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前夕德军对于海滩防御方式有两种不同意见,最终使用了哪个方式,为什么?

建宁李俊阳


诺曼底战役前夕,德军对如何进行海岸防御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陆军元帅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以及埃尔文.隆美尔都提出了各自的防御战术,前者是德国军队中的元老级人物,后者则被公认为德国军队中最出色的战术家。

在诺曼底战役中,这两位德国将军就如何部署装甲预备队发生了争执。龙德施泰特认为,装甲预备队应该在后方进行集结,在需要的时候集中装甲部队,向一个地区开进用装甲箭头反击盟军进攻。而隆美尔则认为,在盟军强大的空中优势之下远离前线的装甲部队在开进路途中,会遭受严重的损失。而且盟军刚刚登陆的时候才是最脆弱的时刻,因此应该把装甲部队接近海滩部署防御。

这两位德军名将的防御理论,看似都有各自的道理。龙德施泰特遵循了装甲部队集中部署的原则,希望集结装甲部队再发动反击。而隆美尔则是考虑了盟军的空中优势,希望集结装甲部队在滩头阵地,对盟军进行立刻的反攻。然而后人的视线来看结合过去的历史事实,隆美尔采用的计谋恐怕要技高一筹。

历史上希特勒采取了折中策略,把装甲部队一半放在海滩附近,另外一半则放在内陆。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在登陆日时,前线的装甲部队由于混乱无法参战,而后方的装甲部队都无法尽快赶上战场。事实上龙德施泰特的部署,被证明是非常难发挥作用的。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集中了上万架各型作战飞机,法国境内的任何德国移动的目标都会成为空袭的对象。诺曼底战役时,德国装甲部队吃了空袭的大亏损失惨重。这证明龙德斯泰特没有充分理解盟军空袭的威胁,其远离前线部署装甲部队是难以发挥效果的。

而前沿部署的装甲部队却能够在第一时间对登陆的盟军发动反击,在第D日之时之所以德国装甲部队按兵不动,是因为隆美尔回家休假,而希特勒则没有接到登陆消息,错过发动反击的时间。如果按照隆美尔的部署,把装甲部队靠近前沿配置的话,那么德军可以在避免受到更多空袭的情况下,在诺曼底树篱地区以及滩头工事地带,在第一时间反击立足未稳的盟军,这样的话可能会增加盟军实现目标的难度。


科罗廖夫


1943年,对于乔治.巴顿来说,是人生中跌宕起伏最大的一年。这一年,他率领美第7集团军在西西里岛登陆,4天行程320公里攻占巴勒莫,并率先进入墨西拿。打出了美军的实力,确定了美国在盟军中的影响力,而他本人也成为路人皆知的英雄。

乐极生悲的是,巴顿掌掴“怕死”士兵的事件,引发了一场轰动一时的风波。尽管美军高层,甚至罗斯福都在为他辩护,但为了息事宁人,还是撤掉了他的集团军司令职务。不过,善于用人的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登陆前,把巴顿的作用发挥到了最大。

将法国境内德军防守的注意力引向加莱地区。

为了掩护“霸王行动”的登陆点——诺曼底,就需要将德军的关注点引向其他地方。为此,盟军采取了一系列的“骗敌”策略。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让希特勒深信盟军将在法国北部的加莱上岸,丘吉尔想到了“闲置在家”的巴顿。

首先,巴顿是美军主力方向的代表。从美军参战起、在登陆非洲、西西里岛战役中,巴顿的部队都冲在最前方,当然也是最能打胜仗的。巴顿的战斗力不仅盟军知道,就连德军都印象深刻,因此,巴顿在美军中的地位不能小觑。

从军人角度来看,巴顿俨然就是美军的旗帜,他在哪里,那里就是盟军的主攻方向。虽然,暂时被“搁置”,但大战在际,正是用人的时候,不可能让一员猛将闲赋在家。所以,德国的情报部门一直密切关注着巴顿的一举一动。

其次,将计就计。“扇耳光”事件,让艾森豪威尔对巴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就是除了打仗,到处“惹祸”也是他的“专长”。为此,他暗自决定,巴顿的职务只能安排到集团军司令,再高一级的职务不予考虑。

但是,给巴顿一个的虚职蒙骗一下德国人还是可以的。于是,他以“第一集团军群”司令的身份来到了英国多佛尔港,经常与英国军方高层“会晤”。为了把“戏”演足,一个“参谋团队”跟着巴顿,在多佛尔附近频繁使用无线电信号来传送所谓的“军令”。

煞费苦心的是,美国情报部门通过《国家地理》杂志,用了很大的篇幅,详细介绍了美军各个军、兵种的情况。但不久这本杂志在市场上被紧急召回并修订后重新上市。结果,前后版本一对比,“美国第一集团军群”浮出了水面。

德军情报人员分析,巴顿的“第一集团军群”有30个师、其中6个装甲师和一个空降师,约有100万之众。这么一支“强大”的军队出现在了多佛港,目的就一个:盟军要在加莱登陆。

“霸王行动”开始后,希特勒坚信盟军的进攻方向在加莱。尽管诺曼底前线吃紧,隆美尔也只是派出了一个步兵师前去增援,而其精锐的第15集团军,23个师的兵力在加莱地区“纹丝不动”。巴顿一人能抵23个师,也算是“废物利用”了。

但不是“废物利用”的是,巴顿另有重用。

原来,看中巴顿的不光是丘吉尔,当然还有艾森豪威尔。美军参战后,战争潜力被迅速挖掘,大量的新兵补充到了部队,但训练和士气无法及时提高,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也就是说,要找一个能力强的人,迅速提高他们的技战术水平。

他自然想到了巴顿。“这家伙”在非洲战役时,接替被打溃散的美第2军的指挥,结果在短短的12天内,凭借个人的带兵艺术和带有“粗口”的演讲,愣是将一个纪律涣散、毫无斗志的部队带成了“虎狼之师”,成为美军的主力。

眼下,大部分由新兵组成的第3集团军到达了英国,他们大都没有上过战场,演习也搞得很少,更不要说有什么实战经验了。这样的部队,艾森豪威尔自然想到了巴顿,他要巴顿再带出一支优秀的部队,但作为交换,巴顿可以带兵上阵。

“只要有仗打,给我一个中尉街都可以”的巴顿,接手这支部队时,是无比的高兴。他又恢复“趾高气昂”的军人风采,他佩带两支象牙手柄的左轮手枪,头戴钢盔,脚穿擦得程亮的高筒靴,游走在第3集团军的各个师、团。

官兵们听说他们的指挥官是大名鼎鼎的巴顿时,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因为他们知道跟着巴顿,不仅能打胜仗,而且伤亡率在美军中也是最少的。结果可想而知,一听说巴顿来带领他们,士气立刻就提高了一大半,训练热情极为高涨。

很快,这群“菜鸟”被巴顿调教的“嗷嗷叫”。诺曼底登陆开始后,第3集团军作为后续部队秘密登陆法国(因为“巴顿”还在多佛尔准备进攻加莱),一路狂追猛打,显示出超强的战斗力,令人瞠目结舌。艾森豪威尔没有看走眼。

巴顿还是一个“戏精”。

为了让对方更加确信盟军的主攻方向是加莱,巴顿被情报部门安排了一场“智斗”。据史料记载,1943年5月在非洲战场上,盟军俘虏一名非洲军团的德军将领汉斯.克雷默,由于身体欠佳,出于人道主义,盟军释放了这位将军。

临行前,让“大嘴巴”的巴顿代表盟军为其送行。两人在酒桌上把酒言欢、频频举杯,“喝醉”的巴顿大放厥词,将“第1集团军群”的行动计划说了出来。正所谓“言者无心,听着有意”,回到德占区的克雷默,立刻向总部做了汇报。

德国情报部门结合以往收集的“情报”,更加印证了盟军将进攻加莱的计划。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真正的第1集团军群在布莱德雷将军的带领下,成功抢滩诺曼底。克雷默到死都不明白,一向“口无遮拦”的巴顿居然还是个“戏精”。

为了成功开辟第二战场,盟军高层可谓是煞费苦心,谍报战、电子战、心理战等全部用在了掩护“霸王行动”上,堪称军事历史上经典的战略欺骗。而在这场“智斗”中,巴顿功不可没,可以说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将领。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这个问题是说关于德军装甲预备队配置问题吧,到底是前出配置还是靠后配置之争吧,然而说句难听的,就抗登陆阶段而言,这两种部署没什么本质区别,无非是靠后配置根本赶不上抗登陆反击,前出配置那就是直接给盟军海空支援火力送菜而已。

盟军为支援诺曼底登陆集结了一支规模空前的支援舰队,然而隆狐狸似乎根本没考虑这个问题

事实上,隆美尔和龙德施泰特对对方部署的弊端阐述的都没有问题,靠后部署,那么装甲部队在前出反击的开进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盟军航空兵的严重干扰和迟滞,尤其是非装甲和轻装甲车辆组成的勤务纵列和步兵纵列很容易遭到来自空中的毁灭性打击,难以在盟军登陆部队立足未稳之际第一时间发动强有力的反击。然而龙德施泰特对前出部署的质疑同样是正确的,因为2月份安齐奥滩头的反击已经证明了,如果不能压制盟军海空火力尤其是舰队支援火力,那么装甲部队向海滩的反击无异于自杀!安齐奥滩头被盟军舰炮还原成零件状态的德军坦克已经默默说明了一切,而诺曼底海滩盟军集结的舰队规模显然不是安齐奥能比的,海军支援火力也将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情况下装甲部队即使能够第一时间发起反击也不过是飞蛾扑火而已,充其量只能在短时间内把盟军限制在滩头,而反击力量一旦耗尽,盟军后续突破又能拿什么来抵挡?

1944年初安齐奥德军的反击异常迅捷凌厉,然而2月份在最后突破滩头阵地的尝试中被盟军舰炮轰成了渣

实际上在笔者看来,隆狐狸的方案是基于乐观的估计,即德军装甲力量第一时间的反击能够顺利把盟军赶下大海,而龙德施泰特的方案则是基于悲观估计,即德军反击力量一旦进入盟军舰队火力支援范围,前景即不容乐观,而事实上,无论是安齐奥德军对盟军滩头阵地的反击,还是诺曼底登陆当天21装对朱诺海滩和剑海滩结合部的反击都证明龙德施泰特的悲观估计更有道理,无论是安齐奥德军的反击,还是21装在诺曼底的反击,当面盟军陆军防御力量都相当薄弱,但是在其身后盟军舰队铺天盖地的炮火面前,反击德军都直接被打到怀疑人生。如果非要笔者选择的话,我只能说,尽管没有本质区别,龙德施泰特的方案至少为德军保留了纵深交战的机会,而隆狐狸的方案会直接让德军的反击力量在滩头撞得粉身碎骨。

隆狐狸的方案只考虑了反击的便捷,而没有考虑将装甲兵力置于盟军规模空前的舰炮火力之下的后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