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临死前下了两道什么密旨,让乾隆稳坐63年江山?

冯一玲1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雍正皇帝是清朝最容易被低估的皇帝,很多人都认为“康乾盛世”,康熙和乾隆各占一个,没有雍正什么事,而近些年来很多史学家都认为雍正皇帝不光在康乾盛世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还为清朝续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看看当时的国库存银就知道,康熙给雍正留下了800万两白银,而雍正给乾隆留下了6000千万两白银,所以乾隆基本上是捡的现成的,屡次对外战争,开疆扩土,如果没有钱怎么打仗,怎么成就乾隆的“十全武功”?

雍正皇帝还是清朝皇帝中最为勤勉的皇帝,据说雍正一天只休息四小时,虽然有些夸张,不过不得不说雍正确实是个勤勉的君王。一生光批复奏折就写了一千多万个字,基本上生孩子的空都没有,所以雍正的子女也比较少。所以到了雍正晚年就三个儿子可以传位,即弘历和弘昼还有弘曕。



明眼人都知道肯定是弘历继位,因为毕竟康熙在世的时候,都很喜欢小弘历,说他是个大富大贵之人。基本上就是隔辈指定继承人了,雍正能当上皇帝多少有点弘历的功劳。再说弘历也确实很优秀,善于权谋,很适合当皇帝。

但是即使这样雍正皇帝死前也不放心,留下了两道密旨,让乾隆皇帝稳坐63年江山。那么究竟是哪两个密旨呢?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在北京的圆明园突然暴病,在快要去世的时候,把四位朝廷重臣请到了身边。这四个人就是庄亲王允禄和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

雍正皇帝对他们四人说,自己一共留下了两封密旨,等到自己驾崩之后,你们四人要一起打开第一道密诏,宣布新皇帝的人选。等到新皇帝继位之后,再把另一封密诏交给新皇帝。


第一道,当然就是指定皇位继承人,传位于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当然这份密旨雍正早就写好了,并且还有一份藏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牌匾后面,雍正皇帝死后,四位大臣(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宣读了密旨。并且从正大光明牌匾后面取出另一份密旨,相互对照,以示公允。这就是雍正皇帝创造的秘密立褚制度。乾隆是第一个受益者,这一道密旨很重要,指名了乾隆的合法性,不像父亲雍正当年倍受怀疑。

第二道密旨的内容就是为乾隆皇帝安排了辅政大臣,让他们尽心为乾隆,为大清王朝效力。乾隆登基后,亲自宣读了这份密旨。但是雍正在密旨中故意将汉臣张廷玉放在鄂尔泰的前面,就是为了提高张廷玉的地位。目的很简单,就是害怕满人鄂尔泰一支独大,不利于新皇帝控制,这样做有利于满汉大臣相互制衡。



所以不得不佩服雍正皇帝的良苦用心啊,雍正留下的两位重臣对乾隆继位之初的帮助很大,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而雍正的两道密旨成就了乾隆皇帝的63年稳定统治。


楚风说历史


雍正立了两道密旨,让乾隆稳坐63年江山,让我们先来看看雍正的这两道密旨。

第一道遗诏:传位于皇四子弘历。

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指定了继承人,没有任何悬念。雍正在位13年,一直都有继位名不正言不顺的风言风语。这与康熙的子嗣众多有关,也与雍正严苛刻薄的性格、推行的法令有关。



与太子天命所归、八爷的八面玲珑相比,雍正的继位未免让大伙深感意外。深受其害的雍正,立的第一道遗嘱就是指明了继承人,给乾隆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道遗诏:指定了张廷玉、鄂尔泰为托孤之臣,且张廷玉排在鄂尔泰之上。

鄂尔泰为满人,张廷玉为汉人,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治国家的朝代,雍正的这一招可谓意义深远。 满人为少数,汉人为多数,且汉人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少数民族学习的对象。而今,倒个了,满人统治汉人,且经过满人几代的统治,皇帝的威望、能力跟先皇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满人骨子里面对汉人还是发怵的,是害怕汉人的。没有汉人的拥护,江山将不稳固。只有重用汉人,才能得到汉人的拥护。



雍正是成就康乾盛世的最大绿叶

单凭这两道密旨,就让乾隆稳坐63年江山, 未免有点牵强;更准确的应该说雍正当了13年恶人,替乾隆扎稳了根基。

康熙在位61年,除鳌拜、撤三藩、灭葛尔丹、收台湾,创造了丰功伟绩,被世人所称颂。



晚年的康熙,却变得安于现状、庸俗倦怠,只想着功成身退、顺利交权即是成功,面对国库空虚、官员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等积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雍正接手的是康熙给的烂摊子,这话只能憋在心里,还不能说。



雍正登基后,一心想整顿吏治,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等一系列新政,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可因为损害到了官僚、士绅贵族的利益,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这也是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一直受到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雍正在位13年,是把恶人做到家了。

等到乾隆继位时,只需坐享其成,做好两件事:一是当个好人;二是花老子的巨额存款。


波波戏说历史


雍正患病生命垂危时,他将四位重要大臣喊到面前,告诉他们,自己已经事先下了两道密诏,其中的一道要在自己死后宣布,另一道需要交给新任皇帝,四个人听了之后都铭记在心。

在雍正病逝后,这四位大臣前往乾清宫拿出第一道密诏,他们宣布将皇位传给弘历,也就是乾隆。

在乾隆登基之后,这四位大臣又将第二道密诏交给了乾隆,乾隆看后,立刻明白了父亲的用心。乾隆即位之后,宣读第二个密诏,密诏中为了提高张廷玉的地位,雍正故意把汉臣张廷玉放在鄂尔泰的前面,并且安排了扶政大臣,让他们全心全意为大清王朝,为百姓效力。

雍正在第二个密诏中的安排是为了制约鄂尔泰权利,因为在清朝旧制中,满人地位比汉人地位高的多,汉人无论官位多高,始终都是奴才。如此看来,雍正的良苦用心和精心谋划,实在是让人叹服。这也使得乾隆能够顺利继位,实现大清皇权的平稳过渡,才让乾隆稳坐江山63年。


独秀文苑


公元1735年8月25日,雍正突然暴死于圆明园。

在雍正去世时,张廷玉心急火燎地问太监找一道密旨。这道密旨,并不是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那道,而是另外一道。那么,张廷玉究竟要找什么密旨呢?他为什么那么着急呢?

(雍正剧照)

说起来,雍正继位时,清王朝早已弊病丛生,吏治腐败,国库亏空非常严重。

接手这样一个烂摊子,雍正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来治理。

雍正是个“勤先天下”的皇帝,他继位后,非常勤勉。除了生日那天休息一下,其他时间全扑在治国安邦的大业上了。

雍正为了抓廉政建设,对贪腐采取了高压手段,对贪官一查到底,根本不讲情面。同时,他又对廉政干部以“廉银”的形式,加以奖励。在他的努力下,吏治得到了极大的转变,财力也跟着得到了增加。

光是整顿吏治在雍正看来还只是基础,随后他又在全国进行查亏空,并要求造成亏空的官员,3年必须补齐所缺的金额,否则以重罪治处。这样一来既惩治了贪官,又让国库得到了充盈。

雍正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行了一些新政。比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废除贱藉等。这些改革,不光限制了地方官员的横征暴敛,减轻了百姓负担,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中央财政的收入。

雍正为了削弱议政王大臣们的权力,同时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又设立了军机处。这样一来,议政王们的权力就形同虚设。他在下达命令时,只需通过军机处。就完全可以实现。

雍正对“九子夺嫡”感触很深,为了避免再发生皇子争储的悲剧,他还制定了“秘密立储法”。

(乾隆剧照)

雍正元年,雍正将乾隆的名字写在传位密诏上,一式两份。其中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另一份带在身边。这道密诏要等到雍正去世后,再由宣诏大臣等人共同拆启,然后确立新君。

雍正去世后,大家准备找出雍正早年留下的那道密旨,宣布乾隆继位。不过,大学士张廷玉却说,还有一道密旨,让太监也找出来。当时鄂尔泰也这么说。他们说:“大行皇帝因传位大事亲书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无有知者。此旨收藏宫中,应急请出以正大统。”

不过,雍正身边的总管太监表示,不知道雍正身边还藏着这样一道密旨。最后,还是在张廷玉的描述下,反复查找,才找到了这道密旨。

那么,张廷玉为何一定要找到这道密旨呢?上面写的是什么呢?

原来,在这道密旨上,雍正不仅确立了传位人选,同时还分别提到了4个人。

一是庄亲王允禄。密旨上写道:“庄亲王心地醇良,和平谨慎,但遇事少有担当,然必不至于错误。”

二是果亲王允礼。密旨上写道:“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倘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三是大学士张廷玉。密旨上写道:“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

四是大学士鄂尔泰。密旨上写道:“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名臣。”

雍正在夸赞了一番张廷玉和鄂尔泰后,还特别为他二人做保,称“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并遗命“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张廷玉剧照)

那么,这道密旨是在什么时候写的呢?

《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朝起居注》中都曾记载,公元1730年,雍正继位第8个年头,他害了一场大病,病情凶险。以致他不得不把所有政务,交给张廷玉和马尔赛等人处理。在弥留之际,雍正考虑到乾隆才20岁,且对政务不熟。为了稳定政局,他留下了一道密旨,在其中就提到了这4位朝臣,大有让他们4人做辅政大臣之意。

不过,那会儿,经过御医的精心治疗,雍正的病情得以控制,并渐渐好转。所以这道密旨就没有宣读,而是一直被雍正藏在身边。

而且,雍正为了笼络张廷玉和鄂尔泰,曾拿出来给他二人过目,所以他们俩都知道这道密旨的存在。

张廷玉宣读这道密旨后,继位不久的乾隆便遵遗旨,任命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张廷玉和鄂尔泰为辅政大臣。

当然了,张廷玉和鄂尔泰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乾隆继位不久,就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不知道张廷玉在经受这一切后,会不会后悔当初一定要找出那道密旨给乾隆看。

(参考史料:《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朝起居注》《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在雍正帝刚刚即位时,大清国库仅有800万。而等到乾隆即位时,大清国库高达6000万。是康熙皇帝不如雍正皇帝吗?显然不是。其原因之一在于康熙帝连年征战。康熙一生平三藩、征葛尔丹、抗击沙俄和收复宝岛台湾,可谓千古一帝。也正是因为连年的征战导致国库并不富裕,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是康熙帝晚年出现了九子夺嫡,九个儿子之间的内耗导致大清国库空虚。当年九子夺嫡手足相残,状况之惨烈堪称历史少有。

雍正帝登基后铁腕执政,整饬吏治。他认为国库亏空是贪官造成,于是加大力度整顿吏治,他不像康熙帝那样仁慈,凡有犯者即革职抄家。

这一举措得到了明显的收益,直到他去世,大清国库留下6000万两白银。

雍正留给乾隆的可不止这6000万。经历过九子夺嫡的雍正深知选立储君的重要性,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他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由此也因出了雍正帝留给乾隆的第一道密旨。这道密旨分为两份,一份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而另一份放于内府,用来核验密旨真假。


而在雍正帝去世前,这道密旨被交于了四位大臣手中。他们分别是果亲王、庄亲王、张廷玉和鄂尔泰。这四人不仅是雍正帝的亲信,更是在当年夺嫡之中帮助过雍正帝的人。

在雍正帝去世后,众人取下了正大光明匾额后的密旨。而这四位大臣也同样宣读了密旨,这才保证乾隆皇帝顺利登基。可以说正是雍正帝的先见之明才让乾隆坐稳了63年江山。

说起这第二道密旨之前,先来看看密旨中提到的两个人,他们是张廷玉和鄂尔泰。这两位,一个是满人,一个是汉人。他们都是雍正帝的股肱之臣,都为雍正帝顺利登基立下汗马功劳。

张廷玉更是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雍正十分倚重这二人,并且将他们俩留给了乾隆皇帝,作为辅政大臣。

这第二道密旨是让乾隆帝亲自打开,密旨的内容是让张廷玉和鄂尔泰作为辅政大臣。这份密旨看似平平无奇,不就是老皇帝为新皇帝选了辅佐的大臣吗,每朝每代都有。但史学家就不这么认为了。这份密旨中雍正将张廷玉写在了鄂尔泰前面,后人认为这显示了雍正帝对张廷玉的信任,在雍正帝心中张廷玉的地位要高一些。

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张廷玉是汉人,雍正帝此举被看成安抚汉人。这么说其实也没错,毕竟当时虽是满人统治,但汉人毕竟在人数上占优势。拉拢汉人有利于民族的大团结,更有利于国家稳定。

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雍正帝的这第二道密旨可以说对乾隆稳固江山有了极大的帮助。主要是因为在乾隆刚即位时,对于朝政并不是很熟悉,需要有人带着他一步一步成为成熟的君王。

鄂尔泰和张廷玉正是扮演着这样的领路人。鄂尔泰辅政10年,张廷玉20年,为乾隆时期出现盛世的局面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雍正帝的这两道密旨可以说十分关键,甚至严重的讲没有这两道密旨就不会有康乾盛世了。

这第一道密旨确保乾隆顺利登基,不至于出现九子夺嫡的局面。稳固了清朝统治的根基,同时也极大的保存了国力,使得国库充盈。第二道密旨相当于推波助澜,让清王朝走得更远,让乾隆帝成为一个真正的帝王。由此说来,这俩道密旨让乾隆帝坐稳63年江山是不为过的。


史之策


历史上的乾隆皇帝,可以说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最为“幸运”的皇帝之一,而这一切都与他的父亲雍正皇帝此前十三年的改革与勤政密不可分。

在继位的合法性上,乾隆皇帝很早就被雍正通过“秘密立储制度”确立了其接班人身份,并且帮助其扫除了几乎所有的障碍,使得乾隆皇帝的登基变得是没有任何的“悬念”,帝位从一开始就极为稳固。

在政治上,雍正事必躬亲、励精图治、革除痹症,成为古代帝王“勤奋”的标杆,而这也为乾隆留下了一整套完善的保障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机构与制度,以维系了皇权的统治的根基。

而在经济上,雍正实施“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政策,极大的充盈了清朝的国库,一改康熙一朝国库空虚、亏空严重的局面,进而为乾隆皇帝留下了一副殷实的“家底”。

由此可见,乾隆朝时期,特别是乾隆朝初期的“盛世景象”,很大程度上是在享受雍正朝改革的成果与红利。

而实际上,雍正为乾隆皇帝留下的远不止这些,特别是雍正晚年关于其后事安排的遗诏,对于乾隆皇帝顺利完成政权交接与过渡,产生了极为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对此后乾隆朝六十多年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定海神针”般的重要作用。


雍正留下的遗诏,俨然就是替乾隆皇帝安排好了一切。

其实,雍正早在雍正八年(1730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自己的身后之事做着安排。

在这一年之中,雍正可谓是遭受到了精神上与身体上的双重打击。这年六月,与他关系最为亲密,同时也是他最为信赖与倚重的兄弟怡亲王胤祥去世,雍正悲痛欲绝,甚至是在祭祀的过程中数次晕阙,足可见雍正的伤心程度。而几乎就是刚刚将胤祥进行了安葬的同时,雍正自己也是大病一场,险些让雍正就此一命呜呼。

也正是因为如此,雍正认清了自己即将命不久矣的现实,于是,他拖着病体,召集了几位朝中的重臣,开始“面谕遗诏大意”。

“朕夙夜忧勤,惟体圣祖之心以为心,法圣祖之政以为政。因见人情浇薄、官吏徇私,罔知改省,不得不惩治以戒将来。故有从前条例本严而改易从宽者,乃原议未协,朕与廷臣悉心酌定,可垂永久。有从前本宽而改易从严者,本欲俟诸弊革除之后,酌复旧章。”

这是雍正对于自己进行的政治改革的总结,其中也包含了雍正的一些“反省”,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雍正的临朝政策较之此前,有了一些从“严”转“松”的倾向,同时也是对乾隆皇帝登基后的一系列对人、对事的态度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雍正遗诏中,另外一个对于对于乾隆皇帝有着重要意义的内容,便是再一次正式确立了乾隆皇帝接班人的资格。

“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皇考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朕于乾清宫召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收藏于乾清宫最高之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其后仍封亲王者,盖令备位藩封,谙习政事,以增广识见,今既遭大事,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

尽管早在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在确立“秘密立储制度”的时候,同时也确定了乾隆的继位人资格,但本着“秘密立储”的需要,雍正对此一直是避而不谈的。

然而,此后雍正的一系列行为,实际上已是在将这样的想法昭然于世了。

一来,雍正皇帝多次安排乾隆主持国家大型的祭祀仪式,特别是在其刚刚将其“秘密立储”后,就让其代为祭祀康熙皇帝的景陵,可谓是意图明显。

二来,雍正为弘历配备了包括张廷玉、朱轼、徐元梦等当世名士为老师,同时还命人传授其弓马技艺,为的就是要对其进行全面培养,重视程度远超其他皇子。

三来,那就是雍正对于弘时的持续打压,先是压制其生母齐妃李氏的身份,随后又把弘时过继给八阿哥胤禩,进而将其削宗夺爵、逐出宗室,这些都是在给乾隆皇帝铺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乾隆皇帝的继位本就是顺理成章之事,而雍正不仅用遗诏的方式加以巩固确认,同时还将康熙与他这两代帝王的喜爱作为了乾隆皇帝的重要“背书”,增加继位的“合法性”,无疑对其皇位的稳固有着重要作用。

当然,雍正在将乾隆皇帝扶上皇帝宝座,并且给予他以治国施政的告诫外,还为他精心打造了一套班子,这便是在其临终前安排的四位辅政大臣,即庄亲王胤禄、果亲王胤礼以及张廷玉和鄂尔泰。

雍正如此安排,可谓是颇有深意的。

从这四人的出身背景上来看,胤禄与胤礼,是雍正的弟弟,属于宗室成员,而张廷玉和鄂尔泰属于外臣,这样的搭配是典型的“内外平衡”,既照顾了宗室的利益,同时也最大化的安抚了外臣。

而再往具体来说,此时的胤禄已经是过继给了老庄亲王博果铎,进而袭承了皇位,因此他属于旁系宗室;胤礼则依旧是在康熙这一支血脉下,是没有“出三福”的直系宗室;张廷玉,并不像此前的年羹尧、田文镜那样有着汉军旗籍,是正儿八经的南方汉族士大夫的代表,至于鄂尔泰则是满洲官员的代表。这样一来,再一次将这四人所代表着的利益集团进行细化,使得不同阶层人的利益都能顾及的到,并且在势力分布上加以平衡,以此来维系朝局的稳定,避免形成对于皇权的威胁。

在这其中更加高明的是,雍正为张廷玉与鄂尔泰还画了一个“大饼”。

“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明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其应行仪制,悉遵成典。”

配享太庙,让其享受后世的祭拜,能够享受此荣耀的不是权贵宗室,就是功勋重臣,这无疑是对张廷玉、鄂尔泰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是对其进行着极力的拉拢,使其更加死心塌地的效忠于新君。乾隆皇帝则可通过这二人,实现对于外臣的控制。

而与此同时,雍正皇帝一改“首崇满洲”的传统,将张廷玉的位置放在了鄂尔泰之前,这又是在表明其对于汉族官员的认同与尊重,在加上张廷玉以一介汉臣的身份获得“配享太庙”的荣誉,这对于所有汉族官员以及广大汉族人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鼓舞。雍正这一手绝对堪称非常高超的怀柔之道。

纵观整份遗诏,雍正皇帝从皇位传承、施政纲领以及“顾命大臣”三个方面,为乾隆皇帝留下一份丰厚的“政治遗产”,这其中除了有雍正卓越的政治能力与政治眼光外,更彰显了的是其作为一位帝王父亲的用心良苦。


雍正的这份遗诏,实际上也是为乾隆朝的政局走向,埋下了一定的“伏笔”。

首先,“一朝天子一朝臣”,官员的换血成为了必然。

雍正想着有四位大臣“顾命”辅政,为的就是协助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乾隆皇帝完成权力的交接与政权的顺利过渡,同时也使得自己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政策能够得以延续与开展。

但实际的情况确实事与愿违。乾隆三年(1738年),果亲王胤礼去世;乾隆四年(1739年),庄亲王胤禄受到“弘晳逆案”的牵连,被逐出了政治舞台的中心;乾隆十年(1745年),鄂尔泰去世;此时的朝堂上只有张廷玉有着影响力,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乾隆皇帝开始对于张廷玉的清算与打压,使得其也只能以非常凄凉的结局收场。短短十年时间里,雍正为乾隆设计的政治结构就这样“土崩瓦解”了。

而在整个过程中,乾隆皇帝自身的政治手段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得其能够在保证政局稳定的情况下,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组建官僚队伍,执行其想法与政策。此前的四位辅政大臣起到的也就仅仅是政权过渡的作用,同时也是从侧面来印证乾隆的政治能力,进而提升的是乾隆本人的地位与声望。

其次,乾隆一朝“仁”字的基调,也就此奠定。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最为崇拜的并非他的父亲雍正皇帝,而是他的爷爷清圣祖康熙皇帝,特别是康熙皇帝的“仁”的谥号,是非常为乾隆皇帝所认可的,并且也得到了他极力的效仿。

于是,雍正的那句“惟体圣祖之心以为心,法圣祖之政以为政”,无疑是在乾隆皇帝摘下了一件“紧箍咒”。纵观乾隆一朝,为多尔衮平反,为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平反,为自己的哥哥弘时平反,其中有着乾隆“好大喜功”的心态,更重要的是雍正的安排为乾隆提供了重要的舆论基础,进而让乾隆皇帝以此实现延揽人心,以及树立“仁德”名号的目的。

再次,“秘密立储制度”同样为乾隆所受用。

雍正设立“秘密立储制度”,实际上是充分吸取了此前帝王传承、王朝更迭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康熙朝晚年惨烈的“九子夺嫡”,也让雍正产生了后怕。他不希望只以出身、年龄作为标准,而将国家交到一个不称职的人的手中,也更加不希望为了争夺皇位,皇子之间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局面产生,于是这才有了“秘密建储制度”,而这也成为了其加强皇权专制统治的又一项举措。

乾隆皇帝作为“秘密立储制度”的第一位受益者,其登上皇位的过程可谓是非常的平坦,而在他袭承了这一制度后,也确保了终乾隆一朝,皇子之间关系的和谐与朝局的平衡稳定,避免了“九子夺嫡”事件的再度发生。

只不过乾隆皇帝前两度“立储”,皆因皇子早殇而荒废,但终归还是能够将这一制度进行执行与延续,而这要怪也只能怪他太过于长寿,把自己的儿子们硬生生的都“熬”死了。

纵观雍正的一生,其绝可谓是“克俭勤政”的典范,他不仅革除了康熙朝晚年一系列的痹症,扭转了国势,进而将大清王朝带入了新的“辉煌”,同时,他也更是为他的继任者乾隆皇帝,积蓄下了丰厚而又殷实的“经济遗产”与“政治遗产”,进而使得后者有了足够的资本与底气,延续了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代“盛世”。


雍亲王府


雍正驾崩,弘历继位也就是乾隆皇帝。

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驾崩,弘历继位,也就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乾隆皇帝也是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乾隆皇帝取得这样的成就当然和自己父亲雍正的勤政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雍正在驾崩前还给他留下了两道密旨,让乾隆坐稳了63年江山,那是哪两道旨意呢?

第一道遗诏:立弘历为储君。

第二道遗诏:立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大学士张廷玉为顾命大臣辅政,且张廷玉排在鄂尔泰之上。

雍正密旨之一:立弘历为储君。

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皇考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朕于乾清宫召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收藏于乾清宫最高之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其后仍封亲王者,盖令备位藩封,谙习政事,以增广识见,今既遭大事,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

雍正皇帝的皇位来的可不容易,经历了残酷的九子夺嫡才最登基做了皇帝,和他夺嫡的兄弟们基本上都没有善终的。雍正皇帝登基后,担心这样的事情重演,所以即位一年就早早立下了储君。雍正皇帝按照大清的祖训,秘密拟好立储君诏书,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的后边,等雍正皇帝去世后,皇子和诸位大臣共同拆开密旨,新皇帝才能即位。

这份密旨的主要内容当然就是立四子弘历为储君了,这就避免了再为了争夺皇位而内斗,这也让

弘历合法继承了皇位,他的皇帝之位来的正大光明,也没人敢再去轻易争夺皇位了。

(张廷玉剧照)

雍正密旨之二:立四个顾命大臣辅政。

【2】为乾隆选好辅政班底,确保大清王朝能够很好向前发展。

雍正八年六月内,钦奉皇考谕旨,张廷玉怀抱纯全,忠厚供职,每年遵旨钞缮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平易近,其功甚巨。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平易近察吏,绥靖内地,洵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一向不渝。朕万年以后,二臣著配享太庙。

雍正皇帝指定了四子弘历为储君,但是还得给他找几个辅政大臣了,早在1730年6月雍正皇帝就拟好了这份密诏,安排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大学士张廷玉为顾命大臣,雍正皇帝还故意将张廷玉的位置放在鄂尔泰之前,这是为了不让一头做大,满汉大臣并用得同时,也能互相制衡,这样的安排对皇帝和国家都有利。

雍正皇帝对乾隆可谓是用心良苦,指定他为接班人,还给他安排了几个可靠有实力的人来辅政,确保乾隆皇帝能够顺利全面掌管朝廷权力,还能让大清繁荣昌盛。

乾隆皇帝执政63年。

乾隆帝执政63年,确实引领大清王朝走上了辉煌,创造出了不菲的业绩,这当然离不开雍正皇帝的铺垫作用,雍正皇帝选乾隆为接班人,给乾隆留下了6000万两左右白银国库盈余,是清朝皇帝为儿子留下钱财最多的皇帝,还给他选了几个忠心耿耿的顾命大臣辅政,都是为了确保儿子继续顺利接管权力,继续让大清繁荣昌盛。

但是也不能全部说都是雍正皇帝的功劳,乾隆皇帝自己也还是很有能力的。


湘西小木鱼




康乾盛世,幸亏中间有个雍正,否则清朝的寿命会大大缩短。康熙年间,战争不断,国库都快空了,还好接任的雍正办法多;乾隆中后期,贪污腐败盛行,还好雍正留的钱多。

雍正一朝,只有十三年,但这是非常扎实的十三年,这十三年让清朝多活了至少一百多年。

雍正去世后,留了两道密旨,这让乾隆上位非常稳当,这两道密旨到底是啥内容呢?

雍正密旨之一:谁来继位?



康熙是个伟大的皇帝,擒鳌拜,灭三番,收台湾,平葛尔丹,创立了伟大的基业。

康熙骨子里很要强,别的皇帝晚年发愁的是“接班人少,有能力的子嗣少。”而康熙晚年的顾虑在于“儿子们太优秀”,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九子夺嫡”,这是老康熙晚年最大的遗憾。

雍正上位后,总结父亲的教训,实行秘密立储制度,不以长幼论,也不以嫡庶论,皇帝把接班人名字亲手写成两份,上面是满汉两种文字,将两份密旨装到两个盒子里,一个放到乾清宫光明正大匾后面,一个放到皇帝身边。



当皇帝驾崩后,有各相关大臣将两个盒子拿到一起,打开相互对证,那个相同的名字就是新皇帝。

雍正死后,相关大臣们打开的第一道密旨就是“秘密立储”的密旨,一式两份,两相对证,确认无误,宣布继任者是“弘历”,这一刻,真正的新皇帝诞生。

乾隆上位后,亲自打开了第二道密旨,这个密旨会决定朝堂的稳定和发展。

雍正密旨之二:谁来辅佐?




皇帝死前大多担心两件事,一是自己指定的儿子能顺利上位吗?二是谁来辅佐儿子更合适?

因此,雍正死后的第二道密旨,就是谁来辅佐新皇帝的问题,这个密旨需要新皇帝自己打开。

乾隆上位后,打开了他爹给他留的密旨,前面赫然有着两个人的大名:张廷玉、鄂尔泰。

看到这两个名字,乾隆明白了,这将是他最重要的左膀右臂,特别是张廷玉,虽为汉臣,但名字比鄂尔泰更靠前,这很说明问题。实际上,张廷玉比鄂尔泰大五岁,雍正死时,张廷玉已经63岁了。





最后,张廷玉辅佐乾隆20年,鄂尔泰辅佐乾隆10年,两位老臣走后,乾隆慢慢开始走了“下坡路”。不得不说,雍正的眼光很毒,正可谓是“慧眼如炬”。

雍正离世后,通过两位老臣的大力辅佐,让乾隆稳稳当当地带着国家向前发展。但乾隆执政20年后的事情,雍正也实在帮不了什么大忙。



雍正死后,留的两道密旨,一道是“谁来当皇帝”,二道是“谁来辅佐新皇帝”,两道密旨让乾隆顺利上位,前期得以稳定发展。


蓝风破晓


在雍正13年的时候,雍正皇帝在北京圆明园突然暴病,生命垂危,在自己快要死的时候,他决定一定要把太子的事情安排好,让太子顺利继位。

不能再像自己即位的时候那么偏激,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负担。于是,雍正将朝中最重要的四个人叫到了自己身边,做出了临终前的最后安排,这四个人就是庄亲王允禄和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

雍正皇帝告诉他们,自己一共留了两道秘旨,等到自己驾崩之后,他们四个人需要一起才能打开第一道密旨,宣布宣布的的人选,

等到新皇帝顺利继位之后,再将另一道密旨交给新皇帝。

等雍正死后四位大臣便一起打开第一道秘旨,共同宣读,内容就是让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当皇帝皇帝,这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然后,四人把第二封密旨交给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登基以后,又开始宣读第二道秘制密旨,内容是康熙为乾隆安排了辅政大臣,让他们尽力尽心为乾隆办事为大清效力。

而且在密旨当中,雍正故意把汉人张延玉放在了鄂尔泰前面,因为在清朝当中满人的地位比汉人要高,汉人做官再大,在满人心里面始终都是个奴才,


雍正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为了限制鄂尔泰的权力。真可谓用心良苦。


替鲸照顾海


雍正皇帝临终,留下了两份密旨:一道为传位遗诏,另一道则是用以验证雍正元年秘密建储诏书真伪的“翻版”建储诏书。

这两道密旨的作用有多大?

让继承其身后皇位的皇四子——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稳坐了60多年的江山,确切点说,稳坐了63年零3个月的大清皇位。

更重要的是,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乃至禅位以后,其皇权稳固程度,对朝政大权的掌握程度,皇帝权威乃至对臣属的控制程度远超清朝任何一位帝王。

这两道密旨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为何会其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呢?

01 验证建储诏书之随身携带密旨

雍正元年八月,鉴于“圣祖因二阿哥之事,身心忧悴,不可殚述”的历史教训,本着“默运于事先,贯注于事后”的负责态度,雍正皇帝召集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入乾清宫西暖阁,做出了“密建皇储”的开创性决定。

《清实录·请世宗实录》记录了雍正皇帝围绕“建储”而做出的一系列决定:

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然圣祖既将大事付托于朕。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诸王大臣等、当各竭忠悃。辅弼朕躬。俾朕成一代之令主。

而后,雍正皇帝将总理事务王大臣之廉亲王胤禩、怡亲王胤祥、大学士马齐和理藩院尚书佟佳·隆科多单独留下,共同见证“将密封锦匣,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

也就是说,雍正皇帝早在雍正元年便将皇四子弘历秘密立为皇储。而后,雍正皇帝又另手书一份“建储诏书”,时刻携带,以备不虞,用以比照,以正其名。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驾崩,张廷玉赶紧召集大行皇帝近侍太监,寻找其“随身携带之对照诏书”,验证无误后,皇四子——爱新觉罗·弘历得以承继皇位,是为乾隆皇帝。

雍正皇帝的建储和传位办法,看似繁琐,但旧被“继位不合法性”负面舆论所缠绕的雍正皇帝,深知继位合法性对于皇权稳固、朝局稳定乃至清王朝的发展壮大,意义重大。

前有雍正元年,朝臣见证之“秘密建储诏书”,后有雍正十三年,朝臣寻得“对照诏书”,前后一致的情况下,让乾隆皇帝的“继位合法性”得到了根本意义上的保证,这对于雍乾两朝皇权更迭过程的顺利、对于乾隆皇权的绝对稳固具有绝对保证。

也就是说,雍正皇帝为乾隆皇帝留下的“对照诏书”,为乾隆皇帝为稳坐江山63年之多,奠定了绝对基础。

02 传位遗诏

对于“传位遗诏”,或许好多人有着这样的疑惑:既然前有“建储诏书”,后有“对照密旨”,已经足以证明乾隆皇帝的继位合法性,雍正皇帝为何有载临终之际发布“传位遗诏”呢?

首先,“传位遗诏”乃系清朝祖制,乃系清朝在法律层面的正规化传位流程之一,至关重要、必不可少。

再者,不管是“建储诏书”还是“对照密旨”,都只是雍正皇帝对于皇位继承人的单独性决定,其内容仅有“选定皇位继承人”这一项。而“传位遗诏”除了要明确宣布皇位继承人外,更侧重于对朝政大事、朝堂势力安排,乃至大行皇帝盖棺总结、临终期许甚至丧服时限等政治遗嘱。

也就是说,“传位遗诏”中,皇位传承明确固然重要,但更多的是偏向于国家政务、朝臣布置等政治层面的安排。“传位遗诏”更偏向于“公”,而“建储诏书”更偏向于“私”。

而在雍正皇帝的“传位遗诏”中,除了明确“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今既遭大事。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的明确传位规定外,还为继位的皇四子弘历安排好了“辅政大臣”。

当需要注意的是,在雍正皇帝的“传位遗诏”中并没有明确允禄、允礼、张廷玉、鄂尔泰的“辅政大臣”身份,只是将此四人单独列举予以“褒贬皆有”的刻意说明,暗示了对四人的政治地位安排。

《清实录·清高宗实录》记载了乾隆皇帝“遵照”大行皇帝遗命,而做出的决定:

寻谕、皇考遗命。著庄亲王、果亲王、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朕思鄂尔泰、系因病解任调理。今既辅政。著复任。

就允禄、允礼、鄂尔泰、张廷玉四人的选择而言,更是雍正皇帝对乾隆皇权从皇室宗亲、满洲勋贵乃至朝廷重臣等诸多方面予以绝对保证的理性决定。

允禄、允礼乃系康熙皇帝子嗣,乾隆皇帝叔叔辈的皇室宗亲,在雍正皇帝的刻意培养下,早已经成为可以独当一面、威震一方的擎天保驾之臣,能够有效威慑和统领其余皇室宗族对乾隆皇权的支持和拥护。

西林觉罗·鄂尔泰,八旗勋贵,乃系雍正皇帝“三大宠臣之一”,其“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等诸多的优点,能为初一登基尚不谙政务的乾隆皇帝,提供相当程度的辅佐。

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训示臣民,其功甚钜”,乃系雍正皇帝刻意培养之朝臣领袖,其汉臣的身份,更是能够为乾隆皇帝赢取更为全面的支持和拥护。

也正是在雍正皇帝精心挑选之四位辅政大臣的绝对支持下,政治经验不足的乾隆皇帝才得以顺利度过皇权更迭的动荡时期,得以迅速稳定皇权,牢牢掌控朝政大权。

“受命于天,荷天之笃眷”的乾隆皇帝,能够牢牢把控朝政大权长达63年之久,皆因雍正皇帝两道密旨。“享祚之久,同符圣祖,而寿考则逾之”,乾隆皇帝当值无愧为“最幸运之帝王”!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雍正传》、《清史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