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的部分過激“唯粉”們為何如此鬧騰不休?這項最新研究,給出了科學解釋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陳素萍

前段時間,肖戰“唯粉”(又稱“唯飯”,網絡流行語、飯圈用語,是指在某一團體中只喜歡某一個成員的粉絲)號召粉絲舉報某網站的行為,因牽連甚廣,以至於肖戰也遭到抵制。

其實,從曾無限迷戀劉德華的楊麗娟,到最近肖戰事件,隨著互聯網社交媒體的普及,一些明星的粉絲群體極端行為和其中隱藏的危害,也已超越了文化娛樂,開始影響到社會其他領域。可以說,部分行為過激的粉絲群體,早已不滿足於在社交媒體上製造熱點和流量。

經過一場又一場的類似風波,人們不禁要問:一些被網友們稱為“腦殘粉”的群體,是如何形成的?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為何會發展到如此地步?

至今,這些問題依然沒有一個明確答案,更多的人會將其歸結為個人心理或青少年家庭教育等原因。

然而,問題真的那麼簡單嗎?

為此,錢江晚報·小時新聞的記者還專門採訪了一位高校教授,請他從學術角度,來談談,這些容易產生極端行為的粉絲群體,都是怎麼形成的。這位教授也從一篇社交媒體的研究成果,來解釋了一下——

最近,《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上發表的一項關於微博的研究表明,情況可能比想象的更為嚴重和複雜。

這項名為“Endogenetic structure of filter bubble in social networks”(社交網絡中“過濾氣泡”的內生結構)的研究表明,“腦殘粉”不同於正常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更可能源自其獨特的社交網絡。

明星的部分過激“唯粉”們為何如此鬧騰不休?這項最新研究,給出了科學解釋

“粉絲”群體和正常用戶的接受信息的關鍵詞差異(圖中隱去相關明星的名字)

該研究對比了具有不同興趣愛好用戶的社交網絡的差異。

比如在微博中,一個用戶的社交網絡其實就是他的朋友圈,說明了他能接收到誰發來的信息,而他又能將信息發送給誰。在正常和良性的朋友圈中,用戶通常能和他的朋友們平等地相互交換意見,進行正常的交流。

然而,該研究發現,“腦殘粉”們能夠圍繞他們的偶像,形成一個“星形”的朋友圈。任何消息在這樣的朋友圈只能沿著一條單行線傳播,從明星開始,傳播給少數一些所謂的“粉頭”或者經紀機構的大V賬號,然後再由這些“粉頭”經過加工,傳播給他手下的普通“粉絲”。

而“粉絲”幾乎是不可能與“粉頭”和明星進行正常的交流的,只能單方面地接收來自上一級的消息,或者說命令更為貼切。

這種層級式的結構大家有沒有感覺到很熟悉?

明星的部分過激“唯粉”們為何如此鬧騰不休?這項最新研究,給出了科學解釋

“下級”只能接收“上級”的“命令”而無法進行任何反饋和交互

沒錯,這種組織結構和傳銷組織的“金字塔”結構是完全一樣的。其中的關鍵就是信息的單向傳播,也就是“下級”只能接收“上級”的“命令”而無法進行任何反饋和交互。

這種結構最大的作用是什麼呢?沒錯,就是類似洗腦!

由於大量的“粉絲”只能聽命於“偶像”和“粉頭”,其信息來源越來越狹窄,逐漸被那些別有用心之人用特定的觀念和意見洗腦。

明星的部分過激“唯粉”們為何如此鬧騰不休?這項最新研究,給出了科學解釋

“粉絲”群體和正常用戶朋友圈的差異

“粉絲”們的朋友圈幾乎不存在什麼“相互關注”這樣的平等關係,只是單方面的接收上級的信息。

傳銷組織通常需要在線下通過對下線的人身自由的一定限制達成“金字塔”結構的構建。

而有些行為過激的粉絲群體組織則是完全利用了現代互聯網媒介,在一個看似沒有隔離沒有邊界的信息空間裡構造了這麼一個“過濾氣泡”。

這個“過濾氣泡”中的大量粉絲不但接受不到外界的多樣化的正確信息,甚至只能聽命於少數“粉頭”,思想和行為逐漸走向過激甚至極端。

明星的部分過激“唯粉”們為何如此鬧騰不休?這項最新研究,給出了科學解釋

“星形”的“過濾氣泡”結構讓粉絲群體無法進行交互

這個研究表明,個人偏好對於“腦殘粉”的形成可能只是一個觸發器,而“粉絲”群體的特殊社會網絡結構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一旦青少年因為崇拜偶像等興趣偏好陷入這種“星形”的“過濾氣泡”結構,就如同加入了一個無形的傳銷組織,從而有可能受影響後被培養成一個認知和行為日益極端化的個體。

所以,要更多關注在線社交網絡和媒體對於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的不良影響,尋找打破“過濾氣泡”的新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