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上為至高,只有至高的東西才叫上;水的德行最高,雖然它的構成簡單,但它是自然界裡的生命之源。
水的德行究竟是什麼呢?它是最柔弱最具善性的東西,它具有寬廣包容的胸懷和毫無所求、甘居人下的德操,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是無聲無息的。
眾所周知,水有形卻無狀,誰也不能說清水的形狀,把它放在什麼樣的容器裡,它就呈現什麼樣的形狀。它生性溫柔,就像一個柔弱的少女,羞澀柔韌而又隨遇而安。用壩攔它,它就靜止不動;抽刀斷水,於水毫髮無損。在天則為雨雪雲霧,在地則成江河湖海。遇熱成汽,逢冷結冰,見風起浪,居高成湍,千變萬化。最重要的是,無論它身處多麼顯貴的高位,都會謙卑地向下流淌。這一點,和人類恰恰相反,人是鍾情於高處的,彷彿只有不停地高攀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人人都往高處走,所以難免會有競爭,有競爭就有博弈,有博弈就會有得失、成敗。水比人明智,它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靜無為而又無所不為。
水和“大道”十分相像。水性善柔,大道無形;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大道化育一切而不言功勞。而這正應該是聖人必備的德行。老子認為,擁有最高德行的人就如水一樣,具有寬廣的胸懷、謙遜的品格、與世無爭的情操、寬厚誠實的作風,這些最接近大道的本質,是人類最應效仿的德行。因此,人的心胸就應該像水一樣寬廣無邊、清湛悠然;像水的流勢一樣,謙虛卑下。不可處處與人爭高低,要擇地而居。對人要親切自然,以誠相待,老實厚道,寧願居下位也絕不欺他人。為人處世重諾守信,就如同潮汐一般,起落守時。
水不像火那麼熱烈,也不像石那麼剛強,但人們義知道,水可以滅火,水滴石穿。王夫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它滋潤萬物而不居功,它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溼的地方,這正是聖人處世的要旨,即“居下不爭”。
《荀了,有坐》記載了孔子答弟了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傭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祧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了見大水必觀焉。”可見儒家所描述的君子人格和老子所說的聖人之行,有頗多相似之處,謙虛、利人、心胸廣湛、仁.和誠信是他們共同的優秀品質,也是老子、孔子從水上得出的智慧啟迪。
孫叔敖是春秋時期楚國名相(令尹),他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使楚國國力大增,為楚莊王爭奪霸主之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孫叔敖年少的時候,有一次出去遊玩,碰到了兩頭蛇,就把它殺了並且埋了起來。回到家中就哭泣起來。(孫叔敖的)母親問他哭泣的原因,孫叔敖說“我聽說見到兩頭蛇的人一定會死,現在我見到了,恐怕(我)要拋下母親先死了。”母親說:“兩頭蛇現在在哪?”孫叔敖說:“我怕後來的人又會看見,就把它殺了並且埋了起來。”母親說:“我聽說暗中助人的人上天對他必定有善報,你一定不會死。”等到(孫叔敖)長大,出任楚國令尹,還沒有推行自己的治國主張而國人就已已經信服他的仁義了。
孫叔敖出任令尹以後主張寬刑緩政,著力發展經濟。當時,淮水流域常常會鬧水災,影響了農業的發展。為使百姓富足,國家強盛,他就去親自調查,持興修水利設施。孫叔放反對繁苛的政令。一次,楚莊王曾認為當時楚國的車子太小,遂命令全國一-律改造高大的車子。孫叔敖勸諫說,若以命令行事,會招致百姓反感,不如把都市街巷兩頭的門檻做高,人們就會自覺改造高車了。當時的楚國通行貝殼形狀的銅幣,叫作“蟻鼻錢”。楚莊王嫌它重是太輕,下令將小幣鑄成大幣,但老百姓卻覺得不方便,特別是商人們更是蒙受了巨大損失,紛紛放棄商業經營,這使得市場非常蕭條。更嚴重的是,市民們都不願意在城市裡居住謀生了,這就影響了社會的安定。孫叔敖知道後,就去見楚莊王,他以便民為先,請求恢復原來的幣制。莊王答應了,結果三天後,市場又恢復到原來繁榮的局面。
孫叔敖任令尹期間,三上三下,升遷和恢復職位時不沾沾白岸;失去權勢時不悔恨、不嘆息。作為令尹,他的權力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從來都輕車簡從,吃穿簡樸,妻兒不衣帛,連馬都不食策。由於行政、治軍有功,楚莊王多次重額封賞,孫叔敖堅辭不受。他為官多年,家中沒有任何積畜,臨終時,連棺槨也沒有。
孫叔敖生病將要去世的時候,將他的兒子叫到病榻之旁,告誡他說:“楚王曾數次想封我上地,但我都沒有接受。現在我耍死了,楚王一定會封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土地。楚國、越因之間有一塊荒艽土地‘寢之丘’,這地方名字不好,土地貧瘠,楚國人害怕這兒有鬼,越國人也很迷信。你如果不得不接受封地,就要這一塊土地吧。”孫叔敖死後,楚莊王果然以肥沃的土地分封他的兒子,但他的兒子記著父親臨死的遺言,堅辭不就,最後不得已接受了“寢之丘”。後來楚國曆經混亂,很多曾經封到肥沃之地的功臣後代都因富貴而喪身失位,唯有孫叔放的後人保留著那塊土地長久不失。列子說:“孫叔敖的智慧,知道不以利為利。知道處於別人所厭惡的地方,這就是得道者與眾不同之處。”
孫叔敖遵從百姓的意願,反對繁冗政令,可謂無為而治;他任令尹而不喜,罷官也不憂,正如本文所說的水,不爭不求,能“居善地”;他有了功績,卻不求獎賞,也正是“善利萬物而不爭”;他要兒子求封於“寢之丘”,甘願“處眾人之所惡”。正是因為他這種超人的智慧,才能輔佐楚莊王成就霸業,才能保全子孫後代。
閱讀更多 三德老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