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砖雕———青砖上的“3D打印”

蒲城砖雕———青砖上的“3D打印”

《吉祥如意》砖雕


蒲城砖雕———青砖上的“3D打印”

蔡民中制作砖雕

古人云“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足见在中国传统古建中雕刻的重要性。砖雕更是对整座建筑起着点睛作用,不仅凸显着户主的身份和意趣爱好,也载负着一种文化传承。

我国民居砖雕艺术历史悠久,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不同,特点不同,手法不同,有先砖后雕,有先雕后砖。蔡民中是陕西渭南市“蒲城砖雕”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说,我们蒲城的这种手法称为先雕后砖,俗称“捏活”。“捏活是我们当地对砖雕技艺的一种称呼。这一称呼只有我们五六十岁的人才听得懂,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些活,更听不懂这句话。”

砖雕的起源可追溯至东周,明清时期是砖雕艺术的巅峰时期。砖雕被广泛用于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砖雕是艺术更是生活,“捏活”是个很费时费力费功很枯燥的工作,它包含了祖先的智慧。不是拿块砖头在上面随便刻点东西就叫砖雕的。一幅好的砖雕,能够让古朴神秘的建筑灵动起来,凡纹路必具思路,凡图像皆有意象。

喜鹊象征喜庆、牡丹代表富贵、葡萄意味着多子、桃子寓意长寿、大象代表万象更新等等朴素生动的题材,如3D打印般跃然青砖之上,赋予了建筑丰富的表情。蒲城砖雕以具有吉祥象征意义的花卉和飞禽走兽题材居多,贴近百姓,承载着对家族兴旺的企盼,对富裕、美好生活的向往。蔡民中说,在这种象征寓意外,人们还喜用谐音来寻找客观事物与人类情感的共通点,比如“鹿”谐音“禄”,“猴”谐音“侯”,“蝠”谐音“福”。

每一幅砖雕作品更是渗透着匠人们的心血。一幅完整的砖雕作品,从原料选取到最后出窑,要经过选土、制泥、制模、雕刻、脱坯、入窑、看火、出窑、精修等十多道工序淬炼,工艺流程也是相当繁琐与复杂。一把刻刀,一份匠心,岁月的磨洗成就了蔡民中精湛的手艺。“砖雕是个苦活脏活,更是个细致活、耐心活,一点都急不得,躁不得。有时候一幅大型的砖雕画,少则要一个月,多则要半年。”

说起蔡民中与砖雕的故事,并非偶然,砖雕是他们家族传承下来的技艺。13岁的蔡民中师从父辈,正式步入了砖雕行当。选材、制砖、雕刻、烧制……样样不落下。“我这一辈有9个堂兄弟,如今只有我一个学,其他人都不愿意干。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一切都因喜爱。”

走进蔡民中家中,院落里有各种成品砖雕,山水花鸟、人物走兽,件件古朴自然;古建构件、陈设摆件,块块画面精致。因为喜爱,蔡民中干脆在家中专门腾出空房,当作砖雕工作室。“我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一门心思苦练技艺,想学这门手艺不难,想把手艺学精,这可是难上加难的事情。”蔡民中说,学习砖雕技艺,“悟性”很重要。大概因此,鲜有人拜师学艺。目前,只有女儿和女婿跟着蔡民中学习这门技艺。“女儿从小接触、跟着学,目前可以独立做砖雕。女婿学了七八年,基本上能做一些简单活。”

如今,随着中式古建筑热潮的兴起,砖雕市场的需求也在加大,砖雕也越来越得到公众关注。如何培养年轻人的兴趣爱好?首先要让他们喜欢,有了最直观的色彩冲击和动手体验,才能提高他们的兴趣,要想使非遗活态化,这就需要社会各层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呼吁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参加,这样才能使非遗文化传承不断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