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诺德林根战役:“天主孝子”法国大战“天主急先锋”神罗

第二次诺德林根(Nördlingen)战役爆发于1645年8月6日,位于布伦海姆村庄(多年以后,神圣罗马帝国元帅欧根亲王与英国马尔巴勒公爵在此大败法军)东南方的诺德林根村。这次战役三十年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战后新教联盟逐渐占据优势,神圣罗马帝国逐渐丧失主动。

吕岑战役后,新教同盟在瑞典首相奥克森斯缔尔纳的主持下仍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此时新教同盟内部对瑞典掌控了整个西南和中德区域统治权极为不满,以萨克森和勃兰登堡为首积极煽动众新教邦国反对瑞典,导致了1634年第一次诺德林根战役前只剩下黑森还驰援瑞典,这导致了帝国军队彻底扭转了劣势,同年从意大利增援维也纳的2万1千西班牙军队成功和皇帝汇合并成功在诺德林根重创萨克森和瑞典军队,瑞典主力军团损失殆尽。局势开始对帝国有利。

同年斐迪南二世以大赦为主要条件推出《布拉格合约》以至于大多数福音新教徒背叛了新教同盟(其中还包括不对等的和谈条件意图分化新教诸侯),众多背叛皇帝的帝国城市(帝国自治城市)也答应和皇帝和解。1635年,随着奥地利占领武尔茨堡和科尔堡,海尔布朗同盟(古斯塔夫二世去世后,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为重新整合力量发起的同盟,法国、英国、荷兰、12个帝国城市,众多新教诸侯参加)被分化瓦解。瑞典在整个德意志地区的统治力几乎都快被皇帝瓦解了。并且瑞典和波兰的停战协议已经到期,局势开始对新教同盟严重不利。1635年成为瑞典在三十年战争中最为艰难的一年,直接导致了法国的态度转变。

1635年同年法国和瑞典达成和解,同年法国和西班牙开战,法国参战初期,在莱茵战区因新教同盟众多背离和持观望态度,瑞典法国联军失利,1636年西班牙倾其全部弗兰德军力图灭亡法国,但在法国国力上升大背景情况下未能成功,1637-1639年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再次南北夹击法国,被完成战争准备的法国击溃,局势开始对新教同盟有利。

1639年,荷瑞联盟海军大败西班牙海军,导致西班牙失去了在不列颠海峡的制海权,严重影响了西班牙运兵船驰援佛兰德,彻底改善了法军和荷军在佛兰德战场的处境。因而法国海军也夺取了比斯开湾制海权开始封锁部分西班牙港口。海上的成功使得英格兰和荷兰开始大量驰援德国和法国战场,局势开始对新教同盟有利,起先背叛同盟的新教城邦纷纷归附,持观望态度的帝国自由城市也加入同盟,局势彻底逆转。

西班牙方面雪上加霜,1640年,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爆发“收割者起义”(加泰罗尼亚大起义),地方贵族愿意拥戴法王路易十三为加泰罗尼亚公爵意图摆脱西班牙统治,故而法军在加泰罗尼亚得到支援情况下取得了对西班牙的胜利,并对法国全力出兵莱茵提供契机,在这种背景下 ,法军主力于1642年改变前线守势大量进入德国战场,同年瑞典军队也在名将托尔斯滕森的率领下,于第二次布莱登菲尔德战役重创帝国军队,在托尔斯滕森凶狠的追击下,帝国2万6千大军前后损失近2万人,一年后,1643年5月法国北方的阿登省,法军于罗克鲁瓦战役击败西班牙弗兰德军,解除了西班牙在佛兰德的主力军团对法国北部省份的严重威胁,为集中兵力出兵德国战场彻底击败奥皇奠定基础。

1643年12月,在莱茵战场与帝国军队交战的新教总指挥魏玛公爵伯恩哈德(瑞典的忠实盟友)于图林根大败,被迫退守阿尔萨斯并患天花去世,新教势力在莱茵战场的主将骤然逝去,法国方面紧急派遣在都灵战役名声大噪的法国元帅亨利·蒂雷纳子爵(又称杜伦尼)率领步骑各五千、火炮20门驰援莱茵战场,法军首先击败了小股巴伐利亚军队,并于1645年夏,出兵佛莱堡,欲解佛莱堡之围,但由于军团新败不久,经不起恶战,军队被击溃,在巴伐利亚名将莫西元帅(Mercey)的主力军队攻击下,佛莱堡沦陷。

法国内阁大为震惊,内阁首相马萨林急忙调遣元帅孔代亲王率领一万军队驰援缔雷纳并接替指挥权,并于第二次佛莱堡战役,孔代亲王在巴伐利亚火炮轰击下亲自率领法国骑兵迅猛冲击巴伐利亚和帝国联军阵线,亲王不畏生死多次带兵反复冲锋,终于迫使敌军撤退,法国成功占领佛莱堡。

随后经过缔雷纳提议,法军分兵进军,缔雷纳率兵夺取菲尔普斯堡(Phillipsburg)和美因茨主教区(Meinz)。在缔雷纳追击莫西元帅的途中,法军于梅根特海姆(Mergentheim)附近部队因追击前后脱节,被巴伐利亚军队发现并且击溃,缔雷纳只得退守黑森-卡塞尔(Hesse-Karsel),坚守至孔代亲王大军增援,巴伐利亚方面也赶来七千西班牙援军,于1645年8月6日,于两军于诺德林根村(Nördlingen)爆发会战,既第二次诺德林根战役。

帝国军和巴伐利亚军总兵力16000人、28门大炮(7000西班牙军队 、7000到9000巴伐利亚和帝国军队 8800步兵 7200骑兵),法军总兵力17000人、27门大炮(孔代12000人、缔雷纳5000人 7800步兵 9200骑兵 ),帝国军队由莫西元帅担任总指挥,约翰-冯-维特担任副指挥,法军以孔代亲王为总指挥其率领的法军主力担任为主攻,缔雷纳率领的法国-魏玛联军配合孔代的攻势。

帝国军队的阵线布置在诺德林根村东南方的Alerheim,阵线约1km。Alerheim东北方向约1KM是Wennenberg山脊,Alerheim西南方1KM是有如一座大山的the Schloss 高地,莫西和维特,将军队右翼布置在Wennenber山脊上的堡垒,左翼隐藏在the schloss高地上的城堡内 ,并将阵线中央布置在两翼中间的低地势处。在十七世纪,Alerheim村庄是足够小,整个至于帝国军队高处阵线的西北处清晰可见。为了保护帝国中央阵线,莫西将一些巴伐利亚和神圣罗马帝国的下马龙骑兵和步兵布置在中央并设置路障。他们想诱使法军攻击坡面处的帝国阵线(前文由龙骑兵和步兵守卫处)从而使法军处于帝国火炮的火舌中被大量杀伤,趁机全军出击击败法军。

法军方面,缔雷纳在战前把自己的德法联军指挥权交给孔代亲王,一万二千法军主力交给孔代全权指挥,孔代的作战计划非常简单,他想率领法国骑兵在帝国右翼阵地发动正面攻击直接击溃帝国阵线,在此期间,孔代亲王为次计划花了整整四个小时调整好攻击队形。战役开始,孔代亲王领法国骑兵发动强大攻势但被击退,孔代屡次冲击均未成功可帝国军队也是从左翼和中央抽调了大量兵力,帝国军队在右翼发动反击冲击法国左翼阵线,莫西元帅命令Schloss高地堡垒的守军下坡追击法军,但帝国军队没有果断的对右翼发动强大反击而是犹犹豫豫的,虽然帝国军队在右翼的攻势不够彻底不能击溃法军左翼,但也导致了中央法军停止攻势来支援法军左翼,可这仍然导致了帝国军队左翼和中央开始兵力不足,使得缔雷纳在右翼的德法联军占据优势,缔雷纳抓住优势全军猛攻Wennenberg山脊上的西班牙军队,随着缔雷纳攻破Wennenberg阵地,帝国左翼阵线被德法联军击溃,帝国右翼停止对法军左翼的追击回军驰援己方左翼,同时缔雷纳下令右翼法军全力向敌军中央和右翼进行牵制攻击,孔代趁势发动总攻,巴伐利亚和帝国全军溃败,只剩下身经百战的西班牙方阵部队苦苦支撑,一代名将莫西元帅死于乱军之中,直至夜晚,两军仍然在作战,但随着夜幕降临,剩下的4000西班牙军队已经被团团围困,在击退了20次法军冲击后,西班牙人失去了战斗意识便向法军投降,至此西班牙和帝国联军被彻底打败,法军在左翼攻势受挫的情况下,凭借缔雷纳的果断攻势扭转了不利战局,赢得了第二次诺德林根战役的胜利。

这次战斗并不是一场压倒性胜利,法国和德意志新教同盟的军队伤亡几乎和帝国军队相当均为五千左右,两边阵亡人员里面都包括大量军官。当孔代感觉攻势受挫便撤回了自己的阵地留下缔雷纳在战场没有支援,缔雷纳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因伤亡较大撤回菲尔普斯堡休整,因此法国在整个诺德林根战役中获得的只是俘虏和丁克斯比尔(Dinkelsbuhl)。帝国军队能够撤回多瑙沃特并补充战损 。巴伐利亚在法国修整期间至少是安全的,这场战斗没有喘息机会,双方将领军事才能颇高、均能步步紧逼,但这场战斗完全扭转了法国瑞典以及新教同盟的战略颓势极大的鼓舞了己方士气,让神圣罗马帝国和其天主教同盟再一次陷入战略被动,为次年瑞典和法国入侵巴伐利亚提供契机,并为最终赢得三十年宗教战争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