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韃靼指的是什麼意思?

山水田園風


直接切入主題。

匈奴

匈奴是古典時代長期盤踞在我國北方的一個遊牧民族的統稱,根據《史記》的描述,匈奴是夏朝王族後裔,和華夏本是同源。其圖騰和華夏一樣供奉龍神,在商代被稱為龍方。

有著明確文字記述的匈奴部落是在戰國初期出現,他們的勢力範圍非常龐大,上層建築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三部分組成,控制著蒙古高原、西伯利亞、裡海、中亞和東北亞的廣大地區。


自戰國末期以來,因為氣候逐漸變得寒冷,匈奴的的牧區線開始南移,這就和諸侯國燕國、趙國、秦國發生了領土和生產力方面的糾紛,於是乎中原民族和匈奴之間長達數百年的糾紛開始了。

為了抵禦匈奴,列國紛紛修築了長城,秦國一統之後,又將各國的長城連成了一片,之後始皇帝遣大將軍蒙恬出兵抗擊匈奴,將匈奴逐出長城線七百餘里,奪得了河套地區的控制權。


楚漢爭雄之際,中原衰微,匈奴趁機又大舉南下,吞併了河套地區。並且在漢初大敗高祖劉邦,迫使大漢和親。與此同時,匈奴向東大敗東胡,併吞了樓煩、白羊河南王,向西大敗並殺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遷徙。北方及西北一帶的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後臣服於匈奴。此時的匈奴可以說達到了鼎盛。

隨後就是武帝時期,漢匈戰爭爆發,漢朝通過河南之戰(也稱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三次大戰,一舉擊潰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取代了匈奴中亞霸主的地位。

隨著西域控制權的丟失,以及多年的戰敗,匈奴王庭的控制力日漸下降,到公元前58年,匈奴進入了五大單于奪位的時代,經過多年的混戰,匈奴已經大致分出了親漢派和反漢派,而著名的昭君出塞也就是發生在這一時期,是漢朝拉攏親漢派呼韓邪單于。

東漢時期,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率領四萬人南下投漢,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成為南匈奴。而留在漠北的則稱為北匈奴。

之後東漢時期,漢朝又和北匈奴發生了長達數十年的戰爭,最終將北匈奴驅逐到中亞,消失在了東亞的版圖。

而留下的南匈奴,則逐漸漢化。西晉末年,匈奴人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的混亂時期,劉淵在幷州離石起兵立漢國,稱漢王,後稱帝,佔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

之後匈奴和鮮卑還有漢人不斷通婚,最終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在當時,像鮮卑貴族的宇文氏,就有著匈奴的血統。

突厥

關於突厥的來歷,歷史上眾說紛紜,只知道他可能是匈奴統治下的阿爾泰語系下的小部落,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史籍上是在540年的南北朝時期。

突厥人建立的突厥汗國,是六世紀中葉以漠北為中心,東至遼海(遼河上游),西瀕裡海,北至北海(今貝加爾湖),南臨阿姆河南的部落制汗國,曾一度威脅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王朝的安危。


在五世紀初,匈奴歸附了當時強大的柔然,然後在552年又大敗柔然,取代了柔然的位置。560年左右,突厥征伐吐谷渾,征戰西域,乃至聯合波斯滅白匈奴。569年,隨著突厥的擴張,突厥和波斯發生矛盾,遂和東羅馬帝國聯合共同對抗波斯薩珊王朝。這個時期是突厥汗國武力最鼎盛的時期。

隨著疆域的逐漸擴大,汗國的內部出現了分裂的跡象,於是聰明的隋王朝開始採用離間計,終於在583年,被分裂成東突厥、西突厥兩部。並挑起兩個突厥之間的內戰。

不過雖然突厥分裂,但是東突厥仍然有著強大的實力,可以對中原帝國造成威脅。

到了唐太宗繼位時,唐帝國實力強盛,先是用疑兵之計同吉利可汗結下“渭水之盟”。之後627年,趁著薛延陀反東突厥,建立薛延陀汗國。冊封薛延陀可汗,共同對抗突厥。


貞觀三年(629年)秋,唐太宗命李靖率李勣、柴紹、薛萬徹,統兵10萬,分道出擊突厥。李靖出奇制勝,在定襄大敗突厥,頡利逃竄,李在白道截擊,降其部眾五萬餘人。唐軍兩將又督兵疾進,大破突厥軍,頡利西逃吐谷渾,途中被俘。時值當年三月,東突厥滅亡。

而西突厥在玄宗時也被大唐消滅併入版圖。之後突厥人西遷,並開始伊斯蘭化,並在西亞地區建立了多個地方強國,比如塞爾柱突厥汗國。

契丹

契丹本是東胡下的一個部落,在唐末開始發跡,並建立了獨立的民族帝國。

初代皇帝耶律阿保機先後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征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之後二代皇帝耶律德光替兄長完成遺志,統一了整個東北亞。因為實力過於強盛,其影響力一直擴張到東歐,也是因此,俄語中中國的發音是契丹。


柔然

柔然是公元四世紀後期至六世紀中葉,繼鮮卑之後有一個活躍在中國北方蒙古高原上的強大遊牧民族,原本他是鮮卑統治下的小部落,鼎盛時一度威脅到北魏的安危,花木蘭的故事就是圍繞柔然和北魏的戰爭展開的。

女真

女真,古稱肅慎,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隋至唐時期稱黑水靺鞨,遼代開始成為女真。

遼國時,女真分生女真和熟女真,其中女真的完顏家起兵建立了金國推翻了遼國,還消滅了北宋。後來被蒙古所滅。


明朝時,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建州女真又被明政府直接統轄,分成三衛。明末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建立了後金汗國。其子皇太極即位後,於1635年擊破察哈爾部並獲得大元傳國玉璽,遂在1636年改元大清,並把民族稱號改為滿洲。建國後,滿洲被改稱滿族。

韃靼

韃靼有多重含義,可以理解成白種人和黃種人的區分。白種韃靼也叫塔塔爾人,是東歐的一個遊牧民族,曾廣泛的分部到北亞、東歐和中亞地區。



黃種韃靼是蒙古的一個分支,後來被統稱為漠南蒙古,在明將藍玉擊破北元之後,元帝國覆滅,蒙古分裂成瓦剌、韃靼和兀良哈。


火器工坊


多數不是啥好意思,呵呵。這些民族都可以統稱為胡人,何謂“胡”?不守規矩,不守規範的人。我們一一道來:

1、匈奴:誕生於內蒙古河套地區以及大青山一帶。典型的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在上古炎黃時代,最早稱為“葷粥(xūn yù) ”意思為沒有開化的糊塗蛋;商朝稱為“鬼方”意思為荒地的野鬼;西周時稱為“玁狁(xiǎn yǔn)”意思為醜陋的長嘴獵犬;後來與氐羌稱為“戎狄”意思為驅逐遠方;在戰國時期,才有了現在的名字“匈奴”意思為一種惡犬,奴字也有貶低之意。匈奴現在基本被融合,也有說匈牙利人有匈奴血統的。

2、突厥:這個在西魏時期才出現在我國史書上的民族,生命力頑強,北魏時期曾經被柔然所驅使,在今天的阿爾泰山為柔然打造兵器,阿爾泰山形似戰盔,稱之為“突厥”,在韃靼語中意思為勇敢,在突厥語中意思為最成熟和興旺之意,這個意思比較好。現今的突厥多數融為漢族,也有土耳其人。

3、契丹:契丹可以算是東胡後裔,鮮卑的一支。關於名字的意思,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契丹一詞出於宇文氏酋長名字之演變,約當西晉末東晉初,其異名已顯,意為“鑌鐵” 。現在俄語中的中國Китай就是來自契丹的發音。現今達斡爾族可能是其後裔。

4、柔然:多麼美麗的名字,有人說他們是東胡苗裔,也有人說他們是匈奴別種,估計應該是個混血名族罷了。這個名字明顯是美化了。原名有“蠕蠕”、“茹茹”、“柔蠕”等,怎麼看怎麼像個昆蟲的名字。柔然本意,是天國的意思,非常美好。現今的後裔在俄羅斯和阿塞拜疆。

5、女真:女真的先祖有很多名字:先秦時期叫“肅慎”,意思為東部的人;漢魏之際叫“挹婁”,意思為深山穴居人;南北朝時期叫“勿吉”,意思為深山老林人;到了隋唐時期叫“靺鞨 ”,也是深山老林人的意思。到了五代時期,黑水靺鞨將名字改為了“女真”,意思為東方之鷹,很有氣魄,就是這個民族兩次入主中原。現今多數成為少數民族,滿族、赫哲族等

6、韃靼:曾經是突厥汗國下面的一個部落,也是個混血民族。在9世紀中葉,成為了草原霸主,他們的後裔就是赫赫有名的塔塔爾部。不過塔塔爾後來被蒙古部統一,成為了蒙古帝國的一部分。韃靼的本意為“地獄使者”,聽著挺瘮人的。現在的後裔就是俄羅斯的韃靼人和我國的塔塔爾族。

這些民族都曾經讓中原政權吃到不少苦頭,現今都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也是炎黃子孫的一部分,民族融合推進了歷史的前進。


黑水布衣


如果按誕生的時間排列,柔然應該排在匈奴之後。

匈奴、柔然、突厥、契丹、女真、韃靼是我國古代不同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的名稱,他們的每一個名字如同漢民族的朝代名稱及年號一樣,都富有深刻的含義。從遠古時代開始,林林總總的北方少數民族就與華夏族(漢民族的前身)如影隨形,並不斷的爭鬥、融合,最終經歷數千年滄海桑田的變化,成為了我們如今五十六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而上述幾個少數民族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那麼,匈奴、柔然、突厥、契丹、女真、韃靼分別指的是什麼意思呢?

匈奴

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原民族習慣上把北方或西方少數民族統稱為“胡人”,如果論資格,匈奴人可以算是草原第一胡了。“胡”是一個貶義詞,體現了中原王朝對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複雜心理。

史學家把最早的匈奴人叫做“葷粥”,意指沒有開化的糊塗蟲。遠古時期,葷粥人因到中原劫掠被黃帝驅逐到草原。商代時的匈奴人又被稱為“鬼方”,西周稱其為“獫狁”,東周宣王把獫狁、氐、羌等統稱為“戎狄”,戰國時期又有了一個全新的名字——匈奴。匈奴是“惡犬”的意思,寓意兇猛,讓人不寒而慄。



柔然

柔然是繼匈奴、鮮卑之後崛起的第三草原帝國。柔然人的祖先已無法考證,總之為多個草原部落的混血。柔然的原名為蠕蠕、芮芮、茹茹、柔蠕,它的始祖木骨閭原為拓拔鮮卑部落的一名騎奴。3世紀末,木骨閭率100餘眾叛逃鮮卑,於陰山一帶成立了一個不起眼的小部落,直到木骨閭的兒子車鹿會成為部族首領的時候,才正式將自己的部落命名為“柔然”。柔然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名字,它的原意為“天國”,充滿理想、自由及無限的想像空間。



突厥

隋唐時期突厥人堪比秦漢時期的匈奴人,強大的突厥部隊曾經將不可一世的隋煬帝圍困於雁門關一月之久,恐懼、絕望的楊廣終日以淚洗面,眼睛胖的如桃子一般。李淵起兵之初曾依附突厥人的勢力。李世民繼位不久,突厥人大舉入侵唐朝,萬不得已之下,李世民用了數以萬計的金銀珠寶才將這位“瘟神”暫時送回草原。

據推測,突厥起源於威海周邊的塞人,公元4世紀左右被亞歷山大東征軍趕入漠北,在匈奴北部建立索國。索國在匈奴的打壓之下幾度沉浮,西晉時趨於瓦解,其中一部分演化為後來的突厥人。突厥最早的首領叫阿史那,後來整個氏族遷徙到平涼,所以又被稱為平涼雜胡。

公元439年,平涼被北魏太武帝擊敗,阿史那氏隨北涼沮渠氏進入今新疆的鄯善、高昌一帶,並在高車國的側臥之榻得到了喘息之功。

公元516年,柔然滅高車,阿氏那氏族又被趕往阿爾泰山南麓,成為專門為柔然打造武器的“鍛奴”。後來,阿史那史以戰盔的俗稱“突厥”,將部族命名為“突厥人”。“突厥”在韃靼語中是“勇敢”的意思,《突厥語大詞典》中解釋為“最成熟的興旺之時”,充滿正能量,打足了雞血。

契丹

契丹是鮮卑族的旁支,他們的祖先同是曾經與匈奴並存的東胡。關於契丹的起源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一位英俊的少年騎著白馬沿著土河行走,當走到潢河(西拉木倫河)與土河的交匯的木葉山,遇見了一位騎青牛的漂亮姑娘。兩位情竇初開的少年一見鍾情,青山綠水就是他們愛情的見證,他們在草長鶯飛季節結為夫妻,盡情地播撒愛情的種子,他們的後代就是契丹人。

唐朝時期,契丹人對中原王朝俯首稱臣,首領窟哥被賜予李姓。後來,唐朝還將幾位公主嫁往契丹,以鞏固兩個民族之間的關係。面對突厥人的拉攏,契丹也不為所動,他們心裡清楚,畢竟唐朝才算是真正的大樹。玄宗皇帝的天寶四年(745年),安祿山故意挑撥爭端,唐朝與契丹一度大打出手。毫無懸念,契丹人只有被削的命運,然後默默的承受。

唐朝末年,契丹誕生了一位英雄人物——耶律阿保機。公元916年,阿保機接受眾臣承上的“大聖大明皇帝”新號,正式稱帝,定國號為契丹。契丹為鑌鐵的意思,向徵著堅不可摧,因此契丹也把自己的國家稱為“鐵國”,把部落稱為“鐵族”,將部隊稱為“鐵騎”。



女真

有一個生活在東北白山黑水之間的原始部落,名字叫作靺鞨,他就是女真人的祖先。在先秦時代,靺鞨被稱為肅慎,漢及魏晉時期稱其為“挹婁”(深山居住人),南北朝時剛自稱“勿吉”。公元6世紀,勿吉已經發展成為粟末、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黑水、白山七大部落。隋朝時期,正式更名為”靺鞨”,並長期與中原王朝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玄宗時期,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派使節向唐朝稱臣,玄宗皇帝冊封大祚榮為渤海君王。此後,粟末部不斷壯大,建立渤海國。約二百年後,渤海國被契丹攻滅。隨著粟末靺鞨的衰落,黑水靺鞨又悄然崛起,同時把自己部落的名稱改為“女真”,女真的漢語意思就是“東方之鷹”。

不過,鷹從破殼而出到翱翔天空要經歷煉獄般的錘鍊。正當女真人蠢蠢欲動的時候,遼國就將這股剛燃起的火苗撲滅。此後,女真人在遼國的壓制下渡過了漫長的蟄伏期,直到十二世紀初一位叫做完顏阿骨打的英雄人物的出現,才帶領女真人真正的飛向長空。

韃靼

韃靼最初是突厥庇佑下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部落。當突厥趨於四分五裂的衰亡之際,韃靼人選擇依附於回鶻。回鶻被黠戛斯征服後,精靈的韃靼人在原回鶻的地盤上發展壯大。韃靼的意思就是地獄使者。

總結:由於地域及生活方式的不同,草原民族的生存狀態遠比中原民族要充滿波折與坎坷,因此他們民族的名稱更多的是體現一種剛健之美。好比,同樣是兩個勇士,中原人含蓄、內斂,而遊牧人張揚、不羈。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我就按照時間順序來簡單地梳理一下吧。

最早的是匈奴,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傳說在商湯滅夏後,將夏朝最後一位君主夏桀王放逐到了南巢,而夏桀王死後,他的兒子淳維便帶著部眾和妻妾逃到了北方,以遊牧為生,逐步形成了匈奴。匈奴是一個多民族集團的共同稱呼,其成員血脈成分複雜,有很多是塞種人和其他黃種遊牧民族的混血,從很多壁畫和出土的織錦來看,很多匈奴貴族帶有明顯的高鼻深目的塞種人血統。


在商朝時,匈奴的先祖生活在遙遠的漠北,到了周朝開始和中原文明有深刻的接觸。先是周文王打敗了犬戎,將他們驅趕到了涇水和洛水北邊,然後令他們定期進獻財物。後來隨著周王室勢力衰弱,犬戎逐漸對其發起了反攻。在周宣王時期曾經有過短暫的中興,但很快因為周幽王的昏庸而讓犬戎攻進了鎬京。

在著名的冒頓單于之後,匈奴成了漠北草原上唯一的霸主,一個強大的軍事帝國建立起來,這讓今天的土耳其都十分嚮往,將其引申為土耳其建軍的源頭。

在匈奴之後,是鮮卑的崛起,而柔然也是鮮卑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拓跋鮮卑的大敵。

在公元前4至3世紀,由犬戎,樓煩,林胡等遊牧部落發展而成的匈奴民族集團在蒙古高原上興起,大興安嶺南部的遊牧民族被稱為東胡。在冒頓單于時期,東胡政權被匈奴消滅,東胡餘眾北退,退居烏桓山(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北)的成為烏桓,退居鮮卑山(今內蒙古科爾沁右翼中旗西)的一支稱鮮卑。

公元87年,東胡系的鮮卑勢力崛起,是年大破北匈奴,使得大量北匈奴部眾投奔東漢。公元153年,檀石槐統一鮮卑各部,盡據匈奴故地,又西擊烏孫。北匈奴畏懼鮮卑,繼續西遷,在中亞建立了悅般國。

檀石槐去世後,其子在南侵漢朝時陣亡,鮮卑帝國隨之而分裂,隨著五胡亂華的開始,遊牧部族勢力得到了擴張的最佳機遇。

公元308年,拓拔猗盧重新統一了拓跋鮮卑,西晉為了對抗劉淵邀請拓拔鮮卑南下,並封其為代王。大約在公元310年的一次軍事行動中,拓拔猗盧的一位部將木骨閭因為遲到害怕受到嚴懲便和手下逃到了陰山北部的遊牧部落“純突鄰”避難,並改名為“鬱久閭”。

大約在公元320年的時候,鬱久閭去世,其子車鹿會繼位,隨後擺脫“純突鄰”部對其的控制,建國號“阿拔爾”。漢語翻譯為“蠕蠕,茹茹,柔然等。


在鮮卑,柔然之後崛起的是突厥。關於突厥來源有多種說法,我覺得平涼雜胡說比較可信,不過可以確信的是突厥最初是依附於柔然的。他們被柔然人安置在阿爾泰山區,主要負責鍛造鐵器,也被稱為“鍛鐵奴”。

公元552年,在阿史那土門(亦即伊利可汗)的率領下突厥大破柔然,建立起了突厥汗國。而突厥的軍事制度以及政治制度很多都是從柔然汗國照搬過來的。在伊利可汗死後,突厥汗國分裂成東西突厥,東突厥由伊利可汗的兒子科羅繼承,而西突厥則由伊利可汗的弟弟室點密繼承。


至於契丹,其出自鮮卑宇文部,該部在2世紀前後控制著中國的東北邊疆。公元345年,宇文部被建立了燕國的更強大的慕容部擊潰,分為三部。其中一部被稱作庫莫奚,契丹亦屬其中。388年,庫莫奚又分為奚和契丹兩部。當時的契丹居於遼河(西拉木倫河)上游的草原地區,而庫莫奚居住在契丹南面和西面的山區,至於室韋則是居住在契丹之北,位於內蒙古和黑龍江西部相接地區。

至於女真,其是靺鞨部落中的一部。在公元10世紀時,這個部落中的一些部落又組成了一個以“五國”著稱的群體,其位於吉林省的東北部。其餘一部分是被稱為黑水靺鞨的七個部落,居住在黑龍江的中下游地區,而女真人的第一代祖先就是起源於此。

隨著926年渤海國被契丹遼朝吞併,很多邊遠地區的民族和部落得以有機會直接與外部建立聯繫。在這之後,這些生活在東北平原,特別是遼河流域的女真人被置於遼朝的直接統治下,被稱作“熟女真”,而“生女真”則在遼朝統治之外沿襲著古老林中人漁獵的生活方式。

由於女真人沒有留下文字記載,所以他們早期的歷史只是口頭流傳。而女真各部被聯合起來向類似國家地部落聯盟轉化,是從烏古乃的時代開始的。而後來的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正是烏古乃的孫子。

至於韃靼,是裡面最複雜的。在不同時期不同的地理區域指代不同的群體。比如在遼金時期就特指蒙古高原東邊的塔塔爾部。明朝時期則指殘存在蒙古高原東部的韃靼政權。對於歐洲很說,則是對金帳汗國統治下的部分突厥蒙古民族的泛稱。


普魯士之魂


古代長城以內是農耕區,長城以外是遊牧區,在遊牧區先後產生了許多強大的部族或者國家。這些部族的名字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稱謂,秦漢時是匈奴,南北朝時是柔然,唐朝時是突厥,北宋是契丹,南宋是女真,明朝時是韃靼。遊牧文明的特點就是遷來遷去,因此不同時期的部族主體民族不一樣,但都有前期部族的血統,人種的融合與交流較多。

匈奴在夏商時期就出現了,只是稱呼不一樣,戰國以前統稱為北狄,戰國時代稱為匈奴。司馬遷說匈奴是夏朝遺民,也是炎黃子孫,這為匈奴融入華夏創造了理論基礎。趙武靈王時,趙國兵出雲中,向匈奴奪地千里以上。秦始皇時期,蒙恬北擊匈奴,卻匈奴七百餘里,士不敢彎弓抱怨,民不敢南下牧馬。秦末戰爭至漢朝建立的六年時間裡,匈奴完成了國家化建立,變成了一個強大的對手。

漢朝經過兩百多年的戰爭,最終使匈奴分化,南匈奴內附入漢,北匈奴遠遁歐洲。匈奴人消退後,大草原上又崛起了一個遊牧民族,也就是鮮卑族,時間已經到五胡亂華時。鮮卑通過一系列戰爭,最終統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鮮卑族內遷漢化後,大草原上再次崛起了一個遊牧民族,也就是柔然。說起來柔然本是鮮卑的一個附屬部族,最終卻發展成了鮮卑最大的敵人。花木蘭替父從軍,打的就是柔然。由於柔然無法跨過鮮卑的北魏,因此他無法對東晉實施騷擾,歷史記得就不多。

鮮卑化的北魏後分裂成東西二魏,東魏被北齊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北周攻滅北齊,隋朝取代北周南下滅陳國,統一了中原。柔然汗國被新崛起的突厥取代,柔然人大部分融入突厥,少部分融入契丹。隋唐時北方的主要敵人是突厥,偶爾也與契丹交戰,最終唐朝攻滅了突厥,突厥人大部分西遷中亞,少部分融入唐朝。突厥被滅後,契丹開始興起,在五代十國的時候,契丹取得了燕雲十六州。

北宋建立後,與契丹進行了25年的戰爭,最終雙方握手言和,約為兄弟之國。東北的女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宋時受契丹壓迫,最終起兵滅遼,滅北宋,建立了金國。遼國被滅後,契丹人大部分西遷,少部分融入金國或者南宋。金國入主北方後,大草原上最後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誕生,他就是蒙古。

蒙古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滅了金國,滅了南宋、西夏、大理等國,統一了華夏,入住中原建立了元朝。朱元璋在江南崛起,然後揮兵北伐,攻滅了元朝。蒙古退回草原後很快內部出現了分化,東部蒙古被稱為韃靼,西部蒙古被稱為瓦剌,又回到之前的部族形式。瓦剌有四個大的部落:和碩特、綽羅斯(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


大秦鐵鷹劍士


古時候的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韃靼是指活躍在我國北部的遊牧民族。

匈奴:匈奴是個歷史悠久的北方遊牧政權集團,祖居在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的寒溫帶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帶,他們習慣披髮左衽。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的先祖是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維。也即華夏族與匈奴族同源,約公元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後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併其他部族之後成為匈奴族。另外,戎狄就指匈奴的前身。《呂氏春秋審為篇》狄人、獫狁,今日匈奴。中國古籍把山戎、獫狁、葷粥,等居於北蠻的遊牧民族都泛稱匈奴。

秦朝時,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漢武帝時,漢武帝用衛青、霍去病舅甥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漠北大戰”。此戰中霍去病出定襄、入漠北,俘虜匈奴王爺及將軍相國等人,渾邪王殺了休屠王,率眾投降。霍去病乘勝追擊,在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封禮,於姑衍山舉行祭地禪禮。兵鋒直到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方才回兵。經此一役,“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霍去病封狼居胥,衛青、霍去病大捷而歸。漠北匈奴分裂為五部。

漢元帝劉奭時,呼韓邪單于朝拜漢皇,自請為婿,王昭君嫁與其為妻,此後60餘年漢與匈奴保持了和平。

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醢落屍逐鞮單于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區。而北匈奴的叛服不定,使得東漢和帝劉肇時,命將軍竇憲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麓勒石,銘刻《封燕然山銘》紀功。匈奴沒落。

最後,鮮卑在原來匈奴的地盤上建立了強大的鮮卑國,北匈奴成了鮮卑國的主要居民。北匈奴主力西遷中亞,攻滅西羅馬帝國。定居在匈牙利平原。後來被汪達爾人擊敗,匈奴帝國滅亡。其後裔與其他民族融合。凡說阿爾泰語和烏拉爾語的人們,他們都是匈奴的後裔,包括今天的蒙古人、滿洲人、突厥人、日本人、匈牙利人可能就是匈奴人的傳承。

五胡十六國時期,內遷中原的南匈奴首領劉淵起兵反晉揭開五胡亂華的序幕。隨後攻佔了洛陽和長安,滅掉西晉建立前趙(漢趙),南匈奴也建立過北涼、後趙等政權。

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被稱做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部擊敗後投奔羌人建立的後秦,後改姓赫連,赫連勃勃建立西夏國,夏國的國都統萬城是匈奴在東亞留下的唯一遺蹟。

突厥之祖先,也說是匈奴後裔,姓阿史那氏。生活在阿爾泰山一帶,阿爾泰山形似作戰時的頭盔,他們就以突厥為族號。

突厥原先歸附柔然,突厥部落是柔然的臣屬,為其鍊鐵奴,給柔然汗國提供鐵器製品。阿史那氏最初只有數百家,後來突厥部落合併鐵勒部落,勢力逐漸強盛,接著打敗柔然,在漠北鄂爾渾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隸制政權。最盛時疆域東至遼海(遼河上游), 西瀕裡海, 北至北海(今貝加爾湖), 南臨阿姆河。隨著突厥的擴張,突厥和波斯發生矛盾,遂和東羅馬帝國聯合共同對抗波斯薩珊王朝。這個時期是突厥汗國武力最鼎盛的時期,建立了當時世界版圖最大的國家。

隋朝時,突厥汗國分裂成東突厥、西突厥兩部,其中東突厥與隋聯姻建立聯盟。東突厥可汗要依賴於隋朝的支持,才能壓服其他競爭對手,鞏固汗位,因此一度向隋朝稱臣入貢。

唐朝時,李世民命李靖、李勣、柴紹、薛萬徹,分兵北擊東突厥,生擒頡利可汗,北方諸族多歸附,安定北疆。隨後經略西域,迫吐谷渾王降唐,衰亡西突厥。最後突厥帝國亡於回紇。現在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後裔分佈在阿塞拜疆、土克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以及我國的新疆與青海、甘肅、蒙古到俄羅斯,遍佈東亞、中亞、西亞十數個國家和地區。


德厚致遠


大禹前都是黃種人內不同種族的分支,炎帝時是堅持牧業不進行農耕的人群。

所以大禹治水後,把沒來幫助治水的人群,劃出我們人群之外,我們人群憑鼎居九州內,無鼎的都是沒來幫助治水的人,從而不可再居於九州內了。

現實裡無鼎不可居九州內的人群,都是牧業不耕種的人群。

因而,黃帝入駐中塬後,在長江南巡狩巡察時發感言:赤縣神洲,文明中國。

江南紅土,中國尚禮穿絲綢居軒轅門內,各處約盟和祥一片,故曰文明。只不過當時是九洲的中洲處的中塬稱中廓,有文字後寫中廓成中國了。

而中塬是炎帝共工蚩尤刑天四帝時的,自居地稱詞;黃帝聯盟炎帝得以入駐中塬,且帶來軒轅門蠶絲,從而得華一辭,並與中塬的中一辭,共構成中華一詞。

而大禹治水為耕種人群解決澇問題,與遊牧人群無關。憑鼎居中州後,耕種為生不再與其它相干涉,呈守土為家式,從而將文明延伸成耕自田地為生,不再傷損其它一切的言行舉止上,因而自種養殖之外,不取及無涉無損的,僅在自劃出的田耕種養殖求生者,被劃入文明內,而遊牧的牧業用草不是自種殖的,被劃入不文明者了。

即無侵損它為文明,有侵損它是不文明。

從而自種殖養殖用自耕田內種殖之物進行為文明,放牧啃食非己種殖的草為不文明列了。

這就是中華人把“互為不害”認定為天理的緣由。

從而才建構起:

天之德曰生,地之德曰長,人之德曰品,定式。

其中,生為生產產出產生,長為生延生衍生長成長,品為品格品性,後世述成人品。

易學述成,天為父,地為母,人為子。其中,人包括大地上的萬事萬物。自此有天地人合一說。

本型僅把自種自用,非自種的一切不涉不損定為是文明言行的外在表現,所以遊牧成不文明表現了。

這惹著了遊牧人群,自此襲撓中塬了,且理由充分,因中塬也是他們在黃帝至大禹時,及其更以前時的居地範圍,大禹硬用憑鼎居中塬,把他們劃分出去了。

因此,居中塬者再用釜式鑄成鼎時,內鑄文字“子孫萬代,永葆享用”的,可窺鼎的憑據重要性。

題目的匈奴等都是遊牧人群,居北寒之地,不宜禾類生長,因種植業發展不成,現代人才明白,其地內耕種沙化速度加快,不可進入農耕的。

亞洲歐洲共知韃靼,歐洲人認為韃靼是地母所自生的怪物巨人,同天神爭鬥者,這是歐洲人母系轉父系時的痕跡。實際的韃靼人是白種人與黃種人的混血人群。

韃靼再後世在亞洲成羌及女真,而匈奴突厥是隨黃種人入亞洲的白種人。契丹與柔然是羌匈奴混血後代的分支人群。蒙古是入南北美洲人群中,返回大本營報信通訊人群,其一分支居於北冰塬上了。而居於冰塬上是受憑鼎居中州的禁入造成的。

由此可見,大禹前亞洲是同一東遷追日的夸父人群,白人向西追日落處而居毆洲了,而黃種人前隊入白令海達南北美洲了。

大禹憑鼎居中州僅中塬而已,地域縮達極小了。

這一中塬地域內,再夏商周春秋戰國及漢唐宋元明清的。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匈奴、柔然,就是內外蒙古人,歷史時期不同而已。

突厥,就是西北新疆人。

鮮卑、契丹、女真,就是東北人,歷史時期不同而已。

韃靼,以上各種族人的泛稱。


奔馳戰艦


生活在中國西部、北部、東北部各個時期強盛的少數民族的名稱。他們中,有些將另一些殲滅、同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