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合作愉快你就笑
没条件:孙少平家里很穷,穷的连吃饱饭都存在问题,上大学还得交学费,花生活费,他的家庭是承担不起的,底下还有妹妹,作为二哥不可能让自己的妹妹不上学,如果他去上学了,家里人会连馍都没得吃,全家就指望着大哥孙少安,家里还有老父亲,还有一个痴呆的奶奶没人照顾
没背景:在1977年正式回复高考之前,还有一种大学生叫做“工农兵大学生”,采用的是群众推荐和领导批准的方式。但因为不是正规考试,拉关系走后门的很多,像孙少平这样的清苦家庭和他朴实耿直的性格,也就没机会被选中。
新手宝妈生活记
孙少平是参加过高考的。
孙少平是《平凡的世界》主人公,但他在孙家不是学习最好的。孙家学习最好的是孙少安,他曾以全县第三的成绩考入初中,只不过家里穷,放弃了而已。兰香的学习成绩也不错,能考入北方工业大学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三个人中,少平学习是最差的。但少平能考上高中,学习不是拔尖,也属于中上游。他在上高中时,政治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半天学习,半天劳动。没课本,只有地区发的油印教材,课堂上主要是念报纸上的社论,天天讨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他既要带着饥饿劳动,还无课可上,自然学不到多少知识。所以,他在高中阶段是没学到多少知识的,这和当时的社会有很大关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到少平毕业时,高考仍然没有恢复,所以少平无法参加考高,只好回双水村当农民。
少平回双水村后,很快当上了民办教师,这期间她和晓霞一直保持着联系,也一直关心和注视着双水村以外广阔的世界。
第二年十月份,也就是1977年10月,当少平看到教育部恢复高考的消息后,少平也所有的人一样激动无比。当年和当今一样也采取的是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级批准的办法。
少平和他高中时的同学都参加了考试,但一个都没考上。因为很简单,他们的初中、高中基础太差了,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名落孙山。
孙少平和他的同学,可以说是被社会耽搁的一代人。
萤囊夜读
孙少平为什么没有上大学,有三个原因:
1、没条件。
孙少平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是家庭重要的劳动力。在那个年代,吃饱肚子比学到知识重要多了,大部分农村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家庭干活,不要说上大学,连上学的意识都没有。所以,他们那一代人中,文盲很多。
孙少平算是比较幸运的,有机会接受教育,上到高中,后来遇上文革,就回家务农了。虽然他的志向比较远大,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但高考并不是最重要的那一条路。
因为上大学还得交学费,花生活费,他的家庭是承担不起的。他更想走得一条路是通过招工,去做一名工人,既提高了自己的地位,也减轻了家庭的负担。所以,最后他去了煤矿。
2、没机会。
那时候,最想参加高考的不是孙少平这样的农家子弟,而是到农村插队的知青。他们来自城市,敏锐地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意识到了国家开始现代化发展后,大学生会是最中坚的力量。当然,他们更想通过高考告别农村,回到城里。
这时候的孙少平已经出去打工,开始赚钱了。他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眼前能看到的生活,去追求高考这个有些虚幻的事情。
其实,在1977年正式回复高考之前,还有一种大学生叫做“工农兵大学生”,采用的是群众推荐和领导批准的方式。但因为不是正规考试,拉关系走后门的很多,像孙少平这样的清苦家庭和他朴实耿直的性格,也就没机会被选中。
3、没能力。
事实上,孙少平也和他的高中同学一起,试着参加了高考,但成绩不好,没考上。尽管他爱看书,爱学习,但是知识水平还是差得很远。
一方面是因为他在上高中时,遇到各种社会运动,学校的教育质量本就不好,文化知识没学到多少,倒是整天搞政治学习了。所以,他的基础本来就很差。
另一方面是没有时间复习。1977年10月21号发出恢复高考通知后,当年的的12月初就进行了考试。在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根本没办法充分复习,最后拼的还是老底子。
在这种情况下,知青就要占优势一些,他们也是插队劳动,但毕竟是辅助性的,不是主要劳动力,可以把大量时间用在学习上。同时,他们的基础也要比农村孩子好很多。
1977年这次高考,全国有570多万人报考,最后仅仅录取了27万人,绝大部分人是落榜生。孙少平没上大学也就不奇怪了。
最后再透漏一个知识点,当时大学最火的专业是什么吗?是图书馆系。因为北大图书馆出了一名大人物,于是大家都想去图书馆。那时候还没有经济系,有人因为被从图书馆系调剂经济系,还哭鼻子呢。
这样的事情在今天是不敢想象的,但愿荒诞的时代不要再来。
陈令孤
孙少平文科还可以,那时候农村的学生爱学习就是爱看书,可资料来源只有小说类,数理化就见不到了,少平读了一些书大都是小说文学类,所以要考大学就难了。
闲人4129
那
千里368
孙少平,参加过高考,没考上。
少平,如果真的按照学习能力来说,他应该是上比不过少安,少安在考初中时,考过全县第三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下比不过妹妹兰香,兰香智商特别高,后来考取了特别好的大学,按现在也是双一流大学。
不过他有他的原因,上高中时,正好遇上大运动,老师也不好好上课,数理化几乎为零。书中也描写过,他后来上了煤矿,还专门买了高中数理化去学,可惜很艰难,很快就放弃了。
他最擅长的是读书,如饥似渴的吸取了许多文化书籍中的营养,还读了许多名人传记,在晓霞的指引下看了许多读报参考,这让他的谈吐和见识都很与众不同。
但也仅仅如此而已
恢复高考后,他和同学们都去考了,都落榜了。他们就去务农了。只有田晓霞和顾养民复读之后,顺利地考取了大学。
他复读能不能考上呢?很难说,他们应该是属于被耽误的一代人,除非家庭条件特别好,比如田晓霞父亲有知识有能力,顾养民家是祖传老中医世家。其他学生,基本就与大学无望了
Longsuixinyuan
恢复高考后参加高考的绝大多数是城里学生以及落户农村的知识青年,相对于城市同龄人来说像少平一样的农村学生极少有参加高考的,主要是因为农村人信息相对闭塞,且难以满足复习需要的各种条件,比如学习资料及时间等,这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而孙少平上高中时文化课基本上已被当成了副业,更多的是参加“革加活动”和农业劳功,虽说他的成绩在班上也算得上优秀,但要挤过高考独木桥还是底气不足,所以心高气傲、爱惜羽毛的孙少平放弃了这次希望不大的尝试!
湘中明珠Zxp
参加高考没考上,他们上高中时学校闹革命,学习政治,经常劳动,再加上少平请假回家劳动。按时间推算,是他毕业那年才恢复高考,从进高中起就没打算考大学,数理化拉下不少 。小说上说他们那一届没有应届生考上的 。少平家里那样光景,是不会复读的。
百荷书房
包产到户后好多孩子都没办法上学,一是没钱。失去了集体之后人们的积极性是好了一点,但又出现了许多其他的问题。二是家里需要劳力,我当年学龄前就给家里放牛了,很多人家的小孩子要拔柴,抬水,做家务。孙少平干什么都从实际出发,在他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参加高考是存在很多困难的,首先,高考的大多数内容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其次就算考上他也没办法上大学,他的哥哥已经成家了,不可能再供他上学,当年的大学是要收费的,给农民是一分也不会减免的。第三,他不上学,家里就会多一个壮劳力,可以为其他家庭成员分忧,可以供他妹妹继续上学。第四是农村信息闭塞,他可能很难弄到有关高考和高校的招生信息。
牙大白菜
看电视剧的时候发现,少平离家的时候少安已经开砖窑了,家里的情况好转了许多。那会的时间显示是1980年(原著因为很久之前看过对这个时间记不清楚了),应该已经恢复了高考,而且前几集晓霞就已经在准备高考了。他读了那么多书,而且一直在和晓霞通信,他应该知道可以高考的。他想出去看更大的世界为什么不选择高考,考去黄原或者到更大的地方?这样闯世界的方式真的比不上去揽工吗?
大学最喜欢的老师就是那几年高考的,也是小地方的人但是她考上了以后又读了研做了大学老师,后来出国读了博士,作了两年博后。老师的老公是她的大学同学,后来去了北语读研,接着两人一起留学,现在是一个市的副市长。儿子在美国读书以后在美国大学任教。
也许老师的情况是特例,但是他们大学同学都混风生水起的。路遥先生是为了表达什么才让少平去揽工去下煤窑。这些工作并不低贱只是他的才情太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