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而非控制和索取。
文丨能量小栈
01
在某种程度上,婚姻关系很容易成为原生家庭环境下亲子关系的复制!
最近,《囧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首映方式,将它和徐峥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沿袭前作一贯的公路喜剧片的同时,《囧妈》则更加侧重了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在欢声笑语中,满足了人们对多元情绪和深度化思考的需要。
影片的一开始,徐伊万和张璐剑拔弩张、充满火药味的婚姻关系便被赤裸裸的呈现在了大众面前。
徐伊万在心中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幻想的妻子形象,并将其强行寄生在了张璐的身上,自私的定义着张璐的生活,锲而不舍的想要控制和改造她。
这致使两人的婚姻列车渐渐驶向了旅途的终站,彼此形同陌路,各有殊途。
武志红曾说过:
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
这一观点在徐伊万的身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后续的影片中,我们会发现,卢小花对其儿子徐伊万有着十分强烈的控制欲,大到什么时候生孩子,小到膀胱何时排水,似乎徐伊万的生活轨迹必须遵循她的预先设定,按部就班。
而徐伊万则是一边抵触和逃离母亲的控制,另一边却又原封不动的复制着母亲的行为模式。(徐伊万抱怨卢小花发消息时总是发六十秒的长语音,而当自己发消息时,其做法却与自己的母亲如出一辙)
徐伊万与母亲卢小花的相处模式正如他与妻子张璐的相处模式一般,只不过在亲子关系中,徐伊万扮演的是被控制者的角色。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徐伊万的婚姻关系成了他原生家庭环境下亲子关系的复制。
徐伊万所面临着的“中国式”家庭亲密关系问题,不知成了多少现实家庭的折影!
在传统的“中国式”原生家庭中,存在着一类十分鲜明的情感控制问题——年长者常常会借着“为你好”的名义限制年幼者的自由。
他们通常会以一种强势的姿态,控制你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例如你该穿什么衣服,该报什么兴趣班,该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等等,事无巨细,皆一掌包办。
但事实上,年长者们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便是没有人愿意成为一个任凭摆布的傀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更有着为自己的生活做出决定的权利。
所以,一旦当被控制者想要控诉或摆脱控制时,家庭矛盾也会随之激化。
如此一来,以“爱”之名的控制和改造,便成了家庭亲密关系扭曲乃至破裂的原罪。
因此,不论是婚姻关系或是亲子关系,任何一种相处模式下,都需要“度”与“边界”的把控,否则,“为你好”的逻辑将会是自私,是占有,是自我扩张!
徐伊万婚姻关系破裂的直接原因,在于他将原生家庭亲子关系下的控制欲和改造欲错误的传递和投射到了婚姻关系中。
而真正催生徐伊万想要“控制”和“改造”他人的这种思想和行为的潜在因素,在于他渴望以此为媒介重新建立起自己所缺失的控制感。
02
亲密关系中“剥削式”的高压型情感控制,会导致一个人控制感的缺失
控制感的概念,最早是由罗特(Rotter.J.B)在对控制源的首创性研究中提出的。
控制感是指人们相信自己的选择和行为与相应的结果存在一致性的一种认知状态。(即一个人对自我控制能力的内在感受和评价)
在心理学上,控制感、控制欲、控制力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控制感是一种心理认知,控制欲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动机,而控制力则可以视为一种客观实际能力,控制感往往被认为是控制欲和控制力的调节变量。
心理学家Shapiro和Astin曾说:
人类最大的恐惧之一就是害怕失去控制,人类最强的动机之一就是拥有对我们生活的控制,获得并保持一种控制感。
在人们固有的思维认知中,存在有一种驱动力,称之为“一致性”,我们总希望世界的运行法则符合自己的信仰理念和预期,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当我们与他人相处时,总是会希望对方活成我们内心想要的样子。
而一旦当我们的“一致性”遭到破坏时,便会感到恐惧,迷惘,无所适从,这与控制感的缺失是相对应的。
在与他人建立相处模式时,缺乏控制感的人,往往对情感控制的认知存在偏差,他们的内心通常敏感且焦虑,因此待人待事总伴随着起伏不定的情绪。
控制感的缺失还会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增加认知错觉,这往往会导致两个极端。
- 一类极端是,缺乏控制感的人总在不断的自我否定,情绪消极且低沉,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排解,往往会演变成“习得性无助”或是抑郁。
- 另一类极端是,控制感被剥夺的人,情绪会变得更加激进,他们极度渴望重新获得控制感,于是便采用索取和占有的方式,以“控制”他人为媒介重新建立起自己缺失的控制感。
显然,徐伊万正是第二类极端的一个典型案例!
“剥削式”的高压型情感控制,是冠予“以爱之名”的隐形枷锁,不断的冲击着被控制者的心理、情绪和态度,带来精神创伤。
而剥离“爱”和“为你好”的片面说辞,高压型情感控制其实就是亲密关系中的一种“暴力”行为!
03
面对亲密关系中的高压控制,我们需要寻找一条合理的出路
- 合理拒绝控制,学会自我定义
帕萃丝·埃文斯曾说:“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不得不承认,活在他人的定义下,会逐渐瓦解我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认知,甚至于让我们变得与自己的初心背道相驰。
在与他人的相处中,不论对方与自己是何种亲密关系,一旦对方表现出不合理的控制或是侵犯时,我们应该要学会适度“反抗”,合理拒绝控制,为自己“呐喊”。
我们应该由自己定义生活,我们也有权利定义自己的生活,我命由我不由天,更不由他人!
- 恰当归因,合理聚焦,以正确的方式培养控制感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控制感缺失时,首先要做的并不是不顾一切的想要去重建控制感,因为这往往会导致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出现偏差。
我们第一时间该做的,应该是进行合理的归因,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缺失了控制感?再者,还可以与施加不合理控制的人进行一次公平的交流,倾诉我们被“控制”和被迫改变时的不良体验,这往往比毫无逻辑的去重建控制感来的更有意义和价值。
其实,在生活中,总有我们可控和不可控的部分,我们应该积极地将目光聚焦在我们可以掌控的那部分,而不是一味的以控制和改造他人为媒介,扭曲我们不可控的那部分。
这才是我们培养控制感的一种积极途径。
正如武志红所说:
生命中最大的教训之一,它告诉我们: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如果学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真正明白,整个世界都是由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独立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同等重要。
是的,真正的爱并不是将对方攥在手心,而是在互相关照的同时也懂得彼此尊重!
閱讀更多 能量小棧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