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正三品官,屬於絕頂級大佬,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Mc墨麒麟


絕頂級大佬在這裡也就是俗稱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按照我們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級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個正一品啊。但在唐朝還真不是這麼回事兒,掌握實權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麼很多人就會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還能是些什麼官啊,難道比宰相還大?您別說,還真有,今天請聽小祁為您細細道來。

首先說一說唐朝的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分工圖)

唐朝的中央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設了三個部門,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尚書省下又分設六部—吏、戶、兵、刑、禮、工。其中的中書省負責起草詔書、政令;門下省則負責審議中書省起草的詔書、政令,以決定是否實行;尚書省為行政官署。簡單的說就是中書省決策發佈政令的,門下省是負責監督審核的、尚書省就是聽旨辦事兒的!

宰相

唐朝的宰相不像漢朝時那樣,就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長官,均可稱做宰相!即中書省的長官中書令、尚書省的長官尚書令、門下省的長官門下侍中都可以稱宰相!這幾位長官中尚書令為正二品,中書令和門下侍中為正三品(後來在唐代宗的時候升為正二品,但我覺得那個時候已經是亂世,還是以唐初為準來說)

(宰相狄仁傑影視形象)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長官可不是說就3個人啊!尚書令僅有一人,中書令有兩人,門下侍中也有兩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時候也有5人!為什麼要說最少,因為後來宰相越來越多,下面會講。

而唐代宰相品級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唐太宗李世民!

就因為唐太宗曾經在唐高祖的時候擔任過尚書令,因此後來也就沒有人再敢擔任此職,因此就以尚書令的兩位副長官左右僕射領導尚書省!後來唐太宗又感覺相權過重,於是開始以一些品級低的官通過加銜來參與宰相事務以分相權,這就是“同中書門下三品”,後來唐高宗又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兩個在後來都成為了實質上的宰相!在這種情況下,尚書僕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稱為宰相了!因此以後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這裡我們不提安史之亂以後,亂世情況都比較特殊)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說清楚了這個我們就來看看到底位於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

正一品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

天策上將:這是專門封給功高蓋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個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

親王(爵位)

從一品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官)

驃騎大將軍(武散官)

嗣王、郡王、國公(爵位)

注:所謂散官,是表示官員的等級的稱號,沒有實際職務,這個和某個官員擔任具體職務相對應。

注:所謂開府儀同三司,就是說可以自己開府辦公了,用的儀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師”、“三公”。

(唐朝開國第一功臣長孫無忌畫像)

正二品

尚書令、大行臺尚書令(只有李世民擔任過)

特進(文散官)

輔國大將軍(武散官)

開國郡公(爵)

上柱國(勳)

注:勳指的就是勳爵,不同於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勳賜予的爵位,有俸祿無實職。

(衛國公李靖畫像)

從二品

尚書左右僕射

三少: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十六衛上將軍、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護

光祿大夫(文散官)

鎮軍大將軍(武散官)

開國縣公(爵)

柱國(勳)

總的來說,唐朝(安史之亂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數都是開國元勳,後期能做到這個位置的一般都是屬於死了追贈的。然後像三公、三師這樣的一般都是虛銜,並無實權,要能做到這個官位,也基本是行將就木了!





遊戲人超超


唐朝官制特殊,是不是絕頂級大佬,不看品級,而看實權。

正一品

唐朝的正一品大多是虛職和爵位,包括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這些都是“三公”“三師”之職,另外還有李世民為秦王時擔任的“天策上將”;當然還有親王爵位,比如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都是親王爵位,唐朝皇帝的兒子都會封親王,均為正一品。

從一品

唐朝的從一品大多也是虛職,包括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這些是“東宮三師”之職,另外還有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官的最高階)、驃騎大將軍(武散官的最高階);當然還有嗣王、郡王、 國公爵位,這些都是從一品。

正二品

唐朝的正二品包括三省的長官尚書令、中書令、門下侍中、特進等,但因為李世民曾擔任尚書令,後世無人敢擔任此職,此後的尚書令空有職務品銜,無人任職。

從二品

唐朝的正二品包括尚書左右僕射(尚書省的副長官,僅次於尚書令)、太子少師,京兆、河南、太原等七郡牧,大都督、大都護、文散官的光祿大夫等。

唐朝官制的破壞

可以看到,唐朝的一品、二品的官職大多數是虛職和爵位,大都督、大都護這樣的官職也多由親王遙領或節度使兼任,成為事實上的虛職。即便是尚書令、中書令、門下侍中這樣的實職,後來也無人擔任,基本形同虛設。

唐太宗時,因中書令、侍中位高權重,不輕易授人,經常以它官加“參議朝政”、“參預朝政”、“參知政事”等名號作為實際上的宰相。再後來,唐朝又以它官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名號作為實際上的宰相。

典型的例子是狄仁傑,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升任戶部侍郎,代理尚書事務,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武則天時期,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就是事實上的宰相,級別為正三品。

所以說,從實權來看,唐朝的“同中書門下三品”是真正的大佬,因為它就是宰相。某人不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品級再高也不是宰相,沒有宰相的權力;某人不管官職如何,只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實際上的宰相,手握宰相之權。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都知道清朝和珅是正一品官,他是首席大學士,內閣軍機大臣。但唐朝的狄仁傑官至宰輔,也就是宰相。按理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我要說他只是個正三品官,和和珅差著等級了,會不會有人和我急?

肯定有人說不懂就別瞎吵吵,宰相才正三品?是不是不設一、二品官階,三品就已經到頭了?這不是空中樓閣嗎?如果設一、二品官階,那比宰相還大的都是何方神聖?

我可以負責任的說,唐朝時一二品官階是存在的。但宰相也只能到三品,這是事實。

我們先來看一下唐朝官員品級是如何劃分的?唐朝官員品級依正、從、上、下分為九品三十級。包含官爵,文武職官,勳位等品階。



正一品

官: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唐太宗李世民稱帝前的官職,之後不設)。

爵:親王、公主

從一品

職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

武散官:驃騎大將軍

爵:嗣王、郡王、國公

正二品

職官:尚書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職,後來此職一直空置)、大行臺尚書令

文散官:特進

武散官:輔國大將軍

爵:開國郡公

勳:上柱國

從二品

職官: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

文散官:光祿大夫

武散官:鎮軍大將軍

爵:開國縣公

勳:柱國

從以上可以看出唐代正一品的官職有三師,也叫做三公。所謂三師的意思就是為皇家服務的老師,謀臣猛將等等,這些職位都服侍於皇家。所以他們往往是沒有在政治上實際的權利。

由此看來正一品雖然等級比較高,但是很多都是虛名而已。而在唐代從一品的官職,往往是皇親貴胄的老師、謀臣等等。我們所熟知的長孫無忌就是正一品的太尉。

正二品則是尚書令和相關的職位。從二品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家熟知的程咬金。不過他是死後才被追封的從二品。而從二品的官職大致是正一品的左右手和大都督,大都護等官職。

唐朝實行的三省六部制,在李世民那個時候,三省的長官雖然只是當時的正三品級別,但這些人可以進入朝堂,討論國家的機密大事,所以當時的三省長官其實執行的就是宰相的職權,他們也是當時實權最大的宰相。


這個制度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使宰相的權力分割開來,分為三個機構互相牽制。分工明確又得團結一致,既有牽制作用又可以互相監察。這樣可以避免因為一己私慾而影響整個大局的決策。

在這解釋一個概念。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不是一個特定的官職。

所以三省的長官都可以稱為宰相。中書省的官員稱為中書令,尚書省的官員稱為尚書令,門下省的官員稱為門下侍中,他們都行使宰相的權利。是正三品的官。

一品二品多是虛設的,主要是留給皇親國戚或者有特殊功勳的人,位高而權不重。再有就是去世後的追封,就是個榮譽稱號,聽著好聽,沒啥用處。正常情況下,一品二品官職多是空置的。



唐朝宰相品級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李世民,李世民沒登上皇位前曾經擔任過尚書令,在古代君為大的情況下自然再沒有人敢擔任此職。所以尚書令就由兩位副長官和左右僕射為班底。

再加上後來唐太宗認為相權過大,就弄一些品級低的官位來參與宰相事務,用於分開宰相權力。唐高宗時期又設立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樣一來就打破了三省的格局。

武則天時期的官制基本和唐初差不多,但武則天喜歡折騰,也喜歡改名,所以官員變動空前頻繁,也有更多的高級官員被賦予宰相之職,自684年到705年的22年間,武則天總共任命了66個宰相,是李世民時期的三倍多。

而狄仁傑正是武周時期的宰相,那時候宰相的權力已經大大被削弱。唐朝時把宰相的品級設為三品,其實就是為了限制他們的權利,但是一二品多為虛職,所以這也起不到制衡的作用。


說史聽濤


絕頂級大佬在這裡也就是俗稱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按照我們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級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個正一品啊。但在唐朝還真不是這麼回事兒,掌握實權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麼很多人就會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還能是些什麼官啊,難道比宰相還大?您別說,還真有,今天請聽小祁為您細細道來。

首先說一說唐朝的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分工圖)

唐朝的中央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設了三個部門,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尚書省下又分設六部—吏、戶、兵、刑、禮、工。其中的中書省負責起草詔書、政令;門下省則負責審議中書省起草的詔書、政令,以決定是否實行;尚書省為行政官署。簡單的說就是中書省決策發佈政令的,門下省是負責監督審核的、尚書省就是聽旨辦事兒的!

宰相

唐朝的宰相不像漢朝時那樣,就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長官,均可稱做宰相!即中書省的長官中書令、尚書省的長官尚書令、門下省的長官門下侍中都可以稱宰相!這幾位長官中尚書令為正二品,中書令和門下侍中為正三品(後來在唐代宗的時候升為正二品,但我覺得那個時候已經是亂世,還是以唐初為準來說)


(宰相狄仁傑影視形象)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長官可不是說就3個人啊!尚書令僅有一人,中書令有兩人,門下侍中也有兩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時候也有5人!為什麼要說最少,因為後來宰相越來越多,下面會講。

而唐代宰相品級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唐太宗李世民!

就因為唐太宗曾經在唐高祖的時候擔任過尚書令,因此後來也就沒有人再敢擔任此職,因此就以尚書令的兩位副長官左右僕射領導尚書省!後來唐太宗又感覺相權過重,於是開始以一些品級低的官通過加銜來參與宰相事務以分相權,這就是“同中書門下三品”,後來唐高宗又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兩個在後來都成為了實質上的宰相!在這種情況下,尚書僕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稱為宰相了!因此以後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這裡我們不提安史之亂以後,亂世情況都比較特殊)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說清楚了這個我們就來看看到底位於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

正一品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

天策上將:這是專門封給功高蓋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個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

親王(爵位)

從一品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官)

驃騎大將軍(武散官)

嗣王、郡王、國公(爵位)

注:所謂散官,是表示官員的等級的稱號,沒有實際職務,這個和某個官員擔任具體職務相對應。

注:所謂開府儀同三司,就是說可以自己開府辦公了,用的儀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師”、“三公”。




(唐朝開國第一功臣長孫無忌畫像)

正二品

尚書令、大行臺尚書令(只有李世民擔任過)

特進(文散官)

輔國大將軍(武散官)

開國郡公(爵)

上柱國(勳)

注:勳指的就是勳爵,不同於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勳賜予的爵位,有俸祿無實職。



(衛國公李靖畫像)

從二品

尚書左右僕射

三少: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十六衛上將軍、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護

光祿大夫(文散官)

鎮軍大將軍(武散官)

開國縣公(爵)

柱國(勳)

總的來說,唐朝(安史之亂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數都是開國元勳,後期能做到這個位置的一般都是屬於死了追贈的。然後像三公、三師這樣的一般都是虛銜,並無實權,要能做到這個官位,也基本是行將就木了!


小祁說歷史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武周時期的名臣狄仁傑,官居同鳳鸞臺閣平章事(通俗的講就是宰相),被武則天稱為國老,也就三品官。

再往上的一品和二品絕大部分都是虛銜。

正一品文職 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

太師、太傅、太保這三個官職在以前那都是負責教導、輔弼、監督國君的,做過這個位置並有實權的人有商朝的箕子,西周的姜子牙、周公。國君都得受其監督,見了面國君得行禮,其權位可想而知。不過很快這三個職位就成虛銜了,只用於皇帝對於國有大功或者德高望重之臣的褒獎,並沒有什麼實權。

太尉、司徒、司空是三公,在他們還有權的時候,一人管軍、一人管政、一人管監察,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們上朝的時候是坐在皇帝身邊的。

從秦朝一直到三國時期,這三個官職都是有實權的,曹操就當過司空。

但是唐朝的時候,這三個官職也成了虛銜,還是用來褒獎大臣的。


正一品武職 天策上將

這是李世民當過的官,李世民功勞太大,李淵賞無可賞了給胡謅出這麼個官職讓李世民噹噹,後來自然不可能有人再領天策上將頭銜,誰能和李世民比肩。但是這個官必須得在,不能撤銷,因為李世民當過。

正一品的爵位:親王、公主

這就是皇帝的兒子女兒了。

從一品文職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這是負責監督與輔弼太子的,當然在唐朝也是虛的。

從一品文散官 開府儀同三司

這裡的開府指的就是可以自置幕府、自行招募幕僚。什麼樣的地位可以開府呢?三公、大將軍、驃騎將軍。儀同三司,也就是說你的儀仗可以和三師、三公一樣。開府儀同三司的官並沒有前面的三公、三師高,但是可以享受和他們一樣的特權。

從一品武職 驃騎大將軍

這是真正意義上武官的最高階,畢竟天策上將只能膜拜,最初是由漢武帝給霍去病設立的,地位在大將軍之下、車騎將軍之上。唐朝時對立有大功的高級軍官會給驃騎大將軍這一稱號,表示重視。

從一品爵位 嗣王 郡王 國公

嗣王是繼承親王爵位的人,郡王是繼承嗣王爵位的人,都是宗室皇親。國公就是大臣的最高爵位。

正二品文職 尚書令 門下侍中 中書令

唐朝是三省六部制,這三位就是名義上三省的長官,但是如果就是這樣的話,相權還是集中的,而且三省長官在唐朝地位是相當的高,所以真正管事的是他們手下,也就是狄仁傑他們。

正二品文散官 特進

特進在唐朝位於開府儀同三司之下,是加官。特進是個什麼說法呢,他原本表示你資格不夠,但是你的水平和貢獻達標了,就特進你為什麼。後來就成加官,爵同三公。

正二品武散官 輔國大將軍

原先是三品雜號將軍,到了唐朝就成正二品稱號了。

正二品爵位 開國郡公

開國功臣們被封為郡公的為正二品,開國公臣被封為國公的,他的兒子繼承他的爵位時就是郡公。

從二品官職 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

尚書左右僕射是有實權的,尚書令是虛職,真正辦事的就是尚書左右僕射。

三少:太子名義上的師傅,不過這個用處不小,除了褒獎大臣外還能體太子籠絡大臣,為太子以後上位打路基。

京兆/河南/太原三府的最高長官,京兆尹基本上是掛名,由親王擔任。(這種親王基本上是很有機會當皇帝的)真正管事的是州府的長史。



河南牧就是洛陽地區的最高長官,為什麼會有太原呢?因為太原是李唐王室的龍興之地,是唐朝的北京。一個西京一個北京的府尹也是給親王準備的。

大都督 、大都護:這是在邊疆的官職,相當於邊疆的軍區司令,但是真正管事的還是他們手底下的長史、將軍、司馬。這種官職一般都是皇帝的兒子遙領的。

以上就是唐朝正三品以上的官職,這些官職除了開國功勳們當有實權,再往後不是死後追諡,就是乞骸骨後加封,或者是榮譽官位,基本上都沒什麼實權。


守仁讀仁


的確,唐朝時期的正三品官員,絕對是屬於一方大佬級別的,為什麼呢?我們先看看唐朝的正三品官員都有哪些:侍中、中書令、十六衛大將軍、六部尚書、太子賓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護、驍騎將軍、車騎將軍、飛將軍。不難發現,六部尚書也是正三品,在現代就相當於省部級的一把手,絕對的大佬級別的。那麼正三品之上的官員有哪些?他們又擁有什麼權利?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唐朝的官職制度。

唐朝的官職制度基本沿用隋朝,且經過發展完善來的,《新唐書·百官志》直言不諱地說:“唐之官制, 其名號祿秩, 雖因時增損, 而大抵皆沿隋故。”唐朝屬於繼往開來, 在沿襲隋王朝統治的基礎上, 補充、發展、完善。

其實在唐朝的官職制度來看,三品之上的一二品官員大部分是類似太子太師之類的虛職,又或者是禁軍統領、禁軍護將軍、天子隨護將領等武將,還有就是比較傳統的三公三師:太師、太傅、太保各一人,是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是為三公。皆正一品。這六位也就是六卿。

太師:又名太宰,掌邦治,為六卿之首。

太傅:起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為國王的輔佐大臣與皇帝老師(輔弼官,國王年幼或缺位時他們可以代為管理國家),掌管禮法的制定和頒行,三公之一。

太保:從周朝開始設置,負責監護和輔佐年幼的國君。

太尉:西漢稱太尉,為最高軍事長官,與丞相、御史大夫並稱三公。太尉往往在國家有重大軍事行動時才任命,事畢則改官。西漢軍制,平時朝廷軍隊分隸衛將軍和諸校尉,戰時任命驃騎將軍、車騎將軍或材官將軍等諸將軍指揮,太尉是皇帝在軍事上的最高顧問,多半不直接領兵。

司徒:西周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並稱“五官”,金文多作“司土”,與司馬、司工(即司空)合稱“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與後世的戶部尚書相當。

司空:西周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馬、司寇、司士、司徒並稱五官,掌水利、營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當然這些大佬都是把握國家大的方向的官員,而真正管理國家,也就是幹具體活的還得是三省六部的班底。

以三省六部為中樞政務機關, 是唐代官制的基本體系,唐代的三省有:尚書, 中書, 門下。在這三省中, 中書省與門下省的關係最為密切, 他們合稱兩省或北省。長官分別稱中書令, 侍中, 皆正三品。其中中書令“掌佐天子執大政, 而總判省事”。侍中“凡國家之務, 與中書令參總, 而專判省事”。這就使中書與門下兩省都參預軍國政要, 又有明確的分工。對於軍國大事, 中書省先做出決策, 擬成草詔敕, 交到門下省審議、復奏, 然後由尚書省頒佈執行。如果門下省認為中書省所擬不可取, 可以讓其重擬。凡中央寺監百司及地方各部門呈上的奏章, 重要的也必須通過尚書省, 交到門下省審核, 通過後才能送到皇帝手中御覽批閱, 因此上“中書門下, 機要之司”。關係國家長治久安, 是皇帝所器重的侍臣。稱為“供奉官”中書舍人賈至, 有詩詠唱兩省官員與皇帝的親密關係雲:“劍佩聲隨玉樨步, 衣冠身染御爐香, 共沐思波風池裡, 朝朝染翰侍君王。”

尚書則是唐代行政節制的中心, 由於位於中書, 門下兩省之南, 故稱南省或南宮, 職責是“施行制敕”, 即把中書, 門下發出的制敕轉發到中央各個部門及地方州縣, 對天下百官管制。因此, 唐太宗說:“尚書省天下網維, 百司所稟, 若一事有失, 天下必有受其弊者。”

唐代的尚書組織構成也沿襲隋代, 其下設有六部:吏、戶、禮、兵、刑、工。每部有四屬司, 細分二十四司。這二十四司分別負責處理軍政則文、兵刑錢穀等。所有行政事務, 六部長官為尚書一人, 正三品, 侍郎一至二人, 正四品。唐初, 尚書地位很高, 但由於六部尚書長期有宰臣或藩帥兼領, 漸漸被架空而失去了實權。中唐以後六部尚書, 變成為官員升遷之資。因此李肇說:“過初至天寶, 常重尚書”, “兵興之後, 官爵寢輕, 八座用之酬勳不暇, 故今議者以丞郎為貴。”然而尚書一職也是很受人重視的清要官職, 元稹說:“尚書郎, 會天下之政, 上可以封還制誥, 下可以升負牧守, 居可以優遊殿省, 出可以視察違尤, 非第一流不議茲選。”

因此,如果你在唐朝,基本上做到三品官就已經是巔峰了,你已經屬於打理國家事務的一方大佬級別了,而再往上,基本上都是一些功績職位或者說事虛職了,所以說三品已經是一個唐朝“公務人員”的頂峰了,當然人們都喜歡頭頂光環,當然是官職越大越好了。


耿哥說


唐朝的正一品官職包含了: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唐太宗李世民稱帝前的官職,之後不設)。不過,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或“三公”,多為大官的加銜,無實際職權。換而言之,唐朝時期的正一品官職雖然品級較高,但其實是一個虛職,或者說是一個榮譽稱號。在正一品之外,唐朝從一品則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

在唐朝初期,長孫無忌在凌煙閣功臣中位列第一,被授予太尉一職,可以說是正一品官職了。就正二品官職來說,則包含了:尚書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職,後來此職長期空缺)、大行臺尚書令。而從二品則是: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對於唐朝開國功臣——程咬金,麟德二年(665年)去世,追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諡號“襄”,這裡面對程咬金追贈的“大都督”,就屬於從二品的官職。

最後,所以非常明顯的是,唐朝時期的一品、二品官職,這些都是很高的虛銜,一般只在合適的時候,授予合適的人,屬於榮譽性質的。對於普通的文人士大夫來說,除非是開國功臣,否則達到正三品已經是位高權重了。總的來說,唐朝時期三省六部的官員通常最高的品級就是正三品了,狄仁傑做的就是“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在當時就是宰相,是唐朝最大的文官了。當然,因為唐朝的宰相一般不止一個,所以狄仁傑的宰相之職和漢朝等朝代的丞相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舟曉


在唐朝,至少在唐朝的某一段時裡,正三品官確實已經是頂級大佬了,或者說在有實權的官職裡,正三品已經是頂級,因為這個時期宰相就是正三品。比如說武則天時期的宰相狄仁傑,他的官職就是同鳳閣鸞臺三品,正三品官員。

之所以會這樣,其實和唐代的官制有關係。

我們都知道,在唐朝初年,採用了三省六部制度,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其中尚書省下又設置吏、禮、兵、戶)、刑、工六部。簡而言之,唐朝初年,中央最高權力機構屬於三省,而三省的最高長官即為宰相。

中書省的長官為中書令,正三品;尚書省的長官為尚書令,正二品;門下省的長官為侍中,正三品。

這裡我們可以發現,三省的長官雖然同為宰相,但是尚書令的品級明顯要高於其他兩位。其實也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在唐朝,第一個擔任尚書令的人叫做李世民,李淵的兒子,當時秦王,而且,自李世民以後,尚書令這個官位就被看空出來了,尚書省由副長官代為執掌(尚書左右僕射、從二品)。

後來,唐朝的統治者為了分散宰相的權力,給一個本來不是宰相的官員加銜,行使宰相的權力,這個加銜就叫做同中書門下三品(武則天時期叫做同鳳閣鸞臺三品),意思就說和中書省門下省長官一樣行使宰相權力。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在唐朝初期,宰相一般是正三品,個別會有從二品(尚書左右僕射)。

那麼在唐朝,一品和二品官屬於什麼級別?

在唐朝,一品二品的官位,基本屬於榮譽官銜(當然,李世民的尚書令除外),用來嘉獎那些有貢獻,年齡比較大官員,以示皇恩浩蕩。

在唐朝前期,官位裡面正一品的主要是三師三司,也就是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一般被授予這些官位的人,往往不會掌握實際權力,也就是養老而已。

當然,還是有個例外,那就是李世民曾經擔任的天策上將也是正一品,權力相當之大,在其天策府中有一套自己班子。(天策上將,整個唐朝就出現過一次,也就是李世民擔任過)

從一品,就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基本上和正一品的太師、太傅、太保差不多,也屬於榮譽官銜,非要說的話,可以理解為太子的老師。

另外,還有一個從一品的官位,叫開府儀同三司,基本上可以理解為享受三司(三司:司空、司徒、太尉)待遇,大概和現在的享受副國級待遇差不多吧。

正二品,前面說了一個尚書令,還有一個叫做大行臺尚書令,也是李世民擔任的官職,整個唐朝也就那麼一份,不再細說。

此外,正二品的文官裡面還有一個叫做特進 官職,也是一個屬於形式上官位,一般用做加銜,以示恩寵,沒有實際權力。

從二品的官員,除了前面說的尚書左右僕射之外,還有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基本上也是沒有沒有實際權力的,和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太子太保一樣,相當於太子的老師 。

綜上所述,在唐朝前期,正一品正二品的官員大多數屬於榮譽官銜,並沒有太多實際權力,正在行使宰相權力的,屬於正三品的中書令、侍中、同中書門下三品等。


小鎮月明


唐朝的一品是沒有實權的,唐朝的一品就是各種郡王,比如李淵建立唐帝國後,李世民李元吉就是一品的。但是李世民篡權之後,極力取締這些藩王郡王的權力,他們基本上是被架空的,空有王的名號卻沒有王的權力。所以呢,唐朝的一品官是由人為架空的,是一個時代的特殊產物。這種策略實際上也被清朝拿來應用,清朝的王爺大部分也是沒有實權的。

唐朝的二品則是真正的虛職,屬於榮譽職,這實際上也是受第一個原因影響的。由於李世民是篡位來的,他即位之後碰到了好多問題,這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迴避那些不聽話的權臣。這時候他就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束之高閣棄之不用,明著把這些人升品升官,但是卻把實權給拿掉了,比如太師,太傅等等,這種職位品昳很高,但是卻管不到任何東西。不過呢,既然是榮譽職,那麼就離不開追贈,比如某某功臣死後,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就會給他加贈一個爵位。

唐朝的三品官確實是實權最大的,文官當中是左右相,武官當中則是大將軍,比如秦瓊李靖都擔任過唐軍大元帥。


優己


唐朝的三品及以上可以著紫衣,四品五品著朱衣,故朱紫在古代指高官。

唐代有一個官職,叫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就是指有資格可以進入政事堂參預國事的宰相。想象一下,三品已經位列卿相了,一品和二品會何等的尊貴。

在唐代,宰相名稱有很多,中書省的中書令,尚書省的尚書令和左右樸舍,門下省的侍中是天然的宰相。以上這些全部是三品以上。

有些官員即使不是三品,也可以以四品官的身份晉身政事堂,成為正式的宰相。例如初唐時的名相狄仁傑,他當宰相時官職僅為門下侍郎,這是個四品官,但因為工作能力突出,依然被武則天擢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列宰相名列。

所以說,在唐代,普通官員的極品也就是三品了。一品以及二品要麼授給武職和勳官,要麼就是榮譽性職位,多是給親王和郡王的遙領職位,封賞性質的,沒有實際職權。還有的就是絕無僅有的幾個頂級高官,如上所說的中書令,侍中等等。

在唐代,著紫衣,位列三品,便是所有官員的終極夢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