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金融“下架”信用分 雷軍的金融戰略很尷尬

小米金融的信用分下架了。

日前,多個用戶表示在小米金融APP上無法再看到自己的信用分。《商學院》記者下載了小米金融和小米貸款兩個APP。在小米金融的貸款頁面上,有最高科可領取額度30萬元,日利率0.02%,最快1分鐘放款,登錄領取。

《商學院》記者嘗試登錄之可後,跳轉到的頁面顯示,“保持愛良好的信用習慣,珍惜個人信用。”在小米金融和小米貸款的APP上,均未找到小米信用分。

對此,《商學院》記者以借款人身份致電小米金融客服,對方稱“出現上述狀態,是系統審核沒有通過”另一位客服則表示,“現在小米金融信用分處於不再顯示狀態。在用戶實名認證之後,只要通過後臺審核,即可獲獲取相應的貸款額度。”

在安卓系統的APP中,記者看到有這樣的評論“一頓註冊後,沒有額度,我從來沒有逾期過!信用很好,為什麼沒有額度,沒有額度還要填那麼多信息,不就是來騙信息的?”

類似質疑“收集信息”的評論不在少數。對於如何獲取貸款額度,小米金融客服給出了建議“多多使用小米產品,通過小米商城消費購物消費,都會對獲取額度有所幫助。”對於額度審批,其表示“會對用戶進行綜合評估,綜合評估的內容包括個人徵信和使用小米產品情況進行評估”。

這也就意味著,小米對貸款的審批,除了個人徵信之外,使用小米產品情況是重要標準。

但是對於小米貸款的資金來源,通過小米審核之後,獲取的小米額度,是由小米自己提供資金來源,還是主要為其他平臺導流,《商學院》記者向小米方面發去採訪函,但是截止到發稿前,並未收到回應。

在小米貸款的頁面上《商學院》記者看到,有“宜享花”、中原消費金融的“提錢花”、馬上消費金融的“安逸花”,“趣滿分”等貸款產品。

但是其信用分下架之後,小米金融又是通過什麼標準判斷用戶的風控,來為這些平臺導流?《商學院》記者就此以及小米信用分下架原因等問題採訪小米,但是截至到發稿前,並未收到回應。

易觀分析師張凱在接受《商學院》記者採訪時表示:易觀分析師張凱在接受《商學院》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如果想要在我國運營“信用分”等個人信用產品,需要獲得相應的個人徵信牌照。2018年年初,央行批准了國家首個市場化的個人徵信機構白航徵信,卻始終並未對其他公司下發個人徵信牌照,導致很多公司被迫下線或退出個人徵信市場。

信用分的下架,是小米金融現狀的一個縮影。

事實上,小米金融的“落寞”早有預兆。早在2019年12月份,小米金融就曾經因“賬號註銷難”被工信部公開點名,並限期12月31日前完成整改。

2019年5月份,小米金融曾經鬧出“烏龍事件”, 部分網友在微博和投訴平臺反饋稱,自己在通過小米金融正常還款完畢的情況下,卻收到民生銀行的逾期提示短信。彼時小米金融通過官方微博回應稱“小米金融與民生銀行對接系統因故出現異常,導致少量用戶的還款信息未及時更新,公司與民生銀行已制定瞭解決方案,在30個工作日內恢復徵信。”

烏龍事件雖然解決,但是因此導致小米金融在用戶中的口碑有所下滑。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小米金融業務自從成立以來一直名命途多舛,小米金融業務並不出彩。

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在2017年的小米年會上, 雷軍曾經提出聚焦5大核心戰略:“黑科技、新零售、國際化、人工智能和互聯網金融”五大部分。2018年年會演講上,對金融業務隻字未提。在小米上市前夕,小米的招股書中雷軍提出了“鐵人三項”模式:硬件、互聯網和新零售,金融業務與MIUI、雲服務、影業等一起歸屬於互聯網版塊中,小米金融已經不屬於一級業務。

有分析認為,小米對金融業務的態度很矛盾,一方面金融不是其主要業務,但是不得不做,另一方面又希望金融業務能有一番作為。互聯網分析師丁道師認為,目前金融業務對於互聯網公司企業已經成為標配。“一個是金融,一個是雲服務。無論能否做好,有了這些標配,至少能給你多了一層護城河。萬一將來行業發生變化,當競爭對手對你進行限制時,總得需要自己的這種最基礎的金融服務體系,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在使用第三方產品時,也可以更放心一些。”

張凱認為,互聯網巨頭入局金融業務主要出於增加收入、進行產業佈局等方面的考慮。

如同丁道師所說,張凱也認為,而對於非金融公司來說,入局金融一方面可以幫助其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產業鏈和產業佈局,另外也可以通過金融的業務來增加公司整體的營收。

相較於BATJ,小米並不缺金融牌照。但是手握一張好牌的小米金融,卻沒有打成王炸。

一個較為明顯的對比是,阿里有螞蟻金服、芝麻信用;京東有京東金融、小白信用;百度有度小滿、小滿分。“具體到小米中,在小米的消費關係中,絕大部分還是通過第三方的金融支付服務而非小米自己的金融。”丁道師說道。

2015年小米開始正式進軍金融業務,旗下業務主要包括米pay支付、借貸和信貸、理財和互聯網保險,在牌照方面,小米已經能拿下了券商、商業保理、銀行、保險經紀、第三方支付等多塊金融牌照。

張凱認為,騰訊、阿里等很多大型的互聯網公司本身擁有粘性非常高的用戶群體(商戶/C端消費者等等),這些互聯網公司本身也擁有不少用戶相關的交易和其他方面的數據,天生擁有做金融的場景和條件。

但是在小米內部,無論是商戶還是C端消費者,與騰訊阿里相比,相差較大。因此造成了在小米體系內,依然使用第三方服務的現象較為普遍。

丁道師認為,金融要做好太難了,目前互聯網企業中,無論是京東、蘇寧、美團、滴滴等都在做金融,但截至目前能夠稱之為成功的只有阿里和騰訊,其他的目前只在自己的體系內做的較好,讓全社會都使用接受的,只有阿里和騰訊。

丁道師認為,小米金融存在的必要性是有的,但是實際使用的必要性有沒有,是值得商榷的,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不必要刻意的推廣這種小米金融服務,對小米而言,如何儘快把出貨量做起來,才是最關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