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nini
历史的脚步总是让人猝不及防,三国的大势随着刘备称帝也逐渐平静,甚至这中间有几年一度没有战事发生,各方势力都在休养生息,在许多人看来,要说那个时代哪个国家是最没前途的,那一定要数蜀国了,虽然孙权在老一辈中算去世最晚的,但他晚年暴虐无道,也幸亏国家根基深厚,没有瞬间垮台。
魏国更不用说,曹操的继承人在几国中算是最有天赋的一个,魏国整体实力呈现上升的姿态,而蜀国呢?刘禅当政29年,许多人认为如果不是有着诸葛连,姜维等人的扶持,蜀国早就垮台了。
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仔细想想也是,如果一个君主没有审时度势的能力,不用说来自外部势力的打击了,国家本身就会从内部开始腐朽,甚至垮塌,刘禅登基29年,蜀国发展的也算均衡,中间因为几位参谋长的策略,国家势力整体上处于不增不减的状态。
其实刘禅是支持先发展国力的,可是几位老臣可不这么想,刘备死后,他们一心想着进军中原,扫除障碍,重回汉室,这样的想法一经实践,国家的储备力量就遭受到了严峻的打击,虽然也有发展,但总的来说蜀国势力是没有变化的。
在蜀国驻足不前时,魏国可没闲着,没有发兵进攻另外两方势力,而是养精蓄锐,等待着下一轮进攻的开始,许多人觉得如果不是刘禅掌握着蜀汉的大权,整个天下都早就被诸葛亮几个人打下了,他们忽略了一件事情,虽然刘禅是蜀国名义上的君主,统领着国家大势,但蜀国的决策者一直都不是他。
不管是诸葛亮还是继承他的姜维,都是真正国家大事的决策者,刘禅最多也就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真正的大事上他还是要听这几位的,所以说他的能力从来都没有发挥出来过。
在历史中刘禅是被赵云所救,当时刘备摔婴,以获取赵云真心,许多人就说刘备这一摔,把蜀汉政权的前途给摔没了,把刘禅摔傻了,真相又如何呢?
他在位的时候,不管是吴国还是魏国,在自己国家混不下去的大臣一律都往蜀国跑,因为他真正的践行了仁义,当魏国兵临城下,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未来,而是城中的百姓,为什么他要打开城门投降?
当时许多人都强烈要求与魏国一挣到底,只有他选择打开城门,就是因为他知道蜀国大势已去,继续抵抗也只是徒增伤亡。
一个真正的无能君主,绝对不可能有机会坐在朝堂之上长达29年,这中间有许多人,有许多机会将他赶下台,能够到那个位置上的人都不可能是心软的人,而他却可以坐稳自己的皇位29年,抵挡了无数次魏吴两国的进攻。
如果说他真的没点实力的话,这话不管是谁,说出来自己都不信。其实历史上的刘备在人们的心目中能力也不强,为什么,因为人们心中的历史,将他们贬低都是为了渲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魏青衣
诸葛亮在蜀建兴十二年(234)病逝于五丈原,蜀炎兴元年(263)蜀汉灭亡。没有了诸葛亮,刘禅为什么还能坚持当了近30年皇帝呢?
刘禅小名阿斗,字公嗣,涿郡涿县人。在位四十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现在人心中,刘禅多半是一个昏庸的形象,甚至有大量蜀汉历史人物塑像的武候祠内,都没有刘禅的塑像。
其实刘禅在当时的形象是非常勤勉的,小时候就勤奋读书, 博览载籍。诸葛亮在 《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如此看来刘禅应该并不是演义中描写的“扶不起来的阿斗”,刘禅是有自己的一套治国理政的方法的。
在刘禅登基的前十年中,现在普遍认为刘禅是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下。其实不然,刘禅17岁登基,诸葛亮辅政。这种少主重臣在历朝历代出现后结局多数不太好,而诸葛亮和刘禅却是例外。诸葛亮在辅佐刘禅的十年间,多数时间都在汉中准备北伐。在成都只待了三年多,还多数是在刘禅年少的时候。这时刘禅其实已经自己接触蜀汉的日常事务和管理了。
诸葛亮死后,刘禅对诸葛亮生前推荐的人才,除杨仪外全部重用。刘禅在治国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亲政后直接废除丞相一职。由大司马和大将军分管行政和军事,两者各有侧重,职能又有相交。这种巧妙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刘禅的智慧,这样一来权力得到了充分的制衡,不会出现一手遮天的权臣。
诸葛亮去世之初,蒋琬挑起蜀汉大梁。蒋琬死后刘禅直接“自摄国事”,亲自把控全国事务直到蜀汉灭亡。刘禅在用人方面和刘备一样颇有建树,刘禅大胆任用直言极谏之臣,例如侍中董允。正是因为刘禅敢用人,用对人,蜀汉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很快。正是这种物资的充盈,蜀汉才可以有实力支撑诸葛亮,尤其是后期姜维的数次北伐。
刘禅自知在一些方面能力不如蒋琬,费祎,姜维,刘禅就毫不犹豫的放权给他们。一个君主最主要的能力就是识人用人,刘禅在这方面完全继承了刘备的优良传统。
刘禅也有用错人的时候,这也间接的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董允,费祎相继去世后,接任者陈祗没有像董允一样打压黄皓。董厥、樊建、诸 葛瞻等人也无法制裁黄皓,这位蜀汉后期的大宦官黄皓就在这个间隙中得以窃取了权力。姜维虽然长期屯兵在外,也上书刘禅希望杀掉黄皓,但刘禅并没有采纳。黄皓在朝中结党,排挤姜维,导致姜维连成都都不敢回,最后黄皓在蜀汉灭亡后被司马昭凌迟处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扶不起的阿斗”是后人受蜀汉正统思维的影响,加上蜀汉在刘禅手中灭亡。刘禅顶着亡国之君的帽子,又搞了一出乐不思蜀,这才被人视为无耻昏庸。
邓海春
首先,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做了近三十年的皇帝,其实跟其本身的能力没啥太大的关系,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很多人看来,诸葛亮撑起了几乎整个蜀汉,其实这个论调能说对,但也不全对,诸葛亮在厉害毕竟也不是神,无法支撑起整个蜀汉,更不可能诸葛亮一去,蜀汉就直接消散了。
蜀汉能够支撑下来,与诸葛亮虽说有不少关系,但也不能说完全对应,蜀汉能在诸葛亮死后继续留存,一来是因为当时天下三分,鼎足相立的局面已经基本固定,一时半刻无法破解;二是诸葛亮虽说身死,但余威尚存,而且蜀汉还有其他贤能在;最后也还是当时曹魏一直在窝里斗内耗不断,压根没啥功夫去理会蜀汉。
对于刘禅到底是不是真的无能,现在有很多人都持否定的观点,各种分析做得跟证明题一样,然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史书是怎么记载的呢?很可惜,当时人唯一对刘禅持正面评价的,只有诸葛亮一个人而已,评价的内容是“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诸葛亮的潜台词很明显,那就是刘禅这个人品格还是好的,至于才能嘛,昧着良心撒谎的话实在说不出口。现在有些人为刘禅说话的理由,无非就是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做了二十九的皇帝,牢牢抓住的皇权,所谓的“乐不思蜀”其实是刘禅为了自保做出的聪明之举,呵呵,怎么不说慈禧太后祸害清朝是为了反清复明呢。今人再如何评价都只是猜测,而按照当时人的看法,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是板上钉钉的事实,那么刘禅何以在孔明死后还做了近三十年皇帝呢。
公元222年刘备崩于白帝城后没多久,在诸葛亮支持之下蜀汉与当时的东吴解梦,共同抵抗北方的曹魏,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虽然当时南北之间依旧经常发生战乱,烽烟不绝,可是鼎足之势已经基本上确定下来,前后维持了40多年。蜀汉虽然弱小偏安一隅,与曹魏之间的实力相差悬殊,但因为与东吴之间的联盟,曹魏并没有十足把握南下成功。
而诸葛亮死后,蜀汉虽说失去了一大支柱,但也并非是全然失去了所有。刘禅虽说无能,但也有一点好处,那就是诸葛亮所说的“爱德下士”。当时蒋琬被提为大司马,开府治事。而蒋琬如同汉初的曹参一般萧规曹随,遵循了诸葛亮生前留下的方针,将蜀汉治理得也是不错,并且持续派遣姜维继续北伐,蒋琬之后又有费祎,蜀国还是人才济济的。
除了蜀汉这边,还有不少人才库存的持续输出,同样重要的还有外部的机遇,蜀汉直接的危险就来自北边的曹魏,虽然曹魏的实力相当强悍,可蜀汉与东吴当时的联盟还是非常牢固的,而且也没啥乱子没机会趁虚而入,更重要的是曹魏本身出了问题。诸葛亮死后不久,曹魏陷入了持续的内乱之中,尤其曹叡晚期滥用民力又托孤失策,导致朝廷一片混乱。
曹芳登基后,司马懿与曹爽开始明争暗斗,曹家与司马家之间不停地斗来斗去也使得曹魏当时没啥心思顾忌南边的蜀汉,而这种情况持续了数十年,而曹魏大局一定,司马家抓稳了在朝中的权柄后,直接出兵把江河日下的蜀汉给灭了。可以说,刘禅能在诸葛亮故后还做了二十九年皇帝,靠的是蜀汉的人才济济,整体的三足鼎立,还有对手没空搭理,跟其本身能力没太多关系。
澹奕
我是方圆,文史专栏作者,欢迎关注我;
我们很多人对刘备的儿子刘禅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好,认为他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昏庸无能,只会贪图享乐,不思国政。后来蜀国被晋国灭掉之后,他还被司马昭封了个“安乐公”,极大的讽刺了刘禅的昏庸无能。有时候我们还会将刘禅的蠢笨归结为是刘备将他摔傻的。当然了,这些都是小说和一些野史上的说法,真实历史上的刘禅并不是这样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反而还是个“仁敏”“爱德”的“明主”。
在《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中写道,刘禅在位期间,能够任用贤能之才,偏安川蜀之地,保全了蜀汉的基业,也是卓有作为的君主。此外,在陈寿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中对刘禅的描写则更多为积极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位被我们误会的帝王,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刘禅,字公嗣,涿郡涿县人,生于207年,刘备的长子,史称蜀后主。刘备在自立为汉中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他也被封为皇太子。章武三年四月,刘备征讨东吴失利,随即病死于白帝城。同年五月,十七岁的刘禅即位,史称“蜀后主”。刘禅自公元221年即位,一直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在为时间长达四十一年之久。晋泰始七年,病逝于洛阳,享年六十五岁。
我们知道,诸葛亮和刘备号称是鱼水关系,但是历朝历代地君臣之间都没有绝对的信任关系,刘备与诸葛亮也一样。刘备心里明白,诸葛亮的确是位济世安邦的人才,但是他也害怕诸葛亮窥觊蜀汉政权,于是便在临终前用言语进行试探,即“如犬子不成器,先生可取而代之”。同时,刘备也告诫刘禅要待诸葛亮如自己的父亲一样。
对于外人来说,刘备对诸葛亮已经是好到了极点,这样的君臣关系也是融洽得不得了。同时很多人都认为,在刘禅即位之后,诸葛亮会将他的权力架空,自己将其取而代之。
但是,刘禅比起刘备来要高明得多,他深知诸葛亮是治理国家的人才,年轻继位后的刘禅坚决要执行遗嘱,即将所有蜀国的军国大事都交给诸葛亮管理。这在陈寿的《《三国志·后主传》中既有明确的记载:“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诸葛亮去世之后,李邈上书指责诸葛亮“身仗强兵”,这使得刘禅大怒,随即将其处死。尽管刘禅知道李邈所言有理,但是刘禅却能明白是非曲直,不因他人妄言而盲目决断。
刘禅在位期间,任用贤能,与民休息、制衡大臣,使得蜀汉基业得以延续和稳定发展。
在军事上,刘禅的策略是先立足于巴蜀之地,注重防守后再图北进。当时,诸葛亮曾提出要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西取益州,积蓄力量,伺机统一。当然,虽然诸葛亮的想法很好,但同样得需要得到刘禅的批准才能实施,显然,刘禅是答应的,因为在他心底并不满足偏安与巴蜀之地,也素有统一之志向。诸葛亮在北伐期间,刘禅则治理后方,保证了大后方的稳定,同时还给他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当然了,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虽然也想统一中原,但是相比于诸葛亮来说,他显得更为理智。诸葛亮急于北伐时,他就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 北征,恐劳神思。”后来司马懿征讨辽东的公孙渊时,刘禅又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贸然前进攻魏,他说:“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
诸葛亮死后,刘禅废除了丞相制度,将权力收回到了自己手中,同时封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军事。封任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兼管行政,把相权一分为二,相互制衡。到后来蒋琬去世之后,刘禅便治理国政,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局面。
此外,因为连年北伐的原因,致使国库亏空,所以在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即废除了“北伐曹魏”的国策。 通过史料我们发现,在刘禅掌权时期的蜀国,其经济发展得很快,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大好局面。根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蜀亡之时,国库至少尚存“米四十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绣彩捐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所以,综上所述,刘禅并非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相反,他却是一位比刘备还要精明的君王。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说刘禅是一位明君,那么为何在蜀国灭亡之后,他却不想回到蜀国,而落得个“乐不思蜀”的千古“丑名”呢?其实这背后也有刘禅的一些无奈。篇幅有限,作者将在下文说到,看看刘禅到底有多无奈。可以关注作者,以便及时阅读。
参考史料:
《三国志·后主传》
《三国志注》
《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
方圆文史
刘备之子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物,我认为扶不起的不是他,而是蜀汉本来就缺乏争夺天下的先天条件,只能偏安一隅,被统一是迟早的事儿。
蜀汉的疆域是这样的: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也就是今天的云南全省,四川、贵州的大部分面积,陕西,甘肃的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
发现问题没?位置偏于西南,不利中原争霸。
为啥诸葛亮一直要北伐,甚至还死在了北伐的路上?正是因为他深知这一点!不出蜀,无法得天下!
当年隆中对,他的策略也是只将蜀做为暂时的据点,待天下有变就要率大军出蜀!
谁知这一进去就有点难出来了!这么长的战线,后勤补给绝对是个大问题!诸葛亮当然也想到了,非常巧妙的布下很多棋子,可是一旦这些棋子出了问题,这盘棋就不能首尾呼应,会被各自击破。
也就是说,蜀汉先天就是不足的,有缺陷的,刘备及老将老臣们也没把后天营养给补上。
阿斗怎样才算扶得起呢?一统天下吗?他们都做不到的事儿,要求阿斗做到有点太勉强了!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阿斗对他言听计从,哪怕有些小毛病,也只是些青少年问题,大的方面从来没有反对过诸葛亮,也没犯过大的错误。
如果北伐成功,他也许会勤奋理政,当个大家眼中的好皇帝。可是北伐失败了,结局早已注定,他还能怎么办?只能过一天是一天,过不下去的时候直接投降。
阿斗活了64岁,当了41年的皇帝(诸葛亮去世后还当了29年),投降曹魏后还活得好好的。这足以证明,他有着自己的人生智慧。
他最为人诟病的是“乐不思蜀”,可从另一方面解读,这不也是认清事实,接受失败吗?降都降了,何必还惺惺作态?
诚然,他不是唐太宗汉武帝那样的雄主,负担不起乱世,但当普通皇帝的才能他还是有的,只是没有机会。
而他那种随遇而安的态度,非常的识时务。可以说他才能不突出,却不能说他傻。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现在网络上有一种习惯,就是热衷于给历史人物平反、洗白。于是“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也被拿来说事。洗白的主要结论有:如果刘禅没有能耐,怎么能在位42年而没出大乱子?如果刘禅没有眼光,怎么知道重用“相父”诸葛亮后,又重用蒋琬、费袆等人?
洗白人士最津津乐道的是阿斗“此间乐,不思蜀”的故事,认为表现了这位安乐县公的智慧,尤其与后世不知道装傻、喜欢秀墨水的南唐后主李煜比起来,阿斗就是神,自己保住命多享了8年的福,生前“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死后的子孙在晋朝担任都尉的有3个、封侯的多达50余人……多牛啊!
唉!千年历史中基本没有一句正面评价的阿斗,不知道怎么就那么多人热衷于洗白?难道是为了搏一搏眼球?
1、刘禅“暗弱”的意思是什么
司马昭在发兵攻打蜀国前曾有一番言论,其中有专门评价刘禅的几句话:“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意思是说刘禅暗弱,加上边城被我们占领,蜀国境内的男女老少已很惊恐,灭亡之日已能计算出来了。
相信司马昭对刘禅的评价,要远比现在网络上洗白阿斗的人更权威。这里需要解释“暗弱”的意思,是指懦弱、胆小、不明事理、不懂事。现代语言形容就是“不仅是胆小鬼,还有点儿脑残和二百五”,估计智商检测应在80这个正常值的临界点上下。
刘禅暗弱到何种地步呢?举个小例子:当魏军在钟会带领下准备攻打蜀国时,姜维给阿斗上了一封信,报告钟会在关中的举动,建议派将军张翼、廖化分兵守卫阳安关口和阴平。作为诸葛亮生前最为信任的大将军,姜维的上书理应得到刘禅的重视。
但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占卜一番后认为魏军不会打过来,让刘禅把这件事压下来,根本没拿到朝堂上讨论,以至于满朝文武没人知道有这么一封上书。军国大事不听久经沙场将军的话,却听信宦官的满嘴跑火车,阿斗智商下线在何处应能算出来了。
2、刘禅投降贪图什么
刘禅投降魏国图什么?说到底是舍不得享受了大半生的富贵。邓艾偷袭阴平后,成都虽然危险,但魏兵孤军深入,只要坚定守城信念,魏军很容易被打退。而此时刘禅召集大臣讨论的是如何逃跑,有人建议投奔吴国,有人建议进入南中七郡。
此时投降派谯周站出来,说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这些话正中阿斗的下怀,核心意思就是与其投降吴国,不如投降魏国,魏国是大国,早晚会灭掉吴国。既然要称臣,就来个直接的,省得未来投降两次。
注意,谯周下面的话才真正打动阿斗:“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如果你投降了,魏国不分封土地让你享福,我会跑到魏都洛阳,给它们讲讲自古以来的大道理。什么大道理?就是要给投降君主继续享福的待遇呗。
谯周又分析不能投奔南中七郡后,阿斗就派人捧着御玺向邓艾投降了。蜀国灭亡之际,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张飞的孙子张遵、赵云的次子赵广全部战死,阿斗的儿子刘谌在刘备庙前痛哭后,先杀掉妻子、儿子又自杀殉国。
邓艾进入蜀国后,阿斗把宫女分赏给魏军,一位李昭仪宁死不从,自杀殉国。后世评价这段历史,认为刘禅的所作所为不仅愧对蜀汉的将士,也“愧于妇人矣 ”。
3、刘禅历史上的评价始终很低
阿斗之所以被认为“扶不起来”,原因很简单:前有旷世名相诸葛亮的辅佐,后有蒋琬、费袆、姜维的辅助,蜀汉之地天府之国,沃野千里,而且山川险峻,易守难攻。虽然文臣武将比曹魏有差距,但不至于到了邓艾兵行用险,瞬间就被灭国的地步。
反过来说,邓艾之所以敢出奇兵,就是吃准了刘禅的弱智与无能。因此,历史上对于刘禅的评价始终很低。司马昭在阿斗说出“乐不思蜀”后,感叹到:“难以想象一个人可以没心没肺到如此程度!即使诸葛亮还活着,也不能保证蜀汉长久,何况是姜维呢?”
古人多认为,作为一国之主的刘禅面临危局,理应全力抵抗邓艾的2万疲惫之师,甚至完全可以投奔南中七郡,毕竟诸葛亮经营多年,在部落族群中尚有一定威望,然后等待姜维率兵救援。但刘禅被吓破胆,成都未经一战就举手投降,气节何在?
一些网友认为,刘禅投降曹魏装傻保全性命,这是最高智慧。如果这个论断正确,那么自古以来杀身成仁、以身殉国的节烈之士才是真傻吗?来看看写书的罗贯中是如何评价的:“祈哀请命拜征尘,盖为当时宠乱臣。五十四州王霸业,等闲抛弃属他人。”
4、英雄刘备为啥有个熊包儿子
后世还热衷于讨论一个事情,就是被曹操认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而”的刘备一世英名,为啥儿子那么熊包?不仅一点儿没继承父亲“三英战品布”的武风,连父亲打不过就跑、无论如何不投降的本事也没有。
也许是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成书于三国的《魏略》记载,刘备驻守小沛时,曹操大军突然杀来,刘备抛弃家小逃到荆州。当时刘禅才几岁,跟随乱兵流落到汉中,被人贩卖。建安十六年关中兵乱,扶风人刘括逃入汉中避难,收刘禅为养子,并让他娶妻生子。
刘禅当初与刘备走失时,记得父亲叫刘玄德。后来刘禅有个姓简的邻居,投奔到益州在刘备军中任职,就把这个事情给刘备说了。刘备让他到汉中找刘禅,经过验证确实是刘备的儿子。简将军就告诉了张鲁,张鲁派人送刘禅到益州,后来被立为蜀汉太子。
《魏略》是曹魏文人私撰的,就是没经过当朝授权。因此很多说法不被写《三国志》的陈寿所采信,认为可信度不高。不过,刘备几岁的儿子走失,后被告之远在四川的一个男人是他儿子,后来被立为太子。这个事感觉总有些不太靠谱。
尽管有人据《三国演义》解释刘禅之所以太熊包,甚至有点儿傻,是因为赵云百万曹营中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刘备把阿斗丢到地上大叫:“为了你这个小子,险些害死我的大将。”这一摔可能把脑子摔傻了。
但是看过《魏略》的记载,我们更愿意相信,刘禅脑子不好使的原因,也许是几岁时经过那次颠沛流离,受到惊吓,加上教育没有跟上才导致的。或许也有这个傻小子,根本就不是刘备的亲儿子,毕竟流散这么多年,说不定是被人顶包了而已吧。
指动济南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无能吗?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刘禅真的无能,具体分析如下:
诸葛亮在世时,为刘禅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而且都非常的忠诚可靠,所以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权非常的稳定,而且诸葛亮也制定了两个非常忠臣的接班人,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三十年,蜀国没有过大的内乱,刘禅依然什么事情都不管,一天只知道爱喝玩乐。
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没有人可以约束刘禅,刘禅就开始亲小人,远贤臣,有开始的无能变成了昏君,排斥忠诚良将,将姜维排挤远离成都,开始与黄皓整天做些没有陷害忠良的事情,国家开始走向下坡路。蜀国百姓由于姜维北伐负担重,又加上刘禅治国无能,百姓的生活更加艰辛,所以百姓开始对姜维北伐不满,也对刘禅开始了不满。
最后魏国伐蜀,姜维上奏刘禅防守阴平小道,可刘禅听信黄皓之言,置姜维的话与不顾,最终果然被邓艾偷袭阴平,直接导致蜀国灭亡,蜀国不是葬送在蜀国兵力不足上面,姜维用五万牵制魏国十几万大军,也没有败,没有输在军事力量上面,而且输在了刘禅的昏庸上面。刘禅是导致蜀国灭亡的根本性原因,刘禅也是真的无能,有诸葛亮约束时,刘禅只是无能,但不昏庸,没有诸葛亮约束后,由无能转为昏庸,这样的国家能长久吗?东吴由孙权变为昏君孙浩后,国家开始走下坡路,直接在蜀国灭亡后,紧跟着灭亡了,一个国家的是从昏君开始的,这是一个朝代灭亡的永恒规律。
汐水柔情
刘禅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皇帝,他在位时间很长,超过四十年,其中有近三十年是实际统治者,另外十年则可看作诸葛亮的“傀儡帝王”。
然而这个人,在史上的名声却很差,有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也有人常拿“乐不思蜀”的典故来取笑他。一个坐稳帝位四十余年的皇帝,就真得如此不堪吗?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隐情?
“扶不起的阿斗”并非虚言,刘禅确实很难扶得起
历史上对于刘禅的评价,其实是比较客观的。他这个人,确实有点扶不起。
要知道,诸葛亮可是千年一出的臣子,有这样的人尽力尽力地辅佐,蜀汉却仍然没有大的起色,这里面固然有运势之说,却也与刘禅的无能有很大的关系。
诸葛亮每次北伐,都无法尽心尽力,出发前要给刘禅上上政治课,出征途中又得时刻担心后方状况,甚至有一次,还因为后方出变故(李严事件)而不得不提前退兵。
倘若刘禅是个能干的帝王,诸葛亮又何必三番两次地写《出师表》来对其教导?倘若他能够稳定大后方,诸葛亮又怎么会在北伐时仍然无法专心?
时人对刘禅的评价普遍不高,甚至直言他“昏聩”
别说后人总爱拿“扶不起的阿斗”来描述刘禅,即便当时的人,对刘禅的评价也没有几个好的。比如曾出使蜀汉的东吴使者薛珝,就曾评价他是个“昏聩”之人,就算大家不知道这个词的确切含义,想必也不会觉得它是溢美之词吧。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想尽办法为刘禅找优点,结果就只勉强找到两条,一条是说他常年不改年号,一条是说他对臣下好,经常大赦。可这对于一个帝王来说,究竟算哪门子优点?从陈寿的描述就可以看出,刘禅确实是没有太多的优点,否则岂能不大书特书?
“乐不思蜀”并没有凸显刘禅的大智慧,反而显示出他的无能
许多喜欢为刘禅开脱的人,都会拿“乐不思蜀”这个典故来说事。他们认为刘禅这样做是聪明的自保之计,而不是傻。然而真是这样吗?这里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东吴的孙皓,投降后仍然桀骜不驯,甚至公然开晋帝的玩笑,仍以天子自居,结果他也没有被怎么样,还是与刘禅一般得以善终。
拿刘禅和孙皓两个身份类同的人一对比,就可以立刻看出二人的智商优劣。且不说孙皓有多少缺点,单就明事理这方面,他比刘禅可强太多了。
刘禅有必要演一出“乐不思蜀”的戏码吗?完全没必要!因为当时并没有屠杀前朝君主的习惯,非但没有,反而善待前朝君主才是惯例。比如刘协,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禅位后,便仍然可以享用天子礼仪。
刘禅之后的曹奂以及孙皓,都是同样的结果。这就说明,无论刘禅有没有“乐不思蜀”,他都不会被杀,所以他这样做,完全就是多此一举,除了表现出他贪生怕死的卑劣品性之外,并没有其他用处。
当然了,对刘禅,也不能一味地批判。他虽然确实扶不起,智商也确实不怎么高,但总得来说,还不至于像一些人所说的是傻子,真正的他,应该就是一个资质极其普通的人。
这样的人如果出生于普通家庭,辛苦劳作一辈子,或许还能安稳甚至小康地度过一生。但很不幸,他生在了帝王之家,而且还是个二代守成的帝王。以他的能力,是根本没办法胜任这个位置的,所以尽管有诸葛亮、姜维这样的能臣,蜀汉终究还是不能保,而他也终究要向曹魏投降。
从给诸葛亮立庙一事来看,蜀汉的灭亡,或许早在刘禅意料之中
事实上,刘禅在一件事上可能是看得很清的,那就是蜀汉终将灭亡,甚至是在他的手上灭亡。刘禅在位的最后几年,特意给诸葛亮立庙纪念,这可是开创了一大先例,而且是空前绝后。刘禅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对蜀汉实在太过重要,于他又有“父恩”,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因为他料到蜀汉必然被灭,想趁着自己尚在位时,把诸葛亮的地位给定下来,而且要越高越好。
总之,身为帝王,刘禅确实是一个无能之辈,甚至还很贪生怕死,毫无帝王霸气。但如果以普通人的视角去审视他,就没有多少可以挑剔的了,毕竟对于普通人,是不需要太高要求的。更何况,从他对诸葛亮的态度来看,这个人至少还是重感情,也懂得报恩的。
《三国演义》等
汗青正浩
阿斗到底扶不扶得起,谁也不知道,也完全没有必要去翻案,借用郭德纲老师说于谦老师家人的话来说:“人家本家都没有不乐意,你们管得着吗?”。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的意义在于教导后人,我们从“乐不思蜀”中能够得到警示教育即可,至于刘禅贤能与否,都改变不蜀国灭亡的事实。
如果非要揪住这个不放,那咱们就简单说道说道,看看其中的门道:
29年,魏吴都在做什么?
从诸葛亮去世到蜀国灭亡,期间有29年时间,都说刘禅贪图享乐、亲近宦官、不理政事,那么他是怎么坚持这么久的?其实也没有什么秘诀,只不过是其他两国忙于内乱,顾不上他罢了。
234-263年,曹魏
青龙二年(234年),对于曹魏来说属实是不错的年头,诸葛亮病逝,蜀国退军;东吴北伐失败,退军;次年曹魏刺杀鲜卑轲比能成功,北疆也得以安定。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国家忽然安定下来,曹叡自然需要庆祝一下,怎么庆祝呢?不如大兴土木吧。于是不顾群臣劝谏,曹叡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建筑事业,许多百姓甚至因此耽误了农耕。
景初元年(237年),孙权闲来无事又开始派兵骚扰夏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倒也没什么不寻常。然而九月,临近收获之际,冀、兖、徐、豫四州发生水灾,一年的收成泡汤,还要动用国库赈灾。
隔年(238年),曹叡病逝,这位有些才能却又有些任性的皇帝,没有抓住大好的时机开疆扩土,只是空耗了几年国力民财,最后随随便便托了个孤,就不负责任的撒手人寰了。
随后的几年,曹魏进入政治动荡时期,先是曹爽飞扬跋扈,专擅朝政,打压异己,甚至连郭太后也被他软禁;随后司马懿韬光养晦,蛰伏待机,直至在高平陵事变里,将曹爽集团一举击垮,司马家族开始权倾朝野。这一来一回就是近十年过去了,期间曹魏倒是有精力平复北疆,但是对于南部的两个强国,真是没有闲心去招惹。
至此司马家族已经取得了曹魏的实际控制权,但是身为傀儡的皇帝却不会放弃反抗。于是在251-260年,曹魏政权依旧在挣扎,252年,司马昭为缓解国内矛盾,曾经兴兵七万南征东吴,但是大败而归,短时间内没有恢复元气。
234-263年,东吴
自234年起,一直到241年,东吴一直十分执着的发动北伐,频繁进犯曹魏领土。这也难怪,好不容易与蜀国修好,如果两个弱国先打起来,强国一定会随后摘了桃子,所以还是要先消耗强国。
241年以后,东吴就进入了转折点,此时孙权开始有些昏庸,尤其在子嗣的选定上,举棋不定。孙权的长子孙登死亡。次年,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不久又封四子孙霸为鲁王。他非常宠爱孙霸,引发了“二宫之争”,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名臣陆逊亦因卷入这一事件而遭到孙权斥责,气愤而死。最后,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幼子孙亮被立为太子;孙吴开始走向衰落。
这一系列变故耗时将近十年,十年间东吴元气大伤。及至252年,孙权病逝,魏国趁机大规模南征,孙吴以诸葛恪为统帅,率军4万,迎击向东兴进攻的魏军,魏军惨败。东吴原本可以就此恢复国力,可惜此时孙亮年幼,主弱臣强,东吴进入权臣时代。
253年,诸葛恪征淮南失败,被孙峻等人所杀,大权落入孙峻之手。三年后孙峻病死,将权力交给从弟偏将军孙綝。孙綝嗜好杀戮,残虐无道,杀害了孙吴的重要将领吕据、朱异等,旷日持久的内争也使孙吴国力遭到严重削弱。
258年,孙亮被废,孙綝迎立孙权第六子孙休即位。孙綝与其兄弟五人,皆管理禁军部队,权力远远超过皇帝。好在孙休也非凡子,继位没多久就诛杀了孙綝等权臣,随后施行善政,休养生息,吴国国力有所恢复,期间自然不能多行征伐之事。
263年蜀国灭亡,264年孙休病逝,吴国就此进入苟延残喘的阶段。
234-263年,蜀国
看完曹魏和东吴29年的经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两国忙于内斗和互斗,无暇顾及蜀国。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蜀国这29年间就这么安定呢?这就是刘禅的幸运或者说高明之处。
说他幸运,是因为诸葛亮死后,蜀国没有强硬的老臣和狂野的外戚,诸葛亮将一切后事都安排妥当,留下几任宰相,都没有什么隐患。
说他高明,是因为他有“古天子”之风,奉行“无为而治”,放手让大臣去治国,想干啥就干啥。你们忙你们的,我玩我的,咱们谁也不耽误谁。这也是为何29年间,大家都说刘禅昏庸,姜维却能放开手脚“九伐曹魏”,即使后来黄皓专权,也没有侵害太多的大臣。
要么就是没心没肺,要么就是大智若愚,总之蜀国就这样安慰度过了29年。
怎么扶?扶到什么程度?
蜀国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国力,都不足以支撑北伐,刘禅深深地知道这个道理,他劝过诸葛亮,也劝过姜维,但是两人都不听,于是刘禅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帝王信任大臣如此,还有什么苛求?
试问还要怎么扶?你们想干什么阿斗都没拦着,非要他所有事亲力亲为吗?
再说扶到什么程度?北伐成功?统一天下?刘备和诸葛亮都没完成的任务,非要让阿斗去完成,完不成还说人家没出息,哪有这样的道理。
我们常说“扶不起的阿斗”,其实是出自司马昭对阿斗“乐不思蜀”的评价,本身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揶揄。这样的场景,与《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的桥段,有什么不同呢?虽然后者是杜撰的情节,但是两者都是寄人篱下时的保命之计,为何前者被嘲笑,后者被传颂呢?
阿斗在乎你们说扶不起?
一位无为而治的君主,在意的可能根本就不是统一天下,而是安乐太平。他既没有像曹叡一样劳民伤财,也没有像孙权老年是一样搅得内臣不宁,只是想安稳度日。
至于为什么不战而降,不是因为懦弱,就是单纯的觉得没有必要。蜀国历次北伐,穷兵黩武,百姓疾苦,但是收效甚微,我说了你们又不听,还嫌我没志气,现在好了,我不玩了,我摊牌了,不想再折腾了,天下百姓不用再受战乱之苦,我也不用操心治国了,各取所需,有什么不好呢?
如此豁达的皇帝,又怎么会在乎司马昭的嘲笑呢?又怎么会在乎世人的误解呢?“你们开心就好,我的经历能给你们带来警示是我的荣幸,真的没有必要再争来争去了,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尹禾
扶不起的阿斗阿斗其实是对刘禅的偏见。刘禅,蜀国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蜀汉灭亡后迁居洛阳受封安乐公。人们常见的一句说辞就是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这是人们对刘禅的评价。但是刘禅就真的一无是处吗?
其实刘禅这个人是非常聪明的,他很善于隐藏自己,给人一种他没有威胁的表象,在继位以后把朝政大权交给诸葛,这是对诸葛的信任,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毕竟刘备就给他的人到底有什么心思他不清楚,这样的话交出权力就保存了自身。在亡国后他没有殉国而且顺从,说出乐不思蜀,封安乐公,这都是他的处世之道,聪明之处。
其次,刘禅在位期间也是有大功绩的,在位几十年发展经济,与民生息,善于安抚人心,维系了国内关系网,为蜀汉的稳定做出努力。他娶了张飞女儿,又把自己女儿嫁给诸葛绪,这样就维系了诸葛家和张家之间的关系。
他改变了官僚制度,诸葛死后废除了丞相制度,重用费祎和蒋宛,各司其职,费祎主管军事,蒋宛主管政务,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的局面,刘禅还在蒋宛死后独掌政权十几年,这也是他能力的表现。
所以说刘禅并不是人们常说的一无是处,有好的一边也有缺陷的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