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金融“下架”信用分 雷军的金融战略很尴尬

小米金融的信用分下架了。

日前,多个用户表示在小米金融APP上无法再看到自己的信用分。《商学院》记者下载了小米金融和小米贷款两个APP。在小米金融的贷款页面上,有最高科可领取额度30万元,日利率0.02%,最快1分钟放款,登录领取。

《商学院》记者尝试登录之可后,跳转到的页面显示,“保持爱良好的信用习惯,珍惜个人信用。”在小米金融和小米贷款的APP上,均未找到小米信用分。

对此,《商学院》记者以借款人身份致电小米金融客服,对方称“出现上述状态,是系统审核没有通过”另一位客服则表示,“现在小米金融信用分处于不再显示状态。在用户实名认证之后,只要通过后台审核,即可获获取相应的贷款额度。”

在安卓系统的APP中,记者看到有这样的评论“一顿注册后,没有额度,我从来没有逾期过!信用很好,为什么没有额度,没有额度还要填那么多信息,不就是来骗信息的?”

类似质疑“收集信息”的评论不在少数。对于如何获取贷款额度,小米金融客服给出了建议“多多使用小米产品,通过小米商城消费购物消费,都会对获取额度有所帮助。”对于额度审批,其表示“会对用户进行综合评估,综合评估的内容包括个人征信和使用小米产品情况进行评估”。

这也就意味着,小米对贷款的审批,除了个人征信之外,使用小米产品情况是重要标准。

但是对于小米贷款的资金来源,通过小米审核之后,获取的小米额度,是由小米自己提供资金来源,还是主要为其他平台导流,《商学院》记者向小米方面发去采访函,但是截止到发稿前,并未收到回应。

在小米贷款的页面上《商学院》记者看到,有“宜享花”、中原消费金融的“提钱花”、马上消费金融的“安逸花”,“趣满分”等贷款产品。

但是其信用分下架之后,小米金融又是通过什么标准判断用户的风控,来为这些平台导流?《商学院》记者就此以及小米信用分下架原因等问题采访小米,但是截至到发稿前,并未收到回应。

易观分析师张凯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易观分析师张凯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如果想要在我国运营“信用分”等个人信用产品,需要获得相应的个人征信牌照。2018年年初,央行批准了国家首个市场化的个人征信机构白航征信,却始终并未对其他公司下发个人征信牌照,导致很多公司被迫下线或退出个人征信市场。

信用分的下架,是小米金融现状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小米金融的“落寞”早有预兆。早在2019年12月份,小米金融就曾经因“账号注销难”被工信部公开点名,并限期12月31日前完成整改。

2019年5月份,小米金融曾经闹出“乌龙事件”, 部分网友在微博和投诉平台反馈称,自己在通过小米金融正常还款完毕的情况下,却收到民生银行的逾期提示短信。彼时小米金融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称“小米金融与民生银行对接系统因故出现异常,导致少量用户的还款信息未及时更新,公司与民生银行已制定了解决方案,在30个工作日内恢复征信。”

乌龙事件虽然解决,但是因此导致小米金融在用户中的口碑有所下滑。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小米金融业务自从成立以来一直名命途多舛,小米金融业务并不出彩。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在2017年的小米年会上, 雷军曾经提出聚焦5大核心战略:“黑科技、新零售、国际化、人工智能和互联网金融”五大部分。2018年年会演讲上,对金融业务只字未提。在小米上市前夕,小米的招股书中雷军提出了“铁人三项”模式:硬件、互联网和新零售,金融业务与MIUI、云服务、影业等一起归属于互联网版块中,小米金融已经不属于一级业务。

有分析认为,小米对金融业务的态度很矛盾,一方面金融不是其主要业务,但是不得不做,另一方面又希望金融业务能有一番作为。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认为,目前金融业务对于互联网公司企业已经成为标配。“一个是金融,一个是云服务。无论能否做好,有了这些标配,至少能给你多了一层护城河。万一将来行业发生变化,当竞争对手对你进行限制时,总得需要自己的这种最基础的金融服务体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使用第三方产品时,也可以更放心一些。”

张凯认为,互联网巨头入局金融业务主要出于增加收入、进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考虑。

如同丁道师所说,张凯也认为,而对于非金融公司来说,入局金融一方面可以帮助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产业链和产业布局,另外也可以通过金融的业务来增加公司整体的营收。

相较于BATJ,小米并不缺金融牌照。但是手握一张好牌的小米金融,却没有打成王炸。

一个较为明显的对比是,阿里有蚂蚁金服、芝麻信用;京东有京东金融、小白信用;百度有度小满、小满分。“具体到小米中,在小米的消费关系中,绝大部分还是通过第三方的金融支付服务而非小米自己的金融。”丁道师说道。

2015年小米开始正式进军金融业务,旗下业务主要包括米pay支付、借贷和信贷、理财和互联网保险,在牌照方面,小米已经能拿下了券商、商业保理、银行、保险经纪、第三方支付等多块金融牌照。

张凯认为,腾讯、阿里等很多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本身拥有粘性非常高的用户群体(商户/C端消费者等等),这些互联网公司本身也拥有不少用户相关的交易和其他方面的数据,天生拥有做金融的场景和条件。

但是在小米内部,无论是商户还是C端消费者,与腾讯阿里相比,相差较大。因此造成了在小米体系内,依然使用第三方服务的现象较为普遍。

丁道师认为,金融要做好太难了,目前互联网企业中,无论是京东、苏宁、美团、滴滴等都在做金融,但截至目前能够称之为成功的只有阿里和腾讯,其他的目前只在自己的体系内做的较好,让全社会都使用接受的,只有阿里和腾讯。

丁道师认为,小米金融存在的必要性是有的,但是实际使用的必要性有没有,是值得商榷的,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必要刻意的推广这种小米金融服务,对小米而言,如何尽快把出货量做起来,才是最关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