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至死都沒公開“篡逆”稱帝?

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聯合孫權在樊城擊敗了關羽,孫權向曹操獻上了關羽的人頭,並慫恿曹操稱帝,曹操笑著對群臣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 (這小子是想把我架爐火上烤啊!)

為什麼曹操至死都沒公開“篡逆”稱帝?


距離皇帝,只是差一個名分

當時,曹操已基本統一了北方地區,儘管秦嶺、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分別被劉備和孫權佔據,但這些地方在當時開發程度仍然較低,在人口、經濟、軍事等方面遠遠無法與北方地區相比。

而自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前往許縣後,曹操的政治造勢越來越火熱:

赤壁之戰當年(208年),曹操先是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

四年後(212年),曹操在漢獻帝面前,開始“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

建安18年(213年),漢獻帝被迫晉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不僅如此,魏國還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

建安19年(214年),曹操讓漢獻帝封“魏公(曹操)位在諸侯之上;

建安21年(216年),漢獻帝被迫將曹操從公爵提升為王爵,從魏公晉封為魏王,並且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

建安22年(217年),曹操以“十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的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在禮儀上已與皇帝一樣;

建安24年(219年),孫權斬殺關羽,被曹操表為荊州牧,作為政治交換,孫權寫了封“勸進”稱帝的信。


為什麼曹操至死都沒公開“篡逆”稱帝?


儘管在稱帝的道路上步步挺進,為什麼曹操至死都沒公開“篡逆”稱帝?

一、大宦官家族出身的曹操,天生就有政治缺點

曹操一直有個難以言說的痛,就是他出身於宦官家族: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前後歷經四代皇帝,被封為費亭侯,是熾手可熱的大宦官。曹嵩通過賄賂“捐錢一億萬”而被封為太尉,一度位列“三公”之一。

東漢時期,世家大族鼎盛,與干政奪權的宦官形成了水火不容的態勢,而東漢末天下大亂的直接起因就是宦官與外戚爭權。

宦官為了奪權,一直殘殺、打壓士族,以致釀成兩次“黨錮之禍”,士族與宦官長期勢不兩立,作為大宦官家族出身的曹操,天生就有政治缺點。

儘管曹操一直試圖擺脫這種宦官家族的名聲,更是在董卓之亂中“首倡義兵”,但是士族階層仍然看不起他。後來,在與士族代表袁紹對戰時,袁紹的下屬陳琳在《為袁紹檄豫州文》中說到: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曹)騰,與(宦官)左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父(曹)嵩,乞匄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 。痛罵曹操是“贅閹遺醜,本無懿德,犭票狡鋒協,好亂樂禍。”


為什麼曹操至死都沒公開“篡逆”稱帝?


二、擁漢派士族持續不斷的反抗,是震懾曹操稱帝的重要因素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到許縣建都,並“挾天子以令諸侯”,擁漢派士族大夫認為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從建安5-23年(200-218年)整整18年間,擁漢派士族前後三次發起了針對曹操的刺殺行動:

建安5年(200年),20歲的漢獻帝劉協不甘心作為傀儡,密詔車騎將軍董承誅殺曹操,然而事情洩露,董承及吳子蘭、王子服等全部被誅;

建安19年(214年),盡忠漢朝皇室的伏氏家族試圖行刺曹操未果,隨後整個伏氏一百多人被曹操滅門斬殺;

建安23年(218年),擁漢派士族少府耿紀、司直韋晃起兵試圖誅殺曹操,失敗後,耿紀、韋晃被“夷三族”。

儘管曹操前後挫敗了三次刺殺行動,然而擁漢派的士族階層前仆後繼、不顧家族被滅門也要奮起刺殺,極大地震撼了曹操。

因此,曹操明白他的內部並不穩定,很多士族只是迫於他的威權和兵勢默不作聲而已。


為什麼曹操至死都沒公開“篡逆”稱帝?


三、劉備、孫權制衡,是曹操稱帝的最大障礙

迎漢獻帝后,曹操先後擊敗了呂布、袁紹等強敵,又北征烏桓,基本平定北方,但赤壁慘敗,使得曹劉孫鼎立局勢形成。

建安24年(219年),劉備奪得漢中,兵指關中,孫權同年出兵合肥。趁曹、孫權對抗之際,關羽北伐樊城。 曹、孫緊急休兵,隨後孫權襲取荊州、斬殺關羽,解了曹軍樊城之圍,佔據從荊州到建康地區。

於是,在關中一側,有佔據益州和漢中的劉備虎視眈眈;在長江戰線,有孫權隔江對峙。 劉備和孫權始終未能剷除,成為了曹操稱帝路上最大的隱患。

在曹操看來,只要不稱帝,仍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擁有輿論和道德制高點,以漢中央的名義討伐劉、孫。如果篡漢稱帝,要揹負“篡漢”的罪名,落人口實,在輿論上處於弱勢。


為什麼曹操至死都沒公開“篡逆”稱帝?


四、從夢想做太守到徵西將軍,起初也有一顆愛國心

從曹操的人生歷程來說,剛開始時,他確實沒有什麼遠大的志向,只是想做一個大漢王朝的忠臣、揚名立萬而已,儘管後來他的野心日益膨脹,但內心深處,他仍然掙扎不已。

曹操在後世廣為流傳《讓縣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中說:年輕時“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起初只想做一名太守。

後黃巾起,他升典軍校尉,想著“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升為級想做一名“為國家討賊立功”的“徵西將軍”。

所以討伐董卓時,並不敢招募太多兵馬,“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後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統一北方後,晉封為宰相,雖野心日益膨脹,但對外仍自稱“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維護著“忠心為國”的“人設”,並以周公自擬: “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自己心中曾經的報國情懷,加上董卓廢立皇帝的敗亡下場,都在內心制約和警醒著曹操,最後公開表示: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為什麼曹操至死都沒公開“篡逆”稱帝?



現實的種種桎梏著他,無論是擁漢派士族前仆後繼的刺殺,還是劉備和孫權的虎視眈眈,抑或自身殘存的一點對大漢王朝的內疚,都在妨礙著他邁出最後一步。

在說出“吾為周文王”幾個月後,建安25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於洛陽,終年65歲。承襲魏王的曹丕在“推卻”漢獻帝三次“禪讓”後,最終代漢為帝,建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是為魏武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