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懿xbLY4160
在伊朗的末代國王巴列維被霍梅尼打敗之後,被迫逃離了自己的國家伊朗,這個巴列維也就是樓主所說的末代國王,在逃亡的時間段內,可以說巴列維可以說是歷經了千辛萬苦,在埃及到摩洛哥到墨西哥到美國最後又到巴拿馬。
但是當霍梅尼建立的新國家之後,曾經對世界宣佈,希望各國看到巴列維之後,可以送回國家,不要收留,世界各國都考慮到和新政府的利益,都拒絕收留了巴列特,巴拿馬政府也不例外。
但是最後埃及政府還是收留了巴列維,這是因為1973年的第五次的中東戰爭的時候,巴列維頂著美國以色列的壓力,給了埃及石油和資源,這是其中一個原因,實際上埃及的法魯克王室和巴列維王室一直都是有姻親關係的,這也是其中一方面。
笑看流年世態
當年的伊朗和埃及雖然屬於兩個不同的民族,但政治外交上和統治層之間,一直走的很近。
早年,巴列維國王曾經做過埃及老國王的女婿。雖然後來因為“生兒子”的問題,和那位高顏值的埃及公主協議離婚了,但雙方都沒撕破臉,還保持著朋友關係,再娶、再嫁的伊朗國王和埃及公主都成功的組建了兒女雙全的新家庭。
(巴列維國王的前妻,埃及公主法絲亞。很多人容易把她的照片和《亂世佳人》女主費雯麗搞混。)
這對夫妻屬於政治聯姻,雖然門當戶對,顏值也都不低,但毫無感情基礎。更要命的是,他們語言不通,法絲亞不懂波斯語,巴列維不會阿拉伯語,開始的時候,兩人只能用法語交流。
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經歷了一戰後英法“委任統治”的大部分中東國家地區,除了沙特這種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國家,堅持拿經書治國,女人天天黑袍遮面外,其他的諸如黎巴嫩、約旦、敘利亞、伊朗、埃及、摩洛哥等國,都在加速西化。像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就被譽為了“中東小巴黎”。
尤其是統治層和上流社會的精英們,處處效仿歐洲人的生活和價值觀,禮儀和接人待物上,更是幾乎全套照搬了歐洲王室的那一套。
(1939年,巴列維國王和法絲亞公主在埃及的結婚現場。這種裝扮放到七八十年後,當今“宗教回潮”的埃及,分分鐘可能被極端分子施以血腥報復。在中東,就這麼個趨勢,孫子輩的,遠比老爺爺老奶奶們,要保守的多的多)
雖然法絲亞公主有著碾壓大明星的顏值和氣場,但當年巴列維國王迎娶埃及公主,可並非衝著美人本身去的,而是兩國有著利益的交匯點和政治、外交上互相幫襯的必要性。
鑑於伊朗是個波斯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並不屬於中東阿拉伯國家的這個“大群”,為了防止阿拉伯國世界抱團“難為”自己,就非常有必要跟群“管理員”之一——埃及搞好關係。而這段歲月裡,埃及和伊朗都非常傾向世俗化,加上曾經的姻親關係,兩國一直走的很近。
(巴列維時代的伊朗女警察)
自以色列建國後,以埃及、敘利亞為首的阿拉伯軍團對峙以色列的數次中東戰爭中,伊朗雖然沒參與過,但也曾經在埃及幾乎支撐不下去的情形下,給與過“雪中送炭”般的援助。
那是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整體表現上,阿拉伯軍團高開低走。本來以“突襲”的方式,加上埃及和敘利亞整整7年的“復仇準備”,開戰之初,打的以色列差點亡了國。然而,沒多久,等以軍緩過氣來,戰爭形勢又開始逆轉。
以軍發現,埃及和敘利亞的軍隊之間,協調性非常差。於是,決定各個擊破。
考慮到,埃及方面有西奈半島作為防禦縱深,以軍可以利用這一片領土和埃軍周旋;而戈蘭高地如果有失,那麼敘軍會一直打到地中海,以色列有亡國危險了。一番取捨後,以軍決定,先集中兵力打垮敘利亞,然後再專心“吊打”埃及。
正如以方預計的樣,在美國的暗中“輸血”下,敘軍被迅速擊垮;曾經揚言要“報仇血恨”的阿拉伯軍團,幾乎就剩下了埃及在苦苦支撐。
此時,以色列前總理沙龍時任以軍第45裝甲師師長,他根據美國提供的高空偵察情報,發現埃軍主力大部分已經東渡,後方兵力空虛。
於是,沙龍決定涉險喬裝成埃及軍隊,渡過運河穿插到埃軍後方,以“奇襲”的形式,摧毀運河西岸埃軍各防空導彈陣地,進而讓以軍戰機奪取埃及領空的部分制空權,來反敗為勝。
(負傷後堅守前線指揮的沙龍)
這次行動,帶隊的指揮官叫做——喬納森·內塔尼亞胡,他就是現任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的親哥哥。
以軍行動大獲全勝,要不是忌憚蘇聯的直接介入,差點就順路進軍開羅了。
此時,面對美國的壓力,除了蘇聯和伊朗,世界各國都沉默了。而蘇聯那邊,因為離得遠,加上美國的百般阻撓,在戰爭後期跟進的有些不及時。
正當埃及絕望之際,巴列維國王不顧美國的強烈反對和各種施壓,對埃及公開伸出了援手,又是主動給低息貸款,又是及時送武器、石油的。
在伊朗的幫助下,埃及在戰爭的最後階段,表現出了少見的“阿拉伯式的英勇”,算是為自己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的“人設”,及時挽回了點顏面,也為埃及爭取到了日後與以色列談判,收回西奈半島的籌碼。
顯然,六年前巴列維國王不顧得罪美國,執意幫襯自己度過難關的情誼,讓埃及銘記於心。
在伊朗伊斯蘭革命後,被迫流亡的巴列維一家人,先後輾轉於摩洛哥、巴哈馬、巴拿馬、墨西哥、美國等國家,受盡了白眼。甚至,在“伊朗人質危機”的壓力下,美國卡特政府也以“簽證到期”為理由,要儘快趕走巴列維一家。
(流亡時,一病不起的巴列維國王,這恐怕是巴列維人生中最淒涼的時刻)
同時,巴列維一家的庇護請求又被英國,法國,瑞士,摩納哥等國齊刷刷的拒絕。
那些前幾年還和巴列維夫婦老友般的相談甚歡,互相追捧的君主和國家元首們,此時都選擇了視而不見。
畢竟,這時候幫助徹底失勢的伊朗國王一家,不僅撈不到任何利益,還會激怒“非常不好惹”的伊朗新政權。怎麼合計,都是回報率低,風險還極大的一件事兒。
正當巴列維一家走投無路之時,埃及總統薩達特不惜以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直接“斷交”為代價,主動接納了國王一家人,並提供了最高規格的政治庇護,還舉全國之力,為巴列維治療癌症。
最終,流亡一年後的巴列維國王,在埃及離世。薩達特總統親自為他主持了體面的國葬。次年,薩達特總統在國慶閱兵式上遇刺身亡。
消息傳到伊朗後,伊朗最高精神領袖霍梅尼非常激動,直接稱讚那幾名行刺的埃及官為“英雄”,並將埃及駐伊朗大使館所在的街道以主犯——“伊斯蘭布里”的名字重新命名。
只是,宗教的初衷本是助人行善,教人寬恕,其從業者和信徒們更應具有一顆慈悲而敬畏之心才說的過去。為何一旦聯繫到了政治,在某些情形下,竟成了冤冤相報,以血還血的動因和理由呢?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巴列維皇室大權旁落,紛紛出逃國外,以霍梅尼為首的伊朗新政府建立。末代國王巴列維被迫與王后法拉赫離開伊朗流亡異鄉,當時到機場為他們送行的只有寥寥數人。曾經赫赫有名的伊朗巴列維王朝落幕,作為亡國之君的巴列維國王心痛不已。
(伊斯蘭革命)
此外,美國也表明立場聲稱,不再支持巴列維王朝。巴列維國王說:“我就像一隻死老鼠一樣被美國人扔出了伊朗。”更讓他擔憂的是,當時沒有幾個國家願意接納他。以霍梅尼為首的伊朗新政府警告周邊國家,不可以接納巴列維,否則就是與伊朗作對。
(巴列維與王后法拉赫)
巴列維國王與家人被伊朗人驅逐出境後,從摩洛哥流亡到加勒比海,隨即又從墨西哥逃亡到美國。在美國發生伊朗學生佔領大使館事件後,巴列維又被美國掃地出門去了巴拿馬。巴拿馬也不願意收留他太久,其他國家更是紛紛拒絕他入境。
最後,只有埃及站出來。如果巴列維無處可去,就只能被遣送回國,接受伊朗新政府的審判,這顯然是一條死路。在四處漂泊了一年半以後,無處可去的巴列維國王只能去埃及。1980年3月23日,巴列維與家人乘坐一架巴拿馬飛機前往埃及開羅。而迎接巴列維的正是埃及總統薩達特。
早在1979年6月24日,埃及國民議會就以384票贊成,8票反對通過了允許伊朗國王巴列維以政治避難的方式永久定居埃及。
這是因為在第五次中東戰爭期間,埃及曾遭到以色列重創,當時美國和北約都站在以色列一方,禁止任何國家援助埃及。當時的伊朗巴列維王朝頂著美國和以色列的壓力,為埃及提供了資金和石油支援。而埃及總統薩達特記得巴列維的“恩情”,所以願意接納他。不過這樣一來,以霍梅尼為首的伊朗新政府和埃及的關係就迅速惡化了,伊朗宣佈和埃及斷交。
更不幸的是,當世的巴列維已經身患絕症。經過長期顛簸,他的病情不斷加重,最後撒手人寰。1980年7月28日,巴列維因為癌症在埃及開羅病逝。
在他死後一年,埃及總統薩達特也被槍手刺殺。以霍梅尼為首的伊朗新政府為此歡呼雀躍,居然把刺殺薩達特的槍手稱為英雄。巴列維國王死後,其後代在國外建立了一個流亡政府,但復國基本無望了。
世界人文通史
因為巴列維國王曾對埃及有大恩。
1973年,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期間,巴列維頂著美國和以色列的壓力,為埃及慷慨提供了資金和石油支援。
巴列維也因此得罪了美國和以色列。而埃及總統薩達特始終不忘巴列維的“滴水之恩”,如今朋友有難,他當“湧泉相報”。除此之外,埃及和伊朗可以說是姻親。早在20世紀初,埃及的法魯克王室與伊朗的巴列維王室就結為姻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