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兄弟相殘的發生,李淵出面有能力制止或避免嗎?

大馬哈魚12


先來看看問題,說的是李淵能夠阻止“玄武門之變”嗎?

首先來看看玄武門之變。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門發生兵變,並且殺死了自己的親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後成功繼承皇位,最後成就一代偉大的帝王。這一之變被稱為玄武門之變。



那為什麼發生玄武門之變呢!還是因為皇位的誘惑太大了。李世民跟隨自己的父親李淵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手中的權利也是越來越大。但是李世民是一個安守本分的的人。但是權利面前,並不是你安分守己就可以高枕無憂的。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經常向李淵說李世民壞話,致使李淵對於李世民的印象大打折扣,並且經常進行訓斥。 對於李建成與李元吉的步步緊逼,加上李世民秦王府的幕僚們的勸說,李世民才由此下定決心進行反擊。於是就發生了玄武門之變。



那李淵能夠阻止這場戰爭嗎? 個人認為是不能的。

第一 李淵的性格變換。在起義的時候對於戰機當機立斷,處理果敢。但是當上皇帝之後,對於各種事情優柔寡斷,患得患失。這或許就是守江山的原因吧!所以對於三兄弟的關係不能妥善的處理。

第二 李世民的性格和幕僚們的勸諫。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幕僚眾多的情況。李世民也只能趕鴨子上架,不得不進行這種反擊。從後來李世民兵變成功後,李淵自願退位,坐上了太上皇。就可以看出李淵是無法阻止這場戰爭的。


蟶子歷史


唐朝是我國最燦爛的時代之一,軍事、政治、經濟……都遙遙領先。然而這樣一個王朝,皇室中卻從來沒有過親情可言。從唐朝立國開始,就有玄武門之變。那麼,玄武門之變時如果皇帝李淵出面,能夠解決嗎?我覺得也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李淵圖片

偏心讓李淵迷失

大唐的建立,毫不含糊的說是李世民一個人打下大半江山,這也是李淵十分偏心喜歡李世民的根本原因。李淵偏心喜歡李世民,表現在很多地方。首先,封他為秦王這不必說,每個皇子都有的待遇。其次,因為喜歡李世民單獨給他建立了一座天策府,封為天策上將軍。最後,還讓李世民統領全國兵馬因為需要他的能征善戰。

李世民劇照

然而,他做的這些事卻忽略了一個人的感受就是太子李建成。因為他的偏心,反而造成太子和李世民水火不相容。李建成因為李淵偏心李世民,擔心自己東宮之位受到威脅,經常在朝廷給李世民下套。兩人明爭暗鬥好不熱鬧。可是,身為皇帝的李淵卻因為自己的偏心,對這一切視若無睹。在他看來這只是兄弟之間的小打小鬧,不會發展到性命相博。可是這一切,反而是他的偏心造成的!

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

李淵大權旁落

李淵以為他身為皇帝,可以掌控整個帝國,卻沒發現自己早已變成了吉祥物。太子李建成從唐朝建立一直都參與國事。毫不誇張的說,整個長安城就是太子的地方。他擁有生殺大權,無人敢忤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李世民不得不先下手。他從各地班師回朝,威望無人可及。太子時刻都擔心自己的位置會被奪走,肯定會想辦法整死自己。想要活命,只有自己先下手殺掉太子。於是,就暗中調離軍隊在玄武門。等待太子上朝,就一擁而上,一決生死。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即使李淵出來他也無法做出什麼改變。因為他的兩個兒子已經把他完全架空了,他這個時候才發現沒有人真正的為他效忠。他根本沒有能力改變這一切!

玄武門之變

李淵小看了皇位誘惑

自古帝王家,最是無人情。皇位,可以讓所有人迷失。太子李建成為了保住皇位,可以一路陰死李世民。而李世民,也會因為自己功高震主對皇位產生覬覦之心。可是皇位只有一個,李淵也只能給其中一人。可是,他在有能力的時候逃避這一切,等他想做主改變的時候,才發現已經晚了。李淵太小看皇位的誘惑力了,如果他用皇帝或者父親的身份強行去改變,也許歷史上也會說唐高祖李淵死於玄武門之變。

李淵圖片

由此可以看出,其實玄武門之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李淵自己造成的。他的偏心與逃避,讓他錯失了改變這悲慘結局的機會。而最後,他也只能成為玄武之變的一個推手,無法也無力去改變這一切。


無敵紫荊




漁樵之人W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唐太宗李世民都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在他執政的二十三年間,唐朝社會穩定,經濟發達,疆域廣闊,威服四方,創造了璀璨的“貞觀之治”。而大唐王朝,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沒有之一。

後世都讚歎唐太宗作為歷史聖君的同時,對他最大的詬病和指摘之處,就集中在了他殺兄滅弟的行為,集中在了他發動

“玄武門之變”奪權上位。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當時唐高祖李淵出手,是否可以阻止玄武門之變的發生?

李淵(566年——635年),字叔德,關隴世族出身,大唐王朝的開國皇帝。父親李昞是北周時期的柱國大將軍,母親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姐姐。

在隋煬帝即位後,已經承襲祖上唐國公爵位的李淵,擔任滎陽和樓煩二郡的太守。出於對他的提防,隋煬帝將李淵召回朝廷,歷任殿內少監和衛尉少卿等職務。

615年,李淵再次回到地方任職,官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後來又升任太原留守。

伴隨著隋煬帝的一系列暴政,引發了大範圍的農民起義和官員造反。雖然是北方軍事重鎮太原的留守,但李淵本來沒有如此決絕的勇氣,但迫於當時的形勢和李建成、李世民等兄弟的極力慫恿,他才下定決心乘勢起兵。

李淵起兵後,唐軍一路所向披靡,攻城略地,佔據了長安。他表面繼續擁護隋朝的統治,擁立了楊侑為傀儡皇帝,將遠在江都的隋煬帝楊廣遙尊為太上皇。

618年,李淵終於在長安稱帝,定國號為大唐,改年號為武德,史稱唐高祖。之後,李淵冊封李建成為太子。

在中國封建傳統的“立嫡立長”制面前,李淵特別珍視自己的這位嫡子和長子,為他取名“建成”就有建立功勳和成就偉業的意思。而事實上,李建成本人也有能力、有軍功,無愧於這個名字。

按理說,李建成被冊立為太子,應該是實至名歸和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有一個人卻對此耿耿於懷,這個人就是當時的秦王李世民。

李建成和李世民,兩兄弟的關係歷來就不算和睦,而勢力和能力也在伯仲之間,沒有誰更勝誰一籌的跡象,相互的爭權奪勢也一直處於暗中較勁的狀態。

就在兩個兒子的暗中爭鬥中,李淵並沒有太過進行干涉,也沒有過多疏導,甚至隱隱還有讓二人相互制衡的意思。

隨著唐朝的建立,李淵終於打破了這種平衡。在冊立李建成成為太子後,他開始旗幟鮮明的支持太子勢力,不斷打壓李世民的勢力,越來越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滿。

但是,李世民畢竟軍功赫赫,一路的南征北戰,使得他帳下文臣武將雲集,勢力不容小覷。眼見形式急轉直下,李世民最終決定奮起一搏,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的同時,從李淵手中提前奪權。

文史不假個人認為,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目的有兩個:第一,誅殺李建成;第二,逼迫李淵讓位。

所以,如果您認為李世民發動兵變只是為了誅殺李建成的話,那就只看到了他的第一個目的,沒有看到他的第二個,也是最主要的目的,那就是逼迫李淵讓位。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斬殺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後,直接帶兵進入皇宮,名義上是進行請罪,實則是向父親李淵進行逼宮。李淵在無奈之下,只得在同意退位並在兩個月後傳位給李世民,自己成為了太上皇。

而成為太上皇的李淵,並不願搬離原先居住的太極宮。但是,李世民為了消除他的影響力,執意要求李淵搬到大安宮居住,遠離權力的核心地帶。

失去權力和父子感情的李淵,只得灰溜溜地搬出了太極宮,在大安宮中被李世民軟禁了九年之久。期間,李淵為了保命,幾乎是閉不出戶,更是對於朝政三緘其口。

所以,文史不假認為,在玄武門之變的前後,如果李淵膽敢出手阻攔,不僅不會化解這場危局,甚至還會搭上自己的性命。因為,他不是兵變的旁觀者,而也是這場兵變的被算計者。

在皇權面前,李淵和李世民這對父子的親情,確實顯得太過微不足道。


文史不假


關於“李淵是否有能力制止玄武門之變”一事,是這樣。

按著東方思維,治病當以病在肌膚時,容易施治,如果病入膏肓,就投鼠忌器啦,誰也沒有辦法啦。對於人事,也要治在萌芽狀態之時,用衣袖一拂嫩芽就脫落啦,非常省事,如果變成大葉粗枝,恐怕用鋸也很難鋸斷。

另外,當時的李淵,可能覺得只玩勢力平衡自己的寶座才最穩固,其有意讓諸皇子掐架,自己從中漁利。更有可能煽風點火,讓兄弟手足相殘。這種怪異的敗家哲學還一直被奉為至理名言,被偷偷使用。致使窩裡鬥逐步升級,勢同水火。等到玄武門之變按著既定計劃發動起來,所有人就大都避之唯恐不及,誰也制止得了。所以,史載李世民因玄武門之變這場人間慘劇就哭著親父親李淵的乳頭。這一切都是李淵姑息縱容,身在其位卻不謀其政造成的。

所以,李淵只能為自己的過失買單,禪位李世民,因為李淵確實愧對天下萬民。



唐燏00


我們知道,古代帝王有一種操作,就是故意縱容手下們爭鬥。

這種情況在古代非常普遍。比如唐玄宗對手下的那些大將大臣李林甫、安祿山、楊國忠、哥舒翰、王忠嗣等人的爭鬥,其實瞭如指掌。但是他從來沒有試圖阻止他們爭鬥。不只一個人告訴他安祿山會造反。你以為唐玄宗沒有懷疑,他真的那麼相信安祿山嗎?顯然不是的,他是要留下安祿山和楊國忠爭鬥。

(唐玄宗)

再比如乾隆皇帝,他的手下也是爭鬥得相當厲害的。乾隆也在打擊他們,但是從來沒有站在所謂“正義”的立場上,端正過部下的這種爭鬥風氣。

最典型的是明朝。明朝的黨爭是最激烈的,而這種情況,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皇帝造成的。朱元璋由於取消了宰相職位,朝中大臣們沒有一個人能夠說了算,因此永遠無法把朝臣的意見統一起來。朝廷們都只有向皇帝上奏,讓皇帝當裁判。但是皇帝也從來沒有為了一邊而偏袒另一邊。而是一會兒打擊這邊,一會兒打擊那邊,感覺也就是在縱容。

古代皇帝不但會縱容大臣們互相爭鬥,他甚至還會縱容兒子們互相爭鬥。

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唐玄宗。他知道他的兒子李瑛、李瑁、李亨等人爭鬥儲位很厲害,但是他也沒有制止。而且還會借別人的話,打擊他的兒子們。比如武惠妃說李瑛要造反,他就把李瑛抓起來殺掉。他難道連一點基本的判斷都沒有嗎?但他就是要這樣做。李林甫極力推薦李瑁當太子,但他就不把太子之位給李瑁,而且還把楊玉環從李瑁身邊搶走。後來他立了李亨為太子,但是他一直沒有放棄打擊李亨,使得李亨為此離了兩次婚。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看起來很反感兒子們爭鬥。每次看見兒子們爭鬥,他都是一副痛不欲生的樣子。但是,如果他想真正阻止兒子們爭鬥,其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儘快確立太子。所有人都知道,太子乃國家的根本,只有太子確定了,國家才會安定。而且康熙並不是沒有合適的人選。胤禩被稱為“八賢王”,大家都覺得不錯。胤禛很沉穩,也是皇帝恰當的人選。胤禵能力突出,文韜武略一流,這樣的兒子當皇帝,也肯定能讓江山永固。但是康熙遲遲不確立,直到死的時候也不確立。

有人可能會說,正是兒子們太優秀了,康熙才選花眼了,不知道選誰。其實,選誰不選誰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選。只要選定了,對其他兒子進行約束,兒子們就不會爭鬥了。康熙一直不選,給人的感覺,就是他故意不選,故意要縱容兒子們的爭鬥。

那麼,古代的帝王為什麼會這樣呢?

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要尋找一種平衡。無論是大臣們還是他的兒子們,都是雙刃劍。這些人在輔佐他的同時,一旦做大,也會對他的皇位,對他的權力構成威脅。所以,皇帝絕對不允許這種威脅存在。只有讓他們互相爭鬥,誰也做不大,保持平衡,這種威脅才不會存在。

(李淵)

根據這個思路,我們再來看看李淵的做法。

李淵的兒子們也爭鬥得非常厲害,李世民與李建成、李元吉,已經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對於這種情況,李淵最好的做法,就是及時阻止這種爭鬥。只有阻止了這種爭鬥,最終才不會產生“玄武門之變”這樣的悲劇。

李淵和康熙皇帝不一樣。康熙皇帝是遲遲不立太子。李淵是很早就確定了太子。從這一點來看,李淵似乎並沒有縱容他兒子們爭鬥。但是,他雖然很早就確立了太子,卻並沒有確立太子的權威。不但沒有確立太子的權威,似乎還多次打擊太子的權威。

一般來說,皇宮中的居住地,除了皇帝皇后的住處最重要外,就是東宮太子的住處。但是,李淵並沒有對此進行刻意地安排,而是讓李世民、李元吉等與太子具有同樣的待遇。

居住地倒還在其次。更嚴重的是,李淵確立了太子,卻沒有確立太子的威嚴。並沒有把兵權從李世民手裡收回來。誠然,李世民能征善戰,但是既然江山已經打下來了,就應該把李世民的兵權收回來,以降低李世民集團的權重,增加太子集團的權重。但李淵並沒有這樣做。

說起來,兵權也並非最重要的。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爭鬥的過程中,史料記載,李淵一共有三次對李世民說,要把皇位給他。

大家想想,一個當爹的對其中一個兒子說這樣的話,而且連續三次,這不是人為製造麻煩嗎?關鍵是,他連續三次說了這個話,卻並沒有實施,這不是製造更大的麻煩嗎?

所以,我們不得不懷疑,李淵的那些做法,是故意挑起兒子們的爭鬥,目的就是為了穩固自己的皇權。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玄武門之變的本質是一次“斬首行動”,斬首行動的目標除了被殺的李建成,李元吉,最重要的反而是李淵本身,如果不能控制李淵,李世民在殺死李建成以及李元吉之後也是必死無疑。

大家其實高估了李世民當時的實力,別說李淵,李建成都有能力治李世民於死地。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李淵明顯的偏向李建成,對於李世民的“咄咄逼人”,李淵多次表示不滿,並且李淵實際已經開始著手削弱李世民手中的權利,保證李建成能順利繼位。

“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斥責李建成太子府的舊臣,日後大名鼎鼎的魏徵,挑撥他們兄弟的感情,結果魏徵毫不客氣的指出,他這麼做完全是各為其主,再說如果太子李建成真正聽從他的建議,就不會有現在的大禍了。李世民聽了之後,感到很慚愧,也就是說李世民也默認,如果李建成真的要對他下手,趕盡殺絕,他真的鬥不過太子李建成。

其實在“玄武門事變”之前,李淵就開始打擊李世民集團,削弱秦王府勢力,連房玄齡和杜如晦都被調出了秦王府。武德九年(626年),在李建成的建議下,李淵計劃利用突厥犯邊之機將秦王府武將全部調出,如果成功,無異於將李世民的勢力一網打盡。這才逼得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而在整個“太子之爭”中,李建成一直佔據政治優勢。

“玄武門之變”前,太子李建成擁有長安部分衛戍部隊的指揮權,還公開組建了三千長林軍,再加上東宮原本的衛隊與齊王府軍隊,李建成陣營的兵力大約在五千人到六千人左右。而李世民在長安的兵力只有八百人。所以在“玄武門之變”時,包括李世民在內的秦王府幾乎所有能拿武器的人都參加了政變,長孫皇后的舅舅高士廉甚至跑到大牢裡去發動囚徒參戰。

在“玄武門事變”發生時,李建成的下屬馮立,薛萬徹,謝叔萬等人聽說太子陷入困境。他們立即帶領東宮兩千名精英趕赴玄武門營救。但是玄武門的守將被李世民收買,因此他們並沒有能進入玄武門,只是殺死了李世民的部將,敬君弘和呂世衡等人。在得知太子去世後,馮立暴怒,要帶領軍隊攻擊秦王府,併發誓要殺盡秦王府的人為李建成和李元吉報仇。李世民手下非常恐慌,因為秦王府此時傾巢而出,只剩下老弱婦孺。最後,尉遲恭提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扔向東宮和齊王府的人,馮立的人才軍心渙散,四散逃走。因此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勝的非常危險,搞不好就是家破人亡。

在誅殺李建成,李元吉的同時,李世民帶領秦王府精銳將父親李淵控制在了手裡,最後,尉遲敬德的持戟覲見,明顯是武裝威脅,李淵不讓位,李世民就會“殺父奪位”。

玄武門政變發生時高祖正在宮內的海池上划船,李世民讓尉遲恭入宮擔任警衛。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握長予,徑直來到高祖所在的船上。高祖大驚,問道:“今日作亂的人是誰?愛卿到此做什麼?” 尉遲恭回答道:“秦王因為太子和齊王作亂,起兵誅殺了他們。秦王殿下擔心驚動陛下,故派臣擔任警衛。” 高祖對裴寂等人說:“不料今天竟然會出現這種事情,你們認為應當怎麼辦呢?” 蕭瑀和陳叔達說:“建成與元吉本來就沒有參與舉義兵反抗隋朝的謀略,又沒有為天下立下功勞。他們嫉妒秦王功勞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劃奸邪的陰謀。現在,秦王已經聲討並誅殺了他們,秦王功蓋宇宙,天下歸心,陛下如果能夠決定立他為太子,將國家大事委託於他,就不會再生事端了。” 高祖說:“好!這正是我素來的心願啊。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上謂裴寂等曰:“不圖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蕭瑀、陳叔達曰:“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無復事矣。”

以上這些都是正史的記載,只是小編對真實性很是懷疑,多半是篡改過的,只是李淵作為當時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身邊不可能沒有禁衛軍保護,尉遲敬德這一外將怎麼可能全副武裝就突然出現在皇帝身邊,如果李淵真正的這樣無能,又怎能坐上開過皇帝的位置。再者說太子,齊王謀反的大事,李世民為什麼不親自彙報,卻讓一個外人拿著刀劍去給李淵彙報,背後的真相,想一想就讓人“後脖頸子發涼”。

在尉遲敬德武裝逼宮之前,李淵肯定早就被李世民給控制了,尉遲敬德是代表李世民下最後通牒去了,李淵如果承認李世民的勝利,願意放權皆大歡喜,如果李淵為太子和齊王要說法,弒父的事,自己肯定不能親手幹,尉遲敬德自然要代勞。

結果李淵不但痛快的放權,答應了李世民的一切要求,並且親自替李世民“擦屁股”,平息局勢,如果李淵不合作,或者是甩手不管,“玄武門之變”的後續影響會大得多,李世民的位置不會這麼快就坐得穩。

至於李淵主動合作的原因,不能全解釋為李淵怕死,作為一名優秀的政治家,既然李建成,李元吉已經死了,自己也已經被李世民控制,他只能接受既成事實,如果李淵選擇不合作,加劇朝廷動盪,李家的天下完全有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趁亂搶去。萬般無奈之下,李淵只能“棄車保帥”及時止損。


醉美木瀆


李淵其實也是無能為力,因為無論是李建成還是李世民,都已經在滅隋的戰鬥中成長起來,並且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勢力,因為這倆兒子實在都太能幹了,我們現在從李建成和李世民兩個方面來討論這個問題。

先說李建成,作為東宮太子,作為最後的失敗者,其實李建成手下也匯聚了一群得力干將,像魏徵,大將薛萬徹等等。但是李建成政治上比較仁慈,見到李世民勢力逐漸壯大,擔心對自己的地位造成威脅,於是拉攏了李元吉,找個藉口把秦叔寶、尉遲敬德調離了秦王府。我覺得他是想削弱李世民,但並沒有想殺了他,於是錯失了良機。

反觀李世民,可就沒那麼優柔寡斷。所以說李世民有帝王之相,真正的帝王翻起臉來就得六親不認。李世民太優秀了,身邊聚集了許多優秀的文臣武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個個都是名垂青史的良將。這些人和李世民在戰鬥中一起成長,忠心耿耿。當得知李建成要打壓李世民時,秦王府裡這些謀臣良將一起勸說李世民乾脆做了李建成。李世民經過深思熟慮,決定下手。最終造成“玄武門兵變”,李世民得以登基,才成為一代帝王。

而李淵在起義建國的過程中,完全倚靠這兩個兒子,說白了,他其實就是光桿司令,能打能斷的大臣不在東宮就在秦王府,這些人世界隸屬兩位王子,李淵未必調得動。在兩虎相爭的形勢下,李淵即使事先有所知曉,也是無能為力。這也是為什麼後來他乾脆退位當了太上皇,實在是兒子太優秀了……


顧空城


即使李淵出面,也無法避免玄武門兄弟相殘的殘局,事實上當時李世民已經完全控制了局面,李淵也落入李世民之手,他自身難保,又哪裡有能力制止慘劇發生。



據《資治通鑑》記載,李世民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後,“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敬德擐甲池矛,直至上所。上大驚,問曰‘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株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此時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已經成功,他派尉遲敬德進宮,名為宿衛,其實無非是控制李淵。尉遲敬德能夠披甲持矛,闖入宮中,直接進入李淵面前,李淵的護衛沒有發揮絲毫作用。正說明李世民不僅殺死了二位兄弟,他已經完全控制了局面,既然殺死了兄長和哥哥,只要李淵有絲毫不合作的態度,李世民必然不會因為擔上弒父的罪名而有絲毫猶豫。


木已成舟,人死不能復生。此時如果強硬已對,不禁無濟於事。自己老命也要斷送此時。還是身邊的蕭禹、陳叔達及時給皇上臺階“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疾秦王供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無復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李淵就坡下驢,承認既定事實,並說出讓李世民即位是自己夙願,這樣的違心之言。



其實,在玄武門之前李淵一直都在打壓李世民,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都知道李世民功大,如果李淵之前就立李世民為太子,或許就不會有今日之事。而正是李淵在思想上沒有擺脫嫡長子繼承的思想,當然或許李淵也是害怕隋煬帝和廢太子楊勇的故事,怕李世民繼位後加害李建成,而選擇立李建成為太子。
說李世民對唐室有定鼎之功也不為過,正是在長期的南征北戰中,李世民身邊聚集了想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程知節等謀臣猛將。為了表彰李世民功績,李淵甚至下令成立天策府,讓李世民擁有了一個實際上的小政權。當然,後來李淵發現李世民的權勢已經超過了太子。他就開始了刻意打壓李世民。比如,殺死劉文靜,比如,李元吉謀求秦王府精銳,等等。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也是有很大偶然性。如果不是埋伏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面對東宮和齊王府的反撲,很有可能失敗。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則很有可能在李淵和李建成、李元吉的打壓下,成為空頭皇子。


一壺清茗品春秋


玄武門之變已經發生了,結果是李世民殺'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軟禁了自己的父親李淵,事情簡單明瞭,李淵沒有能力制止,因為他這時已經淪為獵物,而不是狩獵者,沒有話語權可言

我們推出一個結論需要先推出事情的經過,隋末,李淵起兵反隋,反隋期間李氏兄弟配合還算默契,沒有出現什麼排斥手段,而兄弟之中功勞最大的莫過於李建成和李世民兩人,之後李淵登記,因為李建成是長子,按照禮制被封為太子,著手輔助李淵處理政務,李世民為秦王,之後李淵意統一全國,便瞄上了以李世民為首的武將集團,與李世民相談言外之意是李世民征伐成功後會將太子之位傳給他,李世民為首的武將集團開始了南征北伐,最後虎牢關大敗王世充全部宣佈統一。

李世民功勞甚大、功高震主,李淵心有忌憚,但迫於朝廷和民間的壓力,自創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另一邊李建成方面也對李世民提防起來,太子集團和李世民集團開始針鋒相對起來,李淵身忌憚李世民的戰功,恐威脅到自己,所以也是偏向李建成一邊,並嘗試收回李世民手中兵權,無奈失敗,最後還是由李世民牢牢把握著,李世民也因李淵未兌現承諾心有埋怨,為求自保,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了兄長、軟禁了父親,當上了皇帝,這時《資治通鑑》中的記載。

我們再來看一下現代專家的分析,有很多專家認為”玄武門之變“的記述並不真實,其反駁點是李世民在當上皇帝之後一直對史官進行旁敲側擊,暗示其美化玄武門之變,《唐史》因此而記載,《資治通鑑》同上,專家們認為李淵許諾李世民太子之位只是李世民上位的一個藉口,李世民只是單純的相當皇帝,而非是自保這個原因。

好的,兩個版本我們都給大家列了出來,按照正史記載,推測出來李淵並沒有能力制止,李淵想弄權,卻沒有把持好度,李世民為首的武將集團壯大了起來,之後對其進行壓制,企圖收回兵權,無奈失敗,太子集團和李世民集團相爭,將朝廷官員一分為二,李淵被架空,最終導致了這種結果。

第二種更是如此,兵權一直掌握在一個封王手裡,並且不是太子,這好像並不是好事?李淵是不想收回嗎?他是沒有辦法收回,最終導致李世民做大,被迫退位,沒有能力制止,其實李淵的手段和他的兩個兒子比起來差的不是一心半點,包括那種狠勁兒,遇事猶豫不決,缺乏了李世民的殺'戮果斷,難成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