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孩子愤怒时,出现打骂妈妈的现象,妈妈应该怎样做表示界限感?

拥抱阳光accept


有一天我家老二的玩具枪找不到了,“妈,我的枪呢!怎么找不到了?”“你的枪,我怎么知道在那儿啊!”“我的枪找不到了,就怪你,不给我收好。”不高兴的噘着嘴。我一看他快哭闹了,我立刻把我早已准备好的硬纸板偷偷的放进我的衣服里,刚好把肚子盖住,“你的东西你不好好保存,找不到了,到怨气我来了,老师没教育你自己的东西自己收自己管吗?”“啊!……就要我的枪,就怨你,就怨你。”连哭带闹的往我肚子上打开了,“哎呀!好疼啊”“你也知道疼啊!你打过我多少次了,那次我不疼啊!你好好想想吧!”然后我就走开了。过了一会儿,他主动走到我跟前认错,“妈妈,我错了,以后我不打你了,谁都不打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收自己管。你能原谅我吗?妈妈。”“能,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希望你能说到做到。只要你努力 ,妈妈依然相信你爱你。”我把他搂在了怀里,第一次听到孩子说出这样的禅悔话。“妈妈,你的肚子摸着也不硬啊!为什么那会儿我打你 我那么疼呢?”“你犯了错,用的力气太大,当然疼了,要不你打一下桌子再试试?”我偷偷的笑了。后来他也改正错误了。


阳光面对未来


看到这个问题,首先我想说,不管什么原因,孩子打妈妈,这种行为一定是要被禁止的,但是我们要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

前段时间看了一期《超级育儿师》,8岁小男孩李默睿给我的印象很深。

李默睿是一个情绪化非常严重的孩子,他狂躁、暴怒、不讲道理。尤其是对待妈妈,不但蛮横,而且还暴力。

兰海老师发现李默睿妈妈的胳膊上有一大片淤青,一问才知道是儿子发脾气的时候咬的。

兰海老师静静地观察着李默睿家的日常。

李默睿很依赖妈妈,做什么事都要妈妈陪着他,妈妈要上厕所,他都要跟着,为此爸爸批评了他。被爸爸批评的李默睿很委屈,不过他显然是想控制自己的情绪,红着眼圈,喘着粗气。

这时候,妈妈出来了,看到委屈的孩子,爸爸妈妈都开始安慰李默睿。两个人一个说没事,另一个说没关系。妈妈还叫李默睿去写作业,这时候李默睿的情绪彻底爆发了,开始大哭大叫,拖着妈妈进了房间,并且开始踢打妈妈。在妈妈招架不住的时候喊爸爸,爸爸过来把李默睿连拉带拽的拖进了客厅,两个人的冲突变成了三个人的冲突。

经过一段时间妈妈的安慰,李默睿的情绪趋于稳定,开始玩游戏。接下来李默睿又和妈妈因为玩游戏的时间玩起了拉锯战。

妈妈:再玩五分钟。

儿子:二十五分钟。

妈妈:二十五分钟太多了,十分钟差不多!

儿子:不,二十五分钟。

从李默睿家的这些冲突可以看出他们的家庭存在几个问题。

1、父母不接纳孩子的情绪。

李默睿在被爸爸批评后,爸爸妈妈看似在安慰孩子,但是一个人说没关系,另一个人说没事的,显然都没有接纳李默睿的情绪。

2、父亲在家庭关系中的缺失

从兰海老师进入李默睿的家中开始观察,爸爸的手机就没有离手,不是玩游戏就是看视频,爸爸两次出现在李默睿和妈妈中间都是因为妈妈招架不住的时候,用以暴制暴的方法粗暴的制止李默睿的做法。

3、在李默睿情绪爆发的时候,妈妈没有指出孩子的错误,而是一味的安慰他

很显然,这样的问题对李默睿的情绪控制没有一点作用,只会让李默睿的情绪越来越坏。

那孩子出现了这种愤怒的情况,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会愤怒,通常是因为某件事情没有达到他的心意或者要求,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又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于是情绪便爆发,这时,他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包容。如果孩子的的情绪在此时能够被接纳,它会更容易平静下来。

2、家庭中要有明确的规则,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首先,让孩子知道打骂人是不对的,这个人不管是谁,即便是妈妈也是不对的。

第二,当孩子情绪激动无法控制,已经开始打骂父母的时候,一定要制止,但要注意方式,不能强行逼迫,而是温和又坚定地告诉他:我不允许你这样来伤害我,即便是你的妈妈。妈妈可以先跟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因为没有得到你想要的,所以很愤怒,我可以理解。换做是妈妈的话,妈妈也会生气,但你不能打、骂人,这样做让人很伤心。如果你停止打骂,我可以陪在你身边,如果你还打、骂人的话,那我只有先离开了,等你冷静下来,妈妈再和你谈。

3、等孩子平静下来再沟通

当孩子闹完以后,情绪冷静下来,父母一定要和孩子进行温和的谈话,先将事情的原委梳理清楚,理解孩子背后发脾气的原因,然后,父母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给出自己的建议,和孩子打成共识。

谈话结束的时候一定要再次提醒孩子,再生气也不能打骂人,这不仅对别人不尊重,也会让别人的心很受伤。

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像前面李默睿的情绪,就来自于爸爸在教育孩子中的缺失,还有妈妈对孩子的溺爱。不管怎么闹最终的胜利者肯定都是李默睿自己,自己的不满情绪都能通过这种方法得到解决,最终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化越来越严重。


吕小愉


我是一个四岁女儿的爸爸,我的女儿昨天晚上就因为看手机而出现哭闹并且动手打人的情况!我们家约定小孩每天可以看手机30分钟,可昨天晚上按照规定时间应该关机了,她就是不肯!我好说歹说都不管用,于是便拿走了手机!

这个时候她就开始哭闹,嘴里还嘟囔着不给我看,我不爱爸爸了!当时卧室就我们两个人,我采用的是冷处理,不生气不发怒!她见我不理她,语言威胁没用,于是便越哭越厉害,有点抽泣的感觉,并且用枕头打我!

十几分钟后,哭声小了很多,我说了一句过来爸爸抱抱!她扑倒我的怀里又开始抽泣!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委屈一样!我一边轻轻拍打她的后背,一边轻声说到,想看手机却看不了很难受对吗?爸爸知道了,你明天还可以看呢!但是你要向我道歉,因为你拿枕头打了爸爸!她小声说了一句对不起,过了一会居然睡着了!

小孩子其实表达情绪很直接,高兴了笑,难受了哭,生气了可能会动手打人!认可和接纳他们的情绪,但是如果伤害到了其他人,该道歉就道歉,该受惩罚就受惩罚!


小乖乖奶爸


几乎每个孩子小时候都会因为愤怒打妈妈。

所以一发现孩子打大家长这个“苗头”,第一时间就要严厉制止。

我的女儿在3岁时候,会打姥姥。

一开始老人家心疼孩子,就得过且过无所谓,说小孩也打不疼。

我告诉她:孩子打人这个习惯是不对的。需要严厉制止。

可是姥姥总不忍心,导致女儿越来越嚣张,最后发展为,揪姥姥的头发。被我看见了。

我立刻跑过去揪住了女儿的头发,严厉地让她松手。

女儿觉得疼了,才松手,委屈的大哭起来。

从此每次女儿打姥姥我就要求姥姥一定要打回去。

揪头发,揪回去。

打哪里就反打回去。

我告诉姥姥,不要心软,要狠心,一定要打回去,让她知道疼。

对的,这件事上我就是这么粗暴野蛮。

安抚孩子情绪、弄清楚孩子为什么发脾气的确实很重要。

但这些事都要在我打回去后再做。

等女儿情绪平静下来,我和女儿好好的沟通一次告诉她:我能理解她的愤怒,我们每个人都会生气愤怒,但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到别人身上是不对的。

如果愤怒我们可以打枕头,打被子。

这样伤不了自己也伤不了别人。

同时和孩子一起看相关的书。学习如何更好的控制我们的情绪。

比如:情绪小怪兽、菲菲生气了。

这样软硬结合,疗效特别快,女儿很快不会随便打人了。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大人遇到事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能随便使用暴力打孩子。

只有大人首先要做好榜样,孩子才能心服口服,遵循规则。


菡菡妈妈育儿


前几天在游乐场看到一个差不多两岁的孩子,在玩沙子时一直将沙子扔得满地都是,妈妈过来阻止,想要把孩子抱走,此时孩子却一直踢打妈妈,要拿手拍打妈妈的脸,而妈妈则一脸的生无可恋,不知道该拿孩子如何是好。

这时我不由想到我儿子从一岁半开始,就出现了抓奶奶头发的现象,之后好了一段时间,两岁多又开始了打人现象。现在每当我阻止他做一件事,他就会有些暴躁,有时甚至会动手打我,这让我觉得匪夷所思!

要知道,我是他的妈妈,他作为孩子怎么能动手打妈妈。这让我不禁想到界限感,这么小的孩子,该如何培养他的界限感,让他知道长辈就是长辈,是不能动手的。

我们知道,不只是孩子和长辈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这个世界都存在一定的界限。如果人人都逾越界限,那这个社会的秩序就会紊乱,人与人之间没有距离、规矩可言。界限感到底有多重要呢?

1. 家庭和谐离不开界限感

我们知道,很多家庭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婆婆嫌儿媳妇起床晚,家务做得不好等;媳妇嫌婆婆多管闲事,总是向着自己儿子;公公对儿媳妇的教育方式不满,总是出手干涉。可以说,一个家庭因为缺乏了界限感,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彼此干涉,整个家庭充满了不和谐因素。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公公婆婆与儿子媳妇之间互不干涉,大家如果需要住一起,应该分工合作,遇到问题要一起有商有量。关于孩子的教育,应尽量主要听从妈妈的意见,其他人可以提供参考意见,而不应强制干涉。

2.独立成长离不开界限感

我们中国的父母经常喜欢大包大揽,替孩子做很多事情,同时也过多地干涉了孩子的自主和自由。比如,很多父母不仅管着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甚至孩子报什么兴趣班,和谁做朋友,长大了报哪所学校,学习什么专业,将来在哪里工作等等一系列事情,家长都要干涉,这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界限感导致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培养孩子独立,学会放手,尊重孩子的选择,生活才能避免冲突,孩子才能真正长大,去做他想做的事。

案例中,一个两岁的孩子竟在愤怒时打妈妈,这让妈妈不禁想到要给孩子树立界限感,让他明白有些事是不可以做的,有些人是不能随意侵犯的。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界限感呢?

1.少宠爱,多引导

很多人说我们现在进入了全民富二代的时代,说的是无论我们的实际经济状况如何,家长都会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这就很容易迷失方向。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而是引导孩子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并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我们不能清楚这一点,一味去宠爱孩子,只能让孩子永远长不大,永远认不清楚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不利于他人格的形成,也不利于他在社会上立足。

2. 赏罚分明才能让孩子树立正确是非观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寄宿制学校,甚至还有一些管教学校,有的父母由于自身工作繁忙,不愿意在教育孩子身上费神,于是把孩子送到这些寄宿学校,甚至送到专门的管教学校,这无疑是掩耳盗铃。要知道,这世上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为人父母亦是如此。

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教育才好,就把握一个原则“对有赏,错有罚,赏罚分明”,只要把握好这个原则,就能培养孩子基本的是非观,让孩子不要走弯路。接着就是如何赏和如何罚的问题,赏不能是一味的物质奖励,罚绝对不能是体罚,体罚只会加重孩子的恐惧。只有一切来自爱的赏和罚,才能让孩子甘心接受。

所以,对于一些年幼的孩子,如果出现了逾越界限的事情,父母可生气地告诉他不可以,并告诉他你打的妈妈很疼,你需要向妈妈道歉,然后让孩子给揉揉,也可以做一些赏罚贴,孩子做错了就给他贴一个,然后告诉他攒够了五个,下次出去妈妈就不给买玩具了或者不让你吃奶片了等,总之要让他切实感受到自己做错事带来的后果就好。

我是幼教咖,幼儿园园长、早教师,传播更好育儿干货。欢迎关注,私信沟通,您的点赞、转发,是对我最好的认可。


幼教咖


我养了两个孩子,双胞胎,有一个前段时间就会特别容易急躁、愤怒,然后打姥姥,打姥爷,偶尔也打妈妈,但另一个完全不会。

我也在反思,是不是自己给了孩子们错误的示范,但为什么俩孩子完全不一样?

所以,孩子真的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方法都适用于每个孩子。一样的教也会教出俩完全不同的孩子。

在一个娃出现这种打大人的情况,我开始的时候很惊讶,也同样感到愤怒,跑到脑袋里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打回去,让她知道疼,她以后就不敢了。

但转念又一想,这是在让孩子害怕吗?她不敢打你是因为你是大人,打不过你,必须听从于你,而不是他真正意识到打人是中错误啊。他可能不再打你了,但他还会发泄到别人身上。

所以,我觉得重要的是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正确表达。

通过绘本认识情绪

可以通过讲绘本让他了解自己的情绪,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比如《情绪小怪兽》之类的,把情绪拟人化了,可以把情绪装到一个小瓶子里整理好等。多讲一些,潜移默化就会到孩子心里了。



帮孩子梳理情绪

比如出现孩子生气打你了,这时候告诉他,打人很疼,妈妈会伤心。引导他说出原因,如果还不会表达,可以替他说出他真实的想法。

比如我家二宝,她很少发脾气,但拗起来也是非常执着了。她是一个秩序感很强的孩子,当然也可能正处于这个阶段,你如果说出她心里的秩序,那不管她上一秒哭多厉害,马上就会停。

有天吃饭,姥姥非要喂她,她就大哭说不用,然后姥姥走开她还是哭着大声说话,我们都没听出来她说什么,后来我看着她想明白了,她想让姥姥帮忙擦干眼泪,然后我说完她就笑了。

所以,还真得有点儿耐心去帮孩子梳理一下情绪,其实她们很多时候都是来的快去的也快,一会儿就好了,我们也没必要真跟孩子较劲。立规矩最好的阶段应该在平时的陪伴中,犯错误了要先建立联结。

教会孩子正确表达

相信我,你通常说出孩子的感受,帮他们梳理好情绪了,孩子一般都会平静,不会再无理取闹,这个时候可以教他们怎么正确表达。

打人、哭闹都要不到自己想要的,可以跟妈妈好好说。记得我家大宝有一段就总喜欢说:“妈妈给我吃个香蕉吧,我都哭了,你快给我吧。”我会跟她说:“妈妈给你吃的并不是因为你哭了才给你的,而是你到了吃水果的时间了。”在我这哭闹永远得不了逞,她们现在都很明白。

但孩子吗,其实他们也很聪明的,这时候他们可能知道这招对家里老人管用啊哈哈。不过大原则方向还得父母自己把控吧,就是打人现象肯定不能默许。

让孩子知道打人得不到想要的,打妹妹抢不到玩具,打姥姥拿不到水果,打妈妈更严重了,什么都拿不到还会有批评讲道理。

慢慢他就明白了,养孩子就是这么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吧,我们一起加油。

我是一个混迹育儿圈10年终于得以自己施展拳脚的双胞胎宝妈,是朋友圈中的辅食达人,育儿小百科,爱生活爱分享,正能量爆棚的我期待与您一起同行,在育儿育己的路上共同学习成长哈。记得帮我点赞关注哦哈,谢谢!


帅帅育儿


我的儿子刚刚一岁零一个月,就已经出现过题目当中所描述的情况:不高兴的时候,举起小手打人。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喂他吃饭,可能是喂慢了,他张大嘴巴开始哭,举起手冲着我脸啪的就打了一下。

别看那么小的小孩,手也不大,但没有轻重,我的脸顿时就挺有感觉的。

我当时是真的挺不高兴的。

有人可能说孩子小,不懂事儿。但我不这么认为:现在的孩子,普遍比我们那个时候开窍太早了。

越早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有利于他们的性格养成。否则,就是在娇惯他们,纵容他们,他们的脾气会越来越大,越往后越不好管。

所以我当时做了4件事情:

1.我沉下脸,表情和眼神都很严肃。

哪怕是刚一岁的孩子,也是会看脸的。你的情绪变化他能很清楚的感知到。

当时我儿子原本在闹腾,看到我的脸色,马上变安静了,小手也马上放了下来。

2.我很认真的跟我儿子说,让他看着我的眼睛。等他跟我直视的时候,我告诉他:刚才他那么做,是在打人,那样妈妈会疼,妈妈很不高兴。

3.虽然他还不会说话,但是我告诉他:如果想吃,要说吃,或者用手指指碗。

我不确定他是不是真的听懂了,但他眼神直往下看,盯着餐桌,感觉还是有点不好意思,是做错了事情的样子。

4.这事我也讲给家里其他人听,尤其是爷爷奶奶,我说,如果孩子打人,千万不要嘻嘻哈哈,否则孩子就分不清就对错。

所有人一定要统一战线,一旦他打人,一定要变“严肃脸”。

从目前来看,我儿子不高兴的时候会哭闹,但是打人的情况暂时没出现。如果您家也有宝宝有上述的状况,您可以参照我的方法。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照顾两个孩子的过程当中,对育儿和自我成长有很多思考和分享,欢迎你来关注我!


小公主变形计


前段时间我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就遇上过一次类似的事情。

那个男孩子大概4、5岁,因为想要买超市里边的一个汽车玩具,但是妈妈不同意。男孩子非常生气,在地上哭闹不止,不肯离开。男孩的妈妈看着他哭闹了一会,也劝了一会,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就想转身离开。没想到这个男孩直接就冲过去扯住妈妈, 扯住之后还举起手想打妈妈。

这个时候旁边的爸爸立即阻止了男孩的这一行为,他说“你如果生气,可以告诉我。但是不能打妈妈,我也不会允许你这样做。”后来,男孩子在爸爸的调解下,安慰了一会之后就蹦蹦跳跳地走了。

想来,这位爸爸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调解非常成功。

在生活中, 有些孩子发泄情绪的时候是会出现打骂父母的行为的,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积极了解孩子打骂父母的原因

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很多孩子其实是不明白打父母这一行为的真正意义的。就比如看《动物世界》的时候,我们看到很多刚出生的小动物跟它们的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就很喜欢打打闹闹。很显然,这种是动物的原始本能。


有的时候,孩子或许会觉得这只是单纯的打闹,觉得是在闹着玩。如果孩子是抱着闹着玩的心态跟父母打闹,我们可以不用在意,跟孩子嬉戏游戏一下是可以的。孩子的天性喜欢玩闹,适当地和父母嬉戏玩闹是可以拉近亲子关系的。


如果孩子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是发泄情绪而打骂父母,这就是必须禁止的行为了。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行为就必须要严格制止。当然,不能采用“打回去”的暴力处置手段,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当孩子打妈妈的时候,比如打妈妈的手,妈妈可以假装捂住手,表现出很痛苦,想晕倒的样子。并且告诉孩子,手很疼。妈妈还可以说,妈妈的说被打疼了,以后可能抱不了你了,如果妈妈这样打你,也是会很疼的等等。让孩子知道“被打”的感觉是很疼的,让孩子站在妈妈的立场去感受。


当然,妈妈这样做的前提是平时家里不存在打孩子的现象。因为有些父母有时候面对做错事的熊孩子,可能没忍住就打了,打完之后再慢慢去后悔。如果是经常打骂孩子,孩子就会觉得,你经常打我,我干嘛不能打一下你?


经常打骂孩子,孩子从小会有逆反心理,脾气也会变得暴躁易怒,甚至出现自卑,厌世的心理问题。所以,要想制止孩子打骂父母的行为,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尊重孩子。

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建立一定的界限感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强调父母和孩子之间一定要有界限感。就比如关于孩子的穿衣,穿鞋,刷牙,洗脸,吃饭这些生活琐事,有些父母可能因为溺爱孩子,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会做。就自作主张地替孩子全部包办,事事都想帮孩子做完。


这样的亲子关系,是非常没有界限感的。界限感,就是要让孩子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做自己该做的事,不去做不该做的事。父母在引导的同时,不应该干涉孩子太多,要给孩子自立自主的机会,应该从心理和行为上跟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并不意味着亲子关系就会疏远。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需要长期维持的,如果父母长期干涉包办孩子的一切,父母也会感到疲劳,甚至会和孩子出现冲突矛盾,这样对亲子关系必定会造成影响。


保持一定的界限感,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才能最终实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关系。


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尊重,遇事可以讨论,讲道理,自然就不会出现孩子无理取闹发脾气,打骂父母的现象。


如果觉得对的话,给个赞支持一下呦~谢谢😜


他山之教育


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今年六月份的一件事。

身边的例子

6月份,参加孩子幼儿园毕业典礼,孩子坐前排,家长坐在后排,我和一位宝妈坐一起,这时孩子跑过来要手机要拍照,因孩子都安安静静的坐着,妈妈不想让孩子跑来跑去,跟孩子说手机放车上了,劝孩子坐回去。

孩子因没拿到手机📱,生气的打了妈妈两下,当时我很诧异,说了句“小孩子不能打妈妈哦”,孩子看了看我,有些不好意思,回到座位上。我和宝妈说,不能让孩子打妈妈,现在还小,应该纠正下。妈妈说,孩子小有点舍不得。

一会孩子又跑来要手机,开始妈妈说没有,我们也附和,“小朋友都不拍照,要在前面坐好”,孩子又磨了几句,已经有些意动要回去,这时宝妈掏出手机给了孩子。唉,还是没坚持到最后。

同学3年,我们比较熟,我说,5岁多的孩子,正是是非观建立的关键期,好多事需要我们告诉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第一绝不能打妈妈,第二我们说了就要做到,让孩子认真对待我们的指令,以后也会遵从,也会尊敬父母。有时我们对孩子稍微不舍,对孩子将来反而不是好事。

宝妈说,可能年纪大要的孩子,有点舍不得,以后得注意些。

孩子打妈妈如何做

其实,孩子愤怒时打妈妈,第一次就要制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我们第一时间表明态度,不吼不骂也不打,坚定的走开或是一段时间不理他,通过表情和态度告诉孩子不对。

孩子还是很在意母亲对的他态度,一会他会认识到不对,慢慢的我们和孩子交流,坚定而和善的告诉他,“你生气,我理解,但打妈妈不对,可以和妈妈说出你的要求,若是合理的一定会满足”。对孩子不合理的诉求,可以给孩子多些选择,孩子也不会纠结在愤怒的情绪中。

孩子教养中,我们要给孩子的行为设定清晰的限制,他们错时,和善而坚定的制止,明确的告诉他要如何改正。做的好时,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不专制、不忽视也绝不溺爱。同时给孩子多些选择,帮孩子释放愤怒的情绪,这样培养的孩子,更有原则更有界限感。


写在最后

孩子是棵小树,成长中需要我们扶正和呵护,但旁逸斜出的枝条也需要精心修剪,孩子错时不妨坚定而和善的告诉他们吧,如此才能更有界限感,您说呢~


格桑花谈育儿


我遇到过这种问题,尤其是孩子两岁多的时候,我通常是这样的做的,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停止权利的争夺,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冷静的空间

通常孩子愤怒,打骂妈妈时,肯定是出现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权利争夺。我家孩子曾有一次因不肯收拾玩具,在我的逼迫下,他用打骂我的方式进行了反抗。我越是让他收拾,他越是反抗,最后他打我骂我,甚至歇斯底里地哭泣。

我当时其实已经没有办法了,后来,我转念一想,为什么一定要和他争赢这场收拾玩具的战争呢?他是我儿子啊,如果强迫他收拾,他只会更加反抗,如果不收拾其实也不会怎样。不如,停止这场权利的争夺,不和他较劲,也不和这件事较劲。

于是,我试着让自己停止争夺,冷静了几分钟。孩子依旧在旁边哭泣,可没有再对我拳打脚踢,也没有大喊大叫了。

就这样,我默默地陪着孩子差不多有五六分钟,我什么都不说,孩子就一直哭。直到他冷静下来, 我问他你冷静下来了吗?他点点头 ,我才开始和他讲道理。

冷静后,明确告诉孩子,打妈妈是不可以的

等他冷静下来后,我明确并严肃地告诉他,打妈妈是不可以的。让他明白界限在哪里。

其实很多人会说,这很难做到,发脾气的时候,谁能立刻冷静呢?的确如此, 但如果我们转念一想,当发生冲突时,大人都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更何况孩子呢?

孩子在情绪失控的时候,是听不进任何道理的,也无法做出正确的认知和判断。

所以,不如停止争夺,冷静下来,再来告诉孩子原本的道理 ,这样对彼此都比较好。


我是宝藏妈妈,陪你分享我的育儿宝藏,做有温度的育儿说,喜欢请点赞点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