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巢印存》是吳昌碩生平最早的一部自鈐印譜,現藏浙江省博物館,一直沒有對外公開。《昌古碩今:紀念吳昌碩先生誕辰一百七十週年特展圖錄》中,首次將其收錄出版,只可惜圖片太小,且排序略有混亂,筆者藉助放大鏡,總算得以細讀這部聞名已久的印譜。
印譜前有施浴升(一八四八——一八九〇)所撰小序,移錄如下:“印學之由來尚矣,秦書有八體,三曰刻符,五曰摹印,李斯篆跡獨絕,故秦璽之文,古今共推。然考《左傳》興有璽書,《周禮》門關用璽節,是此制始於周代。蓋上古樸素,止期適用,迨及後世,日益講求。唐李陽冰論摹印有神奇工巧之目,自是厥後遂有專門名家者。吾鄉薌圃吳子乃獨精此術。歲庚午(一八七〇),予偶適其室,言論之次,徐出其印稿一編。餘略一批閱,見夫漢魏之遺文、鐘鼎之奇制以及古籀文之源流、白朱體之區別,莫不如盡其奇,燦然畢備,乃諮嗟稱善曰:‘甚哉,藝之不可以已也。’孔子言為學,以遊藝居四者之末,篆刻一事則莫非藝之一端哉。故規矩方圓其佈置也,錦團花簇其經營也,屈曲填畫其整暇也。縝密以慄,寬緩以荼,其用心之各當也。古之人於琴棋小技,往往輯為成書,著之專集,非以矜奇,蓋有道矣。然則一藝雖微,而即此可覘吾學淺深者,其為吾學之助,豈小也哉?予不文,吳子以序見屬,辭不獲已,勉書此以記。昔者趙文敏公有《印史》傳世,吳子年方弱冠,他日積為巨帙,俾後之好古者與文敏書同摩挲焉,是亦吾湖之雅事也。是為序。同治九年歲(一八七〇)在上章敦將閏月,里人施浴升撰。”
《樸巢印存》上冊扉頁及施浴升序
從施浴升序中“徐出其印稿一編”一語,可知該印譜成稿時間是在一八七〇年前,即吳昌碩二十七歲前。這裡需要先考證一件事,即一八七〇年吳昌碩有沒有在俞樾(一八二一——一九〇七)主持下的西湖詁經精舍求學。這對於吳昌碩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其早年的藝術淵源的探究意義非凡。案吳長鄴所編《吳昌碩年譜簡編》雲,吳昌碩先後有兩次負笈杭州,入詁經精舍從俞樾問學。第一次是同治八年己巳(一八六九);第二次是在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並在這時認識畫家吳滔(一八四〇——一八九五),但遺憾的是沒有註明出處,不知所據。而林樹中所編《吳昌碩年譜》則作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其依據是吳東邁《藝術大師吳昌碩》。然據吳雲的女婿朱鏡清(一八四九——?)《金鐘山房詩序》中雲:“曩己巳(一八六九)、庚午(一八七〇),偕安吉張子中(行孚,生卒不詳)鹽尹讀書西湖精舍,每當水檻露晚,巖幌星初,夏課乍歇,秋興倏振,相與縱談結客縷數測交,輒稱其同邑施君旭臣不置口雲。已而群賢㞚.之地,才經識面;名流揮綽之會,欣然論心。傾倒之忱,時縈於五內,往還之契,幾及夫十年。”由行文中可以看出,是時施浴升尚未到西湖詁經精舍求學,朱氏對於施浴升其人先是通過張行孚的介紹而相知,後來是在某次聚會中才得以相識。相交十年之後,朱鏡清才讀到施浴升的詩文,併為其作序。然據《石交錄》有施浴升、吳昌碩兩人“同肄業西湖二年”之雲,可知施、吳兩人為同學。張行孚年長於吳昌碩,與吳辛甲(一八二一——一八六八)平輩,因此施、吳兩人入詁經精舍的時間應當稍晚於朱、張二人,即很有可能是在一八七二、一八七三這兩年,即在吳昌碩結婚前後的兩年時間,這是吳昌碩一生中最為溫馨和充滿憧憬的一段時光。由此看來,吳長鄴《吳昌碩年譜簡編》有可能是將“同肄業西湖二年”分作了兩次,而林樹中《吳昌碩年譜》則是明顯的漏掉了一年。這在“吳俊長壽”印款中也可以得到證實:“苕上吳俊卿制於泉唐,時癸酉(一八七三)暮春之初。”由此可見,是年春吳昌碩正在詁經精舍學習,不過到十二月,吳昌碩卻已經轉展到了上海。其“蒼石”印款雲:“癸酉十二月,蒼石作於滬。”可以為證。這也是目前所知的吳氏第一部篆刻作品集。對於在詁經精舍同學時的施浴升,吳昌碩曾有詩做過生動描述,不妨亦移錄如下:“先生西湖居,性情迂且疏。睡起日當午,飯罷鐘鳴初。不梳頂上發,不檢床頭書。悠悠湖上水,泛泛狎鷗鳧。輕舟蕩蘭漿,弄水摘夫渠。隄畔自行吟,陶然樂有餘。落落殊寡交,清遊獨我俱。癸酉登賢書,秋風光門閭。得志在行道,豈為簪組娛。鴻鵠舉千里,驊騮開長塗。屈伸信有時,窮通亦何殊。君志抒抱負,爵祿徒區區。送君苕水上,惜別意何如。”
從詩中“癸酉登賢書,秋風光門閭”,即《石交錄》中“同治癸酉(一八七三)領鄉薦”之雲。清代的科考制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所謂“鄉薦”,即鄉試,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舉行,時間一般均在八月,故又稱秋闈,中者稱之為“舉人”;會試則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季在禮部舉行,故又稱春闈,中者稱之為“貢士”;至於殿試,則是最後由皇帝主持,欽點“三元”。吳昌碩此詩寫於施浴升鄉試之後的次年,即一八七四年,很有可能是施氏初次北上參加“春闈”的送行詩。至此以後,施浴升曾“五上春官”,均以不第而歸,最後在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死於趕考的途中。《樸巢印存》的創作過程中,吳昌碩幾乎是囿於安吉這一偏僻的浙西小鎮,因此眼界不寬、取法不高,是其明顯的特點。這也與他當時深陷鮮有同道交流的困境之中,有著密切的關係。
《樸巢印存》下冊內頁
這部印譜很有可能一直存放於吳昌碩在安吉的故宅——蕪園。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不久安吉遭受到戰爭的破壞,蕪園也毀於日機的轟炸。而神奇的是,這部印譜居然沒有焚燬於戰爭的炮火,幸運的保存下來,而且被時任浙西行署主任的賀揚靈(一九〇一——一九四七)所獲。印譜扉頁上所鈐“賀培心印”即是也。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秋,賀揚靈請吳昌碩之孫,時任浙西行署視察員的吳瑤華在印存後作跋。雲:“皇祖考昌碩府君,清季之高士也。世居故鄣之歸仁裡,初裡隸安吉州,迨明葉,我吳丕顯,聚族於斯,更里名為鄣吳村,意示故鄣吳氏之村也。清屬孝豐,今仍之。府君之於書畫識款所以言安吉者,實地誌之沿革,亦從明制焉。府君純孝好學,早歲粵軍洪楊起義,肩負曾祖考辛甲公攀山椒,陟渠川,以避兵燹,及叛平歸來,族人殉難者數千人,家業蕩然,乃徙居安吉。未幾,復丁曾祖考及妣萬太夫人喪,呼天搶地,哀毀無極。既窆,廬墓讀書,不忍遽去。曾祖妣楊太夫人治家謹嚴,愛府君如己出,督課不稍寬假。府君好治金石,以劫後家貧,太夫人日授磚瓦,指令篆刻,摹秦漢鼎彝文字,輒就燈檠、停杼柚為之藏不,違則夏楚教之。故府君大器晚成,太夫人有力焉。中歲出宰安東,一月即罷去,營菟裘於金閭,以文藝自遣。嘗曰:‘我吳世代簪纓,不能因我而絕,蓋無改於父之道也。一月安東令,猶人子償其夙逋耳。然而我道存乎藝,子孫其毋逋我。’府君諱俊卿,二十以前字薌圃,題其安吉讀書樓曰‘樸巢’,以取歸真反樸、終身不辱之意。四十以後字倉石,別署苦鐵,顏其堂曰‘癖斯’,謂嗜金石癖也。六十以後意為殘年,自稱破荷,或嫌頹唐,即不復用,緣兩耳重聽,更號大聾,示老邁也。曾榜其吳門寓所曰‘削觚廬’,會有友人持貽古缶,愛逾拱璧,乃易廬額曰‘缶’,以誌喜也。古稀先後,始以倉石為昌碩,並以字行。時僑寄滬濱,憑棲數椽,書其樓曰‘海上一角樓’,命其室曰‘去駐隨緣室’。年八十四卒,弟子私諡‘貞逸先生’。原妃皇祖妣章氏,未婚,殉粵軍難。續娶祖妣施太夫人,生世父諱育,早殤;先君子諱涵;季父邁;先姑諱丹姮,適烏程邱僉,擅文藝,有聲。府君著有《樸巢》《削觚廬》《缶廬》各印存及《硯譜》,並書、畫、詩各集,惟《樸巢印存》系年弱冠以前之作,因歷劫散軼無考,為世所罕者也。永新賀公培心先生主政浙西,得自戰區,示諭曰:‘此若祖精神所寄,不可湮沒。’囑為書尾,謹再拜受命,唯人子不敢譭譽其親,爰恭疏府君生平,晉以塞責。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秋,次孫瑤華跪識。”
吳瑤華跋中說《樸巢印存》是吳昌碩“弱冠以前之作”,實誤。按前面所云,當是而立之前所作,才符合實際。賀揚靈,字培心,江西永新人。是民國時期武昌師範大學的高材生,研究唐宋詞,著述甚多。他是在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〇)十一月五日至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九月間,擔任浙西行署主任一職。當時浙西行署設在西天目的禪源寺(今臨安境內),孝豐(今安吉縣)境內的“抗建大道”是其後方供給線。因此,賀揚靈常常來往於臨安、孝豐一帶,與時任孝豐縣長的劉能超(生卒不詳,任職時間一九三九——一九四四)多有唱和之作。由此看來,賀氏能夠獲藏《樸巢印存》,也不是偶然的機緣。其後,該印譜於一九五二年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從杭州古籍書店購進,後入藏浙江省博物館。
二
吳昌碩 篆書
吳瑤華題《樸巢印存》
《樸巢印存》鈐印本,二冊。高二十五點八釐米,寬十四點五釐米。版心有“樸巢印存”隸書四字。其中上冊卷首有“樸巢印存”四個篆書,再是施浴升的序文,接下去的是五十四枚印文。另外,在上冊的一至六頁,還有試帖詩六首,其作者待考。由於內容與印存關係不大,這裡不作贅引。下冊,卷首有“金鐘玉磬山房印學”八字篆書,款屬“樸巢主人自題”,後幅為“樸巢印存”四字篆書。第一頁有題署“樸巢印存”四字行書,並題“故鄣吳俊卿藏”。接下去的是四十九枚印文。其後則為吳瑤華題跋。由此可知,《樸巢印存》共計一百零三枚,另外還有兩枚剔挖的痕跡,印文排序見下表:
《樸巢印存》印文一覽表
由於《樸巢印存》均無印款,故對於所刻內容的理解,以及印主所指等情況帶來一些不便,但其中還是有一些蛛絲馬跡可以探尋。由於從印存中尚未明顯發現吳昌碩為早年摯友如施浴升、朱正初(一八三二——一九〇四),師長袁惠疇(生卒不詳,曾於一八五六年和一八六五年,兩任安吉縣令)、錢國珍((一八一三——?)等人所刻的印。因此筆者推斷,這部《樸巢印存》基本上是吳昌碩自娛自樂的練習之作,除了給吳辛甲所刻的幾方之外,其餘很有可能都是吳昌碩早年自用印。現筆者不揣淺陋,就印文內容、印主等,略作考釋如下:
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搜盡奇峰打草稿
仁者壽
虎口餘生
傑生小篆
《陋室銘》全文
“延陵”“延陵季子”,天下吳氏出延陵,這些都是吳氏父子自用印。季子,即指季札,是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苕溪公第一十二世孫”,吳昌碩自用印。“苕溪”是吳麟(一四八五——一五五三)的號,吳昌碩是其第十二世孫。“苕原公裔”“苕原第一十一世孫”,是吳辛甲之印。苕原公亦指吳麟,其著有《苕源文稿》,吳辛甲是其第十一世孫。另有“吳長子”一印,不知是否為吳育(一八七三——一八八五)之印?因吳辛甲、吳昌碩均不是長子,其家族中只有吳育可稱為“吳長子”。故此印很有可能刻於吳育誕生不久,以之記事、誌喜。如果推論不謬,此印的刊刻時間是同治癸酉(一八七三)八月十七日前後。“吳氏金石”“石痴”“石痴山人”“石隱”“痴印生”“金石刻畫臣能為”,吳昌碩從小喜歡金石篆刻,故有這些小印,志其趣也。“樸巢”,蕪園內吳昌碩的齋號名也。吳昌碩《蕪園記》雲:“樸巢之東,隙地三畝,草色青黃,與時枯榮,繚以周垣,強名曰園。”“薌圃”“香補”“薌圃潑墨”“薌圃又號香補”“夢香齋主人”“愛與梅花結鄰”“梅花主人”,這些吳昌碩的自用印均與梅花有關。蕪園內所植梅花甚多,據吳昌碩自雲有三十六株之多。吳氏由此化出與之相關的一些別號、齋號。“飛鴻樓”,喻其四處奔波,瞭如飛鴻也。“白蘋花館”,苕溪兩岸多蘆葦,故吳昌碩有此齋號。“聽蕉吟館”,吳昌碩早年耽於詩,且蕪園內又植有芭蕉,故有此齋號。“金鐘玉磬山房”,是指安吉縣城(今安城鎮)附近的金鐘、玉磬二山,吳昌氏早年以此為齋號。其摯友施浴升則以金鐘為齋號,故其詩文集曰《金鐘山房文集》《金鐘山房詩集》。“虎口餘生”,太平天國戰爭期間,吳昌碩在逃難途中遇到老虎,竟然得以全身而退,故有此印紀事也。“生在仲秋第一天”,即指八月初一,此日正是吳昌碩的生日。“吳第二”,也當時吳昌碩自用印,吳昌碩在弟兄三人中排行第二,其長兄、季弟均死於天平天國戰爭中。“泛虛”“泛虛室主人”,也是吳昌碩的齋號。其“心田存一點”一印款雲:“時辛未(一八七一)夏六月,作於泛虛室。”另外“嘯閣”“傑生小像”“傑生手肅”等印,也應該是吳昌碩早年自用印,或為齋號或為別號,中年以後即棄之不用矣。
吳第二
半窗修竹
飛鴻
嘯閣
樸巢
美人香草小景在屈原詞稿
印存中有幾枚可以確認是吳昌碩為其父吳辛甲所刻之印。如“金麓山樵”,《吳辛甲踏雪探梅小影》中吳辛甲自題,款屬“金麓山樵”,並鈐此小印可以為證。該畫吳辛甲的題款時間為同治七年(一八六八),由此可知其創作的下限時間。“周太史後身”,也是吳辛甲之印。吳辛甲,字周史。源自《左傳·襄公四年》:“昔周辛甲之為太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闕。”“我蚤花朝六日生”,亦是吳辛甲之印,其生日為二月初六,安吉本地習俗以農曆二月十二日為花朝節,故有此印。二〇一八年八月至十月,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舉辦的“吳昌碩與他的‘朋友圈’”的展覽中有一幀吳辛甲的信札,其上鈐有“小劫偷過混濁中”“本色人”“苕原第一十一世孫”等印,由此可知,這些均是吳辛甲之印。該信札落款時間為同治八年(一八六九),故可知其大概的創作時間。“石馬山人”,懷疑亦是吳辛甲之印,吳昌碩《戊午秋仲,偶寫彰吳村即景,付涵兒家藏》詩云:“玉華峰抱天梯上,石馬嶺登樵徑通”,可見石馬嶺是鄣吳的的一處小地名。由“金麓山樵”來推測,“石馬山人”很有可能也是吳辛甲之號。
金麓山樵
保殘守闕
白蘋花館
畫眉深淺入時無
古鶴巢
從《樸巢印存》來看,早年的吳昌碩在篆刻取法上並不高明,且較為雜蕪,主要有以下幾家:一是《飛鴻堂印譜》,如“仁者壽”“搜盡奇峰打草稿”“飛鴻”“嘯閣”“畫眉深淺入時無”等,均是典型的摹仿之作。這說明了吳昌碩早年由於受到環境的限制,取法並不高明。二是“西泠八家”為代表的浙派,如“金鐘玉磬山房”“傑生小像”“美人香草小景在屈原詞稿”“樸巢”等,都是刻意模擬之作。前面已經提到,吳昌碩約在一八七二、一八七三年在西湖詁經精舍求學,因此有機會接觸到“西泠八家”的篆刻。三是以鄧石如為代表的皖派,如“落花無言人淡如菊”“延陵”等,風格上均相接近。吳昌碩早年的師長錢國珍與趙之謙、吳讓之等人有交往,因此吳氏對於鄧石如一派的興趣,很有可能是受到了他的薰陶。四是徐三庚一脈。如“鴻爪一痕”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枚。總而言之,此時的吳昌碩在篆刻取法上,依然在明清流派印中打轉,尚未能接觸到印章的源頭——秦漢璽印。這與前面所提到,他尚未能走出山門,有著密切的關係。不過這一切,在一八七四年以後,他有機會接觸到吳雲(一八二一——一八八三)兩罍軒藏品而得到了改變。另外從《樸巢印存》中吳昌碩的早年篆書來看,其主要是取法鄧石如,這與他早年一幀《為丙生篆書》軸的作品風格相近。由此看來,吳昌碩在篆書的取法上也是從晚近入手,隨著時間的推移,眼界的拓寬,以及如楊峴(一八一九——一八九六)、吳雲等師友的指點,才取法乎上,走上畢生追摹《石鼓文》的道路。
(本文作者系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兼職教授)
(節選自《榮寶齋》2018-12總第169期)
江南收藏
《江南收藏》旨在傳播藝術品收藏文化,傳播藝品、藝術家、藝術活動資訊。
《江南收藏》為原創手機微刊,文章採用CC許可,署名非商業,禁止演繹,轉載請註明。
《江南收藏》現設“藝苑集、文苑、夢想苑、藝術家風采、品牌機構、展覽活動、知識庫”七版塊;知識庫設“玉文化、書畫藝術、茶藝術、珠寶世界、文玩雜珍、陶瓷藝術”六項。“藝苑集”版塊為《江南收藏》日推特色版塊,其餘版塊適時持續推送;“
文苑“為《江南收藏》原創版塊,歡迎投稿;2017年《江南收藏》新增“夢想苑”版塊----讓藝術不再沉重,唯有夢想。投稿微信號:jiemi_4(申請驗證信息請註明‘江南收藏投稿’)藝苑集版塊持續宣傳書畫家有:程秋一、喬小龍、熊亦仁、雨石、張青濤、徐之璜、周雪耕、張繼馨、汪傳馥、陳建生、馮耀德、陳子游、冷萬里、徐航、徐賢、夏回、許風康、周文雍、王歌之、王國安、王大夷、王大蒙、顧逸、王偉林、賀文斌、楊建華、阿焦、陳如冬、張泰中、劉繼之、錢玉清、錢蓉蓉、吳獻忠、陸國良、錢惠芬、薛龍、莫逆、李雙陽、周華星、楊世能、秋葉、張建平、江南老仙、汪鳴峰、王曉東、林再成、陳羲、小葵多麗、姚光威、姚新峰、馮雷、龐彥德、劉佳、王平永、戚百康、陳偉華、陳紅杏、李娟、聶正飛、李浩、趙廉熙、楊張、武文翛、蘇翁、田野、彭道庸、曹劍方、繆培良、虞山雲水
都在朋友圈,名單隨機順序,持續增加中……
《江南收藏》由以下單位聯合支持:
《現代蘇州》雜誌(微信公號:倷好蘇州)
蘇州龍寶齋藝術品有限公司(微信公號:longcuixuan_0011)
《雅昌藝術網》華東站(微信公號:A80480080)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微信公號:zhubaoxie)
景德鎮市東方古陶瓷研究會(微信公號:gh_3eb63ad9fb2b)
《茶業新復興計劃聯盟》(微信公號:chayefuxing)
--------------------------------
閱讀更多 江南收藏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