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陽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二十四日),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享年七十一歲。
臨終前的朱元璋曾連問三聲朱棣來否?是掛念兒子,還是起了殺心?究竟是何用意?而朱棣雖然在趕赴南京的路上,但是最終並沒有選擇進城,而是在距離南京大約二百公里左右的淮安停了下來,又是什麼原因讓朱棣選擇止步不前?
老皇帝死了,作為兒子的朱棣赴南京奔喪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人之常情,但是朱棣為什麼沒有進京,而是選擇在城外停下腳步呢?
朱元璋的死,意味著新皇帝即將繼位,而自古以來皇權更迭,大都伴隨著腥風血雨,不是一帆風順的,儘管朱元璋生前已經指定了皇長孫朱允炆為帝位繼承人,但是並不能排除朱元璋或者朱允炆對朱棣的戒備之心,作為眾多藩王中實力最強的一個,自然也是目標最大的一個,對於朱棣來說,父親臨終之前連問三聲:“朱棣來否”?似乎不是什麼好事,反而從中嗅到了危險的氣息!在權力面前,一切親情都顯得蒼白無力!進京奔喪可能預示著一場災難的到來,他不得不格外小心謹慎。
朱元璋死後,朱棣確實接到過赴京的聖旨,但是晚年的朱元璋為了讓他欽定的接班人順利繼位,開始大殺功臣,目的就是為了清除他能夠想到的、認為可能存有造反之心的開國功臣們。對於朱元璋來說,既然無法辨別忠誠與否,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處死!面對政治敏感又殺人如麻的父親以及殘酷的政治鬥爭,朱棣不得不考慮此行的巨大風險。
事實上,在朱元璋臨終之前的遺詔中已經下令,他死後各藩王不允許進京弔唁,只能在各自所屬的封地遙祭。面對前後不一的兩道聖旨,朱棣實在是心中沒底,只能故意放慢行程,拖延時間。
朱棣最終沒有進京奔喪,是因為考慮到了巨大的危險性,而朱元璋在遺詔中不允許藩王進京弔唁的命令讓朱棣又找到了拒絕進京的藉口。據說當時已經走到淮安地界的朱棣便在半路上停了下來,而淮安距離南京還有二百公里左右的距離。朱棣倘若真的奉旨進京,恐怕真的不是什麼好事情。
悠悠華夏五千載
明太祖朱元璋可謂是一位傳奇人物,從一個吃不上飯的和尚一步步建立了大明王朝。但再偉大的人物,也有駕鶴西去的時候,朱元璋最後傳位給他的孫子朱允炆,也就是明惠宗。
其實朱元璋剛開始是想立他的大兒子朱標為下一任皇帝,可惜這個深受朱元璋喜歡的大兒子英年早逝,死時年僅37歲。所以後來朱允炆得到了機會。
那麼很多朋友好奇朱元璋為什麼不把皇位傳給能力很強的四兒子朱棣?有種原因是因為朱棣是朱元璋的一位貢妃生的,不是正根。
那麼朱元璋死時為何要掛念朱棣呢?不放心。朱元璋生前很懷疑朱棣的忠誠,再加上制衡朱棣的藩王相繼離世,朱元璋更加不放心。所以臨死前他曾下詔讓燕王朱棣進京來看望病重的自己,但是我們知道燕王並沒有來。
朱元璋臨死前多次問詢朱棣在哪裡,可惜再也沒有見到他的四兒子。後來也留下了遺詔: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讓朱棣此生再也別進都城。
朱元璋是有要殺朱棣的心,不過沒有實現。後面的結局我們也知道,朱允炆即位後開始削藩,不過他最後還是敗給了朱棣,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明惠宗後來下落不明,成為歷史懸案。
有趣的歷史段子
這個問題,需要說一說朱元璋對於儲君和其他藩王尤其是朱棣的態度的變化。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北伐成功的皇帝,朱元璋的能力毋庸置疑,他培養的那些兒子也是人中翹楚,個個都是獨當一面的棟樑之才。其中尤以嫡長子朱標為最。
朱標品性賢良,慈仁殷勤,在文武群臣、兄弟諸王之中威信極高,如果說明初有完人的話,非朱標莫屬。朱元璋對於這位將來帝國的掌舵人及其放心,其他蕃王看著朱標,對帝位可以說也是毫無覬覦之心。
圖-朱標
如果歷史按部就班的發展,朱元璋死,朱標登基,大明平安發展。可惜歷史喜歡捉弄人,總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改變進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派朱標考察陝西長安城,看是否適合定都。從長安回到南京之後,朱標一病不起,英年早逝。
晚年喪子,白髮人送黑髮人,而且送走的還是耗盡一生心血培養的國之儲君,朱元璋的心情一般人肯定無法理解。朱標之後,朱元璋最有能力的兒子就是燕王朱棣了。
當初殘元北逃,當實力仍在,經常南下侵擾。朱元璋效法古人,施行“諸王靖邊”之策,分封了自己二十四個兒子為藩王。其中有九人被分在北方邊塞,既有抵禦北元之意,也有互相牽制之心。
下圖——明初朱元璋冊封的藩王
這九個塞王之中屬燕王朱棣能力最強,轄區戰略位置最為重要。
朱棣十歲受封燕王,二十歲就藩北平,多次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在北方軍隊中威望極高。
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沒有冊立其他兒子為儲君,反而立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繼承人。這引起了其他藩王尤其是朱棣的不滿。但此時朱元璋對於自己的兒子還是相信的。
有一次,朱元樟和朱允文對話。朱元樟說:我按排你的幾個叔叔守護邊界,你可以安心的在家做皇帝了。”朱允文卻說:“外敵入侵,叔叔們可以抵擋,但叔叔們要是有異心呢?”
圖——我印象最深的朱允炆劇照
這時的朱元樟愣了一下:是啊,外敵好御,家賊難防,如果有人有錢的藩王造反怎麼辦?從此朱元璋對於藩王加強了監視。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派去監視朱棣的人傳回一個消息,令朱元璋動了殺心。
當時,朝鮮國王李成桂派五子靖安大君李芳遠率領使團嚮明朝獻馬。李芳遠路過北平時與朱棣徹夜長談,相談甚歡。不僅如此,李芳遠竟然將本來要貢獻給朱元璋的馬分出來一部分私下給了朱棣。
李芳遠和朱棣經歷相似,在兄弟中排行老五,能力卻是最強,但父親李成桂立了其他兄弟為世子。於是李芳遠借鑑李世民,弒兄殺弟,威逼李成桂。
李芳遠和朱棣這一夜會談什麼呢?李芳遠將朝貢給皇帝的東西給了藩王,一個敢給一個敢要。大了說,這是有謀反之心,小了說,這是僭越。知子莫若父
朱棣想什麼朱元璋比誰都清楚,以前在朝堂之上就曾有過朱棣將朱允炆趕到右邊的情況。明朝以左為尊,朱棣的心思不言自喻。
朱元璋找來親信重臣劉三吾,商討誅殺朱棣。劉三吾極力反對:邊塞九王互相制衡互相支援。如果殺了最強藩王朱棣,外,給了殘元可乘之機;內,打破諸王之間平衡,得不償失。
雖然朱元璋將此事擱置不談,但內心已經開始防範朱棣。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shang三音】去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三子晉王朱棡【gang一音】去世。
朱元璋生命的最後幾年接連失子,而且是制衡朱棣最強的兩個藩王,反觀朱棣則羽翼漸豐。生命垂危的朱元璋下了除掉燕王為朱允炆鋪路的決心。可惜天意弄人,晉王朱棡去世不足百日,朱元璋也走到了生命盡頭。臨死之前,中國好爺爺朱元璋想幫孫子朱允炆最後一把。
病榻上,朱元璋對駙馬梅殷哀嘆道:“燕王病矣!”朱棣病了,這句話一語雙關。朱棣一心覬覦帝位,這是病,不僅是朱棣的病,也是大明的病。有病就得治,剜肉補瘡不如去掉病根一勞永逸。於是朱元璋下詔招燕王進京,要麼虎毒食子,要麼永遠圈禁。
但是朱棣並沒有奉詔,一說是朱允炆怕朱棣進京奪位,矯擬了一封詔書,命朱棣不得進京;一說是朱棣知道自己進京之後性命難保,所以並沒有上路,而是在北平坐觀其變。不管是何原因,總之朱元璋到死再也沒見到朱棣。
臨死之前,朱元璋對身邊的人連問了三句“燕王何在”,可這誰敢回答他呢?回答他朱棣還在北平?那還不立刻一口氣出不來歸西了嗎?
朱元璋生前沒有辦了自己想辦的事,於是留下遺詔:自己死後“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你朱棣不是沒來嗎?那你永遠不要來京城了,就在北平祭拜我吧。
後面的事大家都清楚了。朱允炆一登基就削藩,而且專挑軟柿子捏,這讓硬柿子朱棣有了準備時間。經過四年靖難之役,朱棣入主南京城,朱允炆下落不明,成為歷史最大懸案。
朱棣呢,最後也遵從了朱元璋遺詔,你不是不讓我來南京嗎?我過來奪了天下再走行不行?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遷都北平,死也不和朱元璋葬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