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內閣是皇帝的重要輔政機構,內閣首輔作為百官之首,歷來都是由文臣擔任,或者至少是文臣出身。在帝國的運轉過程中,他們扮演“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角色,所以對他們而言,人生的歸宿要麼是正常的生老病死,要麼是被皇帝處死,然而,明朝卻有這麼一位皇帝,雖然是內閣首輔,卻最終喪命疆場,他就是正統年間內閣首輔曹鼐。
曹鼐是字萬鍾,號恆山,31歲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相比於解縉、楊廷和、徐階等人相比,入仕時間並不算早,但狀元郎的身份還是為他加持了很多光環。正統五年,楊士奇、楊榮、楊溥感到王振野心日益膨脹,而自己又年事已高,所以萌生了提前選取接班人的想法,狀元出身的曹鼐成功進入了“三楊”視野,作為接班人來培養。
按照楊榮的觀點,“彼(王振)厭吾輩矣,吾輩縱自立,彼其自已乎?一旦內中出片紙,命某人入閣,則吾輩束手而已。今四人竟是吾輩人,當一心協力也。”所以,對於曹鼐等人,他們是寄予了很高的希望的,不僅是為了治理國家,更是為了自保。
正統五年,楊榮去世,首輔楊士奇將大部分事情交曹鼐打理;正統九年,楊士奇也去世;一年後,曹鼐升為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又過了兩年,楊溥也去世,“三楊”內閣退出歷史舞臺,曹鼐接任首輔。
曹鼐本“少伉爽有大志”,加上“三楊”的傾心培養,在接任內閣首輔之時,已經是“明敏爽朗,臨事果斷,能言善辯”的能臣,而且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王振專權,人莫敢忤,楊士奇死後,唯鼐尚能隨事調護,所言多見從”,然而即便如此,他還沒有辦法與由朱祁鎮撐腰的王振抗衡,當時局面的是“王爵天憲,悉出其口,生殺予奪,任己愛憎”。
正統十四年,朱祁鎮在王振的慫恿下,在大軍尚未準備妥當的情況,匆匆御駕親征,大軍尚未到達目的地,已經兵困馬乏,而且糧草也出現了短缺,就連欽天監也夜觀天象,認為再往前走對聖駕不利,此時,曹鼐也站了出來,認為“臣子固不足惜,主上系天下安危,豈可輕進”,然而即便如此,王振依然不聽勸阻,執意繼續行軍。
後來,前方兵敗消息不斷傳來,王振感到恐懼,才決定班師回朝,結果又多次更改行軍路線,最終在土木堡被蒙古族追上,由於明軍已經被折騰的人困馬乏、毫無鬥志,20萬大軍很快就被蒙古族擊潰,皇帝朱祁鎮被俘,50餘位大臣被殺,曹鼐赫然在列。
朱祁鈺繼位後,追授曹鼐為少傅、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諡文襄;“奪門之變”後,朱祁鎮又追授為太傅,改諡“文忠”,然而再多的榮譽也都是過眼雲煙了。
結束語:“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強轉弱的起點,這場因過度寵信宦官導致的大災難,它對明朝所帶來的影響是全方面的、深遠的。曹鼐作為眾多悲劇人物的一個,頗具有代表性,作為一個科舉狀元,他入閣10年,擔任2年首輔,最終在47歲之時命喪疆場,這在明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史料來源:《明史·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閱讀更多 文史並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