在河南靈寶被叛軍少量兵力一戰打的全軍覆沒,自己也被手下綁赴敵營。
此戰是典型的伏擊戰,按理說哥舒翰也是一員名將,早年在與吐蕃戰爭中立功無數,發揮了重要作用。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全軍覆沒呢?橙子認為有以下四點原因:
①唐玄宗的強行瞎指揮,這是失敗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所話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②哥舒翰離開河西、隴右節度使的位置已久,對新任下屬和部隊的掌控力太弱,無法掌控全軍局面;
③將領互不統屬,哥舒翰兩個手下王思禮和李承光互相不服,步兵騎兵無法協調配合;
④哥舒翰中風,年事已高,並且他嗜酒好色,身體被酒色所累,大不如前。
其實哥舒翰早就看出安祿山設下了一個伏擊圈,但攝於皇命,不得不鑽,如此大敗可謂非戰之罪。但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安祿山的軍事才能。
其實當時只要堅守潼關,等待其他邊鎮大軍回援,安史之亂就平定有望。但是唐玄宗過於急躁,先是斬殺高仙芝、封常清,接著又強行命令哥舒翰出戰,白白葬送了集結起來的兵力,還丟掉了長安。
獨任朔方無限功
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覆滅後,此時最近範圍內的節度使邊軍只有郭子儀領導的朔方軍了。朔方軍從山西地區進入河北,打了幾個勝仗,戰況十分順利,安祿山後路一度被切斷,處境艱難。
後來朔方軍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之後朔方軍在郭子儀領導下,於757年收復兩京,再後來李光弼接任朔方節度使,又帶著朔方軍平定安史之亂,在這一過程中,打仗的底子就是朔方軍,可以說朔方軍在平定安史之亂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要知道朔方軍是王忠嗣一手帶出來的,由此再次可以看出王忠嗣的練兵能力,杜甫詩中也稱讚過“獨任朔方無限功”。
未顯身手安思順
我們再看看曾經的朔方、河西節度使安思順。安思順從軍戍邊四十多年,歷任洮州刺史、莫門軍使、河西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是名副其實的國家幹臣。中興名臣郭子儀、李光弼都是他的部將。
安思順與安祿山是非血緣的堂兄弟,但安祿山叛變之前,安思順曾多次提醒朝廷安祿山“必反”。受安祿山叛亂的牽連,其被免去節度使職權,加之和哥舒翰不睦,哥舒翰再次被啟用後挾兵自重,誣陷安思順,最終造成安思順冤死。以上可以看出安思順的軍事履歷是很漂亮的,但是他也是挺悲劇的,可惜他的軍事才能沒有在安史之亂的戰場上得到檢驗。
劍南節度使、嶺南經略使
至於其他兩個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在和南詔的戰爭中損失慘重,實力還未恢復,嶺南經略使規模太小,又地處偏遠南方,顯然這兩個節度使都稱不上是戰鬥力最強的。
以上從安史之亂後各個節度使交戰過程中可以看出,出於各種因素,並不能說哪個節度使戰鬥力是最強的。因為在封建社會,看一個軍隊的戰鬥力要從指揮官軍事素養、兵力、兵員素質、裝備、軍心士氣、戰鬥經驗、命令執行程度、軍隊後勤補給等方面綜合考慮。
不能因為一次戰鬥失敗哪怕是全軍覆沒就判定它不如其他節度使,所話說得好,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軍隊戰鬥力再強,皇帝一道錯誤的聖旨,你也得全軍覆沒,正如哥舒翰;又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指揮官素養再高,新招募的兵勇剛拉上前線也只會兵敗如山倒,封常清和高仙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有句話叫做主將無能,累死三軍,橙子認為唐玄宗就是那位主將。
如果非要分出哪一個節度使戰鬥力最強,橙子認為朔方軍戰鬥力最強。而朔方軍又是王忠嗣一手調教訓練出來的。
所以最後再次強調一句,無論安史之亂之前還是之後,王忠嗣無疑是唐朝戰鬥力最強的節度使,雖然他沒有參加安史之亂。
-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全唐文》、《資治通鑑》、《冊府元龜》、中國知網《盛唐大將安思順生平事蹟鉤沉 》
- 部分圖片來源於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橙子,橙子會第一時間刪除,感謝大家的閱讀和監督。
治癒的橙子
節度使權力在最開始時並不大,大多數只是統領一鎮的軍事,而且有不少是文臣來擔任,任期不會太長,不會形成太大的勢力,但漸漸的,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基本上到了軍、政、財等各個權力都握在手中的地步。很多文臣得以從邊將入相,比如張說、蕭嵩等。
當時在邊陲重鎮設的是九大節度使外叫一個經略使,這就構成了十大節度使:
平盧節度使,治所在營州,統兵37500人;
范陽節度使,治所在幽州,統兵91400人;
河東節度使,治所在太原府,統兵55000人;
朔方節度使,治所在靈州,統兵64700人;
河西節度使,治所在涼州,統兵73000人;
隴右節度使,治所在鄯州,統兵75000人;
北庭節度使,治所在北庭都護府,統兵20000人;
安西都護府,治所在龜茲城,統兵24000人;
劍南節度使,治所在益州,統兵39000人;
嶺南五府經略使,治所在廣州,統兵15400人。
這些節度使中擁兵最多戰鬥力最強的自然是王忠嗣。大唐時期出過不少名將,多數都喜歡建立戰功以達到平步青雲的目的,像王忠嗣這種以人為本的名將很少,但王忠嗣的結局卻實在不怎麼好,被奸臣冤枉以至於暴卒。
王忠嗣是名將之後,父親王海賓玄宗初期一員猛將,在武街之戰中是唐軍取勝的關鍵。是役唐軍殲滅吐蕃一萬七千人,是玄宗時代的第一場大勝仗。可惜的是,王海賓在此役中戰死。唐玄宗對他的死非常惋惜,當時年輕的王海賓有一個九歲的兒子,名叫王訓,唐玄宗由於憐惜王海賓之死,便下令收養王訓于禁宮內,這就是後來大唐帝國的名將王忠嗣。 王忠嗣聰穎好學,及至長大成人後,雄姿英發,史稱他“雄毅寡言,嚴重有武略”。由於他是將門之後,唐玄宗經常召他前來討論軍事,王忠嗣對答如流,顯示他深厚的軍事素養,每每令唐玄宗折服,對他說:你日後必將成為一員名將。
後來王忠嗣南征北戰,在對吐蕃、奚與突厥的戰爭中,均有優異的表現,王忠嗣身兼朔方、河東雙料節度使,成為大唐帝國邊疆最重要的將領之一。王忠嗣在邊防上的傑出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他節度朔方、河東期間,在北方數千裡邊陲地帶,從朔方到雲中的要衝之地,都修築城堡,拓疆數百里,時人認為他是自中唐以來北方戰線上最傑出的將領。
公元745年,王忠嗣又兼任河西節度使、隴右節度使。當時大唐總計也不過設九大節度使,王忠嗣一個人竟然獨佔了將近一半的名額,於是乎 “控制萬里,天下勁兵重鎮,皆在掌握。”此時的王忠嗣,可謂是名符其實的大唐軍界一哥。
但是人怕出名豬怕壯,由於李林甫的陷害,王忠嗣最終不但被剝奪掉四鎮節度使之職,還被貶為漢陽太守,最後意外暴卒,實在可惜,如果王忠嗣沒被陷害,後來的安史之亂也不會那麼嚴重了。
每天新新鮮鮮
唐朝十大節度使一般說的是唐玄宗時期天寶年間的十大節度使,節度使最早出現在唐睿宗時期,只是到了天寶年間,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逐漸形成尾大不掉的節度使制度。
其實最開始,節度使權力並不大,大多數只是統領一鎮的軍事,而且有不少是文臣來擔任,任期不會太長,不會形成太大的勢力,但漸漸的,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基本上到了軍、政、財等各個權力都握在手中的地步。很多文臣得以從邊將入相,比如張說、蕭嵩等。752年,李林甫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杜絕出將入相的可能,就建議李隆基重用蕃人為節度使,理由是他們驍勇善戰、在朝中沒有勢力,而且給點好處就能成為死忠粉。李隆基愉快的接受了這個建議,也由此,安祿山得以勢大,最終釀成安史之亂。
當時在邊陲重鎮設的是九大節度使外叫一個經略使,這就構成了十大節度使:
平盧節度使,治所在營州,統兵37500人;
范陽節度使,治所在幽州,統兵91400人;
河東節度使,治所在太原府,統兵55000人;
朔方節度使,治所在靈州,統兵64700人;
河西節度使,治所在涼州,統兵73000人;
隴右節度使,治所在鄯州,統兵75000人;
北庭節度使,治所在北庭都護府,統兵20000人;
安西都護府,治所在龜茲城,統兵24000人;
劍南節度使,治所在益州,統兵39000人;
嶺南五府經略使,治所在廣州,統兵15400人。
以上統兵都是按照各鎮的需要設定,可以看出,東北部的范陽節度使統兵最多,是北庭、安西、嶺南等節度使的四倍左右,其次就是西邊的河西、隴右節度使,統兵都在7萬以上。我們知道這些邊鎮之間多是要進行聯絡和傳遞消息的,也因此,為了便於管理,經常出現一人統管數鎮的情況。比如王忠嗣曾身兼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真正是勁兵重鎮都在他手中,統兵267700人。次之的就是安祿山,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統兵能達到183900人。其他比較著名的節度使還有安思順(朔方、河西)、哥舒翰(河西、隴右)、皇甫惟明(河西、隴右)等。
這些節度使中擁兵最多戰鬥力最強的自然是王忠嗣。大唐時期出過不少名將,多數都喜歡建立戰功以達到平步青雲的目的,像王忠嗣這種以人為本的名將很少,但王忠嗣的結局卻實在不怎麼好,被奸臣冤枉以至於暴卒。倘若王忠嗣能夠早出生一百年,或許結局會好些。當然歷史不能假設,四姑娘還是說說王忠嗣吧 。
王忠嗣原名為王訓。其父王海賓也是名將。714年,朝廷派薛訥(薛仁貴長子)反擊吐蕃,在武階開戰,當時王海賓是先鋒,因為有人嫉妒他的戰功,導致王海賓寡不敵眾而被殺死,而大唐最後是得勝而歸。九歲的王訓被李隆基接入宮中收為養子,賜名忠嗣。長大後的王忠嗣有其父風範。在733年,曾率數百精兵斬殺吐蕃數千人,得到大量羊馬;在攻取新城時,王忠嗣一人單槍匹馬闖進吐蕃陣地,殺死數百人,擾亂了吐蕃軍的陣營,最終唐軍大獲全勝;742年,王忠嗣在桑乾河三次大敗奚怒皆,令唐軍揚眉吐氣。等等。
王忠嗣幾乎是戰無不勝的,也因此成為四鎮節度使,獲封清源縣公。王忠嗣不僅戰功赫赫,更是一位難得的好將領,他愛惜自己的部下,同時不願意以國家的力量來成全自己的功名,也就是說有些仗為了國家的安定他就義不容辭的去打,而有些沒有必要的仗他就不願意去打。而正是這種性格讓他過早地失去了生命。
李隆基想要攻佔石堡城,當時王忠嗣是持否定的態度的,因為失去的遠大於得到的,石堡城地勢險要,強攻的話會犧牲掉很多士兵的性命。但是李隆基卻不去考慮其中的得失,非要攻城。747年,李隆基命令董延光攻城,又讓王忠嗣分一部分兵來接應董延光,王忠嗣答應的很勉強,這讓董延光心裡很不高興。李光弼看到後勸說王忠嗣如果攻城失敗了,很可能會受到連累。但是王忠嗣始終不願意犧牲那麼多人的性命來成就自己的功名。
果然,董延光後來將攻城失敗的原因歸於王忠嗣延緩出兵。而李林甫也來添了一把火,找來王忠嗣之前的部下誣告王忠嗣早年就曾想尊奉李亨為太子。李隆基最忌諱的就是這個,於是把王忠嗣抓捕起來審問,如果不是哥舒翰用自己的官職來證明王忠嗣是被冤枉的,王忠嗣差點就被折磨死了。最終在748年,王忠嗣被貶為漢東郡太守,結果到了第二年,王忠嗣就暴卒了。實在令人扼腕。
倘若王忠嗣沒有被誣陷,還是好好的保衛邊疆,那麼,安祿山想要造反就會掂量掂量自己有沒有那個本事成功,當然,以李隆基晚年的昏庸來看,安祿山造反是遲早的了。
尚宮女史
唐代十大節度使一般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爆發前的十大節度使。天寶十大節度使控制著當時大唐全國絕大多數有戰鬥力的兵力,大唐朝廷在十大節度使以外還有一些軍隊,但戰鬥力較差,可以忽略不計。
十大節度使分別是:范陽節度使兵
力91400人,平盧節度使兵力37500人,河東節度使兵力55000人,朔方節度使兵力64700人,河西節度使73000人,隴右節度使兵力75000人,安西節度使兵力24000人,北庭節度使兵力20000人,劍南節度使兵力30900人,嶺南經略使兵力15400人。
如果是中唐時期,實力最強的節度使就是安祿山了。唐玄宗時期確實有“十大節度使”一說,因為天寶年間唐王朝設立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
而這其中,安祿山一人就兼任范陽、平盧和河東三鎮節度使之職,其軍力完全有能力撼動整個大唐了,不然安史之亂也不會具有如此可怕的破壞力。
但如果是在唐末時期,那麼最強的節度使應該就是朱溫了。他的勢力發展到唐末,已基本控制整個中原,人力物力和疆域都是諸蕃中最強的。
大唐時期的十大節度使,我認為是郭子儀的戰鬥力最為強悍。如果不是急躁的唐肅宗急於收復長安和洛陽,“迴鑾兩京。”而是聽從郭子儀郭令公的建議,先暫棄兩京不顧,令李光弼等帥軍從今天的山西一線,直搗安史叛軍的老巢范陽(今日的天朝京師),那麼安史叛亂勢力就會迅速的土崩瓦解。但是沒有如果,安史之亂持續了八年之久,盛唐的繁盛,從此成為過往陳跡!而郭子儀,在艱險的局勢中,最終消滅了安史叛亂勢力,單騎智退了吐蕃的來犯之師……最終讓本擬入土的唐王朝,又延續了143年的壽命。所以,我認為,唐朝十大節度使中,郭子儀的戰鬥力最為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