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一年前開始出現這樣一種現象:走大約兩站路(約1000米)的距離,腿就開始出現乏力、疼痛。
起初他沒怎麼在意,近一個月以來其病情逐漸加重,現在連一站路都走不了,大約走300米腿就開始疼痛。
他就被迫停下來休息幾分鐘,然後才可以繼續走,再走大約300米的距離,又得停下來休息,如此反覆,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張先生開始以為是勞累過度,休息幾天就可以了,結果無濟於事。後來聽鄰居說可能是腰椎不好,吃了幾天治療腰椎的藥物,還是不行。張先生到底得了什麼病呢?
相信專業的血管外科醫生一聽張先生(老年男性)的描述,基本可以猜到是什麼病了,那就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老年群體中,該病發病率高達10%以上。
上面張先生的症狀是該病最為典型的表現(即:間歇性跛行),還有一部分患者會出現病變側的肢體持續疼痛,多侷限在足趾,夜間疼痛更明顯,此時已經處於病程中晚期(即:靜息痛)。
此外,還有更為晚期的表現就是出現腳部的潰瘍、往往伴有明顯的疼痛,這已經到了該病最嚴重的階段,如不及時治療部分患者最終導致截肢(下肢潰瘍)。
那麼到底什麼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呢”?通俗的講,就是腿上的動脈血管堵了(圖2),導致腿上血液供應不足,這樣腿的走路功能就受到影響,甚至其存活都難以自保。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怎麼來的呢?簡單講就是血管老化(專業術語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結果,目前比較明確的是合併“三高”及吸菸的人群血管老化速度更快、病情也更重。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自然結局如何呢?約70%-80%的患者會逐漸形成側枝血管,病情逐漸好轉(圖3);約20%-30%的病情會繼續惡化;約1%-2%最終導致截肢,後兩種情況多需積極治療。
那麼怎麼治療呢,這個病能徹底根治嗎?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這個病即“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不能根治的,因為它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局部表現,是人體血管老化的自然過程。
那麼就仍其發展、最終截肢嗎?不是的。我們治療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讓患者走路,避免其截肢、改善生活質量。
此病治療方法有哪些呢?上面已經提過,“三高”及吸菸的人更容易得病,所以控制這些“危險因素”是第一位的,雖不能逆轉但可延緩病情進展。
在此基礎上必須結合“運動療法”,有患者會疑,腿疼走不了路還怎麼運動,這也是此病的一個特點,運動鍛鍊是治療該病最為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因為它可以增加主幹旁邊的側枝血管形成。
只要血液能通過側枝血管,來供應下肢依然可以改善病情。如果在運動的基礎上,再結合一些擴血管的、促進側枝形成的藥物病情改善會更加。
那麼有沒有更加立竿見影的治療方法呢?當然有,那就是手術了。既然是血管堵了,通過手術的方法可以做一個血管搭橋(繞過堵塞的血管)或者通過介入的方法放一個支架(把堵塞的血管撐開),達到過血的目的就可以了。
到什麼程度需要做手術呢?目前指南推薦走路不到500米就出現腿疼就達到手術標準了。
什麼樣的病人必須做手術呢,一般認為走路200米以下就出現腿疼者、出現靜息痛者、出現足部潰瘍者必須手術。
走路在200到500米之間才出現腿疼的患者,可以選擇運動、藥物等保守治療,也可選擇手術,具體依患者生活需求而定。
不管搭橋手術還是放支架,做完手術就一勞永逸了嗎?不是的!這也是很多患者的一個誤區。試想自己天然的血管都會堵塞,搭個橋放個支架,就不會再堵了嗎?
答案很明確,依然有部分患者會出現橋血管或者支架再堵,因為體內的土囊環境不好,怎能保證不堵。往往是危險因素控制不佳,運動鍛鍊缺乏的人更容易再堵。
到底搭橋手術好,還是放支架好呢,具體需結合患者病變特點、病人意願、病人費用及醫生技術等方面來決定。
那麼有什麼方法預防橋血管或者支架再堵嗎,當然有,那就是嚴格控制上述危險因素、堅持運動、結合藥物,把橋血管或支架再堵的可能降至最低。
怎麼知道我的橋血管或者支架堵了呢?很明顯,病人的症狀是第一信號。如果再次出現走路腿疼,就可以初步給我們提示,血管很可能又出現了問題。其次就是術後定期到門診隨訪,讓醫生協助觀察血管通暢情況。
閱讀更多 劉風華談血管病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