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之厥陰病與烏梅丸的奧祕是什麼?

用戶12345670wys888


厥陰為三陰之尾,陰盡之後便是陽復。厥陰病本證,一是本氣風火太過為病,二是厥陰標氣不及為病,三是陰陽不相順接為病。烏梅丸證,即是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之證。

《傷寒論》原文︰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髒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髒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厥陰經包括手足厥陰二經,但是,足經長手經短,足經涵蓋手經,故厥陰病主要討論肝的問題。

厥陰篇的本質是肝經虛寒,以此形成全篇主線。這是因為,肝應春,陰盡陽生,陽氣始萌而未盛,肝本身易發生陽氣的虛餒,故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或寄生蟲易導致肝陽虛。

肝主疏洩,為風木之髒,發生之始。肝膈下垂,又與氣海相連,因此能宣通氣機。

足厥陰肝經為外感所侵,其宣通氣機之力喪失,致臟腑中之氣化不能傳達於外,是以,雖內蘊實熱,但肌膚反而逆冷,這就是“陰陽之氣不相順接”。

嘔吐,因肝經宣通氣機,而陰陽不接,氣外無所瀉,遂至蓄極而上衝胃口,因而發生嘔吐。

蛔蟲有“得酸則靜、得苦則下、得辛則伏”的特性,而烏梅丸酸苦辛同用,治療蛔厥確有良效,因而後世奉為治蛔良方。

烏梅丸證的機理為肝陽虛,陽氣不能生髮敷布。然肝中又內寄相火,當肝陽虛而不得生髮疏洩之時,相火亦不得敷布,以致鬱而為熱,病機有陽虛陰寒內盛和相火內鬱化熱兩方面,故形成了寒熱錯雜的病機。

所以,用烏梅丸按蛔蟲、溫肝陽、洩鬱火。另外,烏梅味酸可斂散越之氣以固本元。


純鈞LHGR


張仲景六經論治,厥陰經是針對心包(又名:心包絡,心的周圍中樞神經,植物神經系統。),肝膽,及至牽扯脾,腎,一系列病症的描述與治療,但厥陰經病症複雜,反覆多變,寒熱虛實不定,其中也牽扯到營分,血分病症。

烏梅丸其成分:烏梅60克,佃辛9克,川椒12克,乾薑36克,制附子18克,肉桂6克,黃連12克,黃柏18克,當歸12克,黨參18克。

用法,細未為丸,每次服15克,開水沖服,若作湯劑,劑量可按比例減少。

功効:溫髒安蛔。

主治:蛔厥,因髒寒所引起之症,上腹部突然陳發性劇烈絞痛,或鑽頂樣痛,得食即嘔,甚至吐蛔,痛劇時面青汗出,手足厥冷,脈伏。

以上為(傷寒論)烏梅丸正藥方劑。

方解:蛔厥,與現代醫學所稱膽道蛔蟲病類似。因某種原因,使蛔蟲竄入膽道,即是膽蛔病。治療原則,儘快促使蛔蟲退出膽道。

根據蛔蟲習性,遇酸則靜,見辛而伏,得苦則下。用酸烏梅,細辛制痛,以苦黃連,黃柏,消炎退蛔,以乾薑解附子之毒性,而溫臟腑之經,兼安脾胃以解嘔。用烏梅酸入肝膽經,引藥入經。用黃連,黃柏,健胃止嘔,清三焦之濁,但因性寒,配於肉桂乾薑制附子,以和胃而溫臟腑,調節藥性。是一個很科學的實用方劑。但是,症狀消失後,還是要驅蛔蟲。

用於厥陰經病,血分症的還有另一個烏梅丸方劑為:濟生烏梅丸,配方:殭蠶(炒)30克,烏梅肉45克。

功効:收斂止血,可用於便血,其他部位出血亦可量情均量採用。但是殭蠶因材質來源複雜,應慎用,防止藥物中毒。

主治藥方,要具有使藥,引藥入經,事半功倍。烏梅酸澀平,入肝膽經,澀收斂,平,不寒不熱。

以上只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