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連呼吸都是「纖維」的味道

日常生活中,洗衣服幾乎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為了使衣物潔淨,每次洗衣,我們都會用到各種類型的洗衣液(粉)、消毒液和柔順劑等等。這些化學品雖然能夠使衣物煥然一新,但它們也會變為廢水的一部分,被排入下水道,從而對環境造成不容忽視的威脅。

除此之外,人們還發現了另一種威脅:微纖維。

居然連呼吸都是「纖維」的味道

顯微鏡下全滌搖粒絨中的微纖維。圖片來源:iStock

微纖維是一種微塑料:比頭髮還細的塑料纖維。這種微塑料可能來自於:

  • 塑料製品的細小碎片,比如在海洋中被分解的塑料瓶和塑料袋
  • 汽車行駛時輪胎的磨損
  • 含有滌綸、尼龍、丙烯酸和聚酰胺的衣物
  • 化妝品和個護產品
  • 建築物和道路上的油漆

日常生活中,微纖維在不知不覺中被釋放出來。比如在常規的洗衣過程中,每克織物最多可以釋放近4000根纖維。

居然連呼吸都是「纖維」的味道

洗衣過程中會造成大量的微纖維釋放。圖片來源:普利茅斯大學

最近,科學家們還發現,當人們在進行正常的活動時,即便在短短的20分鐘之內,衣服也能夠釋放出400餘根纖維。

通過洗衣服,每人每年會把近3億根滌綸微纖維釋放到環境中,而僅僅穿著這些材料的衣服就可以向空氣中釋放超過10億多根微纖維。

研究人員對比了4種不同的滌綸類衣服,滌綸/棉質混合材質的衣服,在洗滌和穿著過程中均顯示出最大的微纖維釋放量。相反,平織滌綸面料的衣服則釋放出最少的微纖維。

居然連呼吸都是「纖維」的味道

那釋放出的這些微纖維,它們會有怎樣的歸宿呢?

由於體積小,它們難以被過濾掉。這些微纖維通過洗衣機,排放至下水道,最終被排放至江河湖海。

以為到此為止了嗎?

當然不是!

這些微纖維,或者說微塑料,會被水生生物所吞食。更有甚者,它們可能還會吸附一些有毒的物質,繼而再被水生生物所食。

居然連呼吸都是「纖維」的味道

塑料製品對海洋的汙染以及對水生生物的危害不可小覷。圖片來源:AdobeStock

一旦到了生物體內,它們便順利地侵入了大自然的食物鏈之中。一部分水生生物自然逃脫不了人們的饕餮。當人們大快朵頤之時,這些微纖維便悄悄進入了體內。

其中那些吸附了有毒物質的微纖維,會對我們的肝臟、腎臟及神經系統造成危害。

在另外一種情形下,我們穿著的衣服會自然釋放數量不菲的微纖維。它們遊蕩在空氣中,自然有很大的概率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之內。

居然連呼吸都是「纖維」的味道

我們應該怎麼應對這些微塑料呢?

在較低的溫度下洗滌衣物

較低的溫度顯然更加「溫和」,有助於避免微纖維的釋放。

儘可能一次多洗幾件衣服

儘可能填滿洗衣機再進行洗滌,衣服之間的摩擦減少,會降低微纖維的釋放幾率。

降低洗衣機的轉速

雖然說高的轉速有助於衣物更深層次的清潔,乃至更徹底的脫水。但是高轉速同時也會增加微纖維的釋放。

不要甩幹,而是烘乾

甩幹有助於衣服的快速乾燥,但是它會使衣物收到損傷,並且高的轉速增加了微纖維的釋放。

不買、不穿面料中滌綸的含量高的衣物

滌綸是微塑料的一大來源。儘可能地避免穿著含有滌綸的衣服、使用滌綸製品,將會從源頭減少微塑料的釋放。

購買能夠長久穿著的衣物

有研究顯示,衣服的頭幾次清洗,微纖維的釋放量最多。如果經常換新衣服,那麼無疑增加了微纖維的釋放。儘可能地購買高品質的衣物,並注意衣物的保養。

常開窗通風,儘可能保持室內外空氣流通

當我們在室內時,有限的空間更容易引起空氣汙染。雖然說短時間的開窗通風並不會有效降低室內空氣汙染物的含量,但是儘可能地保持室內外通風,將有助於稀釋在空氣中游蕩的微纖維等汙染顆粒。

目前,我們並沒有有效的手段來避免幾乎無處不在的微塑料。對人類,乃至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都是有益的行動。


參考文獻

[1] Mariacristina Cocca, Microfiber Release to Water, Via Laundering, and to Air, via Everyday Use: A Comparison between Polyester Clothing with Differing Textile Parameter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DOI: 10.1021/acs.est.9b06892

[2] Wearing clothes could release more microfibres to the environment than washing them, University of Plymouth

[3] Phil Byrne, Microfibres: the plastic in our clothes, 2018. <https>


題圖如未註明來源,均來自於Pixabay網站。

如需轉載,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