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三家分晉”是怎麼回事?

世界人文通史


公元前403年,東周洛邑。肅殺威嚴的宮殿群,規劃整齊,氣概宏大,令人遙想當年大周王朝權力的極峰。

大殿之內,周威烈王坐於龍椅之上,文武百官分兩列而立,東周雖然衰敗了,朝廷的氣勢猶在。

周朝時期諸侯爵位分為五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晉國是侯爵,魏、韓、趙三家卻連男爵都不是,只是晉國的卿大夫。

周威烈王即命內史作策命,封魏斯為魏侯,趙籍為趙侯,韓虔為韓侯,各賜黼[fǔ]冕圭璧全副。

至此晉國徹底瓦解,魏斯、趙籍、韓虔,都成為東周王朝的侯爵,三人後來被稱為魏文侯、趙烈侯、韓景侯。

圖-三家分晉疆域1

其實在半個世紀前,趙魏韓三家合力擊敗智伯瑤,瓜分智氏的領土,便已形成土地上的三家分晉。然而三家的封地縱橫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隨後長達半個多世紀當中,三家不斷交換土地,整合資源,最終形成三個諸侯國。

趙、韓、魏三家,在晉國十多個豪門大族的激烈競爭中笑到了最後。在幾十年的時間裡,他們互相交換土地,讓各自的領土儘量連成一片,方便管理。

三家分晉,是春秋與戰國之交的標誌性事件。趙、魏、韓三家在瓜分晉國與相互交易土地的過程中,誰的算盤最精明呢?

晉國控天下之脊,依山帶河,我們來看看,究竟有多少富饒和險峻的領土可以瓜分。

先將晉國的地塊分幾個等級:

以太行山為界,我們將分別解讀,太行山以西、以南、以東的領土。

首先是太行山以西,大致對應今天山西省西部範圍,領土有1河東郡、2河西郡、3上洛之地、4太原郡、5代郡。

1河東郡

河東郡的範圍大致是是黃河與太行山之間的區域,這裡被魏氏割據。

春秋時期晉國的基本盤是河東,秦國的基本盤是關中,中間黃河以西洛水以東的區域稱為河西。為區別甘肅的河西走廊,這裡的河西又稱為西河。

河東郡是晉國的核心地帶,人口超過100萬,毫無疑問是晉國最好的一個地塊。晉國的新老國都絳都、曲沃等都在這裡。魏氏的都城安邑,也位於河東腹心。

吹毛求疵地尋找河東郡的不足,的確也能找到兩個小缺陷。

缺陷一是韓氏的都城平陽也在河東,雖然韓人很快就東遷到洛陽盆地的宜陽,但是韓氏始終不能捨棄他們的舊都,魏氏不得已從河東將平陽劃歸韓氏。

另一個缺陷是,晉國的宗室還居住在絳都,晉國的宗廟還設在曲沃。魏氏既然得到河東郡,那麼如何處理晉國國君,這個頭疼的問題就留給了他們。

圖-關中河東河西

2河西郡

河西郡是夾在黃河與洛水之間的土地,最初為梁國和芮國的領土,後來被秦穆公揮師佔領。在春秋中期,晉國從秦國手中奪取一半的河西領土。由於晉國只佔到半個河西,因此這一地塊人口不足60萬,為C級地塊。

由於河西郡與河東郡連在一起,河東郡又歸魏氏,趙、韓當然不會來染指河西郡,因此河西郡也歸屬魏氏。

河西的少梁,是這一地塊的中心城邑,這座名城也是戰國時期魏秦爭奪的重心。

晉國的河西郡缺陷很明顯,那就是與秦國的土地縱橫在一起,誰佔據這裡,將不可避免地與秦國交戰。

3上洛之地

上洛之地是位於洛陽盆地洛水上游的山地,處於秦嶺的東側,晉國在滅掉伊洛之戎後佔據這裡。上洛之地與河東郡連在一起,中間是險峻的“1崤函通道”。

上洛之地與秦國的商於之地相連,戰略地位比較重要,但是其人口不足20萬,屬於D級地塊。

4太原郡

太原郡包括太原盆地,以及西側的呂梁山,此處為趙氏竭盡全力發展近百年的地塊,人口雖然不足100萬,但也足夠繁榮,屬於B級地塊。

戰國時期趙、秦曾就太原郡進行數個回合的爭奪,耗時近百年。當太原郡納入秦國版圖後,嫪毐曾獲封太原郡,那時太原郡又稱嫪國。

到了李唐時期,李淵李世民父子,就是以太原郡為基地,最終奪取天下的。

5代郡

代郡位於太原郡以北,是趙氏滅亡代國而取得的地塊。不過此時的代郡地方不大,人口不足20萬,是D級地塊。

到趙武靈王時,趙國大肆北擴,代郡也隨之大幅擴大,到達今山西省蔚縣,比初時的代郡擴大了好幾倍。

接著我們來看看太行山以東,大致對應今天河北省南部與河南省北部範圍,領土有6邯鄲郡、7東郡。

6邯鄲郡

邯鄲郡,顧名思義,是以邯鄲為核心的地塊。這裡是衛國舊地,城邑非常多,人口密度也高,人口過100萬,是名副其實的A級地塊。

趙國後來遷都邯鄲,是對邯鄲郡地位最好詮釋。

邯鄲郡有一塊特殊的地方,就是向南凸出了中牟這個城邑。從位置上看,中牟位於漳水以南,劃歸到南部的東郡更為合理。但是趙氏卻死死守住中牟,甚至一度不惜遷都到中牟,來保住這座重鎮。

中牟位於太行山東側,有一條通往太行山的通道叫做“4羊腸陘 ”,為了這條通往太行山的通道,趙氏一直到滅亡都沒有將中牟讓給魏氏。

7東郡

東郡也是衛國舊地,原本是很繁榮的,商朝舊都殷、朝歌都在這裡。可惜春秋時期戰亂頻繁,衛國被迫東遷,赤戎將這裡折騰得一塌糊塗。此地退步明顯,而且不含中牟,只能算一個B級地塊。

魏氏接手這個地塊後,很快就由西門豹治鄴,將東郡建設為一個人口眾多、經濟繁榮的郡。後來隨著魏國遷都到東部的大梁,魏國發展重心東移,東郡變得炙手可熱。

然後我們來看太行山以南,大致對應今山西省東南部與河南省西北部範圍,這裡是8三川郡。

8三川郡

三川郡,範圍正好是當初東周的範圍,包含黃河以南的洛陽盆地和黃河以北的河內。川,是象形文字,指河流的形狀。三川,也就是三條河,黃河、洛水和伊水。

三川郡除了洛邑還屬於東周,其他地盤全部落入晉國之手,毫無疑問的A級地塊。韓氏佔據三川郡,大有挾東周天子以令諸侯的意味。

最後我們開看看南太行山的9上黨郡,大致對應今山西東南部與河北省西南部範圍。

上黨郡,其實就是整個南太行山,人口不多,屬於C級地塊。韓氏擁有上黨郡,坐擁天下之脊,晉國的地緣優勢盡被韓國繼承。

上黨郡發生最著名的事件,當屬長平之戰。那場在南上黨進行的大戰,是戰國之世一場標誌性戰役。

圖-三家分晉疆域2

三大家族瓜分完晉國,我們從土地品質來看看到底誰的算盤更精一些。

從評級來看,魏國獲得ABCD四個地塊,趙國獲得ABC三個地塊,韓國獲得AC兩個地塊,魏國由於佔據著晉國的核心地區河東郡,其所佔據的領土和人口比趙韓略勝一籌。

造成這種結局最直接的原因,是晉國最後一任中軍將叫魏斯,即魏文侯。晉國軍政一體,中軍將相當於漢朝時期的大將軍兼丞相。魏國自然在分地的時候,吃肥丟瘦,能夠賺到許多便宜。

趙國由於經歷過“趙氏孤兒”事件,曾經被滅族,如今能迎頭趕上,成為三家分晉之一的諸侯,已屬來之不易。

韓國則一直四平八穩,謀求他們的領土擴張,此時韓國的綜合實力也不弱。

我們再從地緣的角度來看三家分晉。

魏國被太行山分為東西兩頭,西部為國都安邑所在,河西郡與秦國交織在一起,將不可避免與秦國大戰。而東部的東郡並非核心地帶,卻地處中原,南可以攻楚國,東可以向齊國要土地,這才是發展重點。偏偏魏國東部領土不足,兵員不足,這是魏國戰略上的死結。即使後來遷都東部大梁,但是東部的根基沒有西部紮實,這是制約魏國的一大因素。同時國土被太行山切分為兩部分,東西兩線互相支援起來非常吃力,一旦魏國與韓國關係緊張,魏國將東西不能兼顧,這是魏國地緣致命的缺陷。

趙國與魏國一樣,被南太行山分割為東西兩塊,不過細究之下,趙國與魏國又有所不同。趙國東西領土之間,隔著一箇中山國,只要兼併中山,趙國地緣形勢將會大為改觀,後來趙武靈王正是這麼做的。趙國東部邯鄲郡人口不少,這讓趙國最先下定決心放棄太行山以西,遷都到中牟和邯鄲,在決心東遷方面,趙國不用魏國那麼大費腦筋猶豫不決。另一方面趙國的國土並不與秦國接壤,魏國則不得已去與秦國爭奪河西,即使奪下河西全境,又不得不防禦秦國的反撲,趙國的地緣雖不如韓國,比魏國還是好多了。

韓國的三川郡和上黨郡緊密相連,北有南太行山,南有黃河,依山帶河,盡得晉國地緣精髓。韓國的國土比東周最強盛的時候,多一個上黨郡,少一個洛邑,它的領土在三晉當中,最像一個國家。

韓國的國境,除了與魏、趙接壤,南部在伏牛山與楚國接壤,無論此前還是此後,楚國都未在這個方向對韓國發起進攻,反而在伏牛山上修築長城,防範韓國。韓國真正有可能發生戰爭的方向,來自東部的鄭國。此時的鄭國經歷春秋三百年,大起又大落,實力大不如前,早晚會被韓國兼併。直到韓國兼併鄭國,領土與楚國更大幅度接壤之後,韓國南線才出現一些與楚國爭奪的地域。

韓國的地緣,是三晉當中最好的,韓國人的算盤,也是三晉當中最精明的。日後韓國地緣變的不好,是發生了下面這兩件事情之後。

一是韓國滅亡鄭國,導致韓國的領土與楚國接壤更多,韓楚的矛盾衝突尖銳起來。

二是魏國抵不住秦國的進攻,先後丟失河西和“1崤函通道”,導致韓國要直接面對秦國的進攻。

圖-三家分晉疆域3

從三家對南太行山的控制來看,韓國掌控南太行山的主要通道,而趙、魏則不得已被分割為東西兩塊。

三家分晉,三家各有各的算盤。

魏國老謀深算,中軍將魏斯有優先選擇權,他當仁不讓地佔據晉國最核心的河東郡,魏國的人口和麵積都在趙韓之上。

趙國足智多謀,在分家前靠自身力量發展出太原郡和代郡,很有先見之明拿下邯鄲郡,為日後向衛國、齊國、燕國、中山國兼併領土打下基礎。

韓國察見淵魚,對地緣的把握有獨到見解,不但自身依山帶河,盡得晉國地緣優勢,而且還將魏、趙分割為東西兩塊,高明!而且韓國與齊國、秦國不接壤,與楚國隔著伏牛山,可以先穩穩吃下鄭國再圖發展,精明!

三家完成領土的分割,又如何處置晉國的國君呢?

公元前425年,魏斯上任晉國中軍將。魏斯並不是那種低調內斂,虛懷若谷的人物,而是繼承他祖上的傳統,大開大合,鋒芒畢露,他運作每件大事都是驚天動地。

魏斯上任中軍將第一件事,便令國君往魏、趙、韓三家朝見,君臣尊卑倒置。

此時晉國國君為晉幽公,只有絳都和曲沃兩地作為食邑。晉國之於魏國,好比梵蒂岡之於意大利,雖然沒有威脅,但畢竟也是一個諸侯,而且是前國君、前主公。

晉幽公到舊都曲沃去祭拜祖先,途中帶了幾位絕色美女,誰料馬賊來襲,晉幽公英雄救美被殺。晉國太史(或稱魏國太史)在史書上寫下一行字:“晉侯淫婦人,為盜所殺。

魏斯就這樣殺了晉幽公,卻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操作上游刃有餘。事後魏斯順利將絳都和曲沃的稅收權奪了過來,立晉幽公的兒子公子止為國君,是為晉烈公。

大事告捷,魏斯下令宰牛殺馬,大宴晉國眾臣。魏斯與韓趙兩家領晉國軍政大事,晉國大臣親附魏氏的居多,魏氏在三家分晉時佔據人才高地。

晉國的國君晉烈公,始終是個燙手的山芋,又該如何處置呢?

魏文侯要讓韓國接下這個黑鍋,將晉烈公安置在韓國,韓景侯為什麼屈尊就卑,默默接受呢?

公元前416年,韓國將都城從平陽南遷到宜陽。公元前408年,韓國又將都城東遷到陽翟。短短几年間,韓國暴露出兼併鄭國的雄心。陽翟離鄭國都城新鄭很近,方便出兵。但是若魏國干涉韓國兼併鄭國,韓國肯定不能如願。後來魏國干涉趙國兼併衛國,趙國不但未能拿下衛國都城濮陽,自己的都城邯鄲還被魏國大將龐涓攻克。

韓景侯表面上忍氣吞聲,實際上他是外寬內深,老謀深算。韓景侯派人迎接晉烈公,但他又如何處置晉烈公呢?顯然殺掉前國君是不現實的,那樣只是損了自己,便宜了魏國和趙國。韓景侯召集群臣商議,最終決定將晉烈公安置在上黨郡山區的端氏城中。

絳都城外,晉烈公在韓軍的“護送”下亦步亦趨離開,他回頭看著絳都巍峨的城牆,心中泛起傷感和憂愁,誰在乎,我的心裡有多苦,誰在意,我的明天去何從?

晉烈公最終老死在端氏,他的兒子晉孝公,被韓國人遷移到北上黨的屯留。今天的山西長治市有個屯留區,用的就是古名。

當時韓國新滅鄭國,魏國果然沒有干涉,韓國人的算盤還是很精明的。將晉孝公從端氏遷到屯留,離韓國的政治經濟中心更遠了,這一次則有流放的意思。

晉孝公在屯留盆地這個巨大的籠子裡,要想走出北上黨,那是插翅難飛。

晉孝公死後,他的兒子晉靜公,很快被韓國貶為庶人。晉國這支燦爛的鮮花,綻放了數百年,終於凋謝。

晉靜公年少,他連名義上的國君都不再是,而且被韓國人嚴密監控起來。晉國最後一位國君,被禁止外出,不得娶妻,只有一個老僕陪伴。

晉靜公在極度鬱悶中生活幾年便英年早逝,他做夢都在重複著一句話:“爾等身為晉臣,實為晉賊。汝三家終有衰敗之日,汝之後人,必遭天譴,不得良死!”

圖-三家分晉疆域4

最後來總結一下,三家分晉,趙魏韓的算盤都很精明,但最精的還是韓國。韓國領土連在一起,最像一個國家,還順勢把魏趙分成東西兩塊。韓國不用直面秦國和齊國,只有一個盤中餐鄭國等著它兼併。戰國七雄當中,韓國是公認最弱的,但韓國堅挺到戰國最後幾年,與其他五國一起被秦始皇統一,如果不精明是做不到的。

本文地圖為作者原創,並出版在《地圖裡的興亡》第4冊中。歡迎任何人免費使用,絕不追究。


地圖帝


一、公室內鬥,公族力量消亡殆盡

晉國的分裂源於公室內鬥,這還要從頭說起。晉文侯三十五年,晉文侯姬仇去世,其子姬伯即位,史稱晉昭侯。即位之後,晉昭侯將曲沃封於晉文侯的弟弟,也就是叔叔姬成師,號桓叔。當時,晉國的國都在翼,而曲沃大於翼。桓叔受封時已經五十八歲了,再加上此人好德施恩,深得民心。

晉昭侯此舉為將來晉國公室內亂埋下了伏筆,所以才有“晉之亂其在曲沃矣。末大於本而得民心,不亂何待”的說法。

晉昭侯七年,晉國大臣潘父竟然殺了晉昭侯,準備迎曲沃桓叔即位,終因晉人發兵反對,桓叔即位不成,返回曲沃。在晉人的擁立下,晉昭侯的兒子姬平即位,史稱晉孝侯,同時亂臣賊子潘父也被誅殺。

雖然曲沃桓叔即位未遂,但是卻在桓叔後世子孫心中種下了獨霸晉國的種子,並世代為之努力。桓叔去世後,他的兒子曲沃莊伯代立。

晉孝侯十五年,曲沃莊伯在國都翼殺了晉孝侯,此舉引來了晉人的強烈攻擊。曲沃莊伯即位未成,只好返回故地曲沃。晉人擁立晉孝侯的兒子姬郄為君,史稱晉鄂侯。

晉鄂侯命短,在位六年就去世了。曲沃莊伯聞聽晉鄂侯去世的消息,立即興兵作亂。晉國的內亂令周平王都忍受不了了,指派虢公討伐。曲沃莊伯代晉再次失敗,返回曲沃。晉鄂侯的兒子姬光被擁立為國君,史稱晉哀侯。

晉哀侯二年,兩次代晉未遂的曲沃莊伯去世,其子姬稱代立,史稱曲沃武公。

晉哀侯八年,晉哀侯入侵陘廷邑。陘廷立即聯合曲沃武公打敗了晉哀侯,並且俘虜了晉哀侯。無奈之下,晉人只能擁立晉哀侯的兒子姬小子為君,稱為小子侯。

小子侯元年,曲沃武公指使韓萬殺了晉哀侯。至此,翼與曲沃的實力完全翻轉,曲沃武公掌握了主動權。

晉小子侯四年,曲沃武公誘殺晉小子侯。曲沃武公擅殺國君引來了周桓王的憤慨,派虢仲討伐曲沃武公。曲沃代晉再次失敗。晉哀侯的弟弟姬緡即位為晉侯。

晉侯緡二十八年,沉寂多年的曲沃武公興兵討伐晉侯緡。曲沃武公此次作亂大獲全勝,並將所獲晉的寶器賄賂了周釐王。周釐王正是冊封曲沃武公為晉侯。至此,歷經曲沃家族三代人的努力,歷時六十七年,曲沃終於代晉成功,史稱“曲沃代翼”。

曲沃武公(後稱晉武公)去世後,兒子姬詭諸即位,史稱晉獻公。歷經六十七年的公室內亂,曲沃家族與公族相互攻伐,將公室力量消耗的也差不多了。到了晉獻公的時候,由於祖輩代晉過程中養成的家族性格,晉獻公對任何人、任何事均疑神疑鬼,尤其是公室的人,公室力量進一步消耗。

晉獻公晚年受驪姬之惑,逼死了太子申生。之後又攻擊公子重耳、公子夷吾,致使他們流亡國外多年。晉獻公去世後,雖然他的兩個兒子先後即位,但是均死於大將裡克之手。所以終晉獻公一世,晉國公族消亡殆盡。

二、卿族勢力從形成到分三晉

1、公族消亡,卿族繼起

公族的消退,以功臣勳貴為主的卿族勢力迅速填補空白,尤其是晉文公即位之後所賞“從亡”功臣。晉文公當政之後致力國富民強,獲周天子命為伯。晉文公稱霸,功臣勳貴功不可沒。與此同時,他們在晉國的實力也與日俱增。

晉文公五年,據《史記》記載:“於是晉始作三行。荀林父將中行,先縠將右行,先蔑將左行。”晉國軍制的變革,適應了強軍的需要,但是也給後來軍權旁落留下隱患。到晉文公的兒子晉襄公的時候,《史記》有這麼一段記載:“六年,趙衰成子、欒貞子、咎季子犯、霍伯皆卒。趙盾代趙衰執政”。而且“成公元年,賜趙氏為公族。”由此可見,晉國實力較強的貴族開始出現,且世襲執政,瓜分晉君權力。

2、六卿與公室鬥爭

《史記》記載,晉景公時六卿開始主政:“十二年冬,齊頃公如晉,欲上尊晉景公為王,景公讓不敢。晉始作六(卿)[軍],韓厥、鞏朔、趙穿、荀騅、趙括、趙旃皆為卿。”

晉悼公時,“十四年,晉使六卿率諸侯伐秦,度涇,大敗秦軍,至棫林而去。”

晉國的六卿從初立伊始,在輔佐晉君強軍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與晉君在權力上競爭、角逐,期間六卿有更替,甚至有個別六卿在與晉君鬥爭中被滅族。但是到晉昭公時“昭公六年卒。六卿強,公室卑。”

後來,在晉頃公時,六卿趁機打擊、弱化公室力量,“十二年,晉之宗家祁傒孫,叔向子,相惡於君。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盡滅其族。而分其邑為十縣,各令其子為大夫。晉益弱,六卿皆大。”

3、六卿兼併

以晉君為首的公室力量在與六卿鬥爭的結果是,公室力量日漸消亡,無力與六卿相抗衡。最終智氏、趙氏、韓氏、魏氏、範氏、中行氏勝出,成為六卿之主。

在六卿搞定晉君之後,他們之間又開始相互攻伐。“出公十七年,知伯與趙、韓、魏共分範、中行地以為邑。”智氏率領韓氏、趙氏、魏氏滅掉了範氏、中行氏,分其地,六卿變四卿。

智氏、趙氏、韓氏、魏氏的做法令晉出公氣憤不已,於是“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令晉出公沒想到的是四卿可不是善茬,“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齊,道死。故知伯乃立昭公曾孫驕為晉君,是為哀公。”

此時四卿之中智氏最強,按照這個邏輯,四卿再相互攻伐,最終有可能會僅剩一家獨大,最終佔有晉國。據記載,“忌善知伯,蚤死,故知伯欲盡並晉,未敢,乃立忌子驕為君。當是時,晉國政皆決知伯,晉哀公不得有所制。知伯遂有範、中行地,最強。”

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四卿分範氏、中行氏領地之後。智氏一家獨大,智氏以自己實力強大向韓氏、魏氏、趙氏索取土地,僅有趙氏不給。智氏率領韓氏、魏氏討伐趙氏。智、韓、魏聯合伐趙期間,智伯的驕狂令韓、魏兩家有種“兔死狐悲”的感覺。後來,在趙使張孟談的勸說下,韓、趙、魏聯合滅了智氏,三家分智氏領土。

至此,韓、趙、魏勢均力敵,直到三家被周天子認可為諸侯,三家均無力獨自滅掉任何一家。他們或許均有三家為一的夢想,但是滾滾歷史車輪把他們迅速帶進戰國諸侯兼併稱雄的時代。

歷史為什麼會選擇晉國分成韓、趙、魏,局外人早有預言。《史記》記載,晉平公時“十四年,吳延陵季子來使,與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語曰:‘晉國之政,卒歸此三家矣。'”


歷史倪說


堂堂霸主晉國,居然在大國中率先撲街,一分為三。其中緣由,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讓我們回顧一下晉國最終分裂的過程,找到其中對我們有所啟迪的東西。

曲沃代翼,不靠譜的公子們

打虎親兄弟、血濃於水、肥水不流外人田。幹事業分利益,還是和自己家兄弟靠譜,這是很多人的共識。

晉國國君們最初也是這麼想的。晉國之初,晉國國君把自己的叔叔分封到曲沃。

這一封,封出了長達七十年的血雨腥風。這七十年裡,晉國先後有五位君主死於曲沃好親戚之手。最終,曲沃親戚們覺得還不過癮,乾脆買通周天子,自己做了晉國國君!

成語本末倒置,就來自曲沃代翼事件。

“晉無公族”,苦逼的晉國公子們

自打自己由公子逆襲成國君後,晉國國君們看哪個公子,依稀都會看到自己祖先當年的影子,生怕哪天被別人逆襲了。

在晉獻公時期,也就是晉文公老爹時期,這個矛盾開始激化。

由於晉獻公寵信驪姬,驪姬處心積慮除要除掉各位公子,因此,多次迫害各位公子。最終,引發了公子夷吾、重耳的出逃。

顯然,在這種鬥爭中,晉獻公再次看到了公子的威脅。(重耳出逃時已42歲,當然有實力)


為了徹底消除公子勢力對國君權力的威脅。晉獻公做出誓言:今後公子不得再擔任公族管理事務!

這顯然是受到歷代國君歡迎的舉措,即使是流亡公子重耳,執政後也繼續推行了這一決定。

從此,這些公子們要想獲得競爭優勢,就只得依賴晉國大夫們,甚至“境外勢力”了。

也因此,晉國的世族勢力迅速擴張,在晉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瓜分三部曲:

隨著世族勢力的擴大,他們逐漸開始侵害晉國國君的勢力,並開始了激烈的內部競爭,最終完成了三家分晉!

“趙氏孤兒”,晉國內鬥,由來已久。

第一步:聯合起來,削弱公族!

1、討伐公族勢力!

公元前514年,六大家族一起,以“行法”之名,消滅了晉國的兩個公族力量——祁氏、羊舌氏,瓜分了他們的土地。

“行法”,以這個口實,氏族們可以持續打擊公族力量。從此,氏族們要討伐誰,不再以國君來定罪了,他們自己,就可以“行法”了!

2、制度化削弱公族!

(1)、公開法律:

既然要“行法”,就要把法公佈出來!因此,範智子“鑄刑鼎”,把一直不公開的法律公開出來。這樣,實力派的氏族可以名正言順地打擊一切“違反法律”,或者“何患無辭”的對手,徹底擺脫了國君的束縛!

(2)、新土地政策:

各大族紛紛在自己封地推行了新的土地政策。他們把過去“百步為畝”的小畝制改成160-240步的大畝制。



這就意味著,在按照畝數納稅的農民,在世族這邊幹活,需要繳納的賦稅更少,收入更高!於是,許多農民紛紛從公族下面“轉會”到世族這邊來勞動。

世族們藉此奪取了大量的,原屬於公族的經濟利益!

3、內部競爭,三家分晉

隨著六大家族壓制了公族勢力,他們內部也開始了激烈的競爭。

最終,韓、趙、魏擊敗了其他對手。

晉國的國君也不願做待宰的羔羊,聯合魯國為代表的“境外勢力”發起了反攻。可是```哪裡是對手嘛,失敗了。

趁此,三家乾脆把晉國國君的直屬領地也瓜分了!這樣,三家分晉在事實上已經達成!

隨後,前403年,三家都派遣使者找周王,要求被封為諸侯。

這種下克上的舉動當然是不符合周朝價值觀的。可是,這三家的勢力確實又很大,他們又都在周王家門口,得罪不起。

這時候就顧不得什麼制度、價值觀了,保命要緊!周王分封了趙、魏、韓為諸侯。


三家分晉,徹底完成!

戰國七雄的時代即將到來!

回頭看來,指責晉國國君削弱公族,放任世族,多少有些“苛責古人”了。

我只是想引出一個同時代的旁觀者:孫武。

孫武在瞭解六大家族不同的土地政策後就指出:畝制最小的中行氏一定最先滅亡,畝制最大的趙氏可能會把持晉國國政。

一個軍事家,關注事務如此深刻,如此洞若觀火,不服不行!

我們總是說要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可什麼是規律呢?

像孫武一樣,一眼看到對象的根本(土地政策),才是規律。

願我們一起提高洞察力,把握規律,提高效率!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晉國的分裂離不開兩個因素,王室宗親的沒落,外戚勢力的崛起,最終導致君臣之間的平衡被打破,落了個三家分晉的下場。

起因:曲沃代翼,王室宗親被削弱

這是一場以小吃大的遊戲,緣起一次好意的分封,結果斷送自己一脈王室傳承的故事。

公元前746年,晉昭侯剛即位不久,就一時腦抽發作,封了一塊比晉國國都還大的土地給了自己的叔叔,並任命為曲沃恆君。當時朝堂之上皆有人反對,甚至勸諫不符合周朝禮儀規定,但任性的晉昭侯就是不聽,為最終埋下了小宗吃大宗的隱患,留下了伏筆。


自此開始,兩脈之間的衝突越積越深,最終演變成了兩脈之間的權力爭奪,並最終在小宗三代君主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入駐王室,奪得正統。

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獲得了周天子的認可,並最終繼承了王位,自此,結束了晉國長達半個世紀的內亂之爭。但兩脈之間的互相殘殺,併為此消停過,直到晉獻公時期,這種殘殺才變得越演越烈。為了防止曲沃之事再度發生,晉獻公採取了殺光旁系的作法,並最終導致了王室宗親的衰落,和外室宗戚的崛起。

經過:王室宗親衰落,外戚勢力崛起


隨著晉國逐漸走向穩定,大國的形象也不斷提升,為了滿足日益發展的需要,晉國的國君開始大肆的重用外戚勢力,這就導致了外戚的勢力不斷的加大,而王室的勢力不斷的減弱,並最終打破了君臣之間的關係平衡。到了後期,外戚的力量更是架空了王室的權力,成了名存實亡的擺設。

結果:外戚入主,三分“天下”


晉國宗室的衰敗,造就了外室宗戚的崛起,並最終蠶食了晉國國君的力量,最終演變成了三家分晉的下場。


我是森蟻,一個喜歡用獨特的視角,為你剖析歷史事件的過客。如果你也喜歡我,歡迎您的關注和點贊,期待與您相遇,我們下篇見~


森蟻聊史


晉國在春秋時期能不斷擴展,長時間成為霸主,這與晉國趙氏、魏氏、韓氏、智氏、中行氏、範氏等六大家族密不可分的,這六家輪流執政為晉國正卿,他們與晉國國君利益共享,禍難共擔,他們為晉國擴展領土建立功勳的同時,晉君也不停的封賞著六家采邑土地,這六家的實力也隨之壯大。

我們知道秦統一前後的國家制度是很不一樣的,春秋所處的周代實行分封制,各諸侯國君從周天子那得到封土建國,各諸侯國的卿大夫家族與他們國君一樣,得到諸侯國君封賞的采邑土地建家立氏,這些采邑土地也就成為他們的私產,他們建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和財產支配權,作為臣下卿大夫只要為國君出力盡各方面義務即可。

晉國六卿氏家輔助晉君幾佰年稱霸諸侯,他們各家的實力到春秋後期已大大增強,已經可比一般的諸侯國!然而隨著實力增強,各家利益爭奪越發激烈,先是智、趙、魏、韓四家聯合趕走瓜分中行、範兩家采邑土地,後來趙、魏、韓聯合又瓜分滅亡了智氏!而此時晉君也同樣被這些氏家大族不斷削弱,晉君就像曾經的東周天子對諸侯國一樣,對此已無能為力了!三家分晉也就水到渠成!

在那個禮崩樂壞秩序混亂的東周春秋,三家分晉發生在晉國沒什麼奇怪的,其他一些諸侯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亂像。


wubin168857121


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史分期的一個裔“事件”為導向的歷史分期法,它的始作俑者是司馬光。而春秋戰國分期的事件是什麼呢?就是題主提到的“三家分晉”

韓趙魏是從一個晉國分出的三個國家,習慣上因而簡稱為三晉。三晉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史上的重大變化。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就以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作為春秋戰國分期的標準。

司馬光說: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讀作fèn)。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司馬光認為,三家分晉就是禮(名分)的破壞。看起來,他是在批判三家分晉,但他以禮的破壞作為分期的標誌,卻表現了他的史識。因此,三家分晉也可以標誌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春秋後期,晉國的姬姓貴族差不多都衰落、滅亡了,而少數異姓貴族反而富強起來,以致出現三家分晉的局面。

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表面看來,好象只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鬥爭,但是如把它放在當時整個歷史環境中觀之,就可以看出它是春秋戰國間新興封建勢力和舊勢力鬥爭的一個縮影。

春秋時代的一百餘國,經過不斷兼併,到戰國初年,見於文獻的約有十幾個國家。其中大國有秦、齊、楚、燕、韓、趙、魏,這就是所說的戰國“七雄”。

說白了,就是因為舊的生產關係不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當時的中國已經從“銅石”並用進入到“銅器”時代,生產力得到極大的發展,社會向前進步的反映。


閒看秋風999


作為一個山西人,今天特意聊一聊歷史著名的“三家分晉”。春秋時,雖然說先後出現了“春秋五霸”,但論綜合國力最強大、最持久的霸主,唯有晉國。

自秦、晉開戰之後,世上再無“秦晉之好”。秦國儘管野心勃勃,但向東擴張的東進之路,完全被晉國扼制,只能轉而向西尋求發展。除此之外,秦國還向南方的楚國交好,自己沒有實力的情況下,助楚與晉國爭衡,限制晉國一家獨大。

       可惜!直至在“三家分晉”之前,秦國都未能再東出函谷關一步。而晉國三分為韓國、趙國和魏國以後,韓趙魏三國,皆都位列戰國七雄,可見當時晉國的實力比其他國家高出不是一星半點兒。

        所以,很多人認為“三家分晉”給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可能和機會,本人也持這種觀點。

           晉國自“曲沃代晉”之後,為了防止這種“小宗主取代大宗主”的事件再次上演,晉獻公採納士蒍之策,消滅了強大的桓、莊之族(晉的內部旁支),並進一步削弱了剩餘的其他旁支。並嚴格規定,除了將來即位的世子外,其他的公子一旦成年後,必須出居到其他國家,對內和對外都是一種交代。

      因此,在這種政策之下,造成了“晉國無公族”的諸侯特例,對於疆域內的王公貴族限制程度,要遠遠強於其他各國,宗室內部基本沒有任何可以分裂統治的實力。

        由於“晉國無公族”,雖然防範了王公內部的爭權奪利,相互傾軋,可另一個現象卻出現了,軍政大權便只得落到卿大夫的手中。

          從晉文公開始,晉國內的軍隊,每軍置將、佐兩人,共計擁有三軍部隊,這六人分掌晉國軍政,便被稱為六卿。到了晉文公之後,晉國曆史上活躍著諸多強盛的家族,如狐氏、先氏、胥氏、魏氏、趙氏、智氏、範氏、中行氏、郤氏、欒氏、韓氏等。

這幫士家大族,就好像東晉時期的士族一樣,越來越有權勢,如此重要的“六卿職位”,只能在這些家族中來回打轉,從來不曾流落出去過,而這些家族被統稱為“六卿家族”。

       當晉國的國家利益和“六卿家族”的利益一致時,這些家族便是晉國的忠臣和能臣;反之,一旦晉國的國家利益和“六卿家族”的局部利益相矛盾時,這些家族便都成為晉國的奸臣和反臣。

       到了春秋後期時,晉國的十餘家“六卿家族”,經過長期的淘汰和爭鬥,越來越少,就只剩下了韓、趙、魏、智、中行、範等。接著,智氏又聯合了韓、趙、魏滅亡了中行氏與範氏。再接著,智氏圖謀聯合韓、魏滅趙不成,反而遭趙、韓、魏所攻滅。這樣,“六卿家族”的名額已經銳減到三個了,那就是韓、趙、魏。

        在他們的相互兼併和慘烈鬥爭中,晉國國君早已經形同木偶。這點有意思了,對於晉國內的小諸侯而言,外面有個“周皇帝”這個大木偶,裡面有個“晉公”這個小木偶。

        故而,即便晉國維持現狀,沒有三分,卻早已不是鐵板一塊,而早已各自為政。晉國的“政出六卿”制度,雖然限制了宗室內部的作亂,但卻助長了各個豪強大族的出現,可謂是“按下葫蘆起了瓢”。

實事求是的講,即便晉國沒有三分,勉強維持著一種統一的狀態,也很難與高度中央集權的秦國抗衡。





文史不假


晉國曾經是春秋五霸之一,到了春秋末期就消失了呢?原來晉國被韓、趙、魏三國瓜過分了。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在晉國稱霸的過程中,卿族勢力不斷增大,甚至威脅了國君的統治。晉哀公時,晉國的政務全部由智伯決定,智伯藉機佔有了範吉射、中行寅的領地,在六卿中變得最強大。公元前459年到458年間趙簡子攻佔了範氏和中行氏的封地,六家公卿剩下四家;晉懿公時智伯依仗擁立之功,驕橫無禮,向趙、韓、魏索要地盤,趙國沒給,智氏就糾結了韓、魏兩家攻打趙。

這裡還有一個戲劇性翻轉故事。智氏聯合韓、魏兩家攻打趙氏,水漫趙氏城池,眼看勝利在望。趙氏把唇亡齒寒的道理講給韓、魏兩家,成功策反韓、魏兩家調轉槍頭打智氏,把智氏給滅了。

公元前453年(晉哀公四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殺死了智伯,吞併了他的全部土地。

公元前433年(晉幽公元年),晉公室僅剩下絳、曲沃兩邑作為奉祀的地方,晉國所有領土全部入了韓、趙、魏三家之手,晉幽公反而要去朝見韓、趙、魏三家。

公元前403年(晉烈公十三年),周威烈王賜封趙國、韓國、魏國,從名義上承認了趙、魏、韓的諸侯地位,晉國名存實亡。




雲中漫步笑紅塵


朋友們好,我是一個喜歡用哲學思考歷史,用邏輯探索真相的人。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在歷史的長河裡遨遊。

為什麼春秋時期晉國會發生三家分晉的情況?



真正的原因,是當時周朝所制定的“嫡長子制”。因為這個制度忽略了兩個問題:

第一,就是天子也好,國君也好,乃至士大夫也好,都不會只有一個兒子。

按照周禮的嫡長子制度,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國君的位置。其他非嫡長子只能往下被封為大夫。

兒子多了,土地就越分越少。土地少了,產出就少。大家生活難過了,就會打來打去爭奪土地。



第二,就是所有兒子中,嫡長子並不一定就是最適合繼承家業的人。他們很多往往智商情商都很低,怎麼去掌管天下,駕馭國家呢?

在晉國代代分封(其實就是分裂)後,只剩下智家、趙家、魏家和韓家了。韓、趙、魏合三家之力滅了智家之後,成了膠著狀態,誰也滅不掉誰。



但土地依然不夠用啊。這個時候,除了入侵外國,就只有佔領國君的土地這一條路了。

而那時的晉國國君,已經無力管理這三個大家族了,就像周天子無力管理各諸侯國一樣。只好任由三家把晉國分了。

而韓、趙、魏三家因為是瓜分自己國家國君的土地,所以多少有點心虛。對周天子還略存一點禮數,畢竟建諸侯國要周天子說了才算正宗。而落落寡合沒有人理會的周天子突然醒悟自己還有一點點權威,自然也就認同了韓、趙、魏的行為。



優秀的人總想出人頭地。這就帶來了整個周王朝以下犯上的現象層出不窮。僅在春秋時期,就有四十多名君主被弒或被敵國所殺。而韓、趙、魏的“三家分晉”,標示著大夥不必有所顧忌,可以為所欲為了。從此,中國進入了“戰國”時期。


知行史話


這個和晉國的發展歷史有關

晉國是春秋四霸之一,且是霸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從文公到悼公厲公,綿延百年

但是。晉國的霸業不是一個國家國君的霸業,而是集體的霸業

看看晉文公的霸業之路,文公的父親幾乎把公族都殺害了,導致晉國的公族人數很稀少,之後一直也沒有發展起來

文公流落列國二十年,跟著他的十幾個大臣忠心耿耿,到了文公六十歲回到晉國,成就君業,他的那些大臣也紛紛掌握大權,在這些人幫助下,晉文公霸業開始

到了景公時代,這些大夫的權利很大,例如元帥先珍,就敢直接吐唾沫給景公

荀林父,欒書,士瑤,韓撅,趙盾,一個個成為了大夫中的翹楚

晉國給他們封地,他們在封地內部就是一個國君。且由於晉國實力疆域在當時最大,這些大夫的實力和疆域已經遠遠大於一般的列國,諸如當時得滑國,虢國,虞國,六國,杞國,甚至衛國,宋國,魯國這些中等諸侯國實力疆域也不能和晉國裡面的大卿(大夫)相比。

在晉國內部,晉國君就是周王,卿大夫們就是列國諸侯

這些卿大夫也在戰鬥,十幾個到六個,六個到四個,四個到三個,最後剩下趙魏韓三個卿大夫,此時的晉國君主反而如周天子一樣成小了

到了這種地步,誰是大王,誰是臣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