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龍-----千古溯源

故老相傳一神話,天庭收編四海之龍後,龍這種生物便絕跡於人間。


由於龍這種生物天性慵懶難以調動,有的不服管教,再加上龍本身財務自由,更加不容易受天庭律法的制約,行雲布雨也就空有其名。


天庭為了能繼續行使行驅布雨這一職能,只好另謀他法。

於是,天帝一方面命大禹鑿平龍門山,開闢一里長龍門;一方面下旨人間鯉魚可以擁有化龍的機會,條件一為名額七十二,條件二必須跳過龍門承受天火燒尾之苦。所以,人間每年晚春時節,五湖四海億萬鯉魚大軍躍龍門這種現象成為人間美談。


人間也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說法。其實無論故老相傳的神話故事還是民間的諺語,都實際上指向的是社會的階層晉級通道------教育。在古代亦然。遠古巫醫和社會管理者為了記事的需要和管理分配的需要掌控了文字,也就掌控了教育。而教育是知識的傳承和解釋,所以在漢以前的歷史,多半是各家記各家的,混亂不堪。


秦建立帝國制之後,知識的教育和傳承依舊掌控在六國貴族手中,後演變成各種豪門望族。但好在於統一了,所以教育也就方便了很多。只不過教育分成兩級,社會管理者一級,豪門望族一級。


人常說知識改變命運。現實上,華夏五千年的社會輪番上演的家庭劇,都是講述:知識不一定會改變命運,沒有知識一定不能改變命運。放眼望去都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貧窮代代相傳,特權代代相傳。家庭的基因不經歷四代以上,是很難獲得很大的改變。在沒有科舉大興的之前,社會底層,唯一慰藉是人身依附,有智識的人依附權貴賣身權貴,生死操縱與他人的手中;有一技之長的賣身與社會管理者,生死皆律法,一代是匠人,代代是匠人。佃農永遠是佃農,長工依舊是很難娶媳婦的。底層很難突破自身身份的束縛。


也就是這樣的一種教育狀態下,華夏處於門閥統治將近千年。知識一直處於高度壟斷狀態。誠然擁有教育本身很昂貴這一客觀原因,但絕大多數是社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雙方自身的原因。

社會管理者為了統治的需要,節約社會管理成本,不惜與宗教勾結一起,默認宗教愚民,禁錮社會底層思想,主動封閉被管理者與管理者之間的需求溝通。另一方面管理訴求方式方向單一,刻意忽略被管理者一方的訴求,一味的索取,從不反哺。直到社會底層忍無可忍,退無可退,舉世揭竿而起,狼煙遍地。所以民眾不反則以,反起來則翻天覆地,各種大小豪門望族揮手間灰飛煙滅。其興也勃其亡也忽!


縱觀華夏五千年曆史,不難發現社會底層的晉升通道從來都很狹小更別談自身的命運了,只有在隋唐之後出現通天樹木-----科舉制,社會底層才迎來身份突破的機會。於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莊稼漢’可以與權貴同處一堂共議天下事。


偉人說過,歷史是曲折前進的。事實上也是如此這般反覆,社會管理者愈被管理者在近千年的爭鬥中反覆拉鋸,最終促使科舉這一制度出現。這一通天樹木的出現,才打通了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壁壘。於是社會底層所培養的寒門士子如過江之鯽,杳至通天樹木。

而攀爬這一那根通天樹木的本事叫做教育。教育是獲取知識的最快最便捷的通道,所以韓愈《師說》能風行天下。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傳的什麼道,受的什麼業,解的什麼惑皆受當時的社會所決定。


儒家常說的亞聖孟子,他的母親為了他能長本事,不惜累次遷居,不惜改變自身,同樣的家教屬性遺傳到孟子,自然也使得孩子成才。所以孟子一生求“仁”,周遊諸國,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為己身立言!最終成為“亞聖”流傳千古!

孟母三遷也物有所值了!


時至今日,天價的學區房,收費名目縱多的培訓班,琳琅滿目的學習參考資料,無一不彰顯著家長的良苦用心。為了孩子的教育,許多中產家庭都選擇上有名譽的私立學校或者百裡挑一的公立學校,甚至不惜付出鉅額的插班費。而在鄉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為了孩子的教育紛紛遷往城裡,努力為學區房奔波,努力為孩子的學位奔波,有的為了孩子能進學校不惜打滾撒潑,使盡了人生的所有手段。


說到這裡,難道他們真的不知道讀書出來不一定能改變自身的命運這一道理麼?不,同樣繼續上面的話題,知識不一定改變的了自身的命運,但是沒有知識就是一定不能改變自身的命運。

世上庸人俗人千千萬萬,有用的傑出的不過是萬分之一,青史留名的更是少之又少。哪怕能改變絲毫,一代又一代的積少成多下去,終有一天能化成龍飛走,那也是家庭的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