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di1990
在隋朝末期的戰亂年代,位於北部的突厥人實力強勁,甚至一度通過選擇代理人的方式介入隋朝末年的中原逐鹿之戰。唐朝建立後,突厥人也嚴重威脅唐朝政權的安全。特別是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登基之初,突厥頡利可汗率領十萬大軍進攻唐朝,甚至兵臨渭水之畔,幸虧李世民臨危不懼,親率輕騎,親自與頡利可汗會談,指責其負約頡利可汗最終退兵,避免了長安的一場浩劫。在唐太宗在位中前期,突厥人一直是唐朝君臣的心腹大患。因此,在國力得到恢復之後,唐朝一直沒有放棄對突厥用兵,希望徹底消除北部邊疆的隱患。公元630年(貞觀四年),大將李靖消滅東突厥,生俘頡利可汗,消息傳到長安,唐太宗李世民聞訊大喜大加褒獎,但是很快就大為震怒,不久之後又對李靖進行獎賞。這一波三折的操作究竟為何?唐太宗對李靖獎賞是正常的,唐太宗之所以震怒主要是由於御史大夫溫彥博藉機進言說李靖大軍目無綱紀,哄搶東突厥財寶。下面就具體展開講一講。
李靖出奇制勝大破東突厥
公元627年,漠北發生大雪災,據說“平地數尺,羊馬皆死,人大飢。”此時,突厥已經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頡利可汗統領東突厥繼續留在唐朝西北部邊疆附近,但實力有所減弱。唐太宗得知了這一消息,決意抓住機會討伐東突厥。公元629年(貞觀三年)八月,唐太宗任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張公瑾為副,率領十萬大軍進攻東突厥。次年正月,李靖率領三千騎兵,冒著嚴寒,從馬邑(今山西朔縣)出發,直奔惡陽嶺而來。頡利可汗沒有防備,見李靖突然而至,以為唐朝傾國而來,驚慌不已,大敗而逃。頡利可汗退到鐵山,他打起先臣服於唐朝的主意,等到來年青草馬肥之時捲土重來。李世民表示願意和談,派出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去撫慰頡利可汗。李靖猜測到李世民的用意,對副將張公謹說:“唐使到了突厥,頡利可汗必定放下戒心。我們可挑選精銳騎兵一萬人,從白道襲計突厥。機不可失,這是韓信破齊之計。”於是李靖率軍疾行,來到了陰山,遇見頡利可汗的前鋒部隊,將其擊敗俘獲並讓他們隨軍同行,所以頡利可汗毫無察覺。頡利可汗見到唐使唐儉等人,非常高興,沒有料到唐軍偷襲。
當李靖率軍逼進至頡利可汗軍營十五里外時,突厥人才發覺此事,倉促之間無法有效組織防禦,頡利可汗迅速逃離了軍營,由於群龍無首,指揮混亂,突厥大敗,被斬首一萬餘級,俘虜人口十多萬人,在進攻過程中,李靖軍隊殺死頡利可汗的妻子隋朝義成公主。頡利可汗打算投奔吐谷渾,被西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捉,押送到長安,東突厥宣告滅亡。
唐太宗對李靖立功一波三折的變化原因
唐太宗最初得知李靖大破頡利可汗,非常開心,對身邊的侍臣說:“朕聽說讓君主憂慮,是臣子的恥辱;讓君主受辱,臣子應該以死謝罪。當初國家初創,太上皇為了百姓安居樂業,不得已向突厥稱臣,朕一直為此痛心疾首,志在滅亡突厥,為此寢食難安。如今只用一隻偏師,攻無不克,就可以讓可汗投降,已經足夠雪恥了!”於是,就大赦天下,聚飲五日。唐太宗打算按照戰功,等待李靖班師歸來獻俘時,好好獎賞李靖。
太宗初聞靖破頡利,大悅,謂侍臣曰:"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突厥,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于款塞,恥其雪乎!"於是大赦天下,酺五日。但是,這時候御史大夫溫彥博嫉妒李靖的功績,進讒言說李靖軍無綱紀,以致於使得虜東突厥那邊的許多奇珍異寶,都散於亂兵之手,並縱兵搶掠。聽了這番話,唐太宗對李靖治軍不嚴大加責讓,李靖對此沒有任何辯解,只是磕頭謝罪。這裡應該指出的是,李靖率軍深入草原腹地,糧草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就地取糧於東突厥也是難免之事,李靖部下趁亂搶奪財物,也是在取勝之後難以短時期內有效控制的。至於,李靖的另外一大罪狀就是殺死了隋朝的義成公主,更是替唐太宗背鍋,因為義成公主是堅定支持隋朝復國的,她長期藉助夫君頡利可汗開展復國活動,她的被殺,使得原本打算復國的隋朝宗室成員徹底喪失了希望,唐太宗也藉此得到了隋朝的傳國玉璽,更加穩固了自己的正統性。
因此,不久之後,唐太宗看到李靖對自己的責罰毫無怨言,謙虛卑恭,想起了李靖的戰功要賞賜是理所應當的,自己聽信了他人的讒言,已經有所悔意,就先後兩次獎賞了李靖,先是下詔封李靖為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後來又賜絹兩千匹,拜李靖為尚書右僕射。
太宗謂曰:"隋將史萬歲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以罪致戮。朕則不然,當赦公之罪,錄公之勳。"詔加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真食邑通前五百戶。未幾,太宗謂靖曰:"前有人讒公,今朕意已悟,公勿以為懷。"賜絹二千匹,拜尚書右僕射。滄海拾遺錄
李靖攻滅東突厥後,得知消息的李世民大喜,他大喜的原因有三:其一、終於擊滅了勁敵東突厥,一雪前恥;其二、獲得了傳國玉璽,唐朝名正言順了;其三、剷除了隋朝的復辟勢力,特別是將隋朝皇室一鍋端了。李世民震怒的原因是聽聞李靖縱兵劫掠突厥百姓,還殺死了頡利可汗的妻子隋朝義成公主,更在突襲突厥的過程中讓唐朝的和談大臣身處險境!李世民把李靖一頓狠批,好好的敲打了一翻,平息了各方面的不滿!事情過後,李世民見李靖毫無怨言,更加謙卑恭順,於是先後兩次賞賜了李靖。
突厥是一個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他的實力十分強勁,曾經給隋朝和唐朝沉重打擊。李淵開國當了皇帝后,面對突厥的精兵不得不上表稱臣納貢;李世民當了皇帝后,面對突厥的鐵騎也不得不簽訂城下之盟。唐朝初年,突厥對大唐的壓迫一如漢初匈奴對大漢的壓迫;更令唐朝不安的是突厥還收留了前朝皇室,傳國玉璽還在前朝蕭太后手中。因此李世民時刻都在準備擊滅突厥,一雪前恥;在李靖攻擊突厥的過程中,李世民還安排兩員重臣去安撫突厥可汗,麻痺突厥人。
李靖對於唐朝而言是就是護國長城,他帶兵有方,作戰有度,是大唐的常勝將軍,內鬥外戰無一敗績。李靖跟白起、韓信相比,軍事能力或有不及,但是在侍奉君主方面顯然比他們高出了許多,跟大秦名將王翦一樣是一個軍神兼人精。李靖已經獲得了人臣的最高爵位,也就是獲得了公爵,再立滅國大功就只能賞賜王爵了,但是王爵只能是皇族子弟可以獲得,外人不得封王。因此李靖自汙其名,自減其功,在擊滅突厥後他縱兵劫掠突厥百姓,又不小心殺死了義成公主;因為這些罪過,李靖遭到御史的彈劾,功勞被扣下不表,先追究罪過。
李靖縱兵劫掠突厥百姓,是為了就地解決糧草問題,然後快速追擊突厥逃兵;李靖誅殺義成公主,那是因為義成公主是堅定的復辟隋朝者,殺之以絕後患。蕭皇后就深知隋朝不可能復辟了,李唐皇朝已經安定了天下,因此唐軍一到定襄,蕭皇后就率領皇族投降了,還把傳國玉璽獻給李世民。因此李靖沒有誅殺蕭皇后以及隋朝皇族,而是禮遇有佳的把他們送回長安。和談的大臣在亂軍之中差點身死,這份罪過也只能李靖來承擔,不可能推到李世民身上。李靖做事如此精明老道,跟李世民一唱一和,雖然遭到批評,但是不但性命得保,後來還加官晉爵,得以善終!
大秦鐵鷹劍士
大唐第一名將李靖為啥會不管束士兵?李世民為何先罵後賞?筆者認為,在這次事件中,李世民和李靖倆人的表現都可以被稱為影帝。
我們先看看李靖為啥會犯事。
一向號令嚴明的大唐名將李靖,竟然會“御軍無法”?
關於李靖的罪狀,《資治通鑑》中是這麼寫的:
御史大夫蕭瑀劾奏李靖破頡利牙帳,御軍無法,突厥珍物,虜掠俱盡,請付法司推科。上特敕勿劾。及靖入見,上大加責讓,靖頓首謝。
光從字面來看,是因為李靖不善於統御將士,導致手下軍人大肆擄掠金銀財寶,給大唐抹了黑,所以李世民非常憤怒,對他嚴加訓斥。
朋友們,我們要知道李靖是當之無愧的大唐第一名將,他統御軍人的水平咋樣?咱們這裡不講道理,看一個之前的具體例子。
公元621年,李靖作為李孝恭的副手征討江南割據勢力蕭銑,在對方投降後,李靖帶軍進城後有沒有控制住軍士?史書有記載:
明日,銑遣使請降,靖即入據其城,號令嚴肅,軍無私焉。
提兩個問題:
突厥的可汗跟富饒江南的土皇帝相比,哪家更有錢?為啥更有油水的蕭銑沒被洗劫?
在征討江南時,各股勢力乘機掠奪以犒賞軍士是慣例;而攻打突厥是國戰,也事關唐軍文明之師的面子。難道李靖不知孰輕孰重?
讓人不得不懷疑另有原因。我們從他的舅舅—隋朝名將韓擒虎身上可以找到蛛絲馬跡。
巧了,李靖親舅舅韓擒虎也曾御軍無法、放縱士卒
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派楊廣率大軍南下滅陳朝。當時,隋軍衝在第一線的兩位名將,一個叫賀若弼,另一位叫韓擒虎。前者從京口、蔣山一線正面進攻,並且與南陳名將魯廣達等人血戰;後者的最大功勞則是生擒了陳後主陳叔寶。
事後,倆人在隋文帝面前爭功,楊堅比較公平,將兩人都進爵為上柱國,並賞賜同等的大量財物。但是後來,韓擒虎的爵位被擼掉了,罪名跟他的外甥李靖幾乎一模一樣:
有司劾擒虎放縱士卒,淫穢陳宮,坐此不加爵邑。
看起來韓擒虎是吃虧了,然而事實證明他佔了大便宜。在滅陳後,他在朝廷裡混的四平八穩,在公元592年光榮去世。(據民間傳說,陰間的閻羅王就是韓擒虎擔任的。可謂人生、鬼生都是贏家)
而賀若弼就比較悲催,他對自己平定南陳、結束華夏幾百年分裂的功勞甚是自負,常常自稱自己能當宰相,因此多次被楊堅免官,甚至還被關進了大牢。但考慮到他的功勞,最終楊堅把他召回朝廷,但只給他爵位和賞賜,從沒讓他任實職。
楊堅能控制性子,他的兒子楊廣可是個暴躁老哥。公元607年,賀若弼因為對時任皇帝楊廣指手畫腳,直接被以誹謗朝政的名義砍掉了腦袋,一代名將就落得如此悲劇的下場。
韓擒虎與賀若弼兩人的不同遭遇,生動體現了什麼叫功高震主,什麼叫知進退 。
而韓擒虎與他的外甥李靖之間,可以被稱為師徒:
其舅韓擒虎,號為名將,每與論兵,未嘗不稱善,撫之曰:"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
舅甥倆時常一起討論孫子兵法、吳子兵法,至於有沒有討論怎麼混官場,這個就很顯然了。
所以筆者認為,李靖在端掉東突厥時,知道自己幹了一件震動中外、名留青史的壯舉,而且這次軍事行動對皇帝李世民來說意義非凡,自己一定得把這個功勞完全推給他。
為什麼說滅東突厥是一起特殊事件?
突厥被滅,對李世民來說有多重要?實現了自己曾跟李建成打下的賭
李世民為啥要一心幹掉東突厥?我們這裡就不提穩固政權、消滅外敵、讓自己成為“天可汗”等大道理,咱們要知道,當初他可當著李淵以及滿朝文武的面,跟當時的太子李建成打下了一個賭。
李淵父子在統一中原的過程中,得到了突厥人的扶持,但代價也很多,其中一個就是要不斷滿足對方對金銀財寶的胃口。見錢眼開的突厥人如果沒得到滿足,就不斷派兵侵擾。
苦不堪言的李淵經人建議,準備焚燒長安城、往內地遷都,甚至已經派宇文士及前往樊、鄧地區實地考察。對此,李建成、李元吉、裴寂等人也表示贊成,蕭瑀等人面對這架勢,雖然知道不妥卻也不敢反對。
只有李世民對這一計劃極為不滿,他說
秦戎狄為患,自古有之......奈何以胡寇擾邊,遽遷都以避之,貽四海之羞,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漢廷一將,猶志滅匈奴;況臣忝備籓維,願假數年之期,請系頡利之頸,致之闕下。若其不效,遷都未晚。”
就是說,他保證在數年內滅掉匈奴,把頡利可汗抓到殿前請罪。
而李建成則對此大加嘲弄:
建成曰:“昔樊噲欲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無似之!”
西漢初年樊噲也曾吹牛逼要帶十萬人橫掃匈奴,最後啥德行?秦王你這話好耳熟啊!
李世民則直接立下軍令狀:
樊噲小豎,何足道乎!不出十年,必定漠北,非敢虛言也!
這一年是公元624年,兩年後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殺掉了李建成,背上了一生的罵名。因此,他更加要證明自己比自己的哥哥強。
所以,咱們可以明白公元630年李靖滅掉突厥這一事件,對李世民意味著什麼嗎?在得知兒子創下此壯舉後,多年不露面得太上皇李淵感慨:
漢高祖困白登,不能報;今我子能滅突厥,吾託付得人,復何憂哉!
我的江山交給老二,沒有託付錯啊!這對李世民來說是多麼珍貴的評價!!!
因此,這次如果誰敢搶李世民的功,那他絕對吃不了兜著走。
怎麼避免功高震主?老江湖李靖與李世民聯手奉上了模範級的示範
李靖這次出征已經59歲了,作為兩朝老江湖,對於這次行動的意義,他心知肚明。首先,自己得完成任務,不能當皇帝失望、丟臉;其次,又不能把這次功勞據為己有,不然那豈不是自尋死路。再說了,我已位居頂級武將職位,還想讓皇帝怎麼封我?
怎麼推?學自己的舅舅—自汙唄!因此,就發生了“御軍無法”這一事件。
而李世民的反應,也是相當的真實,筆者斗膽猜測如下:
第一步,發自肺腑大喜:沒到十年,我就實現了當初跟建成打下的賭,這下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
第二步,糟了,李靖這個傢伙“將在外有命不受“,不顧我已經派唐儉在和突厥人和談,私自偷襲達成如此曠世奇功,豈不搶了我的風頭?
第三步,什麼,李靖竟然“御軍無法”?朕明白了,你還真是個老江湖啊,甚知我心。好,我就接下你這份禮;
第四步,李世民裝腔作勢痛罵李靖。李靖則毫不解釋,只知道低頭認錯,
第五步,跟當初楊堅表彰韓擒虎一樣,只賞錢、不加官。李世民最終賞賜給李靖兩千匹絹。
功高震主,歷來是封建時代繞不過的一個坎。李靖作為初唐第一名將,最終能全身而退,與他自己出身名將世家、得到頂級教育有關;同時,李世民自身馬上打天下、底氣十足,並且馭臣有術、用人以才,大唐才得以避免步入“兔死狗烹”的惡性循環。
正史漫談
貞觀三年,李靖統領全軍向東突厥發動了剿滅之戰,又以李勣、柴紹、薛萬徹統領十幾萬兵馬分道出擊東突厥,展開了合圍之勢。
李靖於貞觀四年正月發現了突厥頡利可汗的主力部隊藏於馬邑之北,但由於連日下大雪,致使路面結冰,對大軍行進極為不利。
於是,李靖只帶了三千兵馬,翻越雪山小道,出現在頡利面前。頡利生性多疑,猜測天氣如此惡劣,李靖定不敢孤軍深入,他的背後必定跟上了李世民全部軍隊,因此頡利大驚。並且李靖派間諜在頡利的軍中散佈消息動搖軍心來策反頡利的心腹。
在夜幕籠罩之下,李靖再次出騎兵,襲擊了頡利大營,頡利倉皇逃跑,並且俘獲了隋朝齊王與蕭皇后,剪滅了隋朝復燃的希望。李世民大喜封李靖為代國公,並對百官說:漢朝李陵帶領五千步卒進攻匈奴,最後落得歸降匈奴的下場,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騎兵深入敵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這是古今所沒有的奇勳,足以雪往年在渭水與突厥結盟之恥。
頡利在逃跑的路上,又遇上了李勣的大軍,一片廝殺之後,突厥軍丟盔棄甲,損失慘重,頡利帶著剩下的幾萬人馬退守鐵山,又派使臣向大唐求和,想回到大漠,藉機再捲土重來。
李靖看穿了頡利的心思,唐朝使臣進入頡利大營後,頡利以為唐軍答應了他的求和,便放鬆了警惕,這個時候李靖再次出兵一舉端滅了突厥打贏,斬殺數萬,頡利在親兵的護衛下逃跑,先是遇到了李勣的衝殺,之後又是遇到了李道宗的圍剿,最後被活捉。
在李靖班師回朝後,御史大夫蕭瑀彈劾李靖治軍不嚴,縱容士兵貪汙突厥錢財,因此李世民問也不問就大怒,怒斥李靖。李靖也沒有辨別只是叩首謝罪。這在李世民與李靖君臣二人之間,這時候的心意其實是相通的。從滅隋開始,李靖就跟著李世民了,他是個什麼將軍,怎麼帶兵,李世民豈會不清楚?所以,李世民正是借這檔事故意斥責李靖。李靖統帥的是全軍,是大唐所有的軍隊,這在任何一個皇帝看來,都會有擁兵自重的嫌疑。而李靖作為大將,他又豈會不知帝王的心思。
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育人之道也是很優秀的,正所謂先打一個巴掌,再來安撫。對待李靖就是這樣,先斥責他不要“擁兵自重”,罵完了然後再去獎勵他,並且還說出了一番不得不讓人感動的話:隋朝的將領史萬歲打敗了達頭可汗,可是隋朝不予獎賞,因此導致滅亡;朕就不是這樣,應當赦免你治軍無方的罪,記錄你擊敗突厥的功勳。
讀名家名著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開國功臣在天下平定後,難免因功高震主,被帝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幾乎個個難逃一死。但凡事總有例外。唐太宗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事變 ”取代太子李建成登基稱帝后,就能善待功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除勳公張亮、陳公侯第因謀反被誅外,絕大多數功臣均得以善終。但李世民畢竟是帝王心性,他馭下有術 ,恩威並施,在君臣和諧的溫馨畫面背後,李世民將帝王權術玩的爐火純青、至臻化境。
唐朝初年,遊牧於漠北的突厥強盛起來,成為大唐北部邊境的心腹之患,突厥騎兵屢次犯邊,攻城略地,殺戮吏民,大肆搶掠人口和財物,最嚴重的一次竟然打到距離長安只有四十里的武功縣,唐朝宣佈京師戒嚴。629年8月,突厥頡利可汗突然率軍開至與長安近在咫尺的渭水便橋以北(今咸陽西南),覬覦京師...... 李世民即皇帝位後,決心出兵消滅突厥,徹底根除邊患。
629年11月,唐太宗李世民先派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總管, 張公瑾副總管,率軍進攻突厥的前沿陣地馬邑。因事發突然,突厥人猝不及防,大敗虧輸,正在馬邑的頡利可汗落荒而逃,有9個突厥將軍率部投降唐軍。隨後被迫參戰的鐵勒部兵以及奚、同羅、霫等部落的僕從軍也紛紛向唐軍投降。
11月底,唐太宗正式下令唐朝大軍分六路出擊消滅被突厥:幷州都督李世勣出通漠道,李靖出定襄道,左武衛大將軍柴紹出金河道,任城王李道宗出大通道,幽州都督衛孝節出恆安道,營州都督薛萬淑出暢武道,六路總管合兵十餘萬,由兵部尚書李靖統轄,向突厥發起大舉進攻。任城王李道宗首戰告捷,在靈州擊潰突厥,俘虜人畜上萬。見唐軍大兵壓境,突厥頡利可汗以及鬱射設、蒙奈特勤等豪酋紛紛表示要率眾歸降唐朝。
新年將至,前方捷報頻傳,突厥酋長、貴人紛紛率部繳械投降,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激動的對大臣們說:“我大唐剛建立時,突厥強盛,先父(高祖李淵)為了讓人民休養生息,忍辱負重,向突厥稱臣納貢。我常為此難過,總想有一天能洗刷這恥辱。今日,六道出兵所向克捷,我的願望就要實現了《資治通鑑》”!
前敵總指揮李靖卻沒有唐太宗那般興奮。行事一向謹慎的他認為突厥人反覆無常,頡利可汗或許是使詐降計以便拖延,並無誠意。630年正月,李靖親率3000精銳驍騎趕赴惡陽嶺(今內蒙和林格爾附近),乘夜色掩護突襲定襄,一舉攻破大利城。突厥頡利可汗彼時駐蹕定襄 。他想不到李靖來得如此快,認為唐軍主力已經殺到,否則李靖絕不敢孤軍深入。頡利可汗慌忙策馬北逃,將牙帳遷到磧口(今內蒙二連浩特)。李靖派細作混到頡利可汗的親信中間行反間計,結果頡利可汗最信任的西域胡商康蘇密帶隋煬帝的蕭皇后和孫子楊政道前來歸降。同時,通漠道行軍總管李世勣率另一路唐軍與突厥軍隊大戰於白登道(今呼和浩特西北),並取得大勝。
自從李靖出奇兵攻破定襄後,頡利可汗大為恐慌,率部退守鐵山(今內蒙陰山以北之包頭 ),並派使者到長安謝罪,表示願意舉國內附。唐太宗任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讓他親自去迎接頡利可汗。頡利可汗雖然表面上表示願意入朝覲見太宗,但內心卻疑慮重重,再三藉故推遲行程。
《舊唐書》記載,貞觀四年(630年)二月,唐太宗派鴻臚卿唐儉 、將軍安修仁前去安慰頡利可汗,李靖猜出了唐太宗的用意,對大將張公瑾說:“詔使到彼,虜必自寬”。意思是皇上派使者到突厥去,突厥人一定會放鬆警惕。於是他挑選能騎善射的精兵一萬,每人攜帶20日口糧,然後準備帶他們從白道襲擊突厥人。張公瑾說:“詔許其降,行人在彼,未宜討擊”。他的意思是皇帝已經允許突厥人投降,況且唐使也在那邊,不可擅自出擊。李靖態度堅決,說:“此兵機也,機不可失,韓信所以破齊也。如唐儉等輩,何足可惜(此乃出兵良機,機不可失,這正是昔日韓信當機立斷攻破齊國的原因所在啊。像唐儉等輩,即便因此犧牲了,也沒啥可惜的)”。
實際上頡利可汗確實另有打算,他想拖延到開春草青馬肥之際,再率眾逃往漠北深處。彼時的頡利因連遭慘敗,逃到鐵山(今內蒙包頭北)據險固守,殘餘兵馬還有數萬。李靖不顧張公瑾勸阻,率軍至白道會合李世勣部,並連夜出發,李世勣緊隨其後。
唐軍趕至陰山,那裡有千餘戶突厥牧民,為防止走漏消息,李靖把他們都俘虜了並押著隨軍前行。李靖派麾下猛將蘇定方為前鋒,率兩百騎兵乘濃霧急速前行。自唐朝使節到後頡利可汗很是高興,果然放鬆了警惕。唐軍前鋒銜枚疾進,距離頡利牙帳已不足七里時,才被突厥人發現。頡利可汗屢戰屢敗,早已被打怕了,他急忙跨上自己的千里馬狂奔而逃。唐朝大軍一到,突厥軍隊不戰自亂,相繼潰逃,唐朝使節唐儉等人乘亂逃脫。史載,是役李靖軍斬殺萬餘敵兵,俘虜十餘萬人,繳獲大小牲畜數十萬頭;還捕殺了隋朝時嫁到突厥的義成公主,生擒了她和頡利可汗生的兒子迭羅施。
頡利可汗率萬餘部眾策馬狂奔,打算投奔吐谷渾,不料在磧口遭西道行軍總管張寶相部伏擊,頡利可汗的部眾潰散,他自己被張寶相俘虜, 隨即被押往長安獻俘。不久,突利可汗也率部來降,唐軍遂收復定襄、常安之地,唐朝的疆域從陰山北一直擴張至大漠。
唐朝自立國以來,受東突厥的威脅、欺凌由來已久。如今這個實力強勁的大敵竟然就這樣被李靖蕩平了,唐太宗的欣喜可想而知。史載,當李靖率軍滅掉東突厥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李淵、李世民父子欣喜若狂,在宮裡大宴群臣,酒至半酣,李淵即興彈起了琵琶,李世民則當眾翩翩起舞,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李靖率軍班師回朝後,卻遭御史大夫溫彥博、蕭瑀上疏彈劾。原來,唐軍突襲突厥牙帳的過程中,天寒地凍,補給困難,一些士兵飢寒交迫,於是結夥劫掠突厥牧民的畜產、財物,以補充軍需,在極度嚴酷的環境中,這也是無法之法,情有可原,卻不料遭御史奏劾,說李靖治軍不嚴,李世民見奏果然大怒,召李靖狠狠地訓斥了一番。
李世民由大喜到大怒,只在一瞬間,似乎翻臉比翻書還快。其實,細究原因,李世民這樣做自然有他的道理。李靖滅掉了東突厥,立下奇功一件,李世民認為有必要給他當頭棒喝一下 ,以免他滋生驕傲自大的情緒,將來不好駕馭。在天氣苦寒、糧草不濟的情況下,士兵搶掠敵方物資也不奇怪,李世民如此上綱上線的嚴厲斥責李靖,或許是為懷柔降附的突厥民眾,以安撫他們的惶恐與不滿的情緒,心悅誠服做大唐的順民。再則李靖襲擊突厥牙帳時誅殺隋朝的義成公主,她是頡利可汗的妻子,也隋煬帝楊廣的姐姐。李家和楊家是親戚,楊廣是李世民的表叔,義成公主也是李世民的長輩,她對歸唐的隋朝蕭皇后有大恩,李靖擅自殺掉她,引發蕭後不滿,她攛掇弟弟蕭瑀彈劾李靖也是很有可能的。李世民訓斥李靖,也是為平息朝中對他誅殺義成公主產生的不滿情緒。
李靖很善於隱忍,面對太宗的嚴厲訓斥,他不辯解,不求告,沒有露出半點不滿情緒。李世民馭臣有方,將“打一巴掌再給顆甜棗”玩的爐火純青。事情過後不久,唐太宗對李靖說:“隋將史萬歲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以罪致戮。朕則不然,赦公之罪,錄公之勳”。李世民很清楚李靖戰功赫赫,無人能比,為人卻謙遜忠誠,從不居功自傲,於是先敲打一番再厚加賞賜,增加了他的食邑,還賞賜了許多金銀絹帛。衛公李靖得到厚賞,卻更加謹慎低調,他功高遭忌,多次遭人陷害,每逢及此,他也不作任何辯解,而是閉門謝客,安然獨處,因此總能逢凶化吉 。李世民也始終對他信之不疑,一代“戰神” 遂得以善始善終。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鐵馬冰河wu
李世民在歷史上的地位是明確了的千古一帝,有道明君。
得知李靖揮軍出擊,一舉消滅了東突厥,李世民的第一反應是大喜。
確實,東突厥這塊心病,他們還在駐守太原為隋朝看護邊關的時候就有了。而且隋煬帝當時為了清除李姓世族,只給了他們數千微薄兵力,要對抗強大的動輒十萬計的匈奴大軍,可是難為死了李淵了。
為了生存,李淵不得不揹著隋朝對突厥稱臣。後來為了攻陷洛陽,問鼎天下,李淵不但需要突厥的戰馬、兵力支持,還要防止突厥背後偷襲,更是跪地接待突厥使者,自稱下臣,可謂屈辱之極。
所以,突厥一直是李世民的頭號心病,登基後他的優先戰略目標就是一勞永逸的徹底解除突厥威脅。
再有,李靖滅了東突厥還拿回了被突厥劫掠去的傳國玉璽,這對於得位不正的李世民來說更是天大的喜訊。
所以聽說李靖滅了東突厥,李世民第一反應就是大喜。那麼他為何又震怒呢?
那是因為李靖攻打突厥,可沒有奉行中原王師一向喜歡標榜的仁義之師的假把式。而是以其之道還施彼身,不帶輜重,輕裝急進,縱兵搶掠突厥人的財貨食物,連東突厥首領的老婆也被殺死。
而且李靖是在大唐使節正在與突厥談判時看準戰機,突然發兵攻擊,給唐朝使節造成了極大的生命危險,說起來貌似有些勝之不武。所以李世民有些震怒,畢竟這麼大的事情,李靖竟然說幹就幹,真正的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了。
但是李世民畢竟是李世民,不是朱元璋,他隨後還是覺得無論怎麼說,李靖滅了東突厥,徹底解除了大唐邊患,雖然美中不足,也是大功一件,所以還是對李靖予以了應有的獎勵。這就仁人明君的做派,所以歷史上也只有他,能夠開創了萬國來朝,八方齊賀的開唐盛世。
謝金澎
貞觀四年(630)正月,攻打東突厥的唐軍主將李靖與李世勣會師白道,選10000精銳騎兵追襲東突厥,待到唐軍離突厥牙帳7裡的時候,頡利可汗才發覺,獨自逃跑,其眾潰散。唐大同道行軍總管李道宗逼沙缽羅設蘇尼失擒送逃亡到他這裡的頡利可汗,蘇尼失交上頡利可汗降唐,東突厥汗國遂亡。
李靖等攻滅東突厥,不僅解除了西北邊禍,而且也洗刷了李淵與李世民當初起兵時候向突厥屈尊稱臣的恥辱,所以李世民大喜,大赦天下,酺五日,落寞的太上皇李淵聞此消息也很高興。
但是有大臣舉報李靖治軍沒有綱紀,致使突厥的珍寶財物,都被亂兵劫掠,所以李世民接著就發怒了,狠狠責備了李靖。
這時候李靖的情商發揮了巨大作用,他除了頓首謝罪,並不為自己辯護,李世民這時才轉怒為喜,說自己不會學隋朝皇帝那樣對史萬歲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以罪致戮,而是會赦免李靖治軍無方的罪,記錄他擊敗突厥的功勳,於是便給予了李靖賞賜。
不久,李世民又對李靖說之前是別人進讒言,現在自己已經明白李靖無罪,又補了許多賞賜。
李世民的態度很難說是真的誤解李靖後來又釋然,很可能是為了敲打一下立了蓋世奇功的李靖,幸虧李靖應對得當,所以安然度過了這個試探與考驗。
談古論金
李世民得知李靖滅了東突厥的消息,先是大喜、然後震怒、最後才給予獎賞,這其中的態度變化,體現了李世民複雜的性格。當然,或許這也是李世民對李靖的考驗,考驗李靖能否秉持忠心,寵辱不驚。
詳情如下:
李靖,又叫李藥師,是唐朝初期的名將,傑出的軍事家,被後世譽為“軍神”。李靖屢立戰功,深得李淵父子的器重。
當時,唐朝北方有一個遊牧民族,曾經建立了突厥國,不久便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兩國。東突厥正處於唐朝北方,勢力強盛,突厥頡利可汗時常率兵南下侵略邊境。唐高祖李淵忙於平定內亂,對東突厥妥協,於是簽訂了和約。然而東突厥不講誠信,屢次破壞和約,在李世民剛登基時,東突厥還發兵包圍了長安,逼李世民簽下渭水之盟。
李世民繼位後,打算對付東突厥。不久東突厥各部落離心叛亂,李世民覺得時機已到,於是任命李靖為代州道行軍總管,率精銳騎兵三千,從馬邑出其不意,直奔惡陽嶺而來。頡利可汗沒有防備,見李靖突然而至,以為唐朝傾國而來,驚慌不已。
李靖進擊定襄道,大破突厥。頡利可汗十分害怕,逃到鐵山,派使者入京謝罪,請求歸附。突厥人反覆無常,不守諾言,如今頡利可汗請求投降,也只是緩兵之計。
李世民派外交大臣唐儉、將軍安修仁去安撫頡利可汗。李靖猜測到李世民的用意,對副將張公謹說:“唐使到了突厥,頡利可汗必定放下戒心。我們可挑選精銳騎兵一萬人,從白道襲計突厥。機不可失,這是韓信破齊之計。”
李靖率軍疾行,來到了陰山,遇見頡利可汗的幾千偵察兵,全部俘虜,隨軍同行,所以頡利可汗毫無察覺。頡利可汗見到唐使唐儉等人,非常高興,也沒有料到唐軍會偷襲。
李靖率軍逼進頡利可汗軍營十五里外時,突厥人才開始發覺,頡利可汗畏懼李靖而首先逃跑,他的部眾因此潰散。李靖發起進攻,斬首一萬餘級,俘虜男女十多萬,殺了頡利可汗的妻子隋朝義成公主。
頡利可汗騎著千里馬打算投奔吐谷渾,被西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捉,押送到長安。不久,東突厥突利小可汗歸附,於是唐朝完全得到東突厥之地。
大喜
李世民起初聽聞李靖擊破頡利可汗,非常高興,對身邊侍臣說:“朕聽說讓君主憂慮,是臣子的恥辱;讓君主受辱,臣子應該謝罪受死。當初國家初立,太上皇為了百姓安居樂業,不得已向突厥稱臣,朕一直為此痛心,志在滅亡突厥,為此寢食難安。如今只需一支軍隊,攻無不克,可汗受降,已經足夠雪恥了!”於是大赦天下,聚飲五日。
震怒
李靖凱旋而歸,按例應該錄功受賞。然而御史大夫溫彥博嫉妒李靖的功勞,讒毀李靖說:“李靖軍紀混亂,得到的突厥珍寶,都被亂兵侵吞。”溫彥博能言善辯,有才學,頗受李世民親信。李世民沒有核查真相,聽信溫彥博一面之詞,竟然為此嚴厲責備了李靖,不給封賞。李靖為人忠厚謹慎,也沒有辯解,只是叩頭謝罪。
御史大夫溫彥博害其功,譖靖軍無綱紀,致令虜中奇寶,散於亂兵之手。太宗大加責讓,靖頓首謝。——《舊唐書·列傳第十七》
獎賞
過了很久,李世民大概也知道了李靖冤枉,但他作為天子,不願屈尊認錯,而是對李靖說:“隋朝大將史萬歲擊破達頭可汗,有功不受賞,反而因罪被隋文帝所殺。朕不是那樣的人,會赦免你的罪,記錄你的功勳。”於是李世民下詔給李靖加官為左光祿大夫,賞賜綢緞千匹,增加食邑五百戶。
久之,太宗謂曰:“隋將史萬歲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以罪致戮。朕則不然,當赦公之罪,錄公之勳。”——《舊唐書·列傳第十七》
李靖滅亡東突厥後,李世民先是為此很高興,接著聽信讒言責備李靖,最後寬赦並嘉獎李靖,這其中的態度變化,體現了李世民複雜的性格。當然,或許這也是李世民對李靖的考驗,考驗李靖能否秉持忠心,寵辱不驚。
參考史書:《舊唐書·列傳第十七》
流年簷下雨,浮世階上苔。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歡迎關注。
簷雨階苔
公元630年,大唐貞觀四年,漠北發生大規模饑荒,致使東突厥內部發生諸多叛亂。在這種背景下,唐太宗李世民決定趁此機會征服東突厥。於是,李世民派遣李靖、徐世勣等人率領十萬大軍遠征漠北。
正月初,唐軍抵達漠北前線,李靖決定趁頡利可汗還沒準備好之前,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於是,在一個天黑的夜晚,李靖親自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對頡利可汗的大營發起突襲,由於晚上天黑看不清,頡利可汗以為是唐軍主力部隊殺了過來,所以他在慌亂中果斷選擇撤軍,一直退到陰山附近。
在陰山站穩腳跟後,頡利可汗害怕唐軍會趁勝追擊,就派遣使者到長安請罪求和,當然,頡利可汗這樣做不過是緩兵之計,他真正意圖,是希望熬到春天草青馬肥之時,再伺機東山再起,李世民自然也明白頡利可汗的意圖,所以他先是派唐儉作為使者到東突厥商議和談事宜;暗地裡又命令李靖率軍嚴陣以待。
等到唐儉來到漠北後,李靖與徐世勣商議,都覺得頡利可汗不過是想借求和保存實力,還不如趁唐儉去和談的機會,對突厥發動突然襲擊,必然可以將頡利可汗活捉。因為,在和談的過程中,頡利可汗的防備必然會有所鬆懈,雖然這種做法會讓唐儉有生命危險,但為了帝國大業,也只有犧牲唐儉一個人。
徐世勣也非常贊同李靖的觀點。於是,在唐儉前去和談時,李靖派遣蘇定方率二百輕騎兵跟隨在使團後面,自己則率一萬精兵尾隨,大軍只攜帶20天的糧草,悄然向頡利可汗的大營逼近。
當時大霧瀰漫,能見度不過百米,等突厥士兵發現尾隨在使團後面的唐軍時,已經來不及排兵佈陣,慌忙之下只能各自拿起武器迎戰,但這種四處散亂的突厥士兵又哪裡是唐軍的對手,蘇定方更是親自披甲上陣衝殺,突厥軍隊死傷無數。
氣急之下的頡利可汗到處尋找唐儉,打算將他殺死以洩恨,但唐儉見機不對早就溜之大吉。隨後李靖的一萬精兵也抵達戰場,無力迴天的頡利可汗只能選擇再次逃走,躲到了荒山裡,但隨後被他的部下抓住交給唐軍,後被押送到長安。 自此一戰,東突厥宣告滅亡。
消息傳到長安,舉國歡呼,李世民連聲感慨:我終於洗雪當年稱臣的恥辱!當晚,太上皇李淵一時興起,直接親自彈起了琵琶,李世民則親自起舞,大臣們也接連起身舉杯祝賀,一直延續到深夜。
此時此刻,李靖則率領大軍班師回朝,面對這曠古未有的奇功,李靖自己恐怕都是惴惴不安,因為他實在想不出李世民究竟該怎樣封賞他。同樣,對於李世民而言,他也是非常苦惱,因為李靖所取得的這番功勞,是前人從來沒有過的,他也不知道該如何封賞李靖。
李靖當時的官職,是兵部尚書,爵位是衛國公。可以說,李靖作為非李氏皇族成員,已經達到了人臣的頂點,再往上,就只能是李氏皇族或外戚才能擁有的殊榮,李世民顯然是不可能給他更高的封賞。但問題是,李靖此番取得的戰功實在太過輝煌,如果不進行封賞,或者封賞太小,那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更會讓大家寒心。
與此同時,李世民心中也害怕李靖因為這次天功,變得驕傲自滿起來,所以李世民也需要對他進行敲打。在這種背景下,當李靖剛回到長安,御史大夫蕭瑀劾奏李靖治軍無方,在突襲頡利可汗的營帳時,縱容士兵將營帳總的珍寶文物都搶掠一空。
這種罪名,其實就是一種莫須有的罪,你說它嚴重,它也確實嚴重,因為這意味著你目無王法,竟然敢搶原本要送給皇帝的東西。但你說它不嚴重嘛,它也確實一點都不嚴重,因為兩軍交戰之戰難免顧不了這麼多,所以關鍵就看皇帝本人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當時,李世民見到李靖後,一點都不念及李靖剛剛獲得的功勞,他當即對李靖就是一頓狠狠地訓責,李靖也不做任何辯解,只是默默的跪在地上叩首謝罪。對此,李世民很滿意。所以在過了一段時間後,李世民又告訴李靖,他已經查明瞭真相,是有人在冤枉他,於是賜給李靖絹二千匹,提升他為尚書右僕射。
此後,李靖也明白,他現在所擁有的權勢和所獲得的戰功名望,已經到了讓君王感到忌憚的地步,換句話說,他現在已經處於風口浪尖的位置上,處於權力漩渦的中心,在這種背景下,李靖也開始小心翼翼做人,平日裡基本都是閉門謝客,也不和和其他官員來往,最終也得以善始善終。
我是趙帥鍋
李靖大唐名將,初唐建立,北方有賴世民,南方幸有李靖。帥才將才於一身,建功立業,揚名立萬。
說說突厥,隋王朝時就是北患,李淵起兵就是先向突厥稱臣,穩定後方,即便是到了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初登大寶,渭水一役,正史如何美化,也逃不掉納貢稱臣的恥辱,不納不稱,兇悍生猛的突厥人不會撤兵!
在一代雄主身上出現這樣的窘況,忍一時可以,絕不會忍一輩子!休養生息四年,於貞觀四年,這對君臣上演了一部滅東突厥的好戲。
冷兵器時代,冬天是忌諱用兵的,天寒地凍的,一個大正月裡,李靖,獨帥三千鐵騎,直搗突厥老巢,想想突降漢兵,突厥人懵了,以為是大唐主力殺到,商量半天還是議和吧,認個臣子,緩一緩吧。
唐太宗也被李靖的英勇善戰而開心愉悅,積極的響應了突厥人的議和,對於這種罕有的勝利,太宗應該是持開放的態度,派出了使臣,去商量如何讓突厥人稱臣。
就在這一來一回的時間流逝,另一員大將李世績按約與李靖兵合一處了,這下真的是大部隊了!名將眼裡有的就是戰場上的勝利,不會過多考慮其他政治因素,有的就是戰略戰術的可行性分析,當機會來的時候,他們恐怕眼裡只有戰勝的血性了!
李靖,在不顧眾將的反對,在默棄議和使臣安危的情況下,下達了一戰全殲的命令,果然,奇謀奇兵,一戰而滅東突厥,俘獲頡利可汗。
當勝利全殲的消息彙報到長安的時候,舉國歡騰,太上皇李淵都出來了,李世民怎麼會怪責李靖的不請示呢?!更何況李世民本身就是一個帶兵打仗的名將,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審時度勢,勝利贏的沒的說!
等待李靖的迴歸,恐怕這情況下,李靖也是意氣風發吧!殊不知《舊唐書》有記載,溫彥博參奏李靖治軍無方,有財物私扣的情況,結果太宗由此大怒,不但沒有獎勵,而且還是斥責!
從李靖角度,治軍嚴格,從其本人來講,只在意戰場得失,只在意青史留名,其他的政治訴求淡泊之。說偶有不聽指令的將官,趁混亂有貪財物的,或許有,但無從考。面對太宗的斥責,李靖欣然接受,對於他來講,我是武將,我只忠於戰場,接受聖上的指令,帶領戰場勝利這就夠了,之於官場功名都可以隨意處之。
從太宗角度,一個功高蓋主的大捷,適當的打壓,是他為君之道應該做的,事後,看著李靖的反應,後期又給予了後補式的獎賞!
偏偏在《資治通鑑》裡,上奏彈劾的是蕭禹,估計司馬光他老人家自己內心很糾結,最後也相信了溫彥博的人品,用了喜歡察言觀色的蕭瑀一說。
史家糾結,小弟就不絮叨了。簡單說幾句。不站朝代位置,從國家史進程來講,這次大捷是用了武力,可是對於我大中華的融合是起了相當作用的,至於誰參誰沒參,人家李靖都沒計較!
可是,對於一個人的歷史評定,聲譽來講又是很重要。溫彥博,老臣,經歷坎坷,也被突厥俘虜過,但骨氣硬,不降。作為朝臣,能力強,官拜中書令,可以理解為宰相了,而且溫彥博的陳奏是出了名的不錯,小弟相信,如果是有李靖下屬的私扣財物的事,呈報到溫彥博那,溫是職責所在,小弟相信他是對事不對人,基本可以還溫彥博的歷史人品。
至於是不是太宗正好利用了這件事,玩了一個為君之道,或者說是不是蕭禹察言觀色到了太宗的顧慮,而彈劾李靖,真的很難考證,坦白說,蕭瑀一個老臣子了,從高祖朝,到貞觀,還在宰輔的行列,史書評價,也是心高氣傲,剛直不阿的一人。
去揣測何人所為,不如相信大家是各司其責,如果每個朝代的每一位官員,能盡職盡責,何愁國家不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