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粉世家》冷清秋:过得好的姑娘,需要有“置身事外”的能力

张恨水先生的名著《金粉世家》中,女主角冷清秋嫁入豪门、最终却黯然出走,常常引发人们“齐大非偶”的感叹。

然而翻看《金粉世家》原著却发现,成婚之初,冷清秋在金家的处境其实相当乐观。

可惜后来,豪门生活高开低走,人际关系诸多误解;究其根源,更多的是因她自己的“执念”造成的。


《金粉世家》冷清秋:过得好的姑娘,需要有“置身事外”的能力

01 最凄惶的落差,莫过于从交口称赞到有口难辩

在《金粉世家》故事背景下,冷清秋幸运地遇到了一个相对开明的“豪门”。

金家,不仅世代簪缨,且又接受了西方文明。男女当家人金铨、金太太,对于阶级与贫富并不执着。

关于子女的婚姻,他们都有明确的表态:

“向来中国做官的人,讲求门第,……多少恶姻缘由此造成,多少好姻缘由此打破,说起来令人惋惜之至!——金铨(《金粉世家》第54回)”

“只要孩子好,哪怕她家里穷得没饭吃呢,那也没有关系。我们是娶人家孩子,不是娶人门第。——金太太(《金粉世家》第51回)”

有这样的观念作为基础,再加上冷清秋容貌清丽、举止端庄,又腹有诗书,使得金铨与金太太对这个儿媳妇的第一印象颇佳。

公公金铨看过冷清秋的诗作之后,赞扬“这孩子有才调”;在看到冷清秋真人之后,更是对其气质十分满意,“

这样一房媳妇,就算肚子里没有什么学问,已经可以满意了,何况还很不错呢?

婆婆金太太,也是从冷清秋一进门就“加以充分注意,这就有信任清秋的意思表现出来了”,“觉得她总是在忠厚一边”。

公公婆婆的双双好评堪称豪门媳妇冷清秋的定盘星,为未来的生活打开了大好局面。

再加上金燕西的几个姐姐、尤其是四姐金道之的鼎力支持,纵然三嫂玉芬因私人感情而心有不满,终究不成气候。总体看,冷清秋的未来一片光明。

谁知世事难料。仅仅大半年的时间,冷清秋的风评却急转直下。

金太太眼里,她“有点假惺惺”;大哥金凤举眼里,她“城府极深”;下人眼里,她是“书呆子”。三嫂玉芬更不用提,早给她贴上了“有手腕”“会巴结”的标签。

而冷清秋明明一直小心谨慎、谦虚低调,为什么却招来各种误解呢?

02 一念执着、瞻前顾后,一手好牌被自己打烂了

有人说,冷清秋婚后处境的日益艰难,都源于三嫂王玉芬的挑拨与造谣。

这话说对一半。纵观全书可以发现,正是清秋自己言行的多次错漏,才给别人留下了挑拨离间的口实。

而频繁贻人口实的根因,却是她心底里对自己“家境贫寒”这一事实的执着与纠结。

即便公公金铨在婚礼致辞中明确表示“我对于燕西夫妇能看破阶级这一点,是相当赞同的”,然而冷清秋自己却总是过不去“家贫”这道坎。

越想着自己的“家贫”,就越怕被别人嘲笑;越怕被别人嘲笑,就越想在言谈举止中进行找补。

结果事与愿违,过分的敏感与卑微,反而乱了方寸,动辄得咎。

2.1 用“隐忍”来表达自己的安分守己、随和大度,结果越忍越委屈。

冷清秋婚后不久,三嫂玉芬为了替失恋的表妹白秀珠打抱不平,故意在金燕西面前造谣,说冷清秋瞧不起她们这几个嫂子。

金燕西半信半疑,将这话向冷清秋质询。

冷清秋此时只需要解释几句,便能真相大白;但她顾忌自己出身低,怕别人说自己“小人得志便颠狂”,于是选择忍住不说。

然而她越不解释,燕西越以为她理亏;她越默默流泪,燕西越心烦,说她“不通情理”。

那一夜,冷清秋哭湿了枕头,哭肿了眼睛,却并无一人感激她的息事宁人。


《金粉世家》冷清秋:过得好的姑娘,需要有“置身事外”的能力

2.2 不敢大大方方提出合理请求,结果偷偷行事反而招来猜疑。

公公金铨去世后,金家兄弟有意分家,又没人敢率先提出,一时暗潮涌动。

不巧此时冷清秋的母亲生病,她想回家探望,却担心在公公热孝期间出门,会引起婆婆和家人的不满。

猪队友燕西提了个馊主意,让冷清秋偷偷溜回去看望,再偷偷溜回来。急于回家探病的清秋依计而行。结果冤家路窄,被三嫂看到。

原本冷清秋只是探望母病,却在三嫂玉芬的口中变成“跑回娘家,商量分家的事”。

没多久,闲言碎语便满天飞。大哥金凤举感慨“清秋这孩子,你别瞧她不言语,她的城府极深。”

金太太也十分失望。“她虽不全信,可是清秋回家去了一趟,这总是事实。觉得这孩子,未免有点假惺惺。”

清秋此事百口莫辩,却也算咎由自取。

“回家探病”本是人之常情,正大光明,与娘家贫富并无关系。但是心态上的卑微感,让她连大大方方提合理要求的勇气都丢失了。

可叹饱读诗书、熟知礼仪的才女,却因这种偷偷摸摸的行为自毁长城。


《金粉世家》冷清秋:过得好的姑娘,需要有“置身事外”的能力

2.3. 只顾自谦贫穷,却没考虑到听者的感受,平白又得罪了人。

大嫂吴佩芳的妹妹吴蔼芳,是冷清秋结婚时的女傧相。

婚后某天,蔼芳到金家与清秋闲聊,夸赞她的蓝布长袍很有特点。清秋连忙解释“我是个穷孩子,家里没什么可以陪嫁的,只有几件衣服”。

蔼芳又看见清秋用的茶杯是博古紫泥茶杯,称赞“古雅得很”。清秋又连忙自谦“你说我古雅得很,在另一方面看起来,也可以说我是乡下人呢”。

读书至此,真觉得可笑又可叹。

一个人要谦卑到什么地步,才需要在面对别人夸奖时都不忘把“穷孩子”“乡下人”的身份挂在嘴边?

更可悲的是,清秋只顾着用自谦来表达自己的“不忘本”,却不料这些话被佣人传到三嫂玉芬和大嫂佩芳耳朵里,变了味道。

大嫂佩芳原本态度中立,结果被这些话引起了疑心,觉得清秋正话反说,嘲讽嫂子们“绣花枕头”。

三嫂更是添油加醋,认为清秋借此污蔑嫂子们势利眼,有损嫂子们的人格。

也难怪。妯娌们所站立场不同、看法也不一样。清秋盯着贫富不放,嫂子们却更在乎学识、人品方面的名声。

好端端的,又把自己搞得里外不是人。


《金粉世家》冷清秋:过得好的姑娘,需要有“置身事外”的能力

冷清秋所遭受的委屈和误会,根源在于她被自己“家贫”的心病所累。所以许多读者纷纷评论:“别想那么多,勇敢做自己就好了”。

然而世间太多的道理,都逃不过“知易行难”。不仅是冷清秋,也包括我们自己。

明明知道应该“放下执念,勇敢做自己”,但实际操作起来,才发现没那么简单。越想摆脱或战胜一种情绪,却往往越陷越深。

03 三个实战步骤,帮我们跳出“内耗”、直面生活

有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方法,能帮助人们摆脱执念的困扰呢?

最近阅读到《幸福的陷阱》一书,恰好对解决这个问题有所帮助。

《幸福的陷阱》(The Happiness Trap)是澳大利亚的路斯·哈里斯博士所著。

该书认为,很多时候人们感觉不幸福,甚至感觉悲伤、焦虑,是因为过分沉溺于自己的一些想法中(诸如“生活太难了”“我真笨”“我是个无用的全职妈妈”等等)。

人们越想回避或消除这些想法,反而越深陷其中。

而宝贵的时间与精力,都在这无效的纠缠与对抗中被消耗,没能被用到真正可以改善我们生活、提升幸福感的事情上。

为了帮助人们从“陷阱”中解脱出来,《幸福的陷阱》一书提供了“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ACT可以简单理解为三个步骤:

步骤一:A=接纳你的内部体验(注意,不是忍受它或者屈从它)。

步骤二:C=选择一个有价值的行动方向。

步骤三:T=采取行动。


《金粉世家》冷清秋:过得好的姑娘,需要有“置身事外”的能力

3.1 A:“接纳”,是单纯承认它的存在,以“置身事外”的态度从容审视它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有些想法一旦被我们重视、当真,就会在头脑中挥之不去。严重时还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与决策。

例如《列子》“疑邻偷斧”的故事:某人怀疑邻居偷了自己的斧子,于是看邻居的任何行动都像个小偷。几天后这人在自家谷堆里找到了斧子,再看邻居的行为,怎么看都不像小偷了。

为了消除这些恼人的情绪或想法,我们竭力去否定它们、回避它们;但《幸福的陷阱》却建议我们承认它们的存在——不是承认它们的对或错,而是单纯承认“它是一个故事”。

而我们都知道,“故事”并不等于“真相”。

这样,我们既不必继续费时费力从头脑中驱逐它们,还能让自己从情绪或想法中抽身,换一个视角,从容面对。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自己的情绪与想法中后退一步,以“置身事外”的态度去审视,正是从“陷阱”中解脱出来的重要一步。

《幸福的陷阱》提供了几个具有实操性的小办法,帮助人们“抽身”。比如,当我们被“我是个没用的人”困扰时,可以尝试:

  • 在你想要表达的情绪前面加一句“我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我是个没用的人”。
  • 给你的想法或故事取个名字。——“那个‘我是个没用的人’的故事又跑到我脑子里了”。
  • 给你的想法配上背景音乐。——试试用《最炫民族风》或者《野狼disco》的旋律唱“我是个没用的人”,场面是不是变得很欢乐?类似的,还可以用搞笑的声音为你的想法配音。
  • 谢谢大脑。——当脑海里蹦出“我是个没用的人”时,索性说一句“谢谢你,大脑”。就像收一个快递或外卖一样云淡风轻。

经过这些处理,当我们像看戏或者收快递一样面对自己的情绪与想法,“距离感”就产生了。

虽然它们依然在那里,但存在感已大大降低。我们的时间与精力,可以投入对我们有实质性帮助的行动了。


《金粉世家》冷清秋:过得好的姑娘,需要有“置身事外”的能力

3.2 C:选择你真正在乎的、对提升幸福感有“价值”的事情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各不相同,眼中的“价值”也不同。

《幸福的陷阱》提供了一个小方法,帮助人们找到心中最有价值的事情——假设现在我们80岁。

想象我们80岁了,填补下面三个句子:

  • 我花费了太多时间去担心……
  • 我花费了太少时间去做……
  • 如果我能回到过去,我将会……

认真思考上述这几个问题,也许会对眼下的生活与选择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中说:“在任何情况下,人都可以自主决定以何种态度去面对,并且选择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

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更容易让我们找到目标感与价值感。这也将成为我们不懈前行的恒久动力。

3.3 T:“行动”允许有挫折,但一定要“持续前进”

《幸福的陷阱》强调,ACT所说的“行动”有两个特点:

第一,行动聚焦于你能控制的部分,比如你的行为,你的注意力。对于你无法控制的事情,则不必浪费时间过分关注。

第二,允许犯错误。行动的结果未必都能达到最初的目的,但是整个行动的过程同样值得享受。即便行动偏离轨道,也可以核准方向之后,再次出发。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悲观者在每一次机会中看到困难,而乐观者在每一次困难中看到机会。

ACT正是一种乐观的方法。它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你都可以从中学习和成长;无论处境多么悲惨,你总可以在价值行动中获得满足。

以前,我们经常在苦恼时纠结于“我如何才能感觉好一些”。而读完《幸福的陷阱》却恍然大悟:跳出情绪,思考“我现在能做点什么真正有裨益的事情”,才更有用。

04 看似无解的困局,往往藏着其他更好的选择

回到冷清秋的遭遇。这个原本兰心蕙质的少女,陷入“家贫”所带来的焦虑与自卑,心态患得患失,行动乱了章法。

倘若她能够坦然接纳自己“家贫”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少一点对过往的缅怀、对未来的担忧,而将时间与精力用于经营“眼下的生活”,也许结局会很不一样。

冷清秋至少有两个价值方向可以选择。

第一种,坚持做自己,将知书达理的才女路线进行到底。

冷清秋的才情,从公婆到丈夫,以及金家几位姐姐,都有目共睹。公公金铨还曾在婚礼致辞中明言:“冷女士原是书香人家,而且自己也很肯读书,照实际说起来,燕西是高攀了。

冷清秋的“不爱热闹”,婚前婆家也有所了解,还专门按她的喜好为她安排了清净的院落。

既然如此,冷清秋若选择听从本心、继续保持“知书达理、孤芳自赏”的才女人设,既不显得生硬,也可以被家人们接受。

若如此,她只需做好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的自己就好了。想为自己辩白就直接说,想回家探病就大方提出;只要事事以礼自持,自然落得安心坦荡。

旁人议论?随便!连公公婆婆认可了这样的儿媳妇,旁人的言语又何足道哉?


《金粉世家》冷清秋:过得好的姑娘,需要有“置身事外”的能力

第二种,入乡随俗,融入圈子。

既然决定嫁入豪门,如果冷清秋选择将“在豪门站稳脚跟”作为价值取向,也无可厚非。

若如此,她应该采取的有效行动就是改变自己、入乡随俗。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过年时,家中众人看戏的看戏,打牌的打牌;冷清秋不妨放下身段、参与其中。即使是象征性地应付一下场面,也总比独自一人回房看书更有人缘。

否则,既想享受豪门的尊荣与舒适,又想完全保持个性与喜好,还想受到家人的接纳与好评,这未免太过理想化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适当地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是应当付出的代价。

除了以上两种,也许冷清秋还可以有其他选择,能让她婚后的生活舒服一些。

但前提都需要她从萦绕心头的“自伤自怜”中跳出来,以理智现实的眼光看待“家贫”这一不争的事实。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任何选择都有得有失。关键是,确认自己到底要什么。

否则,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想放,只能让自己“拧巴”,让别人“别扭”。

《金粉世家》冷清秋:过得好的姑娘,需要有“置身事外”的能力

冷清秋的豪门婚姻令人唏嘘,却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当我们一味沉溺在自己的焦虑、烦恼、悲伤等情绪中顾影自怜、不可自拔,后果往往是越陷越深、越做越错。

当我们以一种开放、善意和接纳的态度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则很有可能柳暗花明。

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退一步,跳出来,也许我们将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收获意想不到的回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