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架山:清澗縣城的天然屏障

筆架山位於清澗縣城西。據清康熙十年重修天門碑記:“延郡名山,在我邑為多,而見載之者甚鮮。惟邑西之筆架山,列諸皇輿考為僅見,雲有峰且高,有巔且峻。”可見筆架山之高峻奇特。文化人仰望此山極似架筆木閣,老百姓則認為此山像他們手中的勞動工具——耙子。


筆架山:清澗縣城的天然屏障


筆架山靈秀峻峭,縱貫南北,是清澗縣城的一道天然屏障。

山南邊腳下,建有筆架山的石牌樓和仿古建築寬州閣,這是登臨筆架山首先映入眼簾的景觀。沿著筆直的石階穿過石牌樓拾級而上,路的兩邊及周圍青松蒼鬱,翠柏蔥蘢,鳥語花香,曲徑通幽。


筆架山:清澗縣城的天然屏障


筆架山:清澗縣城的天然屏障


站在山巔,清澗縣城一覽無餘,秀延河猶如一條玉帶從筆架山腳下繞縣城緩緩流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映襯,美不勝收。正如前人《筆架山》詩云:“何年大筆寫寬州,拼得珊瑚作架留。澗水淋漓頻染翰,山川景物一齊收。”

據碑文記載,筆架山道觀始建於宋代,從明朝嘉靖年間起筆架山修建了真武殿、碧霞宮、觀音閣,萬曆年間修建了佛祖殿、藥王廟、土地祠、山神廟,崇禎年間修建了財神廟和關帝廟。清朝順治年間因戰亂廟宇被毀,康熙年間進行了重修並增修了三官廟、娘娘廟、十王廟。在1947年解放清澗的戰爭中,把筆架山壯觀的廟宇和古建築損毀殆盡。改革開放以來,根據文化旅遊建設的需要,民間熱心人士籌資在山上重修了真武大殿、碧霞宮、財神廟、藥王廟、文昌殿、城隍廟、土地祠等廟宇,後經過多次重修和擴建,使筆架山道觀重展昔日的風采。

真武大殿


筆架山:清澗縣城的天然屏障


山的頂端及附近道教廟宇一座連著一座,還有供遊人憩息的亭臺石凳等文化景觀,尤其是一座仿古建築的紅塔屹立在山巔,格外引人注目。


筆架山:清澗縣城的天然屏障


筆架山:清澗縣城的天然屏障


筆架山:清澗縣城的天然屏障


筆架山:清澗縣城的天然屏障


筆架山的獨特優勢使其在解放清澗戰役中顯示出重要戰略地位。1947年3月31日,國民黨軍隊佔領了清澗縣城。西北野戰軍轉入戰略進攻後,向清澗守敵發起猛烈攻擊,掃清了縣城外圍據點,餘敵盤踞筆架山,負隅頑抗。為迅速攻佔筆架山,佔領制高點,358旅716團團長儲漢元負責攻打筆架山。他帶領戰士們以敵人守備較弱的山南陣地為突破口,10月10日上午,經過激烈戰鬥,戰士們佔領了能鳥瞰全城的制高點筆架山,11日早上攻克縣城,活捉敵76師師長廖昂、少將參謀長劉學超等將領。儲漢元團長在此次戰役中不幸犧牲。

為了緬懷先烈,發揚革命精神,戰友們把儲漢元(湖南桑植人,長征戰士)烈士墓建在筆架山上。儲漢元墓西邊埋葬的是紅軍長征戰士黃錦繡(江西吉安人,犧牲時29歲)。


後來,清澗縣把白雪山(清澗人,參加過北伐戰爭,後曾任陝北游擊隊第二支隊長,1934年犧牲,年僅29歲)烈士墓遷葬在儲漢元墓東邊。聳立在筆架山的人民烈士紀念碑高7米,碑上鐫刻著許光達將軍的題詞:“為黨為人民而犧牲永垂不朽”;還刻著60多位連級以上為國捐軀的烈士姓名;並記載了西北野戰軍轉戰陝北的艱難戰鬥歷程,紀念碑和烈士墓後來進行了修繕改造,使其更加莊嚴肅穆。清澗縣還在筆架山建立了師勇軍(1965年生於清澗,1987年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犧牲)烈士紀念碑。


2011年,清澗縣把民主革命先驅惠又光(1884年生於清澗,1909年考取陝西省立師範學堂並加入同盟會,繼而追隨孫中山,為民主革命奔波,1927年9月病逝於上海,1929年公葬於清澗南坪)陵園遷建在筆架山。陵園牌樓正面刻有蔣介石、于右任等當年國民黨政府修建惠又光紀念堂時的題詞,從而豐富和充實了筆架山的文化內容。


筆架山:清澗縣城的天然屏障


臨近山巔處,矗立著一座人民烈士紀念碑。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清澗縣7.9萬人中就有2萬多人投入革命洪流,他們前赴後繼,英勇戰鬥,為創建和發展陝北革命根據地,支援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前後為革命犧牲的烈士達1486人,烈士人數居全國縣級第二。為繼承先烈遺志,使清澗人的革命精神始終煥發出時代光彩,一座9層31米高的紅塔在筆架山巔建成,塔的底層牆面上記載著清澗縣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新中國成立後英勇獻身的烈士英名,鐫刻著毛澤東的不朽詞章《沁園春·雪》,鑲嵌著巨幅“清澗起義”和“解放清澗”的石刻浮雕。

尚徳文化廣場


筆架山:清澗縣城的天然屏障


沁園春雪書樣


筆架山:清澗縣城的天然屏障


筆架山:清澗縣城的天然屏障


筆架山:清澗縣城的天然屏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