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中依然狼性 物美卻不再是那個物美了

張文中依然狼性 物美卻不再是那個物美了

5月的最後一天,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物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張文中無罪,引來輿論一片譁然,一場持續長達12年的案件得以昭雪。這也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頒行後,最高法院依法再審的涉產權和企業家冤錯案件的第一案。

在宣判結果出來後,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的創·始成員們在第一時間給張文中發去賀詞:“蒙冤終昭雪,願你歸來仍是少年。”

而隨著張文中的歸來,市場的聚焦點也再一次迴歸到老牌超市物美身上。

1994年,張文中創辦了物美集團。他選擇了一條低成本擴張道路:通過租賃、合作和託管等多種方式,進行擴張,物美以現金入股,合作方將商業網點摺合成資金入股,經營權歸屬物美,雙方按股分紅。藉助這種形式,物美迅速將一批舊式副食店和菜市場改造為超市、便利店。

1999年,物美翠微店正式落戶海淀區,在嚴格意義上,這是北京的第一家超市。彼時,物美超市所帶來的市場衝擊,完全不亞於今天風靡一時的無人超市。

到了2006年9月底,物美已經發展到567間店鋪,淨資產約為18.5億元。作為北京最大的連鎖超市,物美佔有約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2006年,在商務部公佈的上半年中國商業零售30強中,物美排名第7。在當年的胡潤富豪榜上,張文中排名第152名,身家約為20億元人民幣。

然而,這種驚人的發展速度在2006年戛然而止。

2006年11月,張文中被逮捕審查,從物美集團離職,這直接讓公司業績受到重創。自張文中入獄後,物美集團所屬的上市板塊物美商業開始了10個月的停牌期。在此期間,物美先後取消了與花旗集團簽訂的即將實施8600萬美元新股配售協議、收購江蘇時代超市50%股權等多項既定計劃,謀劃中的天津家世界一攬子併購計劃也無疾而終。

在國內傳統零售業整體轉型的大背景下,物美的業績每況愈下。

根據物美商業的財務報告,從2012年至2014年,物美商業實現集團權益所有人應占利潤分別為6.02億元、4.59億元、3.95億元,2015年上半年為2.47億元,業績連年下跌。

與此同時,招商證券發佈的關於永輝超市的相關報告顯示,永輝超市在2007年至2014年間,淨利潤同步增長,複合增長率達26.33%;高鑫零售(包括歐尚和大潤發)發佈的年報也顯示,2011年至2014年間,公司實現權益股東應占溢利24.09億元、27.75億元、29.08億元,呈不斷增長態勢。

在同行業競爭對手不斷崛起的同時,失去了掌舵手的“龍頭”在零售業海洋中有點迷失了方向。作為聯合創始人的吳堅忠曾以非常強硬的態度守護物美:可以提前結款,但一旦結算,永遠不要再與物美做生意。

張文中和物美集團失去的這九年時間,正好是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九年,也是零售業轉型的九年。在新零售發展的重大機遇中,物美丟失了。

這幾年,物美的發展其實不溫不火。雖然由於基礎好,業績並不算太差,但在競爭者中並不算特別突出。在新零售時代,物美積極謀求轉型,於2014年建立全渠道O+O新商業模式,扭虧為盈,形成了以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店鋪體系;2015年,創立分佈式店商——多點,通過與本地大型商超深度合作,為各個城市的消費者提供2小時商品送達服務,是一個線上線下一體化、全渠道的新零售平臺。

從多點的網站介紹可以看出,錯過新零售第一波浪潮的張文中,依然野心勃勃。但在新零售市場,物美的這種轉型算不上很超前,它所面臨的轉型難度也比較大。首先就是物美要轉型做生鮮,但大賣場生鮮經驗不足,而消費者的關注點高度集中於生鮮;其次大賣場如何去槓桿小型化,這對於龐大的物美來說也是一道考驗,小型化並非只讓超市變小,而應將“超市+便利店+綜合服務功能”融合起來;此外,在環環相扣的產業鏈體系中,如何提升整合效率、降低運營成本,這些對於張文中和物美集團來說,都是不得不思考的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