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靖難之役”,雲南30萬沐家軍為何按兵不動?

  相逢不飲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感謝支持青年講歷史。

  對於明朝的“靖難之役”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雖然太子朱標早亡,但是明太祖朱元璋並沒有改立新太子,而是毅然決然地將皇位傳給了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這其中不僅僅是朱標是嫡長子關係,還包含了朱元璋對朱標,作為一位父親的愛。

  朱標的母親馬皇后,與朱元璋那才叫真正的患難夫妻。我們常說,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默默付出女人。而馬皇后就是朱元璋背後的那個女人,無論是家庭還是事業都給予了朱元璋最大的幫助。對於“靖難之役”它不僅是朱家的悲劇,還是大明王朝的幸運。

明朝“靖難之役”,雲南30萬沐家軍為何按兵不動?

建文帝朱允炆畫像

  因為我們確實看到了在明成祖朱棣統治下繁榮昌盛的明朝。對於“靖難之役”相信大家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靖難之役的結果是正兒八經的皇帝輸了?一個藩王竟然在那種情況下取得了成功,最讓人奇怪的就是為什麼當時遠在雲南的三十萬沐家軍,在靖難之役發生時選擇了按兵不動?太子朱標與西平候沐英的關係到底好不好?


一靖難之役的失敗


  關於“靖難之役”的失敗,其實挺讓人出乎意料的,燕王朱棣僅僅是一個藩王,而建文帝朱允炆才是正兒八經繼承皇位的人。一個是偏安一隅的藩王,另一個是掌握天下兵馬大權的皇帝。所以燕王造反無異於是以卵擊石,根本就無法比較二者的實力。

明朝“靖難之役”,雲南30萬沐家軍為何按兵不動?

  朱棣畫像

  個人分析靖難之役,朱允炆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點,朱允炆與他的父親朱標性格相同,對於親人之間的感情還是比較深的。但恰恰造反的不是別人就是自己的親叔叔,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朱允炆,怎麼會忍心骨肉相殘,於是命令手下大將耿炳文。打仗一定要打,而且還要往死了打,但是有一條就是不能傷了我的叔叔。這無疑就給將士們加了一條無形的枷鎖,這怎麼能放開手腳。

  第二點,朝廷當時已經無可用之將,要知道一個合格將領,對於一場戰爭的成敗起著決定性作用。這裡說的無將可用並非是朝廷沒有人,朝廷有人,但是沒有久經沙場,可以與燕王朱棣相抗衡的老將軍。那些久經沙場,軍事素質非常好的將軍們去哪了呢?都被朱元璋送走了,該殺的殺,還有生老病死的。但是被殺的人比較多,藍玉等人都是被朱元璋所殺。

明朝“靖難之役”,雲南30萬沐家軍為何按兵不動?

藍玉畫像

  其實這是一個很矛盾的事情,朱元璋殺掉那些驕兵悍將,是為了鞏固政權,為朱允炆掃清障礙,將卸磨殺驢的名聲留給了自己。難道朱元璋就沒想過這些人死了,誰又來保衛大明的江山呢,當然想過,這時候的朱元璋把大部分希望是寄予給他的兒子們。朱元璋分封藩王就是為了以他們代替那些驕兵悍將,那有人說了,朱元璋就沒想過藩王們造反嗎?肯定想過,古人常說,知子莫若父,自己的兒子能不瞭解嗎。

  朱棣之所以造反皆是朱允炆太過心急,而且他一點都不瞭解自己的叔叔。個人觀點,如果不是朱允炆的行為太過激進且殘忍,燕王朱棣根本就不會造反。首先師出無名,其次社會輿論,千古罵名如何承擔,最後愧對父親與大哥,朱元璋這麼聰明的人,怎麼會想不到,這點事情。他當然想到了但是他在賭,堵他的兒子不會造反,結果他輸了。

明朝“靖難之役”,雲南30萬沐家軍為何按兵不動?

  朱元璋畫像

  第三點就是燕王朱棣自身原因,首先他能征善戰,半生都是在戰場上度過的,軍事素質強過建文帝的將領很多。其次手下參謀黑衣宰相姚廣孝,朱棣的主意很多出自他。最後就是朱棣長期鎮守北疆,手下的兵,都是打仗的好手。常言道“兵不在多,在於精”,雙方對陣就相當於一支特種兵對抗一支普通部隊,多少還是有差異的。其中也有人認為靖難之役,建文帝的手下有很多奸細,這一說法也有可能存在,畢竟雙方實力確實有點懸殊,如果不是內部問題很難勝利。


二太子朱標與西平候沐英


  說完靖難之役,我們在捋一捋建文帝這邊的實力,其實建文帝這邊還是有非常忠誠和精銳的部隊的。這支隊伍對明王朝絕對忠心耿耿,它就是西平候沐英統領的隊伍。說到沐英不得不提的就是太子朱標,太子朱標與沐英的關係那是絕對的夠鐵。

明朝“靖難之役”,雲南30萬沐家軍為何按兵不動?

朱標畫像

  不要看沐英人家不姓朱,但是比姓朱的還要親,沐英自幼顛沛流離,也是貧苦人家的孩子。八歲的時候非常幸運地遇到了明太祖朱元璋,並且還被朱元璋收為了義子。等到了十二歲時就開始跟隨朱元璋攻城掠地,年少有為的沐英十八歲就被授予了帳前都尉。

  之後不斷堪當重任,明洪武九年(1376年)任副帥之職隨鄧愈征討吐蕃,因軍功被封西平侯,並賜丹書鐵券。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又與傅友德、藍玉等人率兵三十萬出征雲南。

之後雲南被平定後,沐英也就成了一方藩王,雲南在沐英的統治下大興農業,勸課農桑,禮賢興學,中原文化在雲南等地大大傳播。

明朝“靖難之役”,雲南30萬沐家軍為何按兵不動?

  左一沐英

  沐英雖不是馬皇后所生,卻是由馬皇后撫養的,沐英比朱標大十一歲。雖然年齡差很多,但是兩人關係卻十分的好,而且沐英也是從心裡對這個弟弟信服。朱標為人謙和,如果坐上皇帝絕對是一位賢明之君。

根據明史記載,明洪武十五年,當沐英知曉義母馬皇后病逝的消息後,十分悲傷,後因悲傷過度而咳血。

  明洪武二十五年,沐英又因弟弟朱標的去世,遭受打擊而患病。兩個月之後沐英病逝於雲南,年僅四十八歲。朱元璋自始至終都對沐英十分器重,沐英死後,朱元璋十分痛惜,下令將沐英埋葬京師,並且追封黔寧王,賜諡“昭靖”,侑享太廟。沐英死後,其沐氏子孫,世代鎮守雲南,一直到明朝滅亡。

  

明朝“靖難之役”,雲南30萬沐家軍為何按兵不動?

  馬皇后畫像

三建文帝朱允炆與沐家軍


  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沐家三十萬大軍為何按兵不動。原因有這幾點,一朱標與沐英既是兄弟,也是君臣。最重要的是朱允炆即位的時候,沐家的真正掌權人是沐英的第二個兒子沐晟。然而沐晟與朱允炆都是第一年繼承的權力,原來的沐家掌權人是沐英的長子沐春,但是沐春36歲就死了,這才輪到沐晟。

  朱允炆和沐晟兩個人都還沒站穩腳,沐晟這邊也不敢輕舉妄動。朱標與沐英關係好,那也只是父輩關係好,朱允炆與沐晟基本就不認識。而且靖難之役的前期,朱允炆還是比較自信的,並沒有動用沐家軍的意思。然而等到了需要的時候,已經晚了。

  

明朝“靖難之役”,雲南30萬沐家軍為何按兵不動?

  沐春畫像

  其次就是沐家的任務是鎮守雲南,而且有明文規定,藩王無旨不得入京。如果沐晟貿然前去,首先雲南必然大亂,而且三十萬大軍長途跋涉不是過家家。其實對於沐晟來說,皇帝只要姓朱,是誰都無所謂,他們家的任務主要就是負責雲南,天高皇帝遠,好好待著,比什麼都強。

  沐晟還是比較聰明的,如果三十萬沐家軍,前去救駕,還不一定會發生什麼,所以沐晟不是不救,首先是無理由去救,其次是不敢貿然去救,最後是不能救。戰場千變萬化,等沐家軍到了南京還不一定誰佔上風,幫誰都是錯。幫建文帝最後朱棣贏了,沐家就算玩完了。幫朱棣,千古罵名更是跑不了的,還不如一動不動。

明朝“靖難之役”,雲南30萬沐家軍為何按兵不動?

 明成祖朱棣

  誰心裡沒有一個小九九,建文帝簡單粗暴的削藩政策,不僅沒穩定政權,反而丟掉了皇位。朱棣本來心中就有火,早死晚死都是死,寧願揹負千古罵名,也要拼命搏一搏。沐晟雖然我幫不上忙,但是我可以保持沉默,保持沉默不一定是壞事。有時候有些事幫不了,就不要碰,不然很容易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