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 路在何方

垃圾分類 路在何方

“你是什麼垃圾?”

這句聽起來極不禮貌的問話成了最新的網絡流行語。從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全國各重點城市也開始全面實施相關垃圾分類的法規條例。繼前一階段整治不規範地名運動引起了廣大網民的大吐槽後,此次”垃圾分類”行動也引發了廣泛的爭議。

與之前對“不規範地名整治行動”一邊倒的吐槽不同,這次的“垃圾分類”獲得很多人的支持,垃圾分類,保護環境,利國利民,當然是好事。但“垃圾分類”的推行卻引起很大爭議。如以行政法規推行垃圾分類是否過於簡單粗暴,是否沒有給居民學習接受的時間;一些地區安排了專門的督察員對垃圾排放進行監督檢查,這種形式是否浪費人力,是否會出現形式主義的風險;“垃圾分類”行動會不會只是“一陣風”,吹完就走?

想到“垃圾分類”,馬上會聯想到鄰國日本,日本作為“垃圾分類”的代表性國家,連扔掉一個礦泉水瓶都要把瓶蓋、瓶身和包裝塑料區分排放,然而日本這種近乎“變態”般的垃圾分類處理方式,並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日本人天生道德高尚,人品高貴,從1980年推行“垃圾分類”以來,經過30年多的發展,日本的廢棄資源再循環才達成現在的完善、合理。除了強制性的行政法規,日本對垃圾分類的主體責任有著明確的劃分,政府部門也承擔了大量工作,機關部門以身作則,並將“垃圾分類”問題納入了小學課本,深入人心,老幼皆宜。與之相比,我國的“垃圾分類”之路依舊漫長。

“垃圾分類”這樣保護環境,造福子孫後代的行動也會引起爭議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垃圾分類”顯得不夠勁兒,不痛快。如果將“垃圾分類”算作國民道德體系的組成部分,比起垃圾處理問題,有太多的道德與公德問題讓人深惡痛絕,亟待解決。如“不守交通規則”“不文明養犬”“噪聲汙染”“廣場舞佔道”等切身影響著居民日常生活的問題還需要重點整治,與這些問題相比,“垃圾分類”問題就稍顯雞肋,即使就環境問題本身,“亂扔垃圾”問題就比“垃圾分類”問題嚴重的許多,即使在很多大城市,隨地亂扔垃圾、高空拋物、車窗拋物等問題依舊大量存在,要想大力推行“垃圾分類”,必須先加大治理“亂扔垃圾”這樣基礎性的問題,雙管齊下,同步完善,就像一個嬰兒,只有先學會爬,才能站得穩,走得正。

其次,居民對“垃圾分類”是否流於形式主義有所擔心。比如當下有的小區,響應政策速度快,把小區內的垃圾桶縮減,並且嚴格規範了排放垃圾時間,誠然,在日本,確實也有嚴格的垃圾排放時間和數量規定,但這項政策的落地是否顯得操之過急,而且排放時間的設立上是不是應該切實考慮居民的實際生活情況,而不是成為打報告唱讚歌的文字材料,幾年前,轟轟烈烈的消滅塑料袋行動並沒有真正消滅掉塑料袋,只是增加了居民的消費成本,希望這次的“垃圾分類”行動在幾年之後,不要再因為法規的不適應和對政策的牴觸成為了一紙空談。

“垃圾分類”之路還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