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次下西洋,中国商品每次都被抢购一空,为何大明反而更穷了?

头发总也长不长


大明的穷,并不是指整个国家财富收入少,相反,大明王朝的国民财富其实一直都是持续增长的,从洪武到崇祯,帝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一直在扩大,大量白银流入,江南手工业发展迅速,巨商富豪层出不穷。

大明的商品在当时的世界,极具竞争力,毕竟当时的世界各国还比较落后,大明的奢侈品,生活用品,都让世界各地的土豪们趋之若鹜,可以这么说,只要是大明制造,就不愁销路。

然而,遗憾的是,大明的财富,永远只属于那么一小撮人,这些人肆无忌惮地累积财富,社会两极化日益严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财富的过于集中,不仅是社会主要矛盾,也是帝国财政制度的严重问题。

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拷掠”行动,在京的王公贵族、官僚大臣、巨室富豪,乃至于中产之家都无一幸免。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李自成通过这种方式或许了7000万两巨额财富,这些财富如果用来赈灾、编练行军,大抵也不会有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而关外的满清估计也壮大不起来了。

而号称勤勉的崇祯,在其吊死煤山之后,李自成从其宫殿之内搜刮出了银子3700万两、金近2000万两。

明朝穷么?一点都不穷!

可问题是,明朝的财富分配存在极大的问题。国家财政制度,除了维持政府运作、维持军力、赈灾、修建公共设施以外,其实还有一项重要作用,那就是起到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需要以税收的方式来运作。

然而大明王朝的财政税收制度,一言难尽。即无法做到增收,也不能节流。王朝初建时,什么都缺,而大家都不怎么富裕,所以老朱家制定了很多优待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人才培养计划。大明优待读书人,但凡有功名在身的人,税收的优待相当巨大,要么少交税,要么直接免税。

围绕着读书人,形成了一个体量相当庞大的“免税”特权阶层。读书人通过科举获得功名做官,宗族将田产记其名下免税,官员家属们经商,得到政治上的庇护,而那些没有这种特权的商人们,在商业运作上,首先就要找一个有背景的“官员”来做靠山后盾。

这样一个以“士人”为基础的庞大特权阶层,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激烈,帝国大部分土地归于这些人,而这些土地中一大部分都能得到免税或者减税的优待,而在商业税方面,因为官员的庇护,商税收入远远低于正常水平。

这么坑爹的财政税收制度,加上日益猖獗的贪污腐败现象,使得帝国十分“贫穷”。帝国的大臣们,哪怕看着国家收不上税,没有钱赈灾打仗抵御外辱,也不愿意放下手中的“税务特权”。国家的崩溃,对于这些人来说,大概也只是改朝换代,重新找个组织而已。

所以帝国的“贫穷”,并不体现在经济增长,商业贸易上,而是社会财富分配,政府财政收入上,而郑和下西洋的贸易活动,总体上而言,其实是有得赚的,并不是网上流传的亏本生意,如果是为了所谓的“宣扬帝国荣耀”,而耗费巨大而不得一利,这种大规模活动早就制止了,永乐又不是个搞面子工程的傻子皇帝。


江畔初见月


郑和七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是“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李跃汗青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出海找建文帝,自从明成祖朱棣打败了建文帝后,建文帝就消失不见了,

所以明成祖朱棣就派郑和下西洋找和宣扬国威,就这样郑和带着许多财物去了西洋,拜访各国,

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接受儒家文化,所以跟别人交往大多以和平友好的方式,

虽说郑和带着庞大的船队,军队强悍,但却没有侵占或欺压西洋各国,

从中原带来的众多商品大多用来送给各国或交易,即使交易价格也不会贵,

由于下西洋是与各国的交往和宣扬国威,就没太关注商业,加上我中原地区是以农业立国,

所以有点亏本了,之后西洋各国又派使团来访华,等他们回国时,明朝皇帝就要给丝绸、钱💰和商品

给他们带回去,这简直是亏大了,别人给你一点东西,你却因咱是大国给许多东西送给他们,

久而久之,明朝财政就不足了,有点紧张了,越来越穷了,

这告诉了我们做事别太顾虑面子,也别打脸充胖子,谢谢😜大家


红嘴讲影视


郑和下西洋,本质上并不是为了开展贸易,与西洋国家商业往来。这是中国航海时代与欧洲航海时代的一大区别,欧洲之所以开启大航海时代,完全是冲着商业利益去的。郑和七下西洋,实际上不仅没什么经济利益,甚至还是国家一笔沉重的负担。

第一,郑和下西洋,并非为了商业利益

在明朝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这是古代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与人数,要远远超过后来的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欧洲航海家。但是,这是以中国官方主导的大航海,主要目的并非与西洋诸侯开展贸易往来,而是有几个目的:

其一,是为了探索内战后失踪、生死未明的建文帝的下落。当时有一个传闻,称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逃到西洋,故而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首要任务就是要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其二,是秀秀大明帝国的肌肉,建立世界霸主的形象。用史书的说法就是:“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郑和下西洋,带了2万多士兵,是一支相当庞大的武装。尽管在下西洋过程中,有着几次用兵,但总的来说,郑和舰队与西洋诸国的交往,是以相当和平的方式。

那么,大明帝国是如何宣扬国威,显示自己的富强呢?

这就要说到中国独特的朝贡制度了。

第二,建立海外朝贡体系

除了寻找建文帝之外,郑和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外交。在古代,中国是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如果没有一般小喽啰的陪衬,怎么显示得了天朝上国的威风呢?因此,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去圈粉。

圈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好比现在大V大咖花钱圈粉一样,大明帝国要迅速圈粉,得以人家予好处。这个好处,就是朝贡。朝贡是什么呢?简单地说,你们这些小喽啰,都来朝见咱天子,尊咱们为大佬。大佬当然要给小喽啰一些回报,怎么回报呢?我把本国的商品低价卖给你,高价买你们的土特产品。除了贱卖贵买之外,还有大把的接待费用与赏赐。

郑和下西洋,一个任务就是圈粉,要求西洋诸国对大明帝国朝贡,以《明通鉴》中的说法:“宜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大家想想,对西洋小国来说,朝贡就等同于发财啊,谁不愿意干啊?对大明帝国稍示奉承,就能得到真金白银,何乐不为?

对这些小国家,朝贡非常实惠,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因为大明帝国为“示中国富强”,厚往薄来,对朝贡者所给予的,远远要超过所得到的。这种形式虽然被称为“和平外交”,实际上却是以短期利益牺牲长期利益,最终的结果不过使国家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失。

对大明帝国来说,说白了,是面子工程,亏本生意,赏赐大量钱财,换取诸国对明的朝贡,承认明帝国的领袖地位,制造万邦来朝的虚荣假象。

第三,频繁下西洋与朝贡,成为大明帝国不可承受之重负

大明帝国喜欢展示自己的富强,又是大航海,又是撒钱圈粉。但是大家想想,中国真的那么富有吗?显然不是。统治者只是把压榨底层百姓,把压榨来的钱撒到国外去圈粉罢了。很显然,如此大手大脚花钱,久而久之,国家财政肯定要受不了。

果不其然,明成祖去世后,明仁宗刚刚上台,就迫不急待下了一份诏书:“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各处修造下番海船,悉皆停止。”干嘛呢?不出海去了。

有几个原因,一是据说建文帝的下落已经找到了;二就是国家担负不了大航海庞大的开支。从下西洋的结果来看,固然帝国声威远扬,无远弗届,万国来朝,可是代价却是耗费了帝国大量的财富,厚往薄来不对称的外交方式,最终成为帝国沉重的负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以政府主导的大规模远航没有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再来说说朝贡贸易的结局。

官方的朝贡贸易令中国政府在不对等的贸易中蒙受巨大的损失,不仅在接待外国贡使上有着巨大的开支,购买外国物品时,大明帝国以上等大国的身份,甘愿以远高于市场的价格成交,以显示优待远夷的大国肚量。

在如此巨额利润的诱惑下,周边国家巴不得天天上中国朝贡。来的次数一多,帝国也发现不对劲了,咱再富有,这么下去也要被掏空掉。慢慢的,大明帝国对朝贡贸易的热情逐渐降低,就有了很多限制。比如说,有的国家三年一贡,就是三年你才能来一次;有的国家,八年一贡,八年才能来一次。

在明代,官府又禁止民间与外国贸易往来,官方的朝贡贸易又越来越少。这无疑剥夺了进贡国的巨大利益,既然官方贸易的想象空间越来越小,走私贸易的兴起便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因此,到了大明帝国中期,由于朝贡贸易不足导致走私盛行,走私一盛行,海盗势力便崛起。这些海盗又与国外势力相通,进而导致持续百年之久的沿海倭患,以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列强的入侵。


君山话史


中国古代一直是非常强大的王朝,尽管我们一直处于封建社会中,但是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依旧不减,或许正是因为我们的封闭,才会导致那些西方国家的向往,在历史上我们有过几朝贸易高峰,唐朝、汉朝还有近代的明朝,在这几个朝代中国都进行了大量的贸易活动。从中欧海路开通到明朝结束,中国一共经历了贸易顺差近一个世纪,让中国商品在世界范围内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从当初简单的商品,到了明代我们已经可以制造各种五花八门的商品,各种技术的结合,让中国商品在世界范围内都颇受欢迎,我们的质量优良,而且成本低,所以商品的价格就非常的平易近人,我们很多商品的制造工艺和技术都是特殊的,所以我们对这些商品一直都是处于垄断状态的。

例如我们的丝织品,中国的麻类织物的原产地,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我们掌握了各种生产部技术,从采麻到浸泡到晾晒都是有自己的一套手段,并且技术一直都是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的丝织品加上西方的图案设计,可以让一件商品呈现为完美的状态。明朝时期,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带了大量的中国商品,不仅为中国文化进行强有力度的宣扬,这些商品在西方也受到哄抢,非常的受欢迎。


中国贸易对欧洲影响了近百年,船队获取了大量的白银,曾经一个葡萄牙的学者研究证明,日本和欧美国家大部分的白银都流入了中国,一时间导致中国白银的数量迅速的增加,可是这些白银仍无法满足人们对金钱的需求量。而且明朝并没有大量的白银流入而变得富有,反而是更加的贫穷,出口价低是一个原因,还有巨大的花销,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大明的国威,声势浩大,船队非常的庞大,光是这些船上的成员每天都需要巨大的花销,光是饮食每天就要超过一千吨,导致我们了获得的大量白银,很大一部分都投资在了船队上。



欧洲曾经也有大规模的航行,但是他们的规模却和郑和的船队无法比拟,当然意义也有很大的差异,郑和下西洋不仅为欧洲带去了中国的商品和文化,而且还开通了很多之前没有的航线,大大促进了中西方的贸易。


星鵼下的誓言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出海找建文帝,自从明成祖朱棣打败了建文帝后,建文帝就消失不见了。

所以明成祖朱棣就派郑和下西洋找和宣扬国威,就这样郑和带着许多财物去了西洋,拜访各国,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接受儒家文化,所以跟别人交往大多以和平友好的方式。

虽说郑和带着庞大的船队,军队强悍,但却没有侵占或欺压西洋各国,从中原带来的众多商品大多用来送给各国或交易,即使交易价格也不会贵。

由于下西洋是与各国的交往和宣扬国威,就没太关注商业,加上我中原地区是以农业立国。

所以有点亏本了,之后西洋各国又派使团来访华,等他们回国时,明朝皇帝就要给丝绸、钱💰和商品,给他们带回去,这简直是亏大了,别人给你一点东西,你却因咱是大国给许多东西送给他们。

久而久之,明朝财政就不足了,有点紧张了,越来越穷了。郑和下西洋式的邦交往来注定不长久


陋人德馨苑


因为下西洋是构建朝贡体系,我们很多物品赏赐外国是不要钱的,所以可以称为朝贡经济。这可不是市场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