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内众多科技公司迅速研发了一批高科技装备,打造了一批“防疫神器”,投入到防疫一线的战斗中,这些“防疫神器”到底“神”在哪儿呢?
在上海同济医院发热门诊的隔离留观病房里,一台智能搬运机器人成为了这里的新成员,运送药品和输液器具都靠它。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观察到,护士在平板电脑上输入指令后,这台搬运机器人就会接到指令,来到护士站,医护人员只要刷一下卡,它的箱门就会打开,护士把药品放进箱子后,机器人就会自动把药品送到指定的病房门口。
机器人行走的路上,一旦遇到人或者障碍物,它还会自动避让。到达病房门口之后,这台机器人会通过语音系统呼叫里面的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刷卡取出药品后,机器人就会回到原位等待新的任务。假如电量不足或者空闲没有工作的时候,机器人还能自动回到充电位置进行充电。
这台智能机器人是艾信智慧医疗科技发展(苏州)有限公司研发的第四代智能搬运机器人,主要搭载了激光雷达、3D视觉传感器、指纹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等,可以实现自主路径规划和自主导航。
目前,这款机器人主要在医院的半污染区里面工作,协助医护人员做一些配送工作,只要有电梯,哪儿都能去。它们不仅能运货,内部还有紫外线消毒装置,可以自主启动消毒功能,能代替2-3个人的人工。
艾信公司的另一款医疗废物搬运机器人,专门运垃圾,可以把病房的生活垃圾、医疗垃圾,以及隔离区使用过的口罩、防护服等,直接送到垃圾处理点,并且它的运行全程是信息化管理,可追溯可查。
在这场科技防疫战中,不仅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大显身手,小小的体温计,也被赋予了强大的科技智慧。索思(苏州)医疗科技公司出品的创可贴形状的一次性穿戴式连续体温监测仪,不需要充电,只要贴在腋下,就可以连续96个小时监测体温,测量温度的误差在0.1摄氏度,通过蓝牙或者4G传输,人们在手机上就可以实时看到体温数据。
在他们研发的社区版本中,增加了被监测者的用户信息,包括所在社区的名称、楼栋号、联系方式等等,不用工作人员上门测体温,就能对居家隔离观察的居民进行体温监测,避免了交叉感染的风险。一旦被监测人的体温达到预警温度,就会发一条邮件或短信给被监测人。
随着返工、返岗人流高峰的来临,社区防控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为了增强社区的防控力量,提高防控效率,一些企业正在想办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帮助社区进行疫情防控。
江苏省苏州市白洋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沈腊梅来到一户居民家中做上门体检,进门之后,她从背包中拿出一台类似平板电脑的设备,这台设备集成了体温、血压、血氧、血糖等70多项检测功能,检查完后,刷一下身份证,这位居民的各项身体指标就自动录入了系统。
白洋湾街道有10万居民,其中外来人口有6万,疫情期间,社区防控工作量大,这台设备帮助沈腊梅减轻了不小的负担,它叫全科医生工作站,由江苏盖睿健康科技公司研发,此前专门配备给社区家庭医生使用。
疫情发生后,企业专门给设备增加了疫情筛查模块。目前,苏州很多社区卫生院都在使用它进行预检分诊,所有采集的数据将在后台形成可视化的图表和趋势分析,社区卫生机构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来监测居家隔离人员的健康状况。目前,他们已经将分布在全国28个省份的5万多台全科医生工作站改造成了疫情筛查的利器。
如果说全科医生工作站是社区医生移动诊疗的“贴身助手”,那么“疫情防控机器人”电话则是社区防控管理者的“通讯员”。这部电话不但可以和接听者提问互动,而且还能记录通话信息,并将记录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大大减轻了社区工作人员信息排查的负担。
苏州工业园区的东韵社区,常住人口近万人,辖区内外来租住人员有七千多人,健康排查工作量巨大。如果全部人工电话登记,现有的十个工作人员要十多天,而疫情防控机器人每天的呼叫量可以达到上万个,只需两个多小时就能完成整个社区的核查工作。同时,它还能够对重点人员进行特殊标注,提示工作人员进一步上门进行跟踪追访。
上述这款疫情防控机器人是由苏州思必驰信息科技公司研发的。据公司介绍,目前他们已经在全国28个省、121个城市、700多个社区打了510万通疫情排查电话,并完成从排查到通知再到信息的采集。
半小时观察: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但仍不能松懈,要不断巩固拓展,这时候更需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当前,疫情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只有进一步将人工智能、大数据这样的新科技运用其中,我们才能掌握与病毒较量的主动权。
閱讀更多 海報新聞客戶端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