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窯洞變“新房”鏡頭紀實貧困村搬遷前後


婁煩縣馬家莊鄉羊圈溝村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原有貧困戶31戶,貧困人員共87人。為了推進當地的脫貧工作,提高貧困人員的生活水平,在省政府和當地有關部門的努力下,村民們搬進了新的住宅。新的農村有了新面貌,村民們也都重新過上了新的生活。圖為原村全貌。|主編:劉昱|責編:張春穎 王琪|山西新聞網特約攝影師:郭世民

為了推進太原市婁煩縣馬家莊鄉進善村脫貧工作,提高貧困人員的生活水平,在省政府和當地有關部門的努力下,建起了3335平方米的村民住宅和485平方米的公共配套設施。村民們都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也為新的農村煥發了生機。圖為新村全貌。

村民鄭白公搬遷前就住在這間土窯洞裡,依山而建,大多都是祖傳的,是之前的老人們留下來的,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他們世世代代都居住在這裡,面朝黃土背朝天,基礎環境條件和生存條件極差,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十分的不便。


窯洞裡土牆皮多處脫落,採光條件一般,各種傢俱凌亂堆放,擦得錚亮的大鍋蓋卻十分引人注目。在這樣的環境中,吃水是最大的問題,他們需要把水存儲在甕中,起灶燒水,等待的時間長,十分的不方便。但就是這樣的居住條件,他們世代而居,這樣生活已有幾十年了。

在搬遷後新的住房裡,視野十分開闊。鄭白公說現在都用上了電磁爐、電水壺等現代化的器具燒水、做飯,非常快捷方便,最重的的是衛生條件得以極大的改善。屋裡再也不會烏煙瘴氣,灰塵飛揚,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象的事情。

住上新的房子,鄭白公很珍惜,每天都要打掃一次院子。按照本村的貧困人員分房政策,每人可以分得25平方米的居住面積,鄭白公一家分得三套房屋,這是根據他家五口人的人數分配到的住房。院子寬闊,視野開闊,人們的生活也有了新的開始。

圖為鄭白公與鄰居在她的新房裡聊天。寬敞明亮的客廳,嶄新潔淨的傢俱,讓鄭白公不敢想象這樣的生活。從她們的笑容裡和聊天中,讓大家不僅看到了現代農村村民們樂觀向上,對未來充滿嚮往的生活態度,同時也看到了一個嶄新農村的精神風貌。

對面半山腰上印有“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標語,這是村民們對黨的感恩,對國家的感恩。正是有了黨和國家的關注、政策,才讓他們的生活蒸蒸日上,邁向了新的開始。鄭白公說:“這代表著全體村民的心聲,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

在羊圈溝村的貧困戶中,只有四家是平房,其他三十多戶都是世代居住的窯洞,在未搬遷前,早已破舊不堪,十分影響當地村民的生活。姚宣明是此次新搬遷的村民之一,未搬遷時土窯洞已經破敗不堪,吱吱呀呀的門板,漏風的窗戶,環境極差。圖為他在土窯洞前掃地。


透過漏風的窗戶,土窯洞斑駁的牆壁顯露出來,為了遮擋掉落的牆皮,牆上貼著各種掛曆海報。未搬遷前姚宣明就在這樣的窯洞里居住。據姚宣明介紹,所住的窯洞由於依山而建,都屬於危房,所以最大的擔心就是窯洞倒塌時,會發生人身安全。

搬遷到新的住房後,光線好了,視野也開闊了,電器設施也多了,生活變得便捷起來。圖為姚宣明在廚房用電水壺燒開水。姚宣明說:“現在的生活不僅僅是吃水做飯問題得以解決,衣食住行問題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黨和政府的政策,讓我們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

姚宣明老婆到大同看護孫子,現在的家裡只有他一人,現在休閒時,他能夠看看電視打發時間。以前在窯洞中,他們看的都是衛星電視(即那種鍋形的),需要不停的找信號;現在手中只要有遙控器,想看什麼頻道都可以,這是以前不敢想的事情。


在兒子的新房裡,姚宣明指著兒子的結婚照,幸福的說:“兒子和媳婦在大同工作,不久前剛給我們生了個孫子,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了。”生活越來越好,讓村民們每個人對未來都有了新的期待,物質生活的豐富,讓他們更加的感恩這個時代,感恩黨的正確領導。

現在的村子與太鋼建立了合作關係,村民可到太鋼萬畝油松基地耕地、種樹,每畝收入200元,年分紅7000元。此外,村裡還大力發展種植中藥材等植物,帶動本村貧困戶脫貧致富。搬遷後的村民們不僅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還有了可以工作的機會。大家在新的地方安居樂業,對未來的日子充滿了憧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