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和龐涓對戰,為何2次都中“圍魏救趙”計,龐涓這麼不堪嗎?

龐涓和孫臏本身是鬼谷子門下的師兄弟,但他們出來之後,並沒有相約共事,而是成為了仇家,這點就要從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說起了。

而在兩人爭鬥中,龐涓曾經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敗給了孫臏,孫臏兩次都用了“圍魏救趙”的計謀,龐涓第一次中招就算了,為何第二次還中招?最終落得身死的下場。

關於這點,就要從龐涓出師開始說起。

孫臏和龐涓對戰,為何2次都中“圍魏救趙”計,龐涓這麼不堪嗎?

龐涓得志,使他產生除掉孫臏的慾望

孫臏同龐涓都是鬼谷子門下的學生,而孫臏還是龐涓的師兄,他們兩人在那裡學了很多的兵法知識,本領自然增長不少,但龐涓始終差於師兄孫臏,他雖然內心嫉妒,但明面上還是尊敬師兄,兩人整天稱兄道弟。

恰巧那時候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強大起來,魏國的國君魏惠王也想效仿,於是擲千金,尋賢能之人。

龐涓恰好是魏國人,他先出師,當時他也力邀自己的師兄孫臏,不過孫臏以兵書還沒學好拒絕。

龐涓就說:“日後若被魏王重用,必將舉薦師兄,共謀大事。”孫臏聽後十分感動,這也讓孫臏對他的信任增加了不少。

孫臏和龐涓對戰,為何2次都中“圍魏救趙”計,龐涓這麼不堪嗎?

龐涓去到魏國之後,他不僅經過了魏惠王的考驗,讓他成為大將軍,操練魏國的士兵,而且經過幾年的征戰,龐涓打敗了宋國、魯國、衛國等大大小小的國家,讓他們稱臣,而且連齊國這樣的強國也敗在他旗下。

這直接讓龐涓驕縱起來,認為自己就是天下無敵了,簡直就是管仲在世,不可一世。這種驕縱的心理,對他後來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

雖然那時候風生水起。但他還有一個很大的心結,就是他那稱兄道弟的師兄孫臏,他深刻知道,如果孫臏出山,處在他對立面,他一定會敗給師兄的,於是他萌生了殺死孫臏的想法。

恰好那時候,孫臏出山了。

孫臏和龐涓對戰,為何2次都中“圍魏救趙”計,龐涓這麼不堪嗎?

陷害孫臏,迫使兩人處在對立面

孫臏出山後,他還記得師弟龐涓說過會舉薦於他,於是他往魏國方向前去。

不想,魏國還沒到,他就是被魏惠王派去的人抓住,原來是龐涓向魏惠王舉報孫臏暗中投靠齊國。

魏惠王也沒有查清此事的真假,他就直接相信了龐涓,打算處死孫臏。

不過龐涓此時卻假情假意跑出來為孫臏求情,最終孫臏免除了死刑,被判臏刑。孫臏還很感謝龐涓的相助,畢竟龐涓不僅沒有因為孫臏“有罪”而拋棄他,還盡心照顧。

實際上,龐涓就是想拿孫臏的《孫子兵法》,畢竟孫臏是孫武的後代,他的《孫子兵法》還是沒有公佈於眾。

孫臏和龐涓對戰,為何2次都中“圍魏救趙”計,龐涓這麼不堪嗎?

但紙是包不住火的,孫臏很快就知道龐涓就是個奸詐之人,他設逃到了齊國,兩人間的爭鬥,就從齊國和魏國兩者爭鬥中展現。

而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就是最好的體現。別看孫臏已經是無法行走之人,但論起運籌帷幄,孫臏真的是完爆了龐涓。

兩次戰爭中,龐涓第一次就中了“圍魏救趙”之計,齊軍面對趙國的求救,沒有直接加入魏軍和趙軍的戰鬥,而是直奔魏國的國都大梁。

魏惠王發覺齊軍來襲,趕緊命令龐涓領兵回防,不想龐涓帶領著疲倦的魏軍回防,半路就遇到埋伏好的齊軍,被打得落花流水。

孫臏和龐涓對戰,為何2次都中“圍魏救趙”計,龐涓這麼不堪嗎?

在馬陵之戰中,魏軍攻打韓國,此次韓國也向齊國求救,孫臏再次運用“圍魏救趙”之計,只不過此次救的是韓國。

龐涓同樣領兵回防,不過他想依此機會,同都城的太子申領兵會師,一同消滅齊軍。

那時候龐涓很有信心,畢竟魏軍那時候確實很強大,而且齊軍聽說了魏軍前來,多次退兵。退兵過程,灶臺由十萬變為五萬,後來只有兩萬,這說明齊軍的軍心不穩,跑了不少人。

不想,這是孫臏設下的陷阱,讓龐涓以為齊軍軍心混亂,好入他的圈套。最終龐涓信以為真,領兵到了馬陵之地,不想亂箭來襲,此時龐涓發覺已經無法逆轉,自殺而死,接著軍隊群龍無首,魏軍大敗。

孫臏和龐涓對戰,為何2次都中“圍魏救趙”計,龐涓這麼不堪嗎?

結語

龐涓的兵法不及孫臏是公認的事實,而他兩次中了“圍魏救趙”之計,完全是其自大造成。

畢竟第二次中招的時候,他是希望領兵回防,同時消滅孫臏帶領的齊軍,但他卻被孫臏設下的表面現象欺詐,最終落敗。

龐涓就是仗著自己有著訓練有素的魏軍,因而趁著齊軍的假退,追擊過去,如果他當時冷靜下來,大可派兵固守都城大梁,再安排軍隊圍攻韓國,也不會落得身死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