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不悔入中華
司馬懿和諸葛亮,我相信看過三國志或者三國演義的人都很熟悉,而且對於他們兩個的較量大家也很喜歡看,也容易拿他們做比較。光從政績、智慧方面來看,其實兩人各有千秋,難分高低。但從流傳後世來說,諸葛亮更聞名,為什麼呢?我覺得是個人氣節問題。諸葛亮,受劉備三顧茅廬之恩,扶後蜀於危難之中,兩朝元老,嘔心瀝血,於一個人臣而言,他已經做到了百分之百,所以業務能力可謂頂峰了。於品德而言,他承諾給劉備的也是全心去做,直到身死。這麼一個人,加上不凡的智慧,對於一個講求品德高尚的國家,更容易受百姓接受而流傳後世。至於司馬懿,且不論他的政績如何閃亮,他和後來司馬昭等後代所做的無非是謀魏,這在平常百姓來看或者史學上就是不忠,所以不受歡迎
愛鏟屎的貓
司馬懿要說也是個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其智慧和能力在三國中算第一流。他性格多疑猜忌狡詐,是個極其能夠隱忍深沉可怕的智者,在未能取得絕對權利掌控時,他十分低調老實,絲毫不流露任何一點野心來。司馬懿差不多用了一身的時間,慢慢的抗爭所有的對手,包括曹魏三代皇帝,最強的老對手諸葛亮,取得了最後勝利。
司馬懿評價不高,主要是文臣篡位之事。司馬懿和曹操都是篡位,但曹操是憑自己實力打下天下,而司馬懿側居高位直接篡位。而且心狠手辣,做法狠毒,這樣的臣子非常可怕,歷史上的皇帝沒誰會喜歡這樣的文臣。而且自他後,兩晉沒出一個傑出帝王,晉朝沒有任何開創性的革新和改變,晉朝滅亡後,中華民族陷入了歷史上最深重的動亂,五胡亂華就發生在那個時期,漢族差點滅絕,可以說司馬家族是最大的罪人。
而諸葛亮比司馬懿在政治操守上則高尚的多,論忠誠,為國為劉備忠心耿耿,死而後生,論才智,他百戰不殆。他為後世文臣樹立了一種無比輝煌的道德品格楷模,無論政治上軍事上,成為後世學習典範。諸葛亮完全可以取蜀而代之,他卻沒有,令後世帝王無比敬佩而多有表章。所以諸葛亮能流芳百世,而司馬懿則名聲不佳了。
我是伍洋
司馬懿與諸葛亮對比
一、軍事
諸葛亮兩大軍事戰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於司馬懿。
諸葛亮北伐出兵七次,多次無功而退兵。實因司馬懿是個強敵。曹操曾經在關羽軍事打擊下,惶惶欲遷國都。司馬懿不但阻止這一行動,還建議曹操致書孫權,趁虛抄關羽後路,致關羽敗走麥城。而諸葛亮作為蜀國軍事的總指揮,在關羽之敗中難道沒有責任嗎?所以軍事上司馬懿略勝一籌。
二、內政
諸葛亮在內政上是最為世人稱道的。在蜀地原劉璋的基業上靠法治的嚴明,一系列務農、息民政策使蜀國積蓄了與曹魏抗衡的實力。在劉備死後,他能繼續推行聯吳抗曹操是非常的明智之舉。
而司馬懿呢,著名的曹操大規模軍士屯田,是由於司馬懿的倡議而創辦的。司馬懿在主政時期更大興軍屯,廣開漕渠,使“百姓大悅”為統一中國打下良好的基礎。曹操死後,魏明帝奢侈無度,好修宮室役者萬餘人,雕玩之物,動以千計,司馬懿“皆奏罷之,節用務農,天下欣賴。”
應該說諸葛亮面對的困難、事物要比司馬懿艱難得多,複雜得多,所以內政方面諸葛亮略勝一籌。
三、用人
在劉備死後,蜀國人才逐漸凋敝。軍事後備人才唯姜維而已,諸葛亮出師表中提及的文臣,在諸葛亮後並未做出什麼能扭轉或延續蜀國的事來。第一次北伐,有人曾推薦素有戰功的魏延和吳懿,諸葛亮不聽,任用馬謖不當致使兵敗。在第五次北伐方起用魏延和吳懿,此次戰役,二將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後來,魏延造反,其原因與長久不被任用無關嗎?這些不能不說是諸葛亮一生的缺憾。應該說蜀國曾經的人才濟濟的局面功在於劉備,而非諸葛。
司馬懿在世族壟斷政權的社會中,提拔了不少出身低賤但有能力的人才擔任軍政要職,如後來對蜀吳作戰有功的大將鄧艾、石苞,都出自“草根”。從用人方面,司馬懿所勝應說已非一籌了。
從事實上講司馬懿實現了統一中國。
結論:司馬懿較諸葛亮更強一些。
國人論人重在品德,諸葛亮因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給後人樹立了萬世師表。他被後世樹為智慧的象徵,不為過;被後人神化也可以理解。但若對人進行評價、對比,還應排除感情因素,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
老朱讀史
三國中司馬懿是最後贏家,名聲卻遠不及諸葛亮,原因無怪乎兩個。
一個是司馬家族得國不正。曹操對司馬懿有知遇之恩,曹丕、曹睿對司馬懿也都是厚待有加,而司馬懿身為人臣卻不守君臣之禮,謀上作亂,這與傳統封建社會的忠君思想格格不入。相比較三國時期其他梟雄的創業艱辛,司馬懿算是大的撿漏,為人不屑。而諸葛亮則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幫助先主劉備白手起家,建立一番基業,在劉備去世後依舊精心輔助後主劉禪,並最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與司馬懿形成強烈對比,很顯然封建王朝統治者更需要諸葛亮這樣的“忠臣”,自然就會大力謳歌諸葛亮,貶低司馬懿了。
第二個就是司馬懿的後代沒能帶領中國走向強盛。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位建立的西晉可是說中國歷史上最弱雞的大一統王朝,而且在司馬炎死後,西晉很快就滅亡了,並由此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五胡亂華。中國北方全部淪為胡人地盤,先後建立起十六個胡人政權,它們之間相互攻伐,生活在底層的漢人百姓水深火熱,苦不堪言。後世對這一段漢人遭奴役的歷史相當的痛心疾首,於是就把罪都算在了治國不力的司馬家族頭上,司馬懿同樣被“株連”。國家的闇弱,不禁讓人懷念強盛的漢朝,而諸葛亮正是“匡扶漢室”的忠臣良將,後世自然又多了一份對諸葛亮的景仰。
足下三尺
標題裡面的“流放百世”是什麼鬼?被“流放百世”的諸葛亮是不是現在還在被流放當中?
說回正題,勝利者和流芳百世其實從來都不是劃等號的。
能不能流芳百世,很多時候是要靠後人宣傳的。
作為晉朝的奠基人,司馬懿本應可以在晉朝得到無限吹捧,各種宣傳的。但是,很可惜,晉朝雖然享國一百五十多年,卻在統一之後僅僅三十多年便被匈奴人趕出了長安城,由西晉變成東晉了。司馬氏也因此被認為是五胡亂華的罪魁禍首。
再加上,司馬氏本為人臣,雖然接受禪讓之後,極立想擺脫篡魏的事實,但終究是人臣的一次謀反。而謀反對於後世其他朝代的君主而言,都只能在立國之前當作學習的榜樣,而不能當成宣傳的對象,相反還有可能會進行打壓。這才是符合統治者利益的做法。
所以,雖然司馬懿是最後的勝利者,但是卻既沒有得到晉朝足夠的宣傳,也得不到後世的吹捧,自然地位顯得有些不太夠了。
反觀諸葛亮,為什麼會流芳百世?
首先,劉備傳承的是大漢,諸葛亮又是大漢的忠臣,這簡單就是最典型的忠臣。再加上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表現,自然更讓他為國為民的忠臣形象,更加高大了。
對於後世的君主們來說,這種人物不樹立成典型,還有誰合適呢?
大力宣傳此等忠臣英雄事蹟,才能提醒人臣們老實一些,不要整天想那些有的沒的,只要好好表現、做好忠臣,一定可以流芳百世的。正所謂“忠臣孝子人人敬,佞黨奸賊留罵名”,便是這個道理。
簡而言之,只有亂世之君才會宣揚“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太平盛世自然都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了。
水一白聊歷史
諸葛亮自然也都是好的,甚至還杜撰出一些事件就比如說“草船借箭”“孔明借東風”等,來美化諸葛亮。而司馬懿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從他站位“曹賊”陣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被羅貫中給拉入了黑名單,因此總是司馬懿最後“氣死”了諸葛亮,取得了勝利,那麼他還是名聲不如諸葛亮!
第二點便是個人的人品問題了,這一點其實我覺得大家非常好理解,諸葛亮一生兢兢業業,事無鉅細,為蜀國是嘔心瀝血,為蜀國百姓是積勞成疾。而且從來不謀私利,剛正不阿,“揮淚斬馬謖”。而且用人唯賢,是集忠誠、智者、公正、大愛於一身的正面人物。
但是司馬懿就不一樣了,司馬懿一生陰險奸詐,濫殺無辜,用人唯親,權謀篡位。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而且終其一生,只為追名逐利,謀求榮華富貴,而且從來不將天下百姓之福祉放於心中,是集陰暗、自私、狹隘、兇狠於一身的反面人物。
這麼一個鮮明的對比,大家當然更加喜歡諸葛亮了,而且諸葛亮在《誡子書》中還寫到“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用以告誡後人,一定要忠君愛國,淡泊名利,修身養性,品德高尚!
再看看司馬懿的後代那是陰險狡詐,殘忍狠辣(尤其是司馬昭),在謀取了曹魏的政權之後更是大開殺戒,不知道殺害了多少人,這簡直和諸葛亮沒法比啊。
緣禦寒
諸葛亮能夠流芳千古首先要感謝的人是羅貫中老先生,是他讓本就名氣很大的諸葛亮更加深入人心,幾乎神化。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忠義之人必然流芳千古,這幾乎是鐵律。諸葛亮恰好如此,前後出師表,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是古往今來作為臣子的典範,能夠流芳千古也就不足為奇了。
司馬懿卻恰恰相反,處心積慮排除異己,並且不擇手段,高平陵之變中出爾反爾,為了權力大殺曹氏宗族,使用欺騙手段讓曹爽投降,然後再斬草除根,像這樣的小人肯定人人唾棄。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狼子野心,公然殺死皇帝,這在歷史上很少有。司馬懿滅遼東公孫康,殺死絕大多數當地男子,製成京觀,致使周圍少數民族無人壓制,高句麗迅速崛起,一直到唐朝才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這都是拜司馬懿所賜。
司馬炎統一天下後,建立晉朝,沒有一點王朝初建的蓬勃景象,政治動盪,腐敗橫行。而後發生八王之亂,百姓生不如此,北方的少數民族趁機南下,釀成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史稱五胡亂華,險些讓中華文明覆滅。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司馬家族造的孽,卻讓天下百姓去承擔。
所以說司馬懿即使最後成功了,也不可能流芳千古,不遺臭萬年就不錯了。
海洋望星空
首先要更正問題中的錯字是“流芳百世”,不是“流放百世”!
司馬懿誅殺曹爽滿門奪得曹魏統治權力成為最後贏家,沒有得到後世讚揚是很正常的!首先曹魏代漢是因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經過幾十年的征戰才平定北方,此時的天子漢獻帝有名無實,曹操功績顯赫,得到民心,曹丕篡漢時善待了漢獻帝。而司馬懿始終是曹魏的臣子,沒有開疆拓土之功,只是靠陰謀詭計誅滅曹氏,辜負了曹睿託孤之重任,司馬昭更是殺曹魏皇帝曹髦,有弒君之惡名,司馬炎統一三國建立晉朝後,沒有文治武功,很快滅亡,晉朝在歷史上存在時間很短,西晉和東晉加起來也不過一百多年,而且晉朝的統治者很無能,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就滅了西晉,之後的東晉也沒有什麼存在感!司馬氏的晉朝帶給中華民族300年災難,使得漢人做了300年的亡國奴。三百年的五胡亂華,百姓民不聊生,由此開始,是中國歷史上最差的朝代也是人民生活最黑暗的時代,因此司馬懿及司馬昭等在歷史上沒有好名聲!
再談諸葛亮, 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他在劉備三顧茅廬出山山,提出《隆中對》,幫助劉備以微弱的勢力奪得荊州數郡後進佔西川,奪取漢中,在蜀漢的建立與治理都有重大功績,南平孟獲更是開疆拓土的功業,諸葛亮集忠、孝、義、謀於一身,可以說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的智慧神的最傑出化身。雖然未獲成功而身死,歷代朝野都對諸葛亮也有很高的評價,諸葛亮《出師表》感動後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成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大詩人杜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更是增加了後人對諸葛亮早逝的帵惜之情!
綜上所述,不以成敗論英雄,司馬懿一族雖然奪得天下卻遺臭萬年,諸葛亮雖未成功卻因高尚的品格流芳百世!
張言好書畫
諸葛亮和司馬懿有許多共同點,他們都足智多謀,他們都是三國末期各自陣營的權臣,他們是一生的敵人,但結局卻全部相同,司馬懿篡魏,建立了西晉,而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這個角度來說,諸葛亮無疑是失敗者。
人們都說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由勝利者書寫,那麼作為失敗者的諸葛亮為什麼能流芳百世,而司馬懿的風評卻差很多呢?
權臣的結局
在中國歷史上,權臣向來是非常危險的職業,說起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非常風光,但正因為手握大權,就難免遭到上司(皇帝)的懷疑,所以你看,自古以來的權臣無非兩個結局,第一是向司馬懿那樣,篡位自己當皇帝,反之就是被清算,這事兒在漢朝特別多,什麼霍光啊、王莽啊,各自結局不同,但他們都是從權臣開始,走上了新的人生。
像張良那樣急流勇退的畢竟是少數,而且既然急流勇退了,也就不在權臣這個位置了,顧不討論,退一步說,張良也算不上權臣。
但諸葛亮不一樣,他開創了權臣的第三種結局:君臣和睦,互不猜疑。當然,這也多虧了劉備這樣一位君主。
權臣為什麼沒有好結局啊?因為手握大權,足以架空皇帝,對很多趨炎附勢的人來說,權臣才是真正的皇帝,而皇帝不過是傀儡,當一個人手握天下大權,說放下就放下,哪有那麼容易呢?
像諸葛亮這樣作為權臣,還不膨脹,也沒有野心,一心只為了報先帝知遇之恩,為了匡扶漢室,甚至在出山之前就跟家裡人打了招呼,好好耕田種地讀書,等我成就大業還回來隱居。
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情,早已是千古佳話,自古以來也有很陰謀論,說劉備託孤時是在試探,理由是諸葛亮聽到劉備說“君可自代”之後汗流浹背,你要說劉備有試探之意,我也覺得是人之常情,在那種情況下,諸葛亮汗流浹背也可以解釋,但隨後兩人就進入了正常的託孤程序,可以說是完全交心,劉備讓三個兒子都尊諸葛亮為父,足見情誼了,更沒有某學者說的埋伏刀斧手的理由。
能做到這樣,多麼難能可貴,說諸葛亮獨一無二也不為過。
諸葛亮的人格魅力
作為季漢的實際掌權者,諸葛亮身居高位而不自傲,每打仗勝利,手下人忙著恭維的時候,他卻不居功,而是告訴大家,這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結果,不但體現了自身的胸懷和格局,還讓手下人歡欣鼓舞。
並且,歷史上從未有過諸葛亮好酒色的記錄,很多時候我甚至覺得,諸葛亮完美的像個假人,但他又確實是真正存在的,就連《三國志》、《晉書》這樣的正史,按理說是敵對勢力勝利,對諸葛亮進行抹黑是歷史默認的,但你在這兩部書中找不到任何黑諸葛亮的語言,反而還要隱晦地誇獎幾句。
除了不居功、不好酒色之外,他對錢財似乎也沒有什麼興趣,臨死給劉禪上書《字表後主》,說的明明白白全家財產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剛好吃穿用度,沒有太多富餘,你能想象這個一個帝國實際掌權者的生活水平嗎?
此外,他對後代的教育也十分嚴格,在那個時代,權力世襲是理所當然的,但他臨死也沒把權力交給兒子,而是分給了蔣琬、費禕、姜維等人,後來的結果證明,他這是十分明智的選擇,這三人為後三國時期的季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雖然最終還是難免滅亡的命運。
更不用說《誡子書》中那句名言了: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沒有缺點,近乎完美,品德高尚,至死不忘志向,嚴於律己寬於律人,這都是諸葛亮的人格魅力的體現。
悲情英雄
除了諸葛亮本身行得端、做得正,蜀漢最終的失敗,也為諸葛亮蒙上了一層悲情感,其實非要對比的話,張良是最適合與諸葛亮相比的人,張良的才幹不低於諸葛亮,且是最終的勝利者,為什麼張良的存在感反倒不如諸葛亮呢?
不得不說《三國演義》和悲情光環給諸葛亮加成太多,所有人都認為你該成功,你也確實努力了,付出了全部生命,卻失敗了,這樣的悲情英雄,在歷史上總是更被人們喜愛,也更能讓人感動。
司馬懿
司馬懿雖是勝利者,但卻經常被黑,也有許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晉朝得國不正。司馬家這幾爺子,可是曹家兩代帝王託孤的忠臣,可見皇帝對他們多信任,但這幾爺子,反手就把人家江山給奪了。
主弱臣強,欺負人家孤兒寡母也就算了,你看歷史上那些篡位的人,就算要殺皇帝,也得找個理由,在小心翼翼、偷偷摸摸,派個殺手或者給杯毒酒,而司馬家可以說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當街殺幼主。
這是人幹事?
話說回來,其實得國不正本身不是黑點,只要你能開創一個偉大王朝,老百姓能生活得好,誰當皇帝都是一樣,除了某些道德學家要黑一下之外,還是讚頌居多。但西晉實在太奇葩了,除了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這三位以外,後來就沒有一個正常皇帝,連他們子孫後代聽了自家故事之後都說:祖先做出這樣的事,國運怎麼能長久呢?
兩晉時期,短短百餘年(西晉更短,東晉本質上是亂世)竟然搞出了八王之亂,直接導致了少數民族南下,對中原的經濟、文化破壞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剛在漢末亂了近百年的國家,在短暫的統一之後,又陷入了近400年的紛爭,直到隋唐統一。
小結
再把司馬懿和諸葛亮對比一下,前者篡位、欺凌幼主,後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前者開創了短暫統一後迅速崩潰的帝國,後者去世多年,人們還在想念他治理下的土地,智謀上就更不用說了,雖然司馬懿也足智多謀,但還是被諸葛亮吊打。
諸葛亮是歷史上少有的,集權力、智慧、道德於一身的人,是真正儒家道德體系下的楷模,司馬懿拿什麼跟諸葛亮比?
最後順便說一嘴,肯定有人拿“儒家道德”來抬槓,這個話題比較敏感,也不好多說什麼,只能說“禮義仁智信”等道德規範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打著“道德”旗幟的道德學家。
也可自話
以司馬懿為代表的魏國擊敗了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蜀國,並最終篡位魏國,建立了一統華夏的晉朝,如果以單純的軍事去,國政,司馬氏確實取得了所謂的短期勝利,但隨後相繼發生的賈后干政,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等等,給中華大地造成的數百年的災殃,究其根源來自始作俑者的司馬氏,得天下容易守天下難,
不可否認,司馬一族在最終坐江山的環節掉了鏈子,而且是災難深重的掉鏈子,因為這段苦恨,不由的後世史家口誅筆伐,有的沒的都扣上。
再有就是老生常談的正統問題,顛覆政治,改朝換代,對於歷朝歷代當政者都是絕對不允許的,而縱觀歷史,有這種作為得不止司馬懿一家,之所以成為反面典型,就是歷史上經常出現的,要想表揚一個,必須貶低一個,對不起,
和司馬懿同時代的諸葛亮確實在宣傳上比司馬懿重要太多,也只有司馬懿越惡,才能體現出諸葛亮的美好光輝形象!
所以,三國的故事眾所周知,歷史從來沒有真相,只是一個個的故事而已!
那您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