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苏颖
西晋灭吴之战三国末期晋武帝司马炎发动的旨在灭亡东吴统一中国的战争。虽然整个战役真正作战的时间不到三个月,但是从计划和筹备的时间算起,其实西晋王朝准备的时间长达数年。远非实际作战时间看上去那么轻松容易,应该说正是西晋王朝的周密计划和准备,使得整个战局完全掌握在西晋一方,同时这次战役也为以后历次南北对峙中北方政权讨伐南方政权及突破长江天险提供了宝贵经验。
西晋灭吴之战的经过
早在曹魏政权灭蜀之战的筹备阶段,司马昭等人就基本确定了“先灭蜀,据益州顺江而下,水陆并进一举灭吴”的统一方略。随后邓艾攻克成都之后也有记载他向司马昭上书提出平吴方略的记载,由此可见曹魏政权早有对平吴之策的酝酿。
酝酿阶段:公元263年魏灭蜀前后,曹魏政权内部尤其是曹魏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昭等人就已经对平吴方略进行了初步谋划和酝酿。
中断期:灭蜀之后因为钟会的内乱,导致曹魏的军事力量受到一定的损失,而且司马昭原定的计划也是灭蜀之后要有一个三年的休整准备期。但是两年后,司马昭病逝,其子司马炎继承晋王之位,随后篡位称帝,西晋取代曹魏。但是新朝初立也不适宜兴兵,因此司马炎在建立西晋王朝后也没有立即发动灭吴之战。
重启期:公元269年,政权初步稳固后,晋武帝司马炎开始重启灭吴计划。在继续贯彻前期相关的政治和经济准备准备措施的情况下,司马炎开始调整军事部署,大批优秀的将领开始调动任职,诸如羊祜、卫瓘和司马伷等名将开始进入东吴与西晋的边境任职,具体着手攻吴准备事宜。
公元272年,西晋吸取曹操、曹丕父子伐吴失败的教训,派遣名将王濬进入四川任职,并尤其负责编练水军和建造战船的事项,以弥补西晋缺乏水军的短板。
公元276年,西晋伐吴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羊祜正式提出伐吴的具体作战部署。结果因为种种因素,结果造成伐吴战事再次推迟,战争直到公元279年才正式发动,这也导致西晋灭吴的战略总设计师羊祜没能等到战争的开始就提前病逝。
公元279年年底,西晋正式开始伐吴,兵分六路,水陆并进,仅仅三个月就会师东吴首都建康城下,东吴末帝孙皓投降,西晋统一全国。
由此可以看出,西晋灭吴之战实质上是一个从酝酿到筹备再到实际实施历经多年的完善战略计划。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轻松顺利,如果没有前期的精心准备,战争过程绝不可能那么轻松顺利。
以有备算无备,西晋的战前准备完胜东吴
对比西晋和东吴的战前准备,可以明显看出西晋的准备充分,而东吴内部虽然也有有识之士发现问题和提出对策,但是东吴末帝孙皓都置若罔闻。
在公元269年,西晋开始调整边境的将领安排,感受到压力的东吴名将陆抗开始上书孙皓,提出十七条建议,但是孙皓不予理睬。
公元272年,西晋将领王濬在四川编练水军和建造战船,导致大量碎木顺江而下,东吴建平(今湖北秭归)太守吾彦发现后,向孙皓报告,并断定西晋在巴蜀建造战船准备伐吴。但是孙皓仍然置若罔闻。
公元274年,东吴最后的名将陆抗临终之前,再次上表向孙皓建议加强防御,尤其是要注重建平和西陵(今湖北宜昌)一带的防御,提出在这一带必须增加兵力到八万才能应对西晋即将发起的进攻。孙皓再次不予采纳。
由此可见,西晋在战前优选将领、厉兵秣马、编练水军和建造战船,而东吴在已经得知这些情报的情况下孙皓依旧不管不问,盲目的认为自己的水军占优和拥有长江天险,根本毫无战备可言。
人才凋零,临战表现一塌糊涂
公元279年,西晋伐吴之战正式打响,相较于西晋兵分六路,水陆并进,分割切断东吴整个长江防线。而东吴政权却文无良臣、武无良将,加上孙皓的统治不仅昏庸无能,而且暴虐嗜杀,导致统治集团内部极度分裂,军心民心尽失,从而导致迅速败亡。东吴虽然尚有二十多万兵力,却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
渡江作战:在得知晋军南下进攻后,孙皓命令自己的宠臣丞相张悌率军三万渡江迎敌。放弃自己擅长的水军,渡江迎战实力比自己更强西晋陆军,简直就是以短击长。虽然随同出征的丹阳太守沈莹建议改变渡江迎敌的计划,依托水师在采石等待西晋军队决一死战。但是张悌不听,率军渡江,结果遭遇晋军强大陆军的进攻,三万精兵顷刻间土崩瓦解。这一战就把东吴士气全部打没了,此后的东吴军队与其说是抵抗,不如说是争相投降罢了。
在沿江防线全面瓦解后,西晋水师已经抵达东吴都城建业附近,孙皓才派将领张象率领水师一万迎敌,结果张象所部东吴水师一见到西晋水师就迅速投降了。
另一支东吴军队在陶濬的带领下,从征讨交趾的路上中途返回建业援救。随后被孙皓派往前线迎战,结果两万军队在出兵前夜全部逃散,由此可见东吴的军心之乱,士气之低。
此后东吴军队在官员、将领的带领下,全部望风而降,众叛亲离的孙皓只能出城投降。
综上,西晋灭吴之战中,本来西晋就占有国力优势,无论国土面积、人力物力财力均远胜偏居东南一隅的东吴。而且东吴末帝孙皓的统治昏庸残暴,导致统治集团离心离德,这些因素导致大局上看就已是以强击弱的格局。再加上东吴在战前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前准备,即使陆抗等人屡次上书建议加强防御,孙皓根本不予理睬。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东吴在这场事关国运的战役中毫无斗志,顷刻间就土崩瓦解。
围炉品茗人
东吴,倚靠着长江天险,与魏蜀两国三分天下。曹丕建立魏国后,曾出兵讨伐东吴,皆败给了吴国,但西晋建立以后,为什么仅用了三个月就消灭了吴国?
首先是敌我差距过大。西晋建立是有着魏国的基础,国家与吴国相比是非常强大。而吴国皇帝孙皓昏庸无道,屡次发动战争,耗费了吴国的国力。在如此差距下,东吴面对强大的西晋自然是无法抵抗,就算它有着长江天险。
其次,西晋为了消灭吴国做了积极的准备。司马炎一边命羊祜以仁德感化吴军,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经过十年的准备后,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发动灭吴之战,20万晋军分六路大举伐吴,在晋军严密的作战指挥下,晋军水陆并进,司马伷等六将分别进攻建业的外围六合、当涂,以及长江中游的武昌、夏口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则率领灭蜀后所得的水军,由蜀地顺流东下,这一策略打的东吴措不及防,加之孙吴方面上下离心,疏于防备,无统一对策,以致节节失败。晋军势如破竹,孙吴防线迅速瓦解,晋军拿下东吴首都建业,最终,孙皓迫于形势只得出城投降。
总之,西晋灭掉东吴是历史的必然事件,因为东吴已经是个没落的政权,西晋还是个冉冉升起的王朝,它统一天下是必然,纵使东吴有长江天下,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司马炎积极筹划,用了十年的时间成功拿下了东吴。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历史百家争鸣
曹操在给《孙子兵法》注解“庙算”是什么意思,解释说:“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这在更早的时期是一种通过在庙堂占卜,选择进行战争的形势,逐渐演变为国家计算两国综合实力,计划出针对敌国战争的大战略,是集结朝中君主、智囊的智慧演化才能够得出结论。
《晋书》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五年(269年)就已有灭吴之志,命他那兼通文武的重臣羊祜出镇荆州,经营伐吴之事。期间羊祜开办学校,安抚百姓。再发动百姓开垦农田,增强了荆州军的粮草储备,又积极制造武器装备以做后用。同时羊祜举荐老将王濬出任益州刺史,在巴蜀边境进行筹备,并制造大船顺江之下。
这些过程就是庙算的一部分,在十年之间,司马炎手下的羊祜、张华、王濬、杜预全都没闲着,每天都在选将以备战。分析敌我的军事势力。观察边境地形,考虑如何进军。如何在大战略上协同作战,一举瓦解孙吴的防线等等。
羊祜具体是如何分析的,请去看历史著名的《请伐吴疏》,里边有他详细的分析,文多就不转载了。
《孙子始计篇》最后总结了一句:“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也就是说晋灭吴的计策早就被羊祜等人算出来了,一切也已经准备就绪,就欠具体去实施。在战争中双方用什么战术无法推算,但是政治格局、敌我兵力、粮草储备、将领优劣、士兵强弱,这些客观因素没法取巧变化,只能扎实的去累积,积极的训练人才。
同时孙吴内政弊病也一直受到西晋观察,孙皓的统治过于残暴,使群臣和民心逐渐不稳,敌人缺乏民众基础就意味着民众向我方靠拢。司马炎又派霍弋等人煽动孙吴交趾地区反动叛乱,战场远至越南,一打数年都没法平定,孙皓只能路线派了十万大军去平乱。尽管叛军最终被消灭,但是劳师远征也损害了吴国的经济,
同时,孙吴外戚家族步阐举兵反吴,亦被陆抗所灭,吴国宗室孙秀举兵成功投靠西晋。种种因素结合起来,足以说明孙皓的统治中上至亲族,下至百姓都已相当不满。
把以上因素结合起来,成为羊祜伐吴的战略计划,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中国人评价军事家往往有一个弊病,喜欢评价临阵善战的将军,不喜欢讨论战略军事家。战略军事这种概念到了中国近代才受到重视,讲究实践与理论结合。
善战的将军也许考虑的只是如何在一场战役歼灭多少敌人,占领敌人多少地盘。针对灭国的战略是计划如何彻底击垮敌人的中枢,瓦解敌人军心士气,从根本上灭亡敌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局观。
羊祜就是当代仅有的战略军事家,作为一位名将,羊祜甚至没有直接拿得出手的战绩。但是在司马炎当代,乃甚至到了后世,史学家多认为羊祜灭吴的第一功臣,尽管他没能亲自率兵灭吴,却早已把双方胜负算出来。
只是在贾充、荀勖的反对下,羊祜、张华伐吴的提议屡次遭到阻拦,羊祜留下一句极为著名的话:“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后人简化为“人生不如意事居八九。”羊祜最终遗憾而逝。
二年后,司马炎依照羊祜的计划发动战争,接替羊祜的杜预用离间计调走西陵名将张政,并对荆州直接发动进攻,破解了长江防线。与此同时,王濬的水军顺江而进,一路几乎没有阻碍,直达武昌地区,吴军遇到敌人如何迅速的进攻,士气顿时就崩溃了。
在杜预、王濬进攻荆州的同时,王浑一路大军从淮南压下,牵制住吴军的主力部队,孙吴丞相张悌跨江作战,阵亡。还有一些细节可以说,当时孙吴仅存的名将陶璜还在广州、交州,因为当地部将郭马叛乱,一时间抽不空返回增援,至孙吴灭亡,名将陶璜都没能参战。
最后还有一点,孙吴战将的实力几乎都没法跟西晋抗衡,羊祜和王濬、杜预是进了武庙的,羊祜是当代最出色的战略家,王濬是当代最出色执行者,杜预兼有二人之所长。王浑是一位擅于攻心的战将,早前就曾大破吴国十万大军,朝中的张华则为一代名相。
在后人看来仅仅三个月就灭掉一个国家的战争,西晋整整筹备了十年之久,并且会随着敌方局势变动调整战略,选择孙皓最混乱的一个时期发动进攻,一切都不是偶然。
苏沉船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只看表面,那也就是“真正解决”的那一小段时间。在此之前的多年的各种准备,就不算吗?这就好像是说,革命党推翻清政府,只是9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这“一日之功”而已?这样理解和评价,行吗?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古人言:“学而不思则罔。”多读书、多思考,很多问题是不必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