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8682014259662
首先要肯定地說,四書五經應當列入小學的課本中去。
四書五經是九部儒家經典的統稱。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周易。
1、追溯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淵源流長,亙久長河,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五千年的智慧與文化的基因早融入到我們的血脈裡。這是我們不能割捨的,與先賢聖者對話交流,在悠久曠遠中沐浴體悟,是絕對不能離開先賢留存下來的經典。下面引用兩句——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2、四書五經的文學性。可能我喜愛文學,所以我也很重視它的語言光輝。我們說詩經。詩經中的經典名句,我們用熠熠生輝來形容。我們熟識這些美好的語言,可以更淋漓盡致表達我們的思想。否則,你看到景色,你只會說:哇噻,好美啊。你看到美女,你只會說:哇噻,好美啊。你看到美食,你只會說:哇噻,好美啊……
我們看看詩經怎麼說的——
關關雎鳩,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臉如蝤麒qiú qí ,齒如瓠犀hù x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3、現代教育的缺失,我們必須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潤澤。
印度獨立領袖、被世界尊稱為聖雄的甘地曾說:有七種東西可以毀滅自己,也可以毀滅他人,更可以毀滅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和整個人類。這七種東西是:第一、沒有道德觀念的政治;第二、沒有責任感的享受;第三、不勞而獲的財富;第四、沒有是非觀念的知識;第五、不道德的生意;第六、沒有人性的科學;第七、沒有犧牲的崇拜。
1988年,在巴黎召開的面向21世紀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大會上,75位參會者一致認為: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反觀百年中國教育,因為諸多原因,傳統倫理道德的精華遭到破壞,從而引發嚴重問題,比如:誠信危機、孝道缺失,重利輕義。特別孟子所倡導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些人甚至嗤之以鼻。
這要求我們,要引入傳統文化的甘泉來滋養人們的心靈。我覺得四書五經是真正的方便法門。
4、……有時間再談。
匆忙中發表以上觀點,請拍磚指正,在評論區留言。謝謝!!!
寧古塔印象
“四書五經”應不應該列入小學課本?
這件事,不是憑感情和感覺可以確定的。
教育,是一門科學,叫“教育學”;如何安排學校的教學內容和課程,是這門科學中的重要內容。
因此,本題目說的這件事,是需要通盤考慮和認真論證才能決定的。
比如,像我這種“打醬油的人”,對於教育科學完全是“門外漢”,於是也不敢輕易表示臧否。
不過,作為“門外人”的閒談,倒覺得也有考量此事的可參照點——一是“列入”有無可能;二是“列入”有無必要。
一
六年小學教育,在中國,屬於義務教育的初級階段。面對的教育對象,是6-12的兒童。
這就形成了兩個必須考慮的因素——第一是小學是人生正規教育的最初級階段;第二是此階段的教育內容和進程,必須符合這個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發育程度和認知能力。
現在中國小學的課程安排是:
主要科目包括——語文、數學、外語(三年級及以上開課)、品德與生活(或為品德與社會)、科學。
附屬科目包括——體育、藝術(音樂和美術)、健康、法制,信息技術,綜合實踐等。
這樣的課程設置,據說是充分參考了近現代以來的教育實踐,以及參考了各種類型國家的教育現狀確定的。
二
在現在的小學教育中,比如語文課程、品德課程中,是安排了一些講述孔子孟子思想的內容的。
那麼,是否要把“四書五經”的內容,全部安排進小學課程表呢?
這恐怕就難度太大了。
《四書》還好說,內容不是很多,理解起來也相對淺顯。小學生嘛,就按陶淵明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也行。
但《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哪個也不是好“啃”的。別說小學生,大學生,如果不是作為專業,有導師輔導,能讀通讀懂的,能有百分之一二已經多說了。
舉個例子,《尚書》,最初的二十八篇裡,不少在先秦諸子的著作中,已經反覆引用。最多的,被引用二百多次。但有一篇《大誥》,是周公平息“三監之亂”的時候,藉成王口氣寫的誥詞。一直到西漢,此篇從未被引過。原因何在,因為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大概對周公用周原口音寫的誥詞,滿篇生僻字,已經看不懂了。西漢已經使用今文漢字,就是漢隸,更看不懂了。
上個世紀中葉前後,顧頡剛先生用了幾十年時間,寫了六十多萬字的考證,才基本把《大誥》的千多字整明白了。
《尚書》裡的其他篇章,相比《大誥》容易一些,然而,即便如此,過去的私塾老先生也是輕易不碰的,難度太大。
如果贊成把《尚書》列入小學課程,那就鬧出了古今中外的大笑話了。
三
的確,過去兩千多年裡,從西漢董仲舒開始吧,官學私學,都學“四書五經”,是最最主要的課程。
可是,在發矇階段,只學“上大人,孔乙己”的,大概要用三四年時間學《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等。再往前,比如漢代,學《倉頡篇》、《急就章》,這些都是識字的啟蒙課本。
古人的教育,還是充分考慮幼童的心理成熟和認知能力水平的。
《五經》肯定是不應該進小學課本的,完全看不懂,學那些孤僻的古漢字,對於小學生不僅過於困難,而且不具有輔助繼續學習的作用。
其實,《四書》全部進小學課本,也不可取。
《論語》第一篇是《學而》,專門講學習的。看看這段話——“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有多少成人朋友能看懂呢,更何況小學生。
“四書五經”,就其學習難度來說,是不適合進小學課本的。
四
即然“四書五經”的學習難度很高,問題又來了,進入小學課本,擠掉哪些課程呢?
“《詩》三百”,大概十節課不一定能講清楚一首。就算一節課講一首,也得三百節課。怎麼安排?
前面已經列舉了現在小學的大致課程內容,怎麼擠、擠掉誰?
也已經說過,目前的小學教學內容和課程安排,是在總結近現代中國教育實踐,以及參考國外一些列國家的同等教育內容而制定的。
小學是基礎,必須成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臺階。這個基礎不打好,後面的“高樓大廈”根本建不起來。
所以,小學教育,是培養現代化人才的起步階段。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現在的課程,是經過綜合考慮確定的,不是不能調整,但也絕不可能偏於一隅,不及其他。
從這個角度說,“四書五經”進入小學課本,是不現實的。
五
“四書五經”,是中國重要的古代文化遺產。
可是,全是儒家的呀,而且是在漢代董仲舒舉賢良諫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形成的。
後來,南宋儒家又搞了《十三經》,要不要全部都進入小學課本呢?
再說,中國重要的古代文化遺產,又不是隻儒學一家,老子算不算?莊子算不算?墨子算不算?法家算不算?陰陽家、縱橫家算不算?
哪些要進小學課本,哪些不進?或者都進?
總不能厚此薄彼,過於偏心吧。
客觀地說,儒家學說和其他各家學說一樣,有精華也有糟粕。正如樓上有人說的,不然為何有新文化運動呢。
西漢以後,歷朝歷代,差不多都在朝廷立經學博士。這是儒家經學的最高權威官員,具有對經書的最終解釋權。
朝廷還辦有官學,不學自然科學等“形而下”的課程,完全是經學。
到了隋代以後,還創造了科舉考試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考試,似乎是一種最公平的程序了。問題只是在於,考試的內容,全部是“四書五經”,於是,形成了八股文,起承轉合,看誰說得天花亂墜,即所謂“我注六經,六經注我”,這是指包括《樂經》在內。
這樣學出來的是真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曠世人才麼?大概很難說,因為,科考像是過篩,“篩子眼”就是“四書五經”,不然,龔自珍幹嘛高呼:“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可惜,他還是寄希望於皇上。
總之,贊成學習繼承古人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不過,這個遺產,絕不僅指“四書五經”;對古人留下來的東西,亦不可不分青紅皂白一概接受,有必要甄別區分。但這個任務,不是小學生可以完成的。
所以,“四書五經”全部進入小學課本,既無可能,也無必要。
一老沈一
四書五經是華廈幾千年積累的國之傳承,是立國根基的一部分。也是中華的信仰,古代文明的精華。
這是後人定要知道,學習並傳承下去之義務,沒有歷史,便沒有延續。
過去課.本列入很多篇《論語》,我們知乎者也的朗誦,雖然不是很明白,但覺得很有趣,當老師用現代事例加以說明時,我們很易明白人與人,事與事的關聯。
《中庸》講述的是人性,或許對於小學生不是很好學,因為沒有閱歷,對人與人事與事之間缺乏深的理解與認識。
《詩經》是一定要的,但要以現代事例結合解釋,以有趣味的事件故事引導,讓孩子易學易懂,易分解,易用。
《周易》似乎對孩子階段很難懂,孩子也很難對那些預測,觀解,面學難明,用處很小,對某些特殊班可能有大作用。
其它的可以適當加些,但不要強調學生必學必背必考,以興趣為主,以古今結合事例解讀,作為調劑,切不可主攻。
有人說現代發展與古學不相適應,不是的,只是沒找到新方式,新解讀,像郭德綱把傳統相聲用現代方式引導流行,不是人們不喜歡,是不知用什麼去易學易用,有待新方式出現,讓國人以歷為豪,以典為範!
可喜的是,近期國家出臺政策全面復興中華傳統文化2035繁榮戰略,為中華文化傳承而揚光四海。
金爺爺視野
答 : 中國的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下來的文粹,是文化瑰寶,更是老祖宗留給我們和全人類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糧和財富,它永放光芒。
應該不應該將其列入小學課本呢?我認為不應該。理由是一、四書五經艱澀難懂,有些文字生僻,不適合現在十三、四歲以下未成年人的孩子讀這些古書。二、古代私塾教孩子讀這樣的書,那些孩子大多數也是隻聞其聲,不知其義。三、時代變遷,社會發展,古代的四書五經的有些內容已經不適合今天,有些已經成為糟粕,具有明顯的時代侷限性,原文照搬可能對小學生有負面作用。更不適合分辯能力不強的小學生讀原文。四、現在普及白話文,推廣普通話,要與時俱進,不應該將四書五經原文列入小學課本,可以將其中的某些文章段落其義,譯成現在的白話文,對小學生進行教育,五、對特別愛好古文的小學生另當別論。
張俊魁二零二零年三月十一日農曆二月十八
Zhangjunkui2020
語過添亂
個人覺得應該列入,
《四書五經》翔實的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歷代科興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五經》足見其對為官從政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時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的經典書籍。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其實本來應該有六經,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但後來亡於秦末戰火,只剩下五經。
全民要健康
四書五經是我國曆史悠久、地位崇高的文化經典。首先: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四書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為《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在古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是以四書五經為修身、齊家、立德之本。在我國曆史上乃至現代文學中佔據很重要的地位。
針對有人主張小學生重讀四書五經,我國國學大師文懷沙也認為,“在中小學課本中選錄優秀的四書五經文章是好事,但不加選擇地讓孩子學四書五經是開歷史倒車,其中所隱含的奴性文化,只能使人的思想僵化麻木。"時代不同了,意識形態不同,文化也不同,我們對待文化糟粕也有了清晰的認識。
四書五經適時的引入在現代教學中,學子們應該常常閱讀,朗誦。深刻體會華夏先哲智慧的結晶,感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既可以修身養性,又可增長知識,還可立德勵志。弘揚中華文化!少年強,則國家強!
八卦有理
國學與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與民族的精神支柱與文化養分,四書五經更是國學與傳統文化的核心。身為炎黃子孫與華夏兒女,不應該數典忘祖,不應該北汽民族與傳統那些優秀的文化養分與精神營養。
就個人意見來看,四書五經可以列入小學課本,因為文化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從人還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念與分辨能力的時候,讓優秀的文化養分與精神營養去哺育下一代,確實不失為一件好事。
但,四書五經怎麼進入小學課本確實需要認真地甄別與慎重。應從淺顯的、優秀的、適合每個個體並符合時代潮流的那些精華開始,逐步深入,方能潤物無聲。不然,生搬硬套,只能訓練處老冬烘與孔乙己那樣的“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的與社會和生活格格不入的“怪物”,就與培養下一代的宗旨背道而馳,適得其反。
所以,四書五經入不入小學課本不能一概而論,歷史文化中有無數優秀的詩歌、散文已經其他文學藝術方面的作品,這需要慎重。更不能一窩蜂,聽風是雨。否則,好意願與好攝像,反而辦成了壞事,雨初心與目標背道而馳!
成都秋水長天
我認為,目前我國的傳統教育,特別是傳統文化教育缺失嚴重,有相當一部分人特別是90後,00後年輕一代人傳統意識相當淡薄。我女兒是90後,她給我的感受最深,特別是在國外留學4年,這種傳統意識更加淡泊。我感覺傳統文化教育有加大推行力度的必要。
我們只要一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必然得提到“四書五經”。“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
我認為,對四書五經的學習必須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批判的繼承和學習,比如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中先進的的部分還是要採取“拿來主義”的做法,拿過去的啟蒙教材《三字經》來說,好多提法就不適合今天的教育理念和要求,必須剔除。
我還認為,學習四書五經雖然有它的現實意義,但對於學習的內容、方式要適用於現代社會,使用的方式應新穎及多樣化,面對的對象要有針對性,不同的年齡段側重不同的內容,等等。這對於學生培養文學、歷史、哲學等多方面知識,以及樹立良好道德觀念和行為規範是很有益處的。
對於小學生,我不主張把學習四書五經中的相關內容作為規定動作,應該本著不鼓勵不限制自願的原則,把它作為“選修課”比較合適,初中以後再逐步加強這方面的學習較為合適,因為現在的啟蒙教材豐富且小學生樂於也易於接受,而過去的“百家姓”、“三字經”之類的啟蒙教材不太適合現在的孩子。
詩騎天下張百軍
應該列入的,因為那些都是中國人普世的智慧結晶。比如論語,都是孔子“仁心”的闡述,都是人情世故的訓練。特別是培養孩子經學的見地。比如一個孝道孔子可以列五十幾條,是一個完整的孝道的面相。有孝道的人,可以辦政治,也可以辦教育。孝道是仁心的入門處。孩子從小在孝道的講究,可以培養孩子在家庭中和合的能力,把和的訓練將來推廣到社會中去。這樣的人是社會的幹才。還可以培養孩子從小懂得五倫關係,在家中的悌道在社會中的運用。懂得尊重上級,體恤下級。也懂得互相體諒,懂得感恩父母和社會,不會與他人起爭執,以揚名父母的教育和名聲,都是孝道帶來的極大好處。當然經典要活用,懂得與時代結合,關鍵是要有經學的見地和大格局的抉擇。所以在小學中要有能力來給孩子抉擇四書五經,教育的功能是先傳道,後才是授業,最後才是解惑。但三者都不可偏廢,沒有先後順序,就看老師和家長有沒有這樣的眼力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