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中,韩信是如何打败西楚霸王项羽的?

风过初夏雨过天晴


垓下之战,是刘邦军团和项羽军团的一次总决战。在总决战之前,项羽军团还有10万人马。韩信组织了30万人马,把项羽团团包围起来,但几乎没有预想中的绞肉机式的惨烈厮杀,项羽军团就迅速失败。项羽只带着八百人突围。最后突到乌江边的时候,项羽身边只有28骑。这时候项羽意气尽失,拔剑自刎。

说起来项羽有10万人马,而且楚军向来以少胜多,战无不胜。如果项羽这10万人马和韩信的30万人马正面对决。韩信绝对不是项羽的对手。那么,为什么项羽并不组织大战,就丢掉自己的那10万人马,仓促突围呢?就算当年赵括在长平之战中,被白起围困起来,又截成了几段。赵括依然组织军队进行了五六次突击。直到赵括身亡,赵军才投降。项羽难道连赵括都不如啊?

(项羽剧照)

我认为项羽之所以最终失败,是他有几个严重的误判。

一、项羽误以为刘邦真的要和他共享天下。

楚汉战争发动的初期,项羽其实一直没有和韩信有过正面对决,他所打的都是刘邦的军队。而刘邦在和项羽对决的时候,几乎每次都是失败。不过刘邦虽然多次失败,但是他有效地把项羽的军队给拖住了。让韩信可以在外围自如地灭魏,破赵,败齐。迅速之间,就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一下把自己的威名打出来了。

而项羽这边呢,虽然多次打败刘邦,但刘邦就像打不死的小强,总是会又活过来。等到韩信那边把该打的都打败了,回过头来围攻项羽的时候。项羽虽然还没有和韩信有过什么交手,但其实他心里已经害怕了。也就在这时候,他提出了划定鸿沟为界,分治天下的想法。

当时刘邦是同意了的,而且确实也在收拾行囊,准备往西回撤。不过这时候,张良与陈平给刘邦出主意,让他乘胜追击,“宜将剩勇追穷寇”。所以刘邦集结部队,朝项羽追击而去。

刘邦的这一追击,给项羽的冲击是挺大的。他完全没有准备,他的士兵们也早已厌战,正准备回家过太平日子。这种没有准备,心慌意乱,又仓促应付的战争,显然是注定不会有前景的。

(楚汉战争)

二、项羽误判了天下诸侯都在同仇敌概打他。

当时除了刘邦和韩信的军队围攻项羽外,彭越与英布的军队也合围过来。这让项羽错误的以为,天下的诸侯都在合起来打他。

事实上他没有想到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人,其实和刘邦是貌合神离的。他们先前并不听刘邦的话,并没有参与合围项羽的行动。刘邦在和项羽一开始打的时候,又被项羽打得节节败退。最后是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给韩信和彭越划分了地盘,他们的精神头来了,才参与到围攻项羽的行动中来的。

项羽要是了解了这样一种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比如鼓动韩信、彭越、英布趁机拥兵坐大等等,他还是有机会的。

但是项羽没有这些行动,没有分化刘邦集团。而是一个人和刘邦集团的所有人硬拼,把自己放在孤立的位置上。

(刘邦剧照)

三、项羽误判了他的军队都背弃了他。

韩信在把项羽包围起来以后,并没有马上和项羽作战,而是继续和项羽打心理战。他的心理战有两条:一是四面楚歌,二是拔旗易帜。

应该说,四面楚歌和拔旗易帜,确实让项羽的军队里面有不少人逃跑。但是相对于项羽的10万人来说,这逃跑的其实是少数。我为什么说是少数呢?因为最后项羽在突围以后。楚军因为群龙无首,被汉军基本捉光。当时,汉军一共杀了楚军8万人,还有很多是没杀的。所以算起来,真正逃跑的,可能也就是几千人。

项羽当时面对这样一种情况,他实在应该冷静分析,及时地处理这个问题。可是那时候他在干什么呢?他并没有出去巡查,并没有斩杀一个逃兵,以儆效尤。而是躲在军帐里,唱什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这种让人灰心丧气的歌。而且还和虞姬搞得缠绵悱恻,演出了一场《霸王别姬》的好戏。你是楚霸王啊,你还有数万人马呀,这些人还都对你忠心耿耿啊,你为什么要意气用事,丢掉这些兄弟们,只带了800人突围逃跑呢?你把兄弟们丢在那里,任由汉军宰杀,应该吗?

可以说,项羽确实是严重的误判了他的军队对他的忠诚程度,因此当了逃兵。

项羽最后逃到乌江边上,本来他还可以东山再起。可是因为一系列的误判,让他心里产生了巨大的绝望,最后拔剑自杀。


张生全精彩历史


历史上记载韩信用十面埋伏阵打败项羽.何谓十面埋伏,字面解释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垓下之围汉军六十万.楚军十万.但汉军韩信兵团大多是新招募之兵,经验、协同性根本难敌久经战阵且勇悍的楚军,况且是项羽带队冲锋和指挥.野战能力强加之哀兵.但求决战.刘邦军团凭城墙要塞与楚军对垒还勉强,垓下之战前还被楚军打败一次,奈何楚军军粮不济急于东归而捡条性命.彭越、英步等军团兵力有限.汉军的优势是各军团领导一致决定,不能放项羽这只老虎归山.必须在垓下围而歼之.六十万新汉兵对阵十万决心拼命的老兵.除了韩信,换做旁人做总指挥,未必能在垓下消灭项羽这只老虎.带兵多年的项羽明白楚汉兵力对比优劣.决战之初还是有一定自信再创一次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的.

韩信如何用十面埋伏打败项羽.具体情况其实没几个人说的清.就像汉尼拔用了什么战术以少胜多打败罗马兵团.但今天我就用一个比喻把韩信的十面战术给各位说清楚.其实很简单,韩信利用项羽军粮少急于决战的心理,把楚军分为蛇头、蛇身和蛇尾.各军团围住蛇后,避蛇头,击蛇身、攻蛇尾.蛇头即楚军冲锋部队.蛇身为跟进掩护部队,多为步兵.蛇尾即后勤粮队等.同时以帅府旗帜引诱项羽出击,制造各军团击蛇身攻蛇尾的时机.垓下之战初期,项羽的攻击出其顺畅,但蛇头的冲锋根本没对汉军造成实质伤害,但自己的部队后方遭汉军严重打击不得不回救后方部队.韩信把汉军变成一个移动包围攻击圈.随楚军移动、时刻包围,随时攻击楚军薄弱环节.让楚军求决战无期,带大部队突围无望.真真的十面埋伏.经过几夜四面楚歌的心理摧残,绝望的项羽丢下八万久经战阵的楚军率八百轻骑突围而出.八万楚军哀兵在没有有效指挥下成为汉军案板上的羔羊.垓下之战.韩信完胜.

如此精确且浅显易懂的解释垓下之战,毫无抄袭他人之作,实乃本人干货.如果通过今日头条Ⅴ审核,本人将完美解释三千越甲如何吞吴国.及论辽宋蒙金战斗力.等等.今日你若看我不起,他曰我让你育攀不起.


改变世界的智慧我有


垓下之战的兵力对比

首先是刘邦方面的四大兵团:

韩信的齐国兵团,兵有锐气、将有战心,而且还有灌婴的骑兵兵团,大约30万。

彭越的梁国兵团,听说要封王了,所以彭越举国来战,大约10万。

英布和刘贾的九江兵团,汉卒两万,收九江兵和楚国降卒,也能有10万。

刘邦的中央兵团,这是一支跟项羽在成皋荥阳一带磨战了好几年的军队,大约20万。

其次是项羽方面:

这就比较简单了,主要是从成皋荥阳前线带下来的,因为楚军的龙且部20万倍韩信给消灭了,而且韩信大军此时也占了彭城,所以没有补充,应该在10万人左右。

所以,粗略统计是刘邦70万战项羽20万。

垓下之战是怎么打的

以少胜多,有时候靠精锐、靠战心、靠将有死心、靠兵无退路,倒可能好打一点儿。

以多胜少,有时候真心不是啥优势,人多麻烦就多。

刘邦能点十万兵,这都得是名将的水平,但他可点不了70万兵。

所以,只能让兵仙韩信来组织垓下之战了。

而且韩信也没把这七十万人全用上,他一个人坐镇中央,也没电报、也没电话,根本调动不了这么多人。

所以,真正动手干项羽的也就刘邦军团和韩信军团,因为这两个军团最强。

而彭越军团和英布军团,全做预备队。

为了防止项羽中央突破而追亡逐北,再上演一次彭城之战,所以,韩信摆出了一个大纵深的五兵阵。

第一阵韩信领兵;左翼第二阵孔江军领兵;右翼第三阵费将军领兵;中央第四阵刘邦领兵;后备第五阵周勃领兵。

为什么要这么摆阵?挥军冲过去就揍,揍死就喝庆功酒不行吗?

不行。因为这是打仗,不是打群架。

刘邦他们敢冲过去,项羽就敢冲过来。

刘邦人多,人多势众则心不齐,所以士卒们不见得就死战。

而楚霸王兵少,兵少就是哀兵,哀兵就会给你来一场背水之战,直接冲垮刘邦的几十万大军,然后各个击破,继续教训刘邦怎么做人。

垓下之战还得四面楚歌声

韩信进军,然后被楚霸王给打回去了。

于是项羽大军突进,就是要玩重点攻破而后中央突击,直接冲乱整个汉军集团。

但这时候,左右两翼的第二阵和第三阵杀将过来。

于是,项羽军腹背受敌,突击也就突击不了了。

项羽军刚一势弱,韩信则再次整兵突进。

于是,韩信打败项羽。

垓下之战首日交锋结束,项羽损失惨重,具体数字不好统计。

反正项羽的哀兵,肯定是必胜不了了。

是日夜,四面楚歌声,项羽楚军军心动摇。

汉军之中如此众多的楚军将士,这说明刘邦已经平定楚地了。

实际上,也差不多平定了,因为彭城已经陷落、九江国已经降汉。

军心散乱,深知兵法的楚霸王知道:这仗已经没法打了,因为兵无战心。

楚兵这时候就想着怎么跑和怎么投降了,肯定不回去玩命了。

于是,项羽唱了一首歌,唱死了大美女虞姬,然后带着一队精骑逃跑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项羽没跑出去,于是乌江自刎。


减水书生


公元前203年,彭越继续偷袭项羽的粮道,项羽回军击退了彭越,然后再回来,与刘邦对峙,而已占领齐地的韩信,也开始率军攻打楚军,项羽在彭越,刘邦,韩信三路大军的合攻下,就有点担心,于是和刘邦达成鸿沟协议。

项羽准备撤回楚地,而刘邦也准备回到关中,这时候张良建议刘邦撕毁鸿沟协议,趁机攻打楚军,刘邦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背约追击楚军。刘邦约彭越、韩信共同攻打楚军,而刘邦到了固陵的时候,却发现彭越、韩信没来。

刘邦自然不是项羽的对手,被项羽打败,汉军也被楚军包围。刘邦就问张良,他们几个人不遵守约定,应该怎么办呢?张良说,只要陈县以东至东海的地给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给彭越,他们肯定来。

刘邦依计行事,彭越、韩信果然前来,刘邦另外命刘贾和英布也参加,就这样五路大军对楚军合围,垓下之战开始。

此时楚军约有十万,而韩信率三十万军在正面,孔将军在左面,费将军在右面,然后刘邦在韩信的后面,刘邦的身后是周勃与柴将军,也就是说刘邦这边总共至少有五十万,其中韩信是主力。

韩信与项羽第一战,韩信战败,往后撤,左右两翼的孔将军、费将军夹击楚军,楚军劣势,韩信趁机反攻,楚军大败。夜晚的时候,汉军唱起了楚歌,楚军以为楚地全部被汉军占领,项羽泪别虞姬,带着八百精骑突围,而楚军溃败。

刘邦是到天亮的时候才知道项羽已突围出去的,所以派灌婴率五千骑兵前去追项羽,项羽渡过淮水的时候,身边只剩下一百多骑,到了阴陵的时候,迷路了,就问一个农夫,农夫给他指了一个错误的路。

又被汉军追到,项羽身边只剩下二十八骑,项羽带着这二十八骑三次冲击,最后一个人到了乌江,乌江亭长要带他渡河,项羽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所以自刎于乌江,死的时候三十一岁。


历史简单说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撕毁鸿沟约定,率部出固陵东进,同时命韩信南下,彭越西进,汉将刘贾会同英布北上,会战霸王项羽

12月,双方在垓下展开最终的决战,楚军兵力10万,汉军及诸侯军兵力70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汉军的指挥官换了,霸王项羽面对的不在是那个在他手下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的老对手汉王刘邦了,而是那个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将军韩信。普天之下,唯一能跟霸王一战的韩信!

这是当世最强的两位军事家之间的较量,一个是兵形势的最强存在,个人神勇,千古无二;一个是兵权谋的最高境界,世称“兵仙”、“神帅”。(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两人自掌兵来,皆无败绩。霸王项羽,靠的是他那强力的攻击力,巨鹿之战也好,彭城之战也罢,普天之下,没有任何人能抵挡住他天生神勇带来的强大冲击!而韩信呢,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百战百胜靠的是胸中的兵法权谋与韬略。今天他相信自己即将成为抵挡和破解项羽攻势的第一人,在他那长长的军功上在加上一笔灭楚的功劳。

对决正式开始,韩信命令刘贾、英布自南包围楚军,彭越自北包围楚军。韩信自己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汉王刘邦率部跟进韩信,将军周勃在刘邦后面断后。

而被围在中间的十万楚军,一无援兵,二无粮草,进不是,退不能,守也不成。此时此景,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等死。但是,等死永远都不会霸王项羽的选择,进攻才是霸王项羽的风格,面对韩信的十面埋伏,他率领自己的铁骑,准备向韩信、刘邦所在地发起了进攻,实施斩首行动,可惜了这注定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计划,韩信前面有30万大军,刘邦前面有韩信的30万大军和自己的10万大军,即将项羽搞定了这40万大军,刘邦后面还有周勃的军队可以掩护逃跑。

此时的项羽并没有想这么多,他率领自己的10万大军,骑兵在前,步兵在后,不计后果,狂放暴雨般向韩信杀将过去。韩信大军抵挡不住,迅速后撤。霸王实在太勇猛了,一马当先,遇神杀神,遇佛杀佛,一连攻破汉军数道防线,直冲韩信本人而来。在这紧要关头,汉军的左右两翼部队一起出动,围攻楚军,并将楚军没有跟上的步兵跟项羽截开,分别消灭,项羽无法继续进攻了,只能回军救援后方步兵。可是当他刚刚回头的时候,一直后退的韩信立马全军压上,疯狂反扑。

项羽再也无力攻击了,只能全军突围,退回垓下,暂作休整。当天夜里,汉军重重包围了楚军。夜深人静的时候,对面汉军突然传来了若隐若无的楚歌,慢慢的唱的人越来越多,楚歌的声音越来越大。悲怆的歌声响彻了夜空,冲击着每一个楚军士兵,唤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他们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白发苍苍的父母,想起了期盼自己回家的妻儿。渐渐的,楚军军心大乱,纷纷弃军而逃。

这时候,项羽也被歌声惊醒了,难道刘邦已经把所有的楚地拿下了吗?怎么这么多人会唱楚歌。听着悲怆的楚歌,看着渐渐动摇的军心和不断逃亡的士兵,面对着已去的天下大势,望着自己心爱的女人虞姬,抚摸着跟随自己征战多年的宝马乌骓。霸王项羽不由得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唱完后,霸王项羽心如刀割,泪如雨下,左右皆泣不已,一旁的虞姬怆然拔剑起舞,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完后,为了不拖累霸王,为了让项羽尽早逃生,虞姬挥剑自刎!项羽还沉寂在悲伤中,他心爱的女人已经倒地身亡了。他向前一步,抱住倒地的虞姬,就像抱着一把绝望的空气,只能纵泪而流,谁说霸王无情,谁说英雄无泪,无情无泪只是没到伤心时!!!

虞姬死了,霸王项羽擦干了眼泪,带着800名骑兵,趁夜撕开了汉军的包围圈,向南遁去。等到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跑了。这还得了,赶紧派人去追,于是骑将灌婴率五千骑兵发疯似的追向项羽,前边项羽拼命的跑,后面灌婴发疯的追,等到项羽渡过淮河,身边就只剩下100余名骑兵了。

没办法,虎落平阳,形势比人强,他只能接着继续逃,等逃到阴陵的时候,不幸的是项羽迷路了,更不幸的是,他问路边一个农夫通往彭城的路,这个农夫不知是无意还是有意,把他引向了一条通往沼泽的路。霸王郁闷极了,但也只能原路返回,结果碰到了追来的灌婴。

没办法,既然碰上了,那就开打呗,一阵冲杀后,霸王再次冲突重围,向东遁去,当他到达东城时,身边只剩下了区区28骑。而追上来的汉军骑兵有数千人。28人对几千人。项羽知道自己这回彻底不能逃脱了。这反而激发了他的英雄气概,他对身边的28名部下说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然后将28人分为4队,各自向四个方向突围。这时,汉军从四个方向密密麻麻的围了过来,可是,在霸王眼里,这无数的汉军又有何惧,他对身边的骑兵说:我先给你们斩杀一将。说完像一阵龙卷风一样,向汉军冲去,汉军看这阵势,纷纷溃退,一名将领瞬间就成了霸王手下的冤鬼了。

但是,汉军还是锲而不舍,当霸王跟冲出重围的骑兵汇合后,汉军再次追了上来,霸王怒了,他猛虎一般一样向汉军冲去,瞬间斩杀汉军都尉,杀汉军数十百人,自己仅仅伤亡2人。然后趁着被打蒙的汉军没缓过神的时候,带着剩余26骑向乌江逃去。

这时乌江亭长正在泊船以待,随时等待霸王到来,等项羽到了乌江后,他对项王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霸王笑了,这笑是悲凉的,也是欣慰的。欣慰的是,当他走投无路的时候,江东父老还惦记着他,这天下还有自己的一块立足之地。悲凉的是他曾经叱咤风云,号令天下,如今落魄归来,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这一刻,他决定放弃渡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此时,汉军又追了上来,霸王将宝马乌骓送给乌江亭长,然后命令所有骑兵全部下马,手持兵器,迎战汉军,他率先冲入汉军军中,独自击杀数百人,身上只不过负了十余处伤而已。正当他杀得起劲时,突然看到一个老熟人,汉骑司马吕马童,他停下了厮杀,指着吕马童说:这不是我老友吕马童吗?吕马童定睛一看,果然是霸王项羽,他指着项羽对身边的王翳说:“他就是项王,千万不能要让他跑了”

罢了,罢了,本是故人,成全他功名就是了。于是对吕马童道:“我听说刘邦花千金加封万户侯,来购买我的人头,相识一场,今天我把人头就送给你吧”,说完自刎而死。

西楚霸王死了,王翳一刀砍下了他的人头,接着,汉军骑兵一下子涌上来,对着霸王的尸体狂砍乱切。最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四个人把霸王的尸体拼凑,接上王翳砍下的人头,不错,正是传说中的西楚霸王项羽。

西楚霸王死了,这个历史上最勇猛的人最终还是谢幕了。但他在青史里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唱,著名杜牧有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代著名女词人有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虽然死了,他虽然败了,但是,千百年来,无数的人都为他的乌江自刎惋惜落泪,为他的不肯过江东而扼腕叹息,为他和虞姬之间的爱情而潸然泪落!!!


小雷闲话历史


垓下之战中,不是韩信,而是刘邦最终指挥打赢项羽的。 垓下战役,是刘邦早已决策部署的打了一连串的战役(京索之战,阳夏固陵之战,陈下之战。)的最后一战役。 垓下,刘邦还是汉(军)兵 ,总指挥。韩信,只是最后一战役的初始阶段的(合围的)正面部队的前线指挥。[还有几个合围的汉兵(诸侯)指挥] —— “高祖五年(前 202 ),…………十二月,汉兵合围项羽于垓下。项羽夜间听到四面都是楚歌,知道汉兵已经完全控制了楚兵周围阵地, 就率数百骑弃营突围, 楚军无主而大败。灌婴追斩项羽于东城。” 《汉书》。 ——后期,还是 “汉王(刘邦)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成,杀了八万楚兵(楚军约10万),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 《史记》。 是刘邦最终指挥打赢项羽的。


H赵张刘关苏吕陈范杜


我觉得项羽在垓下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有几个,前面看到几个回答,感觉都不怎么点到真正的原因上,所以自己也总结了项羽失败的三个原因。

1、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后30万兵马围攻项羽,项羽这时候始料未及,但是他有10万精兵,而且他一直以来打仗都是以少胜多,所以项羽真的跟韩信刘邦硬碰硬未必项羽会输,只是刘邦很了解项羽的弱点,知道他心高气傲,所以让项羽感觉已到末路,刘邦联合天下诸候来攻项羽一个人,刘邦是从心理上孤立项羽,消灭项羽的斗志。

2、刘邦韩信联军30万围困项羽,项羽军队人人自危,韩信再命人唱起楚国的歌,就形成(四面楚歌),最终军队里面人人都想着家,项羽军队毫无战斗力,项羽才领着300骑兵突出重围到乌江。

3、项羽逃亡到乌江看到地上几个大字,写着《西楚霸王亡于此》,看到这样的奇观,项羽也真的以为老天要亡他,随后自刎于乌江。

其实这几个大字是韩信让人用糖在地上写下来,然后蚂蚁喜欢吃糖就跑过来吃,最后就形成了这个奇观。

注:刘邦知道正面交战打不赢项羽,所以刘邦改用心理战术,刘邦知道这就是项羽的弱点,内心接受不了失败,因为项羽是一个英雄,而刘邦是一个枭雄。




绍年英雄


具体战斗过程不必赘述,只想就项羽其人说几句话。

项羽战败身死并不意外,他是典型被宠坏的孩子。就个人武勇而言,他非常出色,做一个方面大元一定合格,但他不适合做统帅,更不适合做国王君主。

能做统帅的,必须可以听进下属的劝告,做到会识人会用人。能做到君主的则不但会识人用人,还需要懂得平衡各方势力,需要隐忍时就能隐忍,需要心狠手辣时则毫不手软,不会瞻前顾后。看看项羽一生的对手,刘邦夫妻二人都是这样的角色。

项羽逃出包围后,只不过因为无脸见江东父老就自刎乌江,其实他不是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是不能接受自己会失败,一次惨败就彻底击垮了他的自信。

他一生过于顺利了,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风浪,尤其是他从内心根本看不起对手,从没有把刘邦与韩信看做是和自己一个量级的竞争者。因为过于强大的自信,他才在鸿门宴上轻易放走了刘邦;因为过于自信,他才气死亚父范曾不放在心里;也因为过于自信,像韩信这类英雄豪杰一定有不少离开他,而他却从不在意。

垓下被围原本只是一次失败而已,虽然狼狈却并没有到绝路,就算他的精锐部队尽失,可只要逃了性命照样可以卷土重来,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比这惨多了,刘邦为了逃命亲骨肉都踹下车,哪个都比项羽差得多,可他们都能振作精神,唯独霸王项羽精神上受不了,只能一死了事。

年轻时候受一些挫折,看来还是非常重要的,要比天下扬名后再受挫折强得多。


何处是家乡


若论垓下之战,应该从成皋之战说起,如果通晓刘邦集团的战略部署,就会知道韩信即便有光辉的战绩,但在整个局势中不过是一个能打战的将帅,而不是操盘手,垓下之战也是。



公元前205年5月,刘邦带各路诸侯攻打彭城,被项羽奇兵突袭打得惨败,溃退到荥阳,这时韩信也应该在其中,汉军借助关中新征的兵源和地理优势,稳住了阵脚,在荥阳、成皋一带与项羽展开了为期二年零三个月的拉锯战。

在战事相持中,刘邦集团高瞻远瞩做出了战略部署:正面牵制、两翼夹击、后方侵扰。两年多时间,刘邦多方动作,终于扭转了楚汉战争的不利局势。



第一,左翼包抄

这个战略布局中,韩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韩信从楚汉相持中撕开一个缺口,开辟了北部根据地——平定魏国、拿下代国、击败赵国、降服燕国、攻下临淄,打败了楚将龙且率领的二十万的救齐大军。龙且战死,如同卸掉项羽的左膀右臂。

第二,组建骑兵

彭城之战失败,汉军领略到骑兵的厉害,开始组建骑兵兵团。有原先的秦国通晓骑兵训练的将军李必和洛甲为左右都尉,灌婴为主帅。

这支骑兵在侵扰项羽后方,破坏粮道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垓下之战,项羽突围后,就是灌婴率领的这支骑兵负责追击,逼迫项羽自刎乌江。



第三,侵扰后方

灌婴率军渡过淮河北上,在下邳击败了项声,郯公,并将薛公斩首,拿下下邳。在平阳击败了楚军骑兵,接着就降服了彭城,俘获了楚国的柱国项佗,降服了留、薛、沛、酂、萧、相等县。

第四,离间项羽集团

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计,逼走范增,策反项羽曾经最为倚重的虎将英布、周殷,导致钟离昧与项羽离心。刘邦四处搞动作,项羽忙于救火,疲于应付。

成皋之战以订立鸿沟之盟为终点,在两年多的相持中,项羽从优势地位急转直下,以前分封的诸侯,被降服的降服,拉拢的拉拢。项羽的亲信被离间,背叛的背叛、战死的战死(龙且、项冠、项悍、项声战死,曹咎、司马欣、董翳自杀),损兵折将,多地城池丢失,连彭城都陷落。


倨傲如项羽不得不接受鸿沟协议,割地议和,准备东撤回江东修整。可是刘邦集团又岂会放过大好时机,放虎归山呢?垓下之战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爆发。

公元前203年8月,鸿沟之盟达成,项羽放回刘邦的老婆和老父,带着十万楚军东撤,哪知盟约墨迹未干 ,刘邦就肆意撕毁,派兵追击到阳夏南面。本约好韩信和彭越一起南下合攻项羽,二人没有如约而至。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退守营垒,不得不深挖壕沟坚守。



困窘中刘邦问计张良,张良提出"裂土封侯"为诱饵,调动韩信和彭越尽数挥军南下,周殷、刘贾、英布带兵聚拢垓下。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韩信从齐国起行,刘贾的部队从寿春和他同时进发,屠戮了城父,到达垓下。大司马周殷叛离楚王,以舒县的兵力屠戮了六县,发动九江兵力,随同刘贾、彭越一起会师在垓下,逼向项王。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

公元前202年,垓下决战爆发

《史记》对这次战役有详细记载:

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与楚军正面对阵,他的部将孔将军在左边,费将军在右边;汉王领兵随后,绛侯周勃、柴将军跟在汉王的后面。

项羽的军队大约有十万。

韩信先跟楚军交锋,不利,向后退却。孔将军、费将军从左右两边纵兵攻上去,楚军不利,韩信乘势再次攻上去,大败楚军于垓下。



被包围垓下的项羽是一支孤军,没有增援没有补给,韩信占着兵力优势,采取了最笨也最管用的"车轮战":

第一轮,韩信拿十万对阵项羽十万,韩信军败,项羽军有死伤;

第二轮,韩信让左右将军二十万对项羽已经有损伤的军队,项羽这时候已经感到吃力,处下风,军队也有了更大的损伤;

第三轮,韩信再用十万掩杀项羽残余的部队,楚军再顽强也是人,连着三场下来肯定支撑不住,大败。

后面就是大家熟悉的四面楚歌,虞姬自杀,项羽突围后自刎乌江的故事,这里就不细说了。

垓下之战项羽大概有十万兵力,被斩杀八万,还有两万应该是在四面楚歌中投降或逃离,其中就有项羽曾经非常倚重的大将钟离昧。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从围的铁桶似的战场逃离的。

从成皋之战说起讲到这,大家也许就清楚了。项羽败,不在军事上是在谋略上。

刘邦集团集结了张良、陈平、陆贾、郦食其等顶级谋士,有曹参、灌婴、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一大批刘邦的亲信将领,韩信确实在楚汉争霸中贡献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但他也只是刘邦集团全盘布局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

如果没有前期的战略部署,没有有力的手段离间项羽君臣关系,策反项羽手下诸如英布、周殷、钟离昧这样的虎将,没有联合各路诸侯一起作战,没有断了项羽的后援和补给,仅凭韩信带三十万大军跟项羽对阵,鹿死谁手未可知。



资料链接

地理位置:荥阳及其西面的成皋,南屏嵩山,北临河水(黄河),汜水纵流其间,为洛阳的门户,入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楚汉战道:临淮关东霸王城经府城、官沟、曹店、南山的霸王寨至定远县的阴陵,全程约110里,这条路是项羽垓下兵败南逃的路线。

开涮历史


任何战斗的胜败,都不止于战斗的本身,而在于前后的谋略和措置。垓下之战的胜败,也并不完全是垓下之战这短短几天时间能决定的,前因后果有很多其他因素的牵扯和决定。

首先是战略的变化。前205年春,刘邦乘项羽北攻齐地之机,组织了56万大军,直扑楚都彭城,一举攻下了项羽的老巢。谁知,项羽得知彭城被夺,气愤之下,带领2万轻骑兵,从齐出发,千里奔袭,竟将刘邦和诸侯56万联军给打得大败,刘邦仅只身逃跑,刘邦经营关中积累的优势几乎毁于一旦。

随后,刘邦逃到荥阳,重新组织萧何从关中发来的人马和补给,成功将项羽的楚军阻挡在荥阳以东,然后,据守荥阳、成皋一线,挣扎着与项羽交织、对峙,才慢慢缓过气来。此后,与项羽对峙两年之久。期间,刘邦与项羽正面拉链对峙,安排韩信开辟北方战场,韩信平魏、下代、灭赵、攻齐,安排彭越长期偷袭项羽粮道,以此多方牵制项羽。

韩信在齐国打败了项羽派去增援的龙且,灭其军队20万,使项羽的楚军仅剩下他身边的10万兵马。在这种情况下,刘邦通过设计收买项羽部将,如以高官厚禄收买英布、周殷,以重金离间了项羽和范增,导致范增离项而去、发疽而死。

在项羽众叛亲离之后,项羽已经无力完败刘邦,刘邦也不想久拖于此,于是在广武涧签订和约,确定“鸿沟为界,划分天下”,然后,刘邦向西,项羽向东。

战略的转变是张良、陈平挑起的,他们看到了项羽此时的孤立,认为楚军心不齐、兵不足、粮不够,正是天赐良机,此时不灭楚,何时能灭楚?因此建议刘邦撕毁和约。于是,刘邦依计而行,率军从后面偷袭项羽,追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南),被项羽打得大败。

在这种关键情况下,必须韩信、彭越等大将协同,才可能打败项羽,刘邦听从张良之计,力邀韩信、彭越参战,承诺将陈县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

韩信这时才正式参战,彭越也随即进兵,最后,刘邦、韩信、彭越、刘贾,几路大军共计30万兵马以上,形成合围之势,与项羽十万兵力会师于垓下,与楚军作最后的决战。垓下之战,韩信居中指挥,先与项羽直接交锋,且战且退,以诱敌深入之计,通过十面埋伏的手段,将项羽的军队分割,各个击破,最后终于打败楚军,逼迫项羽乌江自刎身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